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選出了2019年的10篇重要論文

2020-11-28 騰訊網

。「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這裡可以查看往期內容。

· 年度榜單

Nature選出了 2019 年的 10 篇重要論文

圖片來源:Sylvain Cherkaoui/Reuters

Nature官網 「新聞與視角」(News & Views)板塊會以新聞或評述的形式報導一些重要的論文。最近,它們從該板塊過去一年的內容中選出了 「2019 十大論文」。這其中有 8 篇都是Nature雜誌自己發表的論文,還有兩篇分別來自PNAS和Science Robotics。

Nature在發布榜單的時候沒有詳細解釋評選的標準。論文期刊出現這樣的分布,可能是因為Nature的獨立媒體編輯部報導最多的還是自家的論文。以及,這個榜單評選的時候可能考慮了論文的新聞性,以及Nature編輯在撰寫新聞的時候對其的「推廣」。

這十篇論文分別是:

Harnessing global fisheries to tackle micronutrient deficiencies

期刊:Nature

發表時間:2019/09/25

導讀:利用全球漁業應對微量營養素缺乏症(@領研網)

Allele-selective lowering of mutant HTT protein by HTT–LC3 linker compounds

期刊:Nature

發表時間:2019/10/30

導讀:《自然》重磅:復旦研究團隊為無法治癒的神經疾病帶來新曙光(@藥明康德)

The seventh inner moon of Neptune

期刊:Nature

發表時間:2019/02/20

導讀:海王星最小的衛星有多小?在上面跑馬拉松還得掉個頭(@科研圈)

Superconductivity at 250 K in lanthanum hydride under high pressures

期刊:Nature

發表時間:2019/05/22

導讀:高壓出奇蹟:「溫和」溫度下也能得到超導性(@原理)

Search-and-replace genome editing without double-strand breaks or donor DNA

期刊:Nature

發表時間:2019/10/21

導讀:重磅基因編輯工具誕生,可避免DNA斷裂,它究竟牛在哪裡?(@學術經緯)

Greenland melt drives continuous export of methane from the ice-sheet bed

期刊:Nature

發表時間:2019/01/02

導讀:格陵蘭島融化導致冰蓋持續輸出甲烷(@領研網)

Biparental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Humans

期刊:PNAS

發表時間:2018/11/21

導讀:線粒體DNA遺傳不是「母親特權」(@生物探索)

Learning agile and dynamic motor skills for legged robots

期刊:Science Robotics

發表時間:2019/01/16

數字識別碼:10.1126/scirobotics.aau5872

Modular click chemistry libraries for functional screens using a diazotizing reagent

期刊:Nature

發表時間:2019/10/02

導讀:使用重氮化試劑進行功能性篩選的模塊化點擊化學庫(@領研網)

A new species of Homo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of the Philippines

期刊:Nature

發表時間:2019/04/10

導讀:我們在東南亞找到了一個新人種(@學術經緯)

· 自然災害 & 動物保護 & 氣候變化

澳大利亞山火持續肆虐,考拉、袋鼠等物種因此大規模死亡

考拉 | 圖片來源:Pixabay

澳大利亞正在經歷嚴重的夏季山火,其東部的昆士蘭州、新南威爾斯州與維多利亞州正在熊熊燃燒。火災肆虐的範圍包括容易起火的乾旱地區,還有一般情況下不容易著火的溼地和雨林。新南威爾斯的 Ngunya Jargoon 原住保護區(Ngunya Jargoon Indigenous Protected Area)曾經是珍稀的北部長鼻鼠袋鼠(northern long-nosed potoroo)的優良棲息地,但大火過後,動保組織沒能再在這裡找到北部長鼻鼠袋鼠的蹤跡。此外,動物保護人士估計,已有上千隻考拉死於這場大火。

截至目前,今年的山火已經在澳大利亞摧毀了數十種稀有動植物的棲息地,而夏季火災高峰期還有兩個月才會過去,且另一場熱浪已經開始襲擊其中的乾旱地區。墨爾本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 in Melbourne)的生態學家 Euan Ritchie 警告說,無論對於珍稀物種還是普通物種,大火帶來的威脅都很嚴重。

相關焦點

  • Nature Plants |中國學者開年三篇重要研究論文~
    ,其中三篇由中國學者完成。第一篇為電子科技大學張勇課題組及馬裡蘭大學Yiping Qi課題組合作的題為 「PAM-less plant genome editing using a CRISPR–SpRY toolbox」的研究論文。
  • 頂尖SCI論文有多難?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and Tgif2》的論文做出撤稿的決定,該篇論文當時揭示了miR-34a作為關鍵的破骨細胞抑制劑和潛在的治療策略
  • 14篇Nature論文合集!「DNA元件百科全書」公布第三階段成果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9日晚23時,ENCODE計劃發布第三階段成果,公布了超過120萬個人類與小鼠體內調控基因的候選功能性元件。《自然》、《自然—方法》和《自然—通訊》聯合發表14篇論文描述了這一結果,為基因組組織和功能帶來了新的認知。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2019 十篇Nature生命科學研究論文盤點
    Nature 刊登過許多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研究進展,比如1953年那篇被譽為「生物學的一個標誌,開創了新的時代」的DNA雙螺旋結構的論文。其2018年的影響因子為41.57,高於Cell 的31.4和Science的41.05,排名在頂級期刊前列,表明Nature所刊登的文章廣受關注和引用。本文將對2019年Nature刊發的10篇生物醫學重磅論文進行盤點。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自1997年起在史丹福大學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神經生物學課程,並組建實驗室研究神經通路的發育和功能。駱利群在發育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對於突觸分枝以建立和維持神經迴路領域的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本文系統回顧駱利群院士近兩年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 3篇Cell,1篇Nature,1篇Science。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清華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天機芯」 2019年8月1日刊的《Nature》,封面是清華大學開發出的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天機芯」(Tianjic)。
  • 《環球科學》網站上線「nature專區」,可免費閱讀nature完整論文
    在「nature專區」可查看每期《自然》學術論文的中文摘要,點擊每篇摘要後附帶的連結,網頁會自動跳轉至《自然》論文的全文頁面,供用戶閱讀論文。2014年底,自然出版集團宣布,該集團旗下《自然》等49種學術期刊將通過全球特約媒體免費分享論文,以促進科學家與公眾的交流。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科學與公眾交流平臺,《科學美國人》全球14個國際版本,同時成為nature首批特約媒體,獲得授權在官網免費向公眾分享自然出版集團下屬49種期刊的完整論文。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JACS雜誌中文名稱為《美國化學會志》,1879年由美國化學會創辦,至今有141年歷史。谷歌學術將所有學科分為八大領域,JACS位列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第一。寶雞文理學院AIE研究中心自2019年4月成立以來,聘請「AIE之父」唐本忠院士為名譽主任,立足於AIE原創性概念,瞄準AIE研究的前沿問題,致力於AIE材料的開發應用、機理研究和產業化。這三篇論文是馮海濤博士繼Chem.Soc. Rev.(影響因子41.35)、Coord. Chem. Rev.(影響因子14.49)之後又一系列重要學術成果。
  • 96年的博士生連發兩篇Nature,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曹原成為通訊作者,表明他是論文的主要創意貢獻者之一。Nature 2018.DOI:10.1038/nature26160   3. Eugene J. Mele. Novel electronic states seen in graphene.(本文為評論Jarillo-Herrero教授與曹原的文章)   MIT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又是科研「P圖」2016 年,Elisabeth Bik 對 2 萬多篇生物醫學論文進行了人工分析,結果表明,多達 4% 的圖像可能包含重複、抄襲等問題。2019年11 月,Elisabeth Bik曾爆出國內著名專家、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多達64篇論文涉嫌圖片造假,一時間引起廣泛熱議。
  • Nature評出年度10大科學發現!中國團隊研究入選
    這十大科學發現,包括了14篇研究論文,其中2篇發表在 月4日,Nature 雜誌同期發表了三篇論文,首次在銀河中觀測到快速射電暴2020年107、幹擾素缺乏會導致新冠重症2020年10(IFN)缺失在重症COVID-19患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10、11】。
  • 2019中國學者在CNS頂尖期刊發表論文44篇,施一公、顏寧包攬5篇!
    10篇,Nature發表了17篇,Science發表了17篇;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26篇文章由獨立的一個通訊單位完成,18篇是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的,其中有12篇是中外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的,6篇是國內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按領域來劃分:生命科學領域的有26篇(包括12篇結構);材料科學有7篇;,化學有4篇;物理學有3篇;地理學,海洋科學,考古學,環境科學各1篇;
  • 2019中國大學CNS論文排名
    中國大學排行榜(完整榜單)       》》 2019中國大學排行榜專題    清華大學雄居2018中國大學CNS論文排名榜首,發表三刊論文107篇   《Nature》、《Science》和《Cell》論文是衡量高校原創性重大理論和創新性科技成果產出水平的重要標尺,是反映一所高校基礎研究能力與學術創造力的重要標誌。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多篇涉及中國
    近兩周以來,塞門扎合著的發表時間為 2001 年到 2018 年的 32 篇論文(截至撰稿時)在 PubPeer 受到質疑,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這些文章作者中有同一單位的長期合作夥伴,也涉及中日韓等多國的合作團隊。
  •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19 Cahn Prize 最佳論文獎揭曉
    期刊編輯們每個月都要經過嚴格的提名和投票程序,在當月的期刊上選出一篇論文發表。最終獲獎論文是由傑出的材料科學家組成的獨立小組從12名月度決賽選手中選出的,獲獎者會獲得5000美元的獎金。2019年度Cahn Prize於秋季2019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eeting 期間公布,由江南大學的付少海教授和張麗平教授的論文 「Robust raspberry-like all-polymer particl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with high water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
    近兩周以來,塞門扎合著的發表時間為 2001 年到 2018 年的 32 篇論文(截至撰稿時)在 PubPeer 受到質疑,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這些文章作者中有同一單位的長期合作夥伴,也涉及中日韓等多國的合作團隊。
  • 2019年諾獎得主30多篇論文被質疑造假!涉及中國學者團隊
    32篇論文被曝涉嫌造假!Semenza)竟有32篇論文被掛在PubPeer 上,其中29篇都是近兩周新掛出來,文章大多涉嫌「一圖多用,圖片PS」。論文發表時間橫跨18年(2001 年- 201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