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肖曉
齊溪不美,至少不是主流市場定義女演員之美,甚至她的素顏還被批評「太醜」、「不是很好看」,比難過驚訝更甚的是,即使演技在線她還是長達八個月接不到戲約。——說出這些並不美好的過往時,齊溪當然釋懷了,因為坐在娛樂獨角獸面前的齊溪,還是素顏,再加上簡單大方的服飾搭配,隨性自然。
多出現在文藝電影、話劇舞臺上的齊溪,並不是媒體口中的常客,這一次被關注則是因為一次全新嘗試:趙薇擔任發起人的國內首檔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節目邀請了白百何、郝蕾、齊溪、王智、奚美娟、楊紫、詠梅和楊冪加盟。趙薇執導、齊溪主演、以容貌焦慮為主題的《魔鏡》已於11月17日在騰訊視頻上線。
她飾演的女孩,是一個「重度容貌焦慮患者」,每天花兩小時三十七分鐘照鏡子和化妝,精緻妝容也讓她在同學聚會上成為那個被追捧的焦點,打破「美好」讓她崩潰的是一個雙眼皮貼的掉落,也由此我們開始走進她的人生:升旗臺上被議論小腿粗壯、上學時候被稱為麻杆兒……可能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所幸的是,和齊溪的與自我和解相同,女孩在整容前遇到了「很暖」的老醫生、欣賞她告訴她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戀人、看到了現代舞中每個奮力舞蹈的靈魂,最終實現了從心魔到釋懷的自我救贖。卸去精緻妝容的女孩,或許不是最美麗的,但卻洋溢著自信之美,不再為取悅誰而掩蓋自我。
《魔鏡》像是一枚拋向網際網路的炸彈,炸開了花式美顏修圖築起的高牆,牽引著網友走向回憶的裂縫,微博上遍布了大量真情流露的長文,關於自身、關於見聞、或是感慨、或是剖析,但更多的是刺痛之後的釋懷、漣漪之後的靜美。#你有容貌焦慮嗎##趙薇齊溪談容貌焦慮#等話題閱讀量累計超8億,討論量近15萬。
娛樂獨角獸也藉此機會走近齊溪,去傾聽YOYO(齊溪為女孩取得名字)的幕後故事,感知齊溪和YOYO靈魂深處的共鳴,並在獨白劇、綜藝、30+女演員的困境、乃至蛻去明星光環後的平時生活裡觸摸最真實的齊溪。
容貌是女人一生的課題,《魔鏡》裡的「齊溪底色」
「有些臺詞跟我本人不是特別相似,我就會跟孫悅姐(編劇)溝通,然後他們會幫我調整,跟我自身的經歷更像一些」,齊溪在努力為YOYO注入自己的特點。像把原本的腿粗聚焦在小腿粗壯上,再比如眼距寬、鼻子塌、有雀斑,這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真實來源:那就是齊溪。
雖然以容貌這個主題來講,這個過程對於女演員並不友好,畢竟要將自己容貌的「小瑕疵」一點點剖析給螢屏前的觀眾,並不斷放大、然後被重複觀看。不過這個以「我」為個體展開描述的主題更容易讓齊溪在其中找到真實感,讓人物落地。
容貌身材上的顯性特徵外,齊溪還會在YOYO身上看到太多曾經的自己:和YOYO曾在年少時候遭遇的「容貌嘲笑」一般,困擾於容貌的齊溪鮮少告訴別人自己想要學表演要去考中戲;YOYO選擇走進了整容醫院,齊溪也收到過很多關於容貌的「修改意見」;所幸,YOYO遇見了很暖的老醫生,齊溪也遇見了溫柔的中戲老師。
「演員的模樣就是要各有特色,高矮胖瘦生旦淨末醜。只有這樣,各種扮相的人物,形色不一的人,才能湊成一臺戲。真正的好演員絕不是由樣貌去定義的」。這段話對於當時的齊溪來講,應該是柔軟的盔甲。這應該也是齊溪能夠在劇中大膽直面自己容貌缺點,展現一個更真實的女性形象的重要支柱。
「和容貌打交道,是女人一生的課題。無論是漂亮也好,不漂亮也罷,都會有容貌焦慮」,以自我為人物注入靈魂和細節,齊溪還將目光瞄準了更廣泛的群體,去尋找人物身上的時代共性和大眾痛點,只有這樣才能讓作品真正輻射最廣泛的受眾,發出直擊時代的扣問。
齊溪還積極投身生活和網絡,為YOYO尋找更多的現實標本。據她透露,自己會主動在網絡上尋找一些妝容比較濃的博主去研究她們的妝容和穿搭,也會發動朋友去觀察和「採訪」身邊偏愛濃妝的女孩的性格、職業、家庭、經濟背景等方方面面,累積素材。
從接受邀約到劇本圍讀、積累表演素材增強人物認知,都讓齊溪精準認知這個對於容貌過度焦慮的女孩,為後續的表演真實奠定了基礎;而對於齊溪來講,這個故事同樣帶給了她太多的震撼和思考——即使九月份已經拍攝完成,她仍然能夠在採訪中對超過半數的臺詞娓娓道來。
獨白劇初體驗:臺詞很有力量,都是趙薇的功勞
「孫悅的臺詞都很犀利,沒有太多的廢話在裡面,她要表達的層次非常多」。齊溪進一步拆分整個故事的邏輯:第一層,容貌焦慮的來源非常多;第二層,人物轉折,碰到的整容醫生,「他沒有讓我變得更漂亮,但讓我變得更自信了」。第三層,是她的自我質疑和自我反思,最終達到一個釋懷的過程。
讓她讚不絕口的,是孫悅臺詞的鞭辟入裡,「每一個段落裡其實都有特別犀利和很有力量的臺詞,我真的在這裡面反思自我,好多臺詞我看了渾身一激靈」。齊溪會在拍攝劇中的自拍片段時,反思自己平時自拍修圖發到朋友圈的過程,「我是在取悅自己,但是是通過取悅別人之後取悅自己的」。
不過和很多演員對獨白劇的海量臺詞感到頭疼不同,齊溪雖然是第一次挑戰獨白劇,但曾在話劇中嘗試過大段獨白的她只是表示「還好」。可以肯定的是,齊溪是認可獨白劇的形式的,她很期望通過獨白劇這種新鮮形式讓市場關注,「既然我們要為女性發聲,就要用一種很特殊的形式去做」,她也相信觀眾是可以接受的。
回歸表演,沒有對手、大量的長鏡頭表達,是獨白劇給到她挑戰比較顯著的部分,齊溪把這部分的功勞歸結於趙薇的導演手法:「20多分鐘的時間裡,如何把一個容貌焦慮的女孩通過一個個轉折到最終釋懷的過程展現出來?如果大家覺得整個過程是舒適的、合理的、有機的,都是導演的功勞。」
「在拍攝時她會告訴我每一個轉折的點,用她的方式一點點去實現轉折。每一個場景的設計、每一個鏡頭的每個機位的布置,都是非常講究的,這都是導演手法上的成功」。相反,她用「挺傻的演員」來定位自己,按照編劇的劇本、按照導演的指導去完成人物,不去做太多的設計,由著心順著臺詞去感受自己的感受。
雖然話是如此,但是透過齊溪的表達,仍然能夠窺見她對於《魔鏡》獨白劇有著自己的理解,或者說這是她和趙薇多次合作之後的默契:「獨白劇的形式感本來就很強了,如果去做太多的設計,很容易會被鏡頭出賣的。不如聽從自己的心,趙薇導演也是一個以自己內心感受為最大出發點的導演。」
「可能我永遠都是給自己挑毛病的,但我盡了我這段時間裡最大的可能性和最大的努力完成這個表演,很虔誠跟趙薇導演跟整個團隊在合作,我盡力了,也希望我們獨白劇的形式和我們的聲音能夠被更多人看到聽到,哪怕是內心一點點的波瀾也好,然後讓我們的笑容更多、更開心、更愛笑一些,就夠了」,齊溪直言。
趙薇時常帶給我「精神力量」,未來好好做一個好演員
齊溪對趙薇有一種快樂崇拜的情懷。所以在接受到趙薇發出的《聽見她說》邀請時,她立刻就答應了——在此之前,她沒有演過類似的角色,也沒有獨白劇體驗。不過並不影響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甚至在回憶這段時光的時候齊溪講話的語調輕鬆明快了許多,還不時夾雜著笑聲。
「那天我貼的是矽膠鼻子,故意要把妝弄花的時候趙薇導演就直接笑得流眼淚了,她覺得很滑稽。我們去剖析女孩的時候她真的是滑稽又可愛,真的讓我們特別開心」,齊溪回憶片場令人難忘的小片段。除此之外,為了完成劇中對自拍修圖取悅他人的片段,趙薇還在片場示範自拍技巧,「她比我會擺造型」。
刨除導演和演員身份,齊溪也不掩飾對趙薇的喜愛:「就一個女性來講,我真的特別欣賞她,她好多地方都讓我覺得我要奔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她的那種豁達、大氣和擔當都值得我學習」。甚至據齊溪透露,可能在遇到自己擰巴的時候,趙薇的勸解也往往比其他人更來得有效。
「她是在精神上很能夠影響我的一個人,我真的很愛她」,而在齊溪的身上,我們其實同樣能夠看到她羨慕的那份屬於趙薇的豁達、大氣。對於目前的齊溪來說,比起規劃未來她更希望安然的走好每一步,就像談及綜藝規劃時,她直言:「沒有考慮過,不過要是有特別好玩的,肯定不會太抗拒的」。
談及30+女演員的困境,齊溪給出了一份並非市場標準答案的答案,她沒有去渲染焦慮或是尋求機會,更多是冷靜理智客觀。「站在我自己知名度這麼一個層面,就真的還好。因為我一直拍的都是相對比較文藝的電影,選擇也比較多,拿到的角色也都是我想要去拍的,想要去演的。還是比較舒適的。」
未來想要「好好做一個好演員」的齊溪,對於30+女演員的另一重不焦慮是對於年齡的坦然。「演員其實還挺好的,到哪個年紀就去演那個年紀的角色,這些東西不必去糾結。可能20歲就是支撐不了30歲的角色,而30歲也不太能夠回到20歲的狀態,這是既定的」。
而當褪去女明星的光環,齊溪又會完全回歸自己的生活。「我還是挺無聊的一個人,看看電視逗逗貓,和朋友一起去吃個烤肉,沒事在家敷個面膜。出門的時候看心情,如果太陽特別好那就塗個粉底,自己在家的話就很隨性,臉都不洗,當然這個不太提倡」,齊溪的生活簡直是每個普通女孩的縮影。
一個有趣的小細節是,生活中的齊溪很善於觀察,在和她的對話中,通常會出現以「我朋友」、「身邊人」這樣子的主體,她們有全職媽媽、有為人父母,有媒體朋友、也有體力勞動者,而她會在其中積累素材也反思生活,而這些都會成為她表演的依託。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她身上體現頗為典型。
未來,我們期待著演員齊溪帶給我們更多更廣闊包容的美,從角色人物到故事內核,從生活底蘊到個人風採,期待屬於她的美不斷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