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看到了「轉眼球,除近視」的熱門微博。還被一眾營銷號轉發了2000+條。其實這個方法已經存世很久了,他有個名字叫「貝茨療法」。並且和《民間食療偏方防治近視眼》、《XX天摘掉眼鏡》、《恢復視力法(500度以下)》、《飛行員提高視力的辦法》等一系列方法成為拯救」四眼「的經典大法。
那麼近視眼從何而來,我們又該怎麼辦?今天就來說說有關近視眼的問題。
模糊?清晰?操縱者在眼球裡
事實上,人類眼外肌的作用只是改變眼球方向(你向哪兒看),負責眼球聚焦(看得清不清楚)的完全是另外一種肌肉——眼球內的睫狀肌。
睫狀肌藏在虹膜的後方,它是一個環形的肌肉,身上有無數根小繩子(懸韌帶)「拉住」晶狀體赤道部。睫狀肌的收縮和舒張可以改變晶狀體性質,讓它變胖或者變扁,這樣一來就改變了晶狀體的屈光力:你能看清東西要靠它。
睫狀肌上無數根懸韌帶附著在晶狀體的赤道部
很多同學都經歷過散瞳驗光,點一滴散瞳的眼藥水(有效成分為託比卡胺),睫狀肌被麻痺無法收縮,眼睛不能聚焦,看東西就變得模糊了。但在這個時候,眼外肌並不受影響,眼球還是可以自由地轉動。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睫狀肌才是真正控制眼球調焦的肌肉。
要放鬆這樣的肌肉,你需要把眼球摳下來捏一捏。(好像也不太管用?
近視眼,究竟怎麼來的?
現在的研究表明,遺傳因素以及每天戶外活動時間過少才是兒童近視的原因。那麼,近視的眼球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睫狀肌厚度增加、睫狀突位置靠後和鞏膜纖維變薄,這些病理改變並不能靠自然療法來逆轉。除了近視度數無法降低,散光度數也無法通過鍛鍊眼球運動來降低。
散光往往與近視並存,存在散光時,看近看遠都模糊。驗光配鏡時,驗光師會告訴您近視度數和散光度數,而這個散光度數是由角膜和晶狀體前表面的曲率決定。
「有效」的假象
儘管理論站不住腳,實際效果也缺乏證據支持,但仍有不少患者在體驗了轉眼珠之後感受到了暫時的「視力變好」,這種情況其實是淚膜帶來的假象。
角膜表面的淚膜,由外而內的三層:脂質層、水樣層、粘蛋白層
角膜表面有很薄的淚液,大約6-10微米,叫淚膜。每次眨眼睛,都是塗淚膜的過程。淚膜必不可少,除了保持角膜和結膜的溼潤,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改善角膜的屈光力。
角膜表面是不光滑的,淚膜則能夠幫助填充這些凹凸不平,使角膜變得光滑。大家一定深有體會,哭的時候,淚眼朦朧、看不清楚。而長時間盯著電腦看、眨眼次數減少時,淚膜蒸發,又會視物模糊。這時候多眨幾次眼睛,視野就能變得清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