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電影刷爆了阿信的朋友圈,很多人都在期待這部電影的上映(然鵝應該並不會),這就是前不久在威尼斯電影節爆冷獲得最佳影片的《小丑》。
《小丑》/威尼斯電影節最佳電影
這是漫改電影首次登頂歐洲三大電影節
誰也不會想到這麼一部5500萬美元成本的「商業電影」會成為一貫以藝術質量著稱的威尼斯電影節的最高獎項。
除了獲獎,《小丑》的觀眾口碑更是可以用炸裂來形容。
豆瓣和IMDb新鮮的分數
說實話,第一次看《小丑》的預告片的時候,阿信就深深地被吸引了,那麼這部電影為何能有這麼大的魅力,讓這麼多人都為之傾倒?
他是史上最受歡迎的反派角色,
身世卻一直是個謎
在說這部電影之前,很多人可能會一臉懵地看著阿信:小丑是誰?為什麼要給他拍獨立電影?
在IGN評選的史上最受歡迎漫畫反派角色中,小丑排名穩居第一,坊間甚至有一種說法:在DC的世界觀中有三種人,英雄、反派、小丑!
現在人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2008年的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裡希斯·萊傑飾演的那個偏執又瘋狂的混亂製造者。
在這部電影裡,小丑為了證明蝙蝠俠和他是一樣的人,實施了一系列的犯罪,不僅炸掉警察局和醫院,還傷害了蝙蝠俠身邊最重要的幾個人……
雖然小丑這麼強,他的身世一直是個迷。
這個瘋狂的反派來源於DC漫畫(沒錯,就是那個經常拿來和漫威比較,動畫片拍的比真人電影好看的DC),是DC漫畫裡超級英雄蝙蝠俠的死對頭,首次登場於1940年漫畫《蝙蝠俠》第1卷第1期。
《蝙蝠俠》創刊號
1940年登場的小丑不過是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殺手,喜歡用一種讓人笑到死的毒藥。
本來預定出場幾次就要「領便當」,但是當時的主編艾斯·沃斯覺得小丑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於是決定將這個角色繼續下去。
1988年,阿蘭·摩爾(超級漫畫家,《守望者》、《V字仇殺隊》都出自他的筆下)寫下了DC史上最經典的漫畫之一《蝙蝠俠:致命玩笑》,它首次提到了小丑的誕生。
《蝙蝠俠:致命玩笑》圖書封面
在這部漫畫中,小丑原本是一個化工廠的工程師,但他一直覺得自己有幽默天賦,希望能成為一名喜劇演員。於是他辭掉了化工廠的工作,成為了一名脫口秀演員。
如果脫口秀演員長這樣,你敢去嗎?
但是他卻想不出來搞笑的段子,表演也不盡人意,也就一直沒有成功,在他窮困潦倒的時候,他的妻子也離開了他,小丑陷入了絕境。
後來,小丑被一個犯罪團夥誘惑去化工廠偷東西,並給了他一個紅頭罩戴上。
但是不幸的是,在這次行動中,小丑不慎跌入了硫酸廠,皮膚被腐蝕,臉被燒毀了——小丑終於崩潰了,那個瘋狂的小丑也由此誕生。
這也解釋了小丑瘋狂的想法:製造了一個「致命玩笑」,就為了證明,使一個人變得瘋狂,只需要使他經歷無比糟糕的一天。
「我和其他人沒有區別!所有的這一切只需要糟糕的一天,就能將神志最正常的人活生生變成不可救藥的瘋子。這就是正常人的世界和我所在之處的距離。僅僅是糟糕的一天。」
(劇透預警:第二部分略有劇透,介意請直接劃至第三部分)
超級反派的起源,是一個普通人的掙扎
作為一部講訴小丑誕生的電影,《小丑》在故事上也參考了《蝙蝠俠:致命玩笑》這本漫畫,電影賦予了這個普通人一個名字:亞瑟·弗萊克(Arthur Fleck)。
弗萊克是一個極度內向又有一種奇怪的會突然無法控制放聲大笑的精神病人,很普通,卻也是一個不太幸運的普通人。
他和母親一起住在紐約下東區的一棟破舊的大樓裡,在一家小型才藝經紀公司工作,喜歡住在同一棟樓的一個女人……
他寫日記,在日記本上記錄下他覺得有趣的事情,他甚至有一個夢想:
給世界帶來歡笑和快樂。
亞瑟無法控制自己的笑,這看起來很嚇人,但他並沒有惡意
但是生活總是不那麼容易,對於亞瑟來說,每一天裡的每一件事都不容易。
在街頭被小混混欺負,他的喜劇事業也不盡人意,因為抑制不住的奇怪的笑容和笑聲,他常常弄巧成拙,並且受到大家的嘲笑,但他依然儘量維護著他那卑微的尊嚴。
……人們仍然希望你表現得正常,哪怕你不能
終於,一切都在平靜中爆發了。
同事給了亞瑟一把槍,本想陷害他,雖然沒有成功,卻最終讓亞瑟丟掉了工作——多米諾的第一張骨牌就這樣被推到了。
回家的地鐵上,亞瑟被三個來自華爾街的傢伙欺負,慌亂之下,亞瑟拿著這把槍殺死了這三個人。這件事之後,小丑誕生了。
殺死三個華爾街人的事件像一根導火索,使得哥譚市的許多窮人都加入進了這場仇富運動,他們帶著小丑面具進行遊行抗議、從事犯罪活動。
而小丑本人則在接下來的一系列打擊中,逐漸走向失控:
發現喜歡的人有男朋友,單純的他認為這就是背叛;
母親因為斷藥導致病危被送至醫院,發現自己甚至都不是母親的親生孩子……
我以前認為,我的生活,只是一齣悲劇
但現在,我意識到,這他媽是一齣喜劇
亞瑟終於徹底成為了小丑。
最終,他製造了街頭混亂,在富蘭克林劇院完成了屬於他的舞臺大秀。
故事的結尾,小丑殺死了市長韋恩,用刀割開了兩邊嘴角,滿臉是血,他卻完成了自我「救贖」——在精神病院裡,他沉浸在他的舞步之中,隨著《That's life》起舞……
在一系列的打擊之後,小丑內心的惡之花開始爆裂,過去人們總是愛看loser的悲劇,小丑卻為我們演奏了一場屬於他的狂想曲。
即使生活是個泥潭,也要把它點燃
王爾德曾說過:「所有的邪惡都是有魅力的,只有當某種邪惡被認為低能庸俗無趣的時候,這種邪惡才不會流行。」
這也是《小丑》,雖然是一部反派電影,但卻能夠打動那麼多人的原因之一吧。這裡沒有英勇、堅強、自我犧牲的超級英雄,而是在一個我們所熟悉的社會環境裡,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它甚至不同於之前的反英雄電影。過去,反英雄電影賦予英雄以人性的缺陷(比如《死侍》)。而在「把英雄還原成人」之後,電影終於開始「把反派還原成人」了。
就如同另一部反英雄主義電視劇《嗜血法醫》的主角麥可·霍爾所說:我喜歡我所飾演的這個角色的原因是他一直努力走向光明,卻被黑暗的東西帶來更黑暗的複雜人性。
也有人說,成為瘋狂的小丑比成為有責任感的蝙蝠俠更容易,因為小丑就像我們身邊隨時都有可能存在的「普通人」。
《小丑》的成功,也是小人物電影又一次獲得主流電影節的青睞。
今年坎城電影節的獲獎電影《寄生蟲》也是以底層小人物為中心的作品,和《寄生蟲》的精心設置的情節和矛盾不同,小丑平淡地講訴了一個小人物的艱辛生活,很多人都能夠從中看到某個方面的自己。
比如小丑對成為一個喜劇演員的堅持。無論是在《蝙蝠俠:致命玩笑》還是在電影《小丑》中,小丑都裝著一顆能夠讓別人開心的願望。
小丑的人生毫無疑問是一個悲劇,當他被一步一步推向那個瘋狂的舞臺的時候,阿信想到了莎士比亞四大悲劇裡的主人公,他們又何嘗不曾是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和希望的人,雖然境遇不同,但最後都因為信任、背叛、家庭矛盾等原因對人心失去了信心,或死或瘋。
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都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挫折,遇到不被認同的時候,很多人都在生活的打磨中逐漸躺平,變得越來越「喪」。
新世相的第一批90後系列
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變得瘋狂,「復仇」、「燃燒」之所以能夠讓我們為之動容,是因為在生活中,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走過當下的逆境,擁抱一個新的生活——我們感動於他們勇於對現狀的突破。
現代人越來越容易脆弱,容易被一些小事影響,比如喝了一杯珍珠沒煮熟的奶茶、錯過末班車,這些都會讓人感到失落。
「黑天鵝」之父塔勒布曾提出過一個「反脆弱」理論,他告訴我們應當勇於面對生活中的這些不確定性,在不損害本質的情況下保持一定的不穩定性,勇於試錯、勇於冒險。
如果生活是一個泥潭,希望我們都能夠在泥潭裡起舞,把泥潭變成自己人生的舞池。
參考資料:
[1] 斬獲威尼斯金獅獎是《小丑》的崛起,但不是DC的 鈦媒體
[2] 豆瓣9.3,斬獲金獅獎,我們為什麼都「愛」小丑 烏鴉火堂
[3] 威尼斯電影節閉幕:中國電影是否還能重獲榮耀 界面新聞
[4] 獨家:威尼斯 | 首個入圍三大電影節的超英片《小丑》真的爆了! 鳳凰網娛樂
[5] 最有魅力的反派之一 威尼斯電影節《小丑》「封神」 華西都市報
[6] 《蝙蝠俠:致命玩笑》 阿蘭·摩爾 / 布萊恩·伯蘭德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7] 小丑:我只是開了一個致命的玩笑 看理想
[8] 電影 《自殺小隊》 《蝙蝠俠:黑暗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