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涎香形成過程
1
抹香鯨吞食大烏賊和章魚
2
消化不了的角質顎和舌齒,在抹香鯨腸胃沉積
3
腸胃受刺激後,分泌出特殊的蠟狀物
4
蠟狀物將腸道傷口包起來,慢慢形成龍涎香
廈門網(微博)-廈門日報(微博)訊 (文/圖 記者 吳俊鴻)蠟狀「怪石」浮在海面上,散發出奇異的腥臭味,用火點燃,馬上變成油脂狀……3天前,有人自稱在翔安瓊頭的一處漁排上發現疑似「海上浮金」——龍涎香。
這是一個多月時間來,第三起廈門市民自稱撿到疑似龍涎香的事件。廈門到底有沒有出現龍涎香的可能?前天,本報記者聯繫了相關專家。
翔安養殖場工人
海上發現「怪石」
3天前,在翔安瓊頭某養殖場打工的小林,在漁排上走動時無意間發現從海上漂來一塊拳頭大小的「石頭」,出於好奇,將這塊「石頭」打撈上岸。
仔細端詳,「石頭」呈蠟狀,白色中帶一些黑色雜質,重量很輕,還發出奇怪的腥臭味,用點力,很容易將「石頭」掰下碎片。小林用手機拍下照片,發到微信朋友圈,分享這塊「怪石」。朋友小方看到照片後,發現這塊「石頭」與之前媒體報導的廈門疑出現的龍涎香十分相似。
「要是龍涎香,可就是稀罕物,一克價值好幾千元!」小方決定弄清楚這塊「石頭」到底是不是傳說中的龍涎香,可是要找誰鑑定呢?前天下午,小方撥打本報讀者熱線968820求助。
與龍涎香相似
需檢測才知真假
前天下午,記者帶著小方來到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試圖揭開這塊「怪石」之謎。
灰白色蠟狀,夾些著黑色雜質,用手扇一扇風,腥臭味襲鼻,取下一點蠟狀粉末點燃,火焰呈現藍黃色,燒完後,不是灰燼而是油脂狀……經初步觀察,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王先豔博士說,從表面上看,這塊「怪石」和記載中的龍涎香有相似之處,但到底是不是龍涎香,研究所對這方面沒有太多研究,需送往專業檢測機構,通過色譜來檢測。隨後,王先豔博士對這塊「怪石」拍照取證,準備將照片發到相關權威機構和從事海洋研究的圈內,進一步研究辨別。
小方說,他在網上查到上海有專門的色譜檢測機構,他回去後將與小林商量,要不要送去檢測。如果有讀者對龍涎香懂行,可撥打本報讀者熱線968820,幫忙鑑別。
抹香鯨常出沒
廈門或有龍涎香
上個月初,一名廈門市民陳先生自稱見到一塊質量上乘的龍涎香;半個月前,廈門市民周女士也稱,在觀音山海灘附近撿到一塊龍涎香,加上這一次小林的,算是第三塊。因此,有人對以上表示懷疑,龍涎香是稀罕之物,怎麼會接連在廈門出現?
儘管小林手上的「怪石頭」是不是龍涎香,還沒有定論,不過,龍涎香在廈門出現的機率有多大呢?
「並不能排除龍涎香在廈門海域出現的可能性。」王先豔博士說,龍涎香一般產於抹香鯨體內,而廈門最近一次發現的抹香鯨出現在10多年前,不過近年來,抹香鯨曾出現在浙江海域和臺灣海峽,而廈門又位於臺灣海峽。此外,龍涎香雖然表面上像塊石頭,但密度比水輕,可以在海上長時間漂浮,所以,在廈門撿到龍涎香,並不是沒有可能。
連結
上月觀音山
頻現「龍涎香」
6月3日下午>>
在海滄經營一家香料公司的陳先生去觀音山海邊遊玩,在沙灘撿到一個成人拳頭大小的異物,味道怪異,又腥又臭。陳先生興奮不已,憑經驗判斷自己撿到了「龍涎香」。幾天後,經專業機構鑑定,陳先生撿到的確實是經過百年漂流的龍涎香。
6月12日下午>>
市民周女士在觀音山的沙灘上,撿到兩塊其貌不揚的「小石頭」。她找來早前撿到龍涎香的陳先生鑑定,認為自己撿到的也是龍涎香。
小資料
「海上浮金」——龍涎香
龍涎香是抹香鯨的「特產」,當抹香鯨吞食大烏賊和章魚時,堅韌的角質顎和舌齒消化不了,就會在腸胃沉積,刺激腸胃後,就會分泌出一種特殊的蠟狀物,將腸道傷口包起來,慢慢地就形成了龍涎香。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龍的唾液」,素有「天香」、 「香料之王」等美譽,在自然界的存量極少。
據了解,抹香鯨目前全球才數萬頭,百頭抹香鯨中大概4頭有龍涎香。此外,抹香鯨死後,龍涎香如一顆籃球,漂浮在數億平方公裡的海面上,非常罕見。
在市場上,1克龍涎香售價在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被譽為「海上浮金」。
(廈門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