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不是放棄俄羅斯的時候

2020-11-29 光明時評


作者 查爾斯-威廉-梅恩斯(Charles William Maynes)

首發於光明觀察,轉載請註明譯者及出處;本譯文僅供參考,引用請查對原文。

褪色的浪漫

(華盛頓)

西方同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治下的俄羅斯之間的浪漫關係似乎即將終結。美國駐俄羅斯大使提到了俄美間「價值觀的齟齬(原文『breech of values』疑為『breach of values』之誤——校者)」。西方官員公開指責俄最近對喬治亞、摩爾多瓦和烏克蘭的外交行動。美國國務卿柯林-鮑威爾(Colin Powell)在與俄總統普京會面時在俄報上刊文稱「文明社會的關鍵特徵——比如新聞自由和政黨的發展——(在俄國內)還沒有確立獨立角色的地位。」

難道我們眼睜睜地看著10年來推動俄羅斯融入西方的努力付之東流嗎?

許多人出於對普京本人的評價而對此持悲觀的立場。如上周一位頂級的俄羅斯問題專家就說:「普京作為一位溫和型的專制領導人的形象,幾乎已是人們的成見,而這對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恰恰是一種危險。」

如今美國國務卿在接受一家俄羅斯報紙採訪時公開提出了西方關心的許多問題:「自由但是不公正」的議會選舉把絕大多數親西方黨派趕出了議會,所有國有電視臺的私有化改革日益停頓不前,對外界批評其在車臣地區採取的政策置若罔聞以及在追查頗受西方喜愛的石油大享米卡耶-霍多爾科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逃稅案上施以高壓手段。

然而任何中途的政策修正必須正視一些政治現實和西方與俄羅斯關係結構性的困境。

首先,普京在俄廣受歡迎,而親西方的俄民主派則不那麼吃香,原因有很多相同,結果卻截然相反。一個在親西方的民主派掌權時既沒有方向也沒有希望的國家,在普京接手後重新獲得了方向和希望。

雖然普京與查爾斯-戴高樂出自的政治傳統迥異,但普京在俄國擔負的角色卻類似於戴高樂在法國——把自己的國家從懸崖邊拉了回來。像戴高樂一樣,到目前為止,普京的舉措在其選民眼中很有魅力——發放養老金、償付工資、激進的稅制改革、預算盈餘、貿易盈餘、俄羅斯在國際社會上是貢獻者而不是乞丐。

然而,普京現在是否會利用他非凡的政治地位推動俄走向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一些結構性問題,西方必須迫切將這些問題壓到他肩上或者由西方自己提出來,即:

民主與接受之間的關係。俄國比較尖銳的批評家之一傑紐斯茨-布格季斯基(Janusz Bugajski)最近在《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上發表的文章裡承認,假如俄是一個民主國家的話,那麼,西方現在所指責的俄羅斯許多對外政策舉措,特別是經濟領域的舉措,將會被人視為「良性的或有益的」。

由於過去的不愉快回憶,如果俄羅斯挺直腰杆,不屈膝稱服,那麼,即便是換個角度完全可以接受的俄羅斯的舉動,鄰國也會變得警覺。如果俄羅斯打算成為被人接受的西方國家,它就必須成為一個民主國家。

美國的核戰略和北約東擴的結果。美國必須盡力降低莫斯科決策圈內國家安全力量的聲音。眼下這種聲音很強:俄國的將軍們會指出95%的美國核武器依然指向俄羅斯。

因此華盛頓應該向莫斯科倡議將雙方現在部署的數以千計的核彈頭各削減至少50%。這一步驟之後,剩下的飛彈仍足以摧毀雙方所有主要城市,但這樣做會傳達一種俄美關係的導向,鼓勵俄羅斯國家安全部門出現更民主的聲音。削減核彈頭數量,也會緩和北約穩步東擴所帶來的衝擊。

扶持中間地帶國家。在這方面,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烏克蘭、摩爾多瓦或白俄羅斯等國在近些年內似乎不可能被批准加入歐盟。與此同時,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強烈抵制俄在歐盟東邊組建類似經濟空間的任何努力。這些國家有幾個與任何形成規模的市場相隔絕,在貧困的泥淖裡越陷越深。

一定有辦法鼓勵前蘇聯國家之間建立更為緊密、必不可少的經濟聯繫,以免使之重新落入莫斯科方面的掌控。否則我們將使有幾個這樣的國家變成經濟無人區。

不要放棄。幾乎可以肯定,今春普京會再次當選。此後不久,他就會帶領俄羅斯上路,在未來的多年內其進程難以改變。現在正是特別地打起精神幫助那些在俄國內為建立文明社會和加強民主而奮鬥的人,而不是談論葬送《自由支持法案》(the Freedom Support Act)的時候。歐美應該聯手給該地區提供充足的資金以保證在希望之火不熄。

當此歷史一刻,無論俄美,都不以廣交朋友為多,又都不需要樹敵對抗。

與俄羅斯打交道的時候,華盛頓不應該簡單地採取公開苛責求全的政策,而應該採取策略扭轉與俄關係當前運行的這種消極進程。

本文作者為歐亞大陸基金會主席。該基金會旨在為加強前蘇聯地區自由體制和市場的努力提供援助。

附:原文網址及內容

http://www.iht.com/articles/127854.htm

This is not the time to abandon Russia  

Charles William Maynes IHT

Tuesday, February 3, 2004  

A waning romance

WASHINGTON The Western romance with Vladimir Putin's Russia seems to be ending. The U.S. ambassador in Russia speaks of a "breech of values" betwee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estern officials denounce recent Russian diplomatic moves in Georgia, Moldova and Ukraine. Secretary of State Colin Powell says in an essay published in a Russian newspaper while he was meeting with President Putin that "key aspects of civil society - free media and political party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 have not yet sustained an independent presence."

Are we seeing an end to the 10-year effort to integrate Russia into the West?

Many reach a pessimistic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because of their assessment of Putin himself. As one top specialist on Russia said last week, "The picture of Putin as a soft authoritarian leader is almost conventional wisdom, and that's a threat to the relationship."

Now the U.S. secretary of state has given an interview to a Russian newspaper in which he raises publicly many Western concerns: The "free but not fair"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that drove the most pro-Western parties out of the Parliament; the progressive end to private ownership of all national TV channels; the tone-deaf Russian response to outside criticism of its policies in Chechnya; and the high-handed manner in which the state has pursued the tax-evasion case against the oil baron and Western favorite, Mikhail Khodorkovsky.

Any midcourse correction in policy, however, must confront some political realities and some structural dilemmas in the West's relations with Russia.

First, Putin is popular for many of the same reasons that Western-style Russian democrats are unpopular. Putin took a country lacking direction and hope while the Western-style democrats were in charge, and he restored both.

Although from a very different political tradition, Putin has assumed in Russia a role similar to that of Charles de Gaulle in France - a man who pulled his country back from the precipice.Like de Gaulle's, Putin's performance so far is impressive in the eyes of his voters - pensions paid, wages restored, radical tax reform, budget surpluses, trade surpluses, Russia as a contributor internationally rather than a beggar.

Whether Putin now uses his extraordinary political position to push Russia in the direction of democracy, however, will depend in part on some structural issues, which the West must urgently press on him or address itself. To wit:

The nexus between democracy and acceptance. As one of Russia's harsher critics, Janusz Bugajski, recently acknowledged in an article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many of the Russian foreign-policy moves that the West now denounces, particularly those in the economic field, would be seen as "benign or beneficial" if Russia were a democratic state.

As Russia gets up off its knees, neighbors will become alarmed even by otherwise quite acceptable Russian behavior because of harsh memories. If Russia is to become an accepted Western state, it must become democratic.

The consequences of U.S. nuclear strategy and NATO expansion. The United States must try to reduce the voice of the security forces in Moscow policy circles. Now it is strong: Russian generals can point out that 95 percent of America's nuclear arsenal is still directed against Russia.

Washington should therefore challenge Moscow to remove at least 50 percent of the thousands of warheads now deployed on each side. Such a step would still leave enough missiles to destroy every major city in both countries, but it would convey a direc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that would encourage the more democratic voices in the Russian security establishment. Reducing the number of nuclear-tipped missiles would also soften the impact of steady NATO expansion to the East.

Assisting the Middle Ground states. At this point, it seems unlikely that Georgia, Armenia, Azerbaijan, Ukraine, Moldova or Belarus will be allowed to join the European Union for years to come. At the same time,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bitterly resist any effort by Russia to organize a similar economic space east of the EU. Cut off from any sizable market, several of these states are sinking deeper and deeper into poverty.

There must be some way to encourage closer and needed economic ties among the former Soviet states without relegating them to pawns of Moscow. Otherwise, we are leaving several of these states in an economics no-man's land.

Not giving up. Putin is almost certain to be re-elected this spring and soon thereafter he will set Russia on a course that will be difficult to alter for years to come. Now is the time to be especially energetic in helping those inside Russia who are struggling to build civil society and strengthen democracy. This is not the time to talk of ending the Freedom Support Act. European and America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maintain a sufficient flow of funds in this area to keep hope alive.

At this point in their history, neither Russia nor the United States has a surplus of friends abroad. Neither needs another antagonistic country to contend with.

In dealing with Russia, Washington should not simply adopt a policy of public criticism. It should develop a strategy to reverse the course. on which the relationship with Russia is now moving.

The writer is president of the Eurasia Foundation, which supports efforts to strengthen free institutions and markets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文章來源:譯者賜稿

相關焦點

  • 有的時候,當我們放棄了,未必能找到比現在更好的
    放棄,是我們人生中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們每天都在經歷這種事情,離別,放棄,堅持。我們好像一直都是在一個圈裡。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並不是不能放棄一個人或者一件事,而是有的時候當我們做了比較以後,發現我們的放棄,可能未必能做到比現在更好的。
  • 俄羅斯人現在還喜歡拉達車嗎?
    關於這個標題一定有不少俄粉和普粉會這樣說;「那還用說,俄羅斯人肯定最喜歡拉達!」。但是,想像不能代替現實。上世紀70年代的蘇聯時期,拉達是蘇聯製造的最先進家庭車。進入21世紀,拉達依然是俄羅斯銷量最多的乘用車品牌(韓國現代是廠商中的銷量第一),但是!銷量多是因為它品質好嗎?
  • 遠東地區人煙稀少,又大又冷,為何說俄羅斯不可能放棄這塊領土
    並且遠東地區資源豐富,比如說木材、礦產、漁業、石油等等,現在俄羅斯已經淪為了資源國,就離不開這些資源對於國力的支撐。同時遠東地區由於人煙稀少,所以空氣純淨、物價較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保持在原始狀態,是不錯的旅遊勝地,發展旅遊業也能為國家帶來不少收入。
  • 俄羅斯為何寧願放棄500萬領土,也不願放棄克裡米亞?
    而俄羅斯對於領土問題上,卻看似有些矛盾。這個國家曾將50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拱手讓出。但對於克裡米亞這個彈丸之地,俄羅斯卻是寸土必爭,不願放棄。對於俄羅斯而言,一個小小的克裡米亞,也許比500萬領土還要重要,究竟克裡米亞有何魅力,會讓俄羅斯如此重視?
  • 俄羅斯小夥輕鬆解決一道題,卻放棄百萬獎金
    提到頂級數學家,那這些數學家肯定就是俄羅斯人。2000年美國公布了千禧年數學七大難題,任意一題解答就可以拿走100W美金。一位俄羅斯精神小夥哼哧解決了一道題,並說:我只是解決了一道數學題而已,不喜歡被你們放到聚光燈下!於是他放棄獎金,回歸安靜的生活。這個神人名字叫做格裡戈裡,佩雷爾曼。
  • 旗艦手機想要取消充電器,現在還不是時候
    然而,當一名從 iPhone X 更新到 iPhone 12 的蘋果手機用戶,舊的「五福一安」充電器並不能匹配附贈的 C 口充電線,為了用上這根快充線,他還需要去額外購買一個支持 20W 快充的充電器,這還環保嗎?
  • 我國培養的清華生,給美國造原子彈放棄我國國籍,現在想回國養老
    洲際飛彈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有殺傷力的武器,中國有東風,美國有民兵,俄羅斯有白楊,這三種洲際飛彈被稱之為世界三大真理。所以目前美國,俄羅斯和我國的軍事力量是比較佔有優勢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美國所擁有的「民兵」洲際飛彈卻是我們中國人為他們製造的。為美國製造「民兵」洲際飛彈的是我國清華留學生林樺,林樺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 探析:俄羅斯韃靼共和國曾與車臣站在一起,為何現在不鬧獨立了?
    淵源不深,仇恨深,韃靼人組成的國家,為何現在不想鬧獨立了?冷戰時期曾與美國爭霸的蘇聯於28年前「轟然倒塌」,很多人不明白,建立了近百年的超級大國,為何說解體就解體呢?蘇聯解體的原因很多,既有外部也有內部的,但民族矛盾是主要問題。
  • 考驗俄羅斯的時候到了!頭疼兩個現狀、煩惱三個問題
    最近,俄羅斯的普京很頭疼!為什麼呢?還不是前蘇聯遺留下的歷史問題導致!手心手背都是肉呀,都是曾經跟隨自己的親兄弟,俄羅斯根本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和稀泥,屬於無解,最後自然會導致這兩個小兄弟跟他都離心!要知道現在的亞塞拜然就是這樣,已經與土耳其走得很近了,也與美國走得很近,前幾天還把俄羅斯的飛機都打下來了!所以俄羅斯很頭疼,考驗普京的時候真的到了!
  • 俄羅斯堅持發展核動力破冰船技術:不止為打通北極航線,還為航母
    下水了俄羅斯堅持發展核動力破冰船技術,主要原因還是為了開闢北極航線,這讓某些人感到意外,認為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之下,北極的永久冰區正在縮小,也許在未來北極地區在夏天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通航條件,讓大型船舶不需要破冰船的幫助就可以通過
  • 俄羅斯是石油大國,為什麼還這麼窮?
    在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要放棄英國,直接把矛頭轉向千裡之外的蘇聯?就是因為看上蘇聯富饒的自然資源。所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大部分的遺產,其中當然也就包括了大面積的國土。而在俄羅斯的土地下面,那可是有著大面積的石油和天然氣,這些不可再生資源是全世界都搶著要的東西。
  • 在俄羅斯七年的斯諾登現在怎樣了
    俄羅斯收留了斯諾登7年。斯諾登還是安全地活著,普京收留斯諾登是賺了還是賠了,不好說,實際上,在斯諾登的問題上,真正賺了的是兔子,因為斯諾登的第一個庇護點在香港。而且在香港待了三個星期。俄羅斯收留斯諾登更多地是為了丟美國人的臉,因為一個中央情報局技術分析員很難知道什麼核心情報,特工出身的普京深知,間諜最大的價值在於潛伏,屬於「一次性」商品,一旦暴露就一文不值,再就是斯諾登的「叛變」屬於個人主動辭職(而非叛逃)。他的價值更加不值錢。愛德華·斯諾登,現年37歲。前美國中央情報局技術分析員。實在是不知道出於何種原因和目的叛逃美國的。
  • 王辰院士:現在不是「後疫情時代」,還沒到懈怠的時候
    從我們國家的情況可以看到,經歷了1、2月份比較嚴重的以武漢為代表的湖北省的暴發之後,現在疫情已經總體趨於明顯的控制,而且基本上只是一個間斷髮生小規模流行、一定小規模暴發的情況。於是有人說,這是一個後疫情時代。但是實際上這個概念必須很清楚,現在不是後疫情時代,現在是疫情時代。
  • 逃往俄羅斯的斯諾登,美國恨之入骨,現在他過得怎麼樣?
    斯諾登曾經在美國安全局工作,在2013年向外界曝出多項美國政府的醜聞,通過facebook、谷歌等軟體搜集個人信息,並且侵入國外計算機,如香港中文大學等等,這一事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軒然大波,美國立馬通緝斯諾登,可惜斯諾登已經跑了,最後俄羅斯收留了他。
  • 繼俄羅斯將漢語納入國考後,又一國頒布全國學中文,再難也不放棄
    大家都知道,當下全球哪個語言被使用得最廣泛,我們可能就會想起英語,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把英語作為自己的第二語言來使用,中國也不例外,很多人對英語有著深深地恐懼,但是,要說世界上使用哪種語言的人最多的話,無疑是中文,中國有近14億人口,全部說中文,在外國的華人和華裔也在說中文,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走向世界,中國的影響力也享譽世界,因此,許多國家為了發展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掀起了全民學習中文的熱潮,這不繼俄羅斯將漢語納入國考後
  • 俄羅斯男子甘願當世界首例活人「換頭」手術的志願者,之後呢?
    人都渴望永生,但是人總有生老病死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控制我們壽命。不過如今醫療條件越來越好,所以人類平均壽命也提高了許多。但有一些疾病就是無法治癒,於是有人提出「換頭」手術,俄羅斯有一個志願者願意做首例活人「換頭」手術。結果如何?
  • 遠東風雲再起,抗議浪潮全國蔓延,考驗俄羅斯的時候到了
    近日,俄羅斯遠東哈巴羅夫斯克(古稱伯力地區)市民眾再次舉行抗議集會,在政府大樓前舉行抗議示威,依然力挺被逮捕的前州長謝爾蓋·富爾加爾,表達對俄羅斯聯邦當局的不滿。自從前州長富爾加爾被逮捕之後,遠東哈巴羅夫斯克地區就開始鬧抗議遊行示威,到現在為止已經持續接近一個月了,抗議遊行示威群眾口號越來越激進,他們高喊「俄羅斯,滾出去」、「富爾加爾才是我們的選擇!」「沙皇滾蛋!」
  • 斯諾登曝光稜鏡計劃後,在俄羅斯避難七年,他現在怎麼樣了
    之後轉戰到了俄羅斯,至今為止已經在俄羅斯度過了7個年頭,那他現在怎麼樣了呢?未來將去哪呢?去年在一次採訪中,斯諾登表示德國或者法國是他比較想去的地方,並且如果美國對他能進行公正判決,他也願意回國。當年事發之後,斯諾登從香港轉機到達俄羅斯,成功逃避美國中情局的追捕,而且俄羅斯也通過兩次延長他的居留權,將時間拖到的2020年。
  • 還想接著打?亞美尼亞拱手相讓最大金礦,這一次俄羅斯不答應
    據了解,受納卡戰爭影響原本位於亞美尼亞境內的索特克金礦現在正好位於兩國的實際控制線上,因此在亞美尼亞表示願意移交金礦後,亞塞拜然軍方立馬派兵試圖進行接管。顯然,亞美尼亞政府的這一決定再次惹惱了民眾。就在亞塞拜然軍隊即將進入礦區之際,亞美尼亞當地民眾、民兵和礦工一起封鎖了前往金礦的道路,雙方險些再次發生衝突。
  • 國際空間站警報不斷,俄羅斯放棄洩露檢查,美國飛船就位不再擔心
    根據計劃在10月底美國還將實施一次載人龍飛船的發射,屆時會有4名美國太空人進入國際空間站。不過如今的在太空的國際空間站是麻煩事不斷,警報頻繁響起。,但事最終俄羅斯宣布放棄檢查工作,因為國際空間站的熱能交換泵發出的噪音影響了洩露檢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