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以及地球的形成和地質學的研究有密切的關係,地質學上的研究已經顯示地殼的年齡和銀河系的年齡差不多,這也就說明太陽系產生的時間有數萬萬年了。
現在比較受到人們認可的太陽系起源假說是來自魏扎克爾的學說,他認為太陽在一開始形成的時候周圍就已經又一圈赤道環圈了,這個環圈上的物質可能是來自星際中的物質,環圈在太陽的雛形周圍形成一個大直徑、薄薄的圓盤。圓盤的密度很小質量也很小,圓盤的質量不會超過太陽質量的十分之一。圓盤的質點按照科普勒定律圍繞著太陽轉動,這些質點距離中心越遠角速度越小。根據理論這種猜想是符合相互嵌合的漩渦生成,這樣形成的圓環和太陽的距離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在赤道圓環內每一個同心圓能形成五個漩渦。
圓環中形成的漩渦非常的不穩定,在極短的時間之內一部分物質被太陽吸收過去一部分的物質逃亡到宇宙空間中,剩下的物質在圓環的極端形成了行星。這個假說的理論雖然還是有很多的疑點沒有解決,但是這個假說符合了提許斯-波德定律(行星在太陽的距離呈現幾何級數增長)而且也符合了許多重要的事實。比如行星自轉的方向、行星的物質分布規律、行星密度的差異。
而且這個假說中地球一開始就沒有高溫的過程,地殼形成的時間也和現在的地質學相同。地質學家認為地球上的大陸和山脈的形成不需要經歷非常巨大的災變,在地球上出現生命之前地球上的地殼已經具備現在的形態了。地殼的變化在幾十億年間完全是由地質運動來改變的,火山、水流的衝刷和沉澱、地殼的運動等等這些因素是地球的表面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地球的內部是什麼樣子的呢?人們一直到今天也沒有弄清楚地心有什麼,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人類對於地球表面的大氣以及海洋陸地都進行了深入透徹的研究,但是我們不知道地球的內部是什麼樣子的。在地質學上地殼中有一層花崗巖層叫做「矽鋁巖」,這層花崗巖的厚度大約有20公裡,密度不是很大只有水密度的2.7倍,但是花崗巖下面的玄武巖層密度就變大了叫做「矽鎂巖」。因為在300公裡地下的溫度能夠達到2000度,所以這裡堅固的巖石都變成膠狀、具有塑性,這些膠狀的液態巖石就是火山熔巖的來源。
人們對於地下最直接的了解就只能達到地下300公裡,300公裡向下的地方就只能靠猜測了。人們對於花崗巖層以及玄武巖層的認知還是通過地震了解的,因為地震的時候地震波穿過地球的內部,這些地震波被記錄在地震儀上。這些地震波在巖層上的反射就像是陽光在鏡子上反射。這些反射能顯示巖石性質的改變,從矽鋁巖層到矽鎂巖層巖石的密度從2.7變為3,地面下3000公裡處的地方巖石密度能達到5再向下巖石的密度繼續增大變為了9,到了地下5000公裡的地方密度發生驟變由12變成了18再向地心深處密度就沒有多大的變化了。
地面下的壓力增長的非常的快,在地心壓力能達到400萬的大氣壓程度。地心的溫度人們還不能了解。按照一般的規律,放射作用在地球中心不如地殼附近強烈,地心深處的溫度是不是特別的高呢,會不會像矽鎂巖層那樣每深一公裡溫度就增長的特別劇烈。人類對於地球的了解還很少,地心究竟是什麼樣的呢,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這個困擾人類幾個世紀的難題已經成為一個基本的常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