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什麼樣?地殼巖石告訴你

2020-12-05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暗物質之謎的答案也許正被我們踩在腳下。

低溫暗物質搜尋計劃是用來追蹤暗物質粒子效果最佳的項目之一。但據最新研究報告稱,最佳暗物質探測器也許正是地球自身。

(圖片: SuperCDMS/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

暗物質是宇宙中我們假設存在的一種組成物質,它被用來解釋恆星和星系出現的許多奇怪行為。

雖然幾乎所有證據都證明暗物質的存在無可辯駁,但我們對於它的構造卻一無所知。遍布全球各地的探測器已經為此運轉了數十年,試圖捕捉到暗物質粒子與我們擦肩而過的蛛絲馬跡,但都一無所獲。而一篇研究論文給出了一個新奇的思路:深挖。

各種各樣的天文觀測結果都暗示我們暗物質的存在。恆星繞星系中心軌道運動的太快;星系在星團內部運轉過速;宇宙中的大體積塊狀構造出現的太早。

就我們所知,宇宙比我們可見範圍要大得多——那裡還存在一些其他形式的物質是我們無法看到的。不管暗物質是什麼樣,它都是一種新的粒子,且不會產生光學反應,也就是說它不是發射出來的,不會吸收、反射,也不會折射電磁輻射。這意味著我們看不到它,這也是為什麼它叫「暗」的原因。

截至目前,重力(引力)是我們了解暗物質存在的唯一的途徑。儘管有隱身超能力,暗物質仍然是有質量的,這意味著它能對宇宙中最大的物體產生拖拽和塑形作用,通過更多高光度星和星系的運動可以揭示它的身影。

另一方面,粒子物理學家一直以來都在炮製新粒子,以它們作為新物理學說的研究成果。最具說服力的一種粒子名為WIMP(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

「弱相互作用」不代表粒子微弱,它表示暗物質通過弱核力與正常物質偶爾發生作用。但也正像它的名字那樣,弱核力強度不大,只有非常有限的範圍,所以這些相互作用十分罕見。

埋葬的線索

「罕見」也並不代表「從來沒有」。人們普遍認為有幾十億——甚至數萬億——暗物質粒子正在你身體內游離。但因為暗物質幾乎不會注意到正常物質,二者互不幹擾,所以你不會有感覺。為使它的引力效應可見,你需要進行大規模測量。

儘管如此,罕見的是(目前不知道具體有多罕見),一個暗物質粒子自發的通過弱核力去和一個普通物質粒子相互作用。這包含能量轉移(也就是說暗物質反衝正常物質),讓正常物質飛行起來,這樣一來有一些東西至少在大體上,我們可以探測到。

正因為它罕見又微弱,所以我們的探測工作很難取得成果。我們需要體積很大的大型探測器(因為相互作用的稀缺性,要麼建造一個巨大的探測器要麼等著百年一遇的幸運降臨)。而且我們必須要把這些探測器深埋在地下,最深處在地表下1.2英裡(2公裡)。做這工作是因為那裡有亞原子幹擾活動發生:另外一種高能量粒子,像中微子和宇宙射線一樣,能夠製造反衝,而在它們碰撞到探測器之前,我們需要利用大量的巖石來吸收它們,以保證我們是否能夠接收到信號,因為極可能是由暗物質引起的。

而到目前為止,雖然經過幾十年的探測器建造,且體積越來越大,而且觀測很細緻,但我們仍然一無所獲。

化石證據

基於工程和成本的收緊,我們只能建造有限大小的暗物質探測器。有幸的是發表在arXiv在線預印本網站的一篇文章提到,有一個巨型暗物質探測器數百萬年來一直在收集相關數據。

而這個探測器正被我們踩在腳下。

地殼本身就是一個大型的暗物質探測器。當游離的暗物質粒子與正常物質粒子在巖石內部相互作用時,質子和中子會被敲打鬆動以至於改變巖石受影響位置附近的化學物質組成。這甚至有可能促使粒子飛行,並留下一個微小的傷痕。而深度挖掘可以更好地觸及到地殼的某些部分,達到的深度是目前暗物質探測器探測深度的兩倍以上,這有望使探測結果更不會受到宇宙射線和其他有害粒子的幹擾。巖石成型以來存在了數百萬年甚至千萬年,它們一直以來都在記錄著暗物質反應,這些記錄歷史之久遠遠超出了我們在實驗中所期望得到的時間。

所以,操作很簡單:挖開一堆巖石(最好是純度高且便於分析的)然後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微觀梳理一遍,找一找亞原子暴行的蛛絲馬跡。不過這裡面存在一個陷阱,地球上的巖石天然包含一些放射性元素,而放射性衰減能夠引起相似特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建議挖掘海底地殼,這些相比構成大陸板塊的地殼純度更高。按這個方法,研究人員預計我們可以輕鬆得到一個超級探測器:僅僅一公斤巖石就足以抵得上當前最好的探測器的敏感度。因此我們必須開挖。

作者:Paul Sutter - Astrophysicist

FY:Patrick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尋找暗物質的新方法:天然的地下古巖石探測器!
    他們認為,不要只看地殼下探測器中的鍺、氙和閃爍基數器,而要去看地殼本身。在埋藏著太陽系過去歷史的巖石記錄中,我們可能會發現受撞擊原子核的反衝化石,即一個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的定格痕跡。「我們一直在尋找替代的方法,」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理論物理學家凱薩琳·弗雷斯(Katherine Freese)說,她是目前正在運作的幾個探測器的構思者。
  • 暗物質長的什麼樣?
    暗物質長的什麼樣?沒有人親眼見過暗物質,否則所見之物也就不是暗物質了。不過,科學家還是可以從理論上推測暗物質的形狀,比如,英國和丹麥的理論物理學家推測出了暗物質的一種形式,直徑20釐米、由原子積聚而成的球體。
  • 2400米巖石之下暗物質就是他們仰望的「群星」
    2400米巖石之下暗物質就是他們仰望的「群星」 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工程施工現場。未來,這裡會開展包括探測暗物質在內的更多深地科學領域實驗項目。
  • 火星上的地殼是什麼?科學家告訴你研究結果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火星上長滿了巖石並被隕石坑包圍,可能沒有像地球一樣的大陸地殼。相反研究人員提出了另一種理論:結晶巖漿從紅色行星內部湧出。火星車發現了「花崗巖狀」巖石,表明火星大陸地殼與地球相似。但地質可能很複雜,「要製造大陸地殼,你需要長時間釀造其成分。釀造過程很複雜,涉及板塊構造過程,「康奈爾大學地球與大氣科學副教授Esteban Gazel說,Gazel和他的同事們沒有看到火星地殼由板塊構造或真正的大陸地殼引起的跡象。
  • 研究地殼年齡就能推算太陽系產生的時間,地心深處究竟是什麼樣子
    圓環中形成的漩渦非常的不穩定,在極短的時間之內一部分物質被太陽吸收過去一部分的物質逃亡到宇宙空間中,剩下的物質在圓環的極端形成了行星。這個假說的理論雖然還是有很多的疑點沒有解決,但是這個假說符合了提許斯-波德定律(行星在太陽的距離呈現幾何級數增長)而且也符合了許多重要的事實。比如行星自轉的方向、行星的物質分布規律、行星密度的差異。
  • 物理學家深入尋找暗物質
    這些實驗在黑山下面被數千英尺的堅硬巖石所掩蓋,可以抵禦沐浴行星表面的大部分背景輻射。在這裡,科學家可以更容易地探測到各種難以捉摸的宇宙信使,否則這些信息將會被來自我們太陽和來自遙遠的爆炸恆星或其他假設粒子的表面中微子淹沒,這些中微子被認為構成神秘的暗物質。一隻引導星系生長的隱藏之手。這些顆粒太暗,以至於它們被淹沒在地上:尋找它們有點像尋找從太陽表面照射的聚光燈。
  • 長得好像微血管,佔了宇宙總物質85%的暗物質,是什麼樣的?
    許多科學家認為,宇宙的組成並非只有我們所見到的行星、恆星,其實還有一大部分是由我們看不見的「暗物質」所組成,那暗物質到底長什麼樣呢?暗物質到底是什麼?目前仍是一個謎,因為人類目前為止還無法用最新的科技證實暗物質的存在,儘管暗物質被認為佔了宇宙總物質的85%,但它因為不像行星、恆星般會與光互相作用,目前僅能通過其重力影響間接推測有暗物質的存在。首張暗物質模擬圖出爐!
  • 暗物質,你到底躲藏在了哪裡?
    暗物質,你到底躲藏在了哪裡?——讀《銀河係為何能高速旋轉?  給暗物質畫「肖像」  同樣,暗物質本質的研究,就是要給一個最不可分割的暗物質基本粒子來畫肖像,了解它的質量是什麼樣、電荷是什麼樣(應該為零)、自旋是什麼、相互作用的強度是什麼,這就是我們想做的研究。
  • 盤點2015十大奇怪科技新聞:恐龍或亡於暗物質在列
    盤點2015十大奇怪科技新聞:恐龍或亡於暗物質在列 2015-12-30 11:22:11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程蘭豔 如果你是一名女性,可能經常有在辦公室被空調凍得要裹一件毛衣的經歷,這要怪一名叫做Povl Ole Fanger的丹麥研究人員,他在上世紀60年底開發的模型認為,辦公室空調的適宜溫度是21攝氏度。  但其模型的依據是,那個年代典型的辦公室人員是西裝齊整的40歲左右男性,而沒有多少職業女性。
  • 為什麼地幔物質會跑到地殼上來?
    雖然地球外面被一層硬殼—-地殼包裹著,但在它的內部卻保存著源源不斷的熱流。在地面以下100公裡深處,是地幔層的上部,它的溫度約有攝氏1300度。由於它處於強大的壓力之下(大約30000 個大氣壓),物質狀態不是稀薄的流體,也不是堅硬的剛體,而是塑性體,它可以在壓力的長期作用之下,以半黏性的狀態緩慢流動。
  • 十張趣圖告訴你什麼是暗物質!
    暗物質的密度非常小,但是數量龐大,因此它的總質量很大,它們代表了宇宙中26%的物質含量,其中人類可見的只佔宇宙總物質量的5%不到(約4.9%)。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得到,但它能干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暗物質存在的最早證據來源於對矮橢球星系旋轉速度的觀測。
  • 非自然現象=暗物質?傳說中神秘的「暗物質」真的存在嗎?
    文/三飯手中敲著鍵盤,看著電腦屏幕,口渴了便拿起桌子旁的咖啡,這些都是我觸手可及的東西,以前在學校老師也會告訴我們:物質組成的基本單位是原子。然而,今天我們卻要說的是那個摸不著看不到聽不到的一個物質——暗物質。
  • 暗物質由什麼組成?超流體氦告訴你
    質量更小:弱相互作用重粒子可能不是重量級粒子美國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探測器,這種探測器對低質量的暗物質粒子很敏感,就目前的實驗而言,這種粒子太輕了無法檢測。自20世紀初以來,物理學家們通過恆星和星系的速度比理論值高得多推斷出暗物質的存在,而對引力波的觀測則排除了一些其他導致恆星和星系轉速過快的假說,從而進一步證明了暗物質的存在。儘管在世界範圍內進行了數十次實驗合作,暗物質粒子仍沒有被直接探測到,但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仍然是大多數物理學家青睞的候選暗物質粒子。
  • 告訴你神秘的暗物質!它藏在哪裡?
    但可以肯定,這肯定是宇宙不斷獲得格外的能量和物質的補充。否則,是絕不可能的。那麼,這種外來的物質或者能量。它們又來自哪裡呢?根據計算,宇宙中,可見的天體,當然,也包括黑洞。因為黑洞雖然不可見,但可以計算出它的存在對天體的影響。所有我們可見的天體,其質量只有整個宇宙物質的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說,宇宙中大量的物質,都是不可見的。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探索暗物質有什麼進展了?
    本僧掐指一算,宇宙中可見物質佔4.9%,暗物質佔26.8%,暗能量佔68.3%, 話說到這份上,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事實:假設你隨手指著夜空中最亮的星星說「那恆星有五顆行星十顆衛星」,蒙中的概率是萬分之一,那麼天文學家用最尖端科技,要蒙中這個數字的概率也就百分之一。科學越到前沿越不靠譜,這是主基調。比如這個:某牛叉物理學家提出的膜宇宙模型。
  • 如何觀測到暗物質
    一小隊天文學家優化了"觀測"星系附近的暗物質的手段,新技術比以前最好的方法還要精確10倍。這項工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科學家目前估計,宇宙中高達85%的質量實際上是不可見的。這種"暗物質"無法被直接觀察到,因為它與光的相互作用方式與構成恆星、行星和地球上生命的普通物質不同。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觀測不能看到的東西呢?關鍵是測量暗物質產生的引力效應。
  • 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都是固體地球表層的一層硬殼...
    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都是固體地球表層的一層硬殼,為什麼還要把兩者區分開?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教學問答 答: 先看一下地殼和巖石圈的關係。可以這樣說,地殼包含在巖石圈之中。
  • 機遇號發現火星地殼內部深層區域奇特巖石
    圖片顯示的是它被巖石打磨工具打磨後的情形。據美國太空網報導,美國宇航局「機遇」號火星車近日在火星上發現了一塊奇特的巖石。科學家們認為,這塊巖石應該來自火星地殼內部深層區域,對它的研究將有助於發現火星內部結構的秘密。科學家們將這塊巖石命名為「馬奎特島」。「馬奎特島」顏色呈暗黑色,體積不會比籃球大多少。「機遇」號是在火星表面的一個平原上發現這塊奇特的巖石的。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
    可以看到,隨著距離太陽越遠,速度越來越小,這告訴我們離太陽越遠的物體受到的太陽吸引力就越弱,所以它就不用跑那麼快得去做圓周運動了。當然暗物質從被提出以來,不僅在星系的旋轉曲線上,還在星系團、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甚至早期宇宙當中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觀測證據。我們是通過引力去理解暗物質的,它看不見,但是也提供了一份萬有引力。我們如果再較真的去問:這個暗物質到底是什麼呢?我們還不知道,我們只知道暗物質不是什麼。
  • 捕風捉影:暗物質|老和山下的小學僧
    本僧掐指一算,宇宙中可見物質佔4.9%,暗物質佔26.8%,暗能量佔68.3%,阿彌陀佛~ 話說到這份上,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事實:假設你隨手指著夜空中最亮的星星說「那恆星有五顆行星十顆衛星」,蒙中的概率是萬分之一,那麼天文學家用最尖端科技,要蒙中這個數字的概率也就百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