假如地殼不斷運動,日本會與中國合併嗎?大數據分析告訴你答案

2020-12-05 奇點先驅

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家四面環海,而且日本正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殼運動非常頻繁,屬於太平洋裡非常不穩定的板塊。日本與中國隔海相鄰,根據多年的地質數據統計顯示,日本島曾慢慢地向亞歐大陸靠攏,最有可能的是日本島在地殼運動中不斷靠近我國的東北三省一帶,那麼日本是否有可能由隔海相鄰直接變成一個相鄰國家呢?

雖然曾有記錄日本島向亞歐大陸靠攏,但是在日本大地震後,日本板塊移動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從向亞歐大陸靠攏變成了向北美洲,即美國的方向靠攏。然而更嚴重的是,除了不斷移動之外,日本島板塊似乎還在不斷地下沉,也就是很有可能在100年以後,日本島板塊將永遠在地球版圖上消失,就如同現在的馬爾地夫一樣,面臨著永遠消失的危機。

因此,日本島板塊不會向中國和亞歐大陸板塊移動,而是會向大西洋板塊移動,而大西洋同為地殼活躍區域,因此很有可能在移動的過程當中,日本島就會不斷下沉。與馬爾地夫不同的是,馬爾地夫的居民數量較少,可以遷移,但是日本作為一個亞洲的發達國家,而且人口數量不少,若想找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接納日本人口,這個問題將非常棘手。

無論從地理角度還是從歷史角度,中國都不願意與日本島板塊合併。從地理角度而言,日本板塊一旦和中國大陸邊緣合併,那麼東北將失去漁場和港口優勢,東北作為我國重要的大米基地,地殼變化自然影響氣候,不利於稻穀的生長。在歷史因素上來看,日本「九一八事變」最先攻陷的就是東三省,與宿敵日夜相對,難免不滿。

相關焦點

  • 大數據分析告訴你答案
    大數據分析告訴你答案文/猿飛日月我們都知道,在周星馳的電影中,有一種動物叫做小強,這種動物非常的神奇,它們的生命力比我們人類還要頑強,而且繁殖力旺盛,如果你在家中,發現了一隻小強的蹤跡,那麼你無需懷疑,小強可能很多哦!
  • 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那為什麼地殼會運動?地震又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常常說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也知道位於板塊交界地帶容易發生地震,但是我們不知道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也不知道地殼為什麼要運動。關於這點,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今天就好好了解一下,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地殼是怎麼運動的?地殼之所以會運動,和地球的構造有關。
  • 日本真的要消失了?因地殼運動,日本或將沉入大海中
    我們都知道地球有六大板塊,板塊移動會發生碰撞,從而引發地震,在板塊的交界處是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我們稱之為地震帶,日本就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全球約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區域,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實面臨的地理災害是很大的,因為他不僅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日本就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海嘯、颱風等其他自然災害從未遠離這個國家
  • 中國創新能力表現如何? 大數據告訴你答案!
    中國創新能力表現如何? 大數據告訴你答案!中國的創新實力目前到了什麼水平,還有哪些短板要補足?日前,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達到228.3(以2005年為100),比上年增長7.8%。其中,分領域看,創新環境指數、創新投入指數、創新產出指數和創新成效指數分別達到249.9、199.1、295.3和168.8,分別比上年增長10.5%、3.0%、11.8%和3.1%。
  • 大數據分析告訴你答案
    地質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造成地震的多種原因,例如火山爆發、外來天體的撞擊等等,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地殼運動。同時在所有自然災害中,地震也是最不可預測的一種,它以突如其來的形式和強大的破壞力讓人們感到恐懼。為了研究地震的強度,科學家們定義了地震震級來描述,因此每當一個地方發生地震後當地就能夠迅速地測出地震的級數。
  • GPS技術在監測地震與地殼運動中的應用
    4.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CMONOC)雖然我國在GPS研究地殼運動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與先進國家相比,差距十分明顯。主要是用於地殼運動監測的GPS連續觀測站數量太少,定期複測網點數也嚴重不足,空間分布太稀,複測次數過少,無法取得一定時空解析度的全國地殼運動圖像和參數,更談不上為地震預報所需的實時或準實時的數據了。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1)
    這些數據,是通過傳播地震震波速度的變化而取得的,是可靠的。   綜合這些事實,持地球膨脹論觀點的人們認為,產生地殼運動的主要矛盾,是重力使地球物質集中的趨向,和被壓縮而達到了一定集中程度的物質反集中趨向的相互鬥爭。這個論點的調子,和宇宙膨脹說是一唱一和的。
  • 未來日本可能會發生大地震嗎?日地震調查局:概率很高!
    日本是一個地震之國估計大家都知道,據日本氣象廳統計,2019年就發生日本「標準震度」為1以上的地震1539次,平均每天為4.2次,假如你生活在日本的話,你可能在馬桶上經歷過地震,也可能在客廳裡經歷地震,當然更多的可能是在床上經歷,畢竟我們人有1/3的時間是呆在床上度過的!
  • 地殼巖石告訴你
    恆星繞星系中心軌道運動的太快;星系在星團內部運轉過速;宇宙中的大體積塊狀構造出現的太早。就我們所知,宇宙比我們可見範圍要大得多——那裡還存在一些其他形式的物質是我們無法看到的。不管暗物質是什麼樣,它都是一種新的粒子,且不會產生光學反應,也就是說它不是發射出來的,不會吸收、反射,也不會折射電磁輻射。這意味著我們看不到它,這也是為什麼它叫「暗」的原因。
  • 日本「大地震」至少9級,中國會同意避難申請嗎?歷史教訓不能忘
    地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地運動,板塊的移動雖然緩慢但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而地震就是地殼釋放能量的最好說明,世界上有不少國家都存在這一自然現象,其中日本是地震次數最多的國家。每年平均超過1500次的地震,早已讓民眾學會如何避難,但在真正的大地震面前,所謂的經驗和技巧也收效甚微。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3)
    長期以來,扭動不斷發生,不斷進展,淺震和深震也在不斷發生。   日本弧形列島,琉球群島以及臺灣、呂宋之間的列島,大體上和千島群島類似,是東亞瀕太平洋邊緣的新華夏隆起帶。這些弧形列島的東面,也有較深的海溝。這些地帶也是經常發生強烈地震的地帶。
  • 來中國避難?日本預計發生9級以上地震,中國會同意避難申請嗎?
    「文/背起行囊(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旅行,就是離開熟悉的地方,然後不一樣的歸來地球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地在運動,板塊的移動雖然緩慢,但每時每刻都在運行。地震就是地殼釋放能量的最好證明,世界上有不少國家都存在這一現象,其中日本是地震次數最多的國家。
  • 為什麼地幔物質會跑到地殼上來?
    雖然地球外面被一層硬殼—-地殼包裹著,但在它的內部卻保存著源源不斷的熱流。在地面以下100公裡深處,是地幔層的上部,它的溫度約有攝氏1300度。由於它處於強大的壓力之下(大約30000 個大氣壓),物質狀態不是稀薄的流體,也不是堅硬的剛體,而是塑性體,它可以在壓力的長期作用之下,以半黏性的狀態緩慢流動。
  • 倘若發生11級大地震,地球會全面受災嗎?科學家告訴你答案
    倘若發生11級大地震,地球會全面受災嗎?科學家告訴你答案我們生活的這個家園,它看起來總是平瀾無波的,但其實很多時候都會給人類致命一擊,很多無辜的人都在地球偶爾的亂發脾氣中失去了生命,我們把這些傷害都歸為了自然災難,比如洪澇災害,再比如大地震,這些都是人類無法躲避的事情,
  • 日本展開南海海溝地殼調查 收集數據預防海嘯
    【環球網報導 駐日本特約記者 郭桂玲】日本南部海域產生高級別地震的預測一直都困擾著日本火山地震學界。為了探明預想中的「南海海溝大地震」發生時有可能引發的海嘯程度,日本科學家開始探查迄今為止極難觀測的海底地殼變動。近日,日本相關研究機構在南海海溝附近海底,放入能捕捉地表活動的觀測裝置,開始實施觀測。
  • 諾貝爾獎大數據告訴你答案
    本次大數據以維基百科提供的數據為基礎,僅針對877人次的太陽星座進行統計,跨越兩星座的科學家,因無法查證出生時辰,暫按星座傳統時區進行劃分,統計如下:  諾貝爾獎大數據:12星座數據完整版統計人們總是會放大雙子座一知半解的一面,也有不少未發展的雙子座人精於騙術,凱蒂阿認為,這些人都是混沌期的雙子座。雙子座的終極目標:不再是當花蝴蝶,這些好奇寶寶們能從大眾忽略的事件中提出問題,在追尋問題答案的過程中發展成老師。
  • 假如將西半球的土填到東半球,會影響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嗎?
    度構成的經線圈作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東經160度向東到西經20度為西半球,西經20度向東到東經160度為東半球;2、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亞洲的內陸高原,它西起於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東及橫斷山,北界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抵喜馬拉雅山,介於北緯26°~39°,東經73°~104°,區域總面積約為250萬平方千米,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
  • 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幾乎都在地殼這個表面層上展開自己的活動。並且,位於地球固體圈層最外部的它,也是巖石圈的重要構成部分。並且,這些地殼自形成之後,便處於不斷運動的狀態之中,這也是地球上地殼結構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或許你有所不知,在20世紀初期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即便是地質學家也曾以為地球的地殼,就好比是一個完好無損、且堅硬無比的雞蛋殼似的。
  • 2021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地殼與地殼運動
    (1)地核: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地核內部壓力非常大,溫度達6000攝氏度,相當於太陽表面溫度。   (2)地幔:上地幔頂部存在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的活動與下列現象關係密切:地震和火山、礦藏的形成、大陸板塊運動。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面試答辯技巧:《地殼運動》
    為大家整理了甘肅教師招聘答辯技巧:高中地理《地殼運動》答辯,希望可以幫助考生備考。【參考答案】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力作用主要包括巖漿活動、地殼運動和變質作用。1.巖漿活動:上地幔上部物質,在高溫高壓條件下,成為熔融狀態的巖漿。巖漿在內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向上運動,一部分衝破上覆巖層而停留在地殼內冷凝結晶;一部分衝破上覆巖層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在這一過程中所伴隨著的各種地殼運動就是巖漿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