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個多月,對小悅悅(化名)和他媽媽而言是難熬的!
小悅悅即將一周歲,他的頸部雙側、腹股溝區突然鼓出多個腫大的包塊,媽媽張女士以為孩子得了突發急症,抱著到醫院求診時一度崩潰,大哭不止。
那麼,孩子到底怎麼了?
幼兒身體突冒多個包塊 腫大的淋巴結讓人生疑7月中旬,張女士帶著11個月大的小悅悅衝到廈大附一杏林院區兒科急診,說半天前發現兒子的頸部、右大腿根部突然腫起來了。
小悅悅身上巨大的淋巴結腫塊。
沒有發熱、咳嗽、嘔吐、腹瀉、長皮疹等不適,精神反應、食慾都挺好的。接診的兒科主任林剛曦仔細檢查小悅悅的頸部及腹股溝區,發現多個腫大的包塊,是腫大的淋巴結,右側腹股溝最大包塊約3釐米×1.5釐米。
最奇怪的是,這些包塊邊界清晰,無觸痛感,只是包塊處的皮膚稍微有點紅腫而已。去查彩超,彩超提示腹股溝區及頸部多發淋巴結增大,且均有豐富血流信號。
淋巴結這麼大,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感染?寄生蟲?過敏性疾病?血液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
孩子太小不會說,媽媽也回憶不起有什麼直接的病因。林剛曦讓小悅悅住院,以便進一步檢查,明確病因。
糟糕的是,小悅悅入院後,淋巴結還在不斷腫大,最大時,一度腫大到直徑4.2釐米。在成人的身體上,直徑達到6釐米就是巨大淋巴結,兒童的只要達到4釐米就是巨大淋巴結。小悅悅的淋巴結腫大到讓林剛曦越發懷疑淋巴瘤的可能性。
林剛曦在給小悅悅查診。
檢測排除血液病 淋巴結仍腫大難消退入院後的一系列檢查結果提示:小悅悅白細胞明顯增高、CRP稍增高,但PCT不高,嚴重感染可能性不大;另外,小悅悅的肝腎功能、鐵蛋白、乳酸脫氫酶等正常,這說明是血液病的可能性不大,林剛曦略感放心。
不過,小悅悅的嗜酸粒細胞計數增加。這個指標意味著小悅悅是嚴重的過敏反應?還是寄生蟲感染?
林剛曦詢問張女士,她想起來,小悅悅3周前雙下肢曾多處被蟲咬傷。她翻出手機照片給林剛曦看,果然,小悅悅3周前的雙下肢多處皮膚紅腫、滲出明顯,其中一處紅腫的皮膚上還能見到一對針眼大小的傷口。張女士推測是螞蟻咬傷,但沒人親眼見到。而且,小悅悅入院時,雙下肢已痊癒。
張女士展示的小悅悅被蟲咬傷照片。
那麼長時間了,可能是毒蟲咬傷後導致的淋巴結炎嗎?小悅悅自從入院後,生命體徵都很正常,食慾也正常,但就是腫大的淋巴結不退。林剛曦只能繼續對小悅悅的複雜病因層層抽絲。
血液檢測結果有諸多疑問,小悅悅的相關病原檢測結果也陸續回來了,常規檢測的病原都是陰性,自身免疫性抗體也是陰性。
但是,總免疫球蛋白E回報結果:2000 IU/ml,這代表小悅悅是嚴重的過敏性體質。這時,張女士說兒子身上經常出現紅色小皮疹,不過,第二天就會消退,不會留下痕跡。結合病史,考慮到小悅悅的過敏體質,林剛曦對他實施口服西替利嗪,抗過敏治療。
淋巴結腫大原因暫時沒找到,入院後,林剛曦及時給小悅悅進行頭孢噻肟抗感染治療,小悅悅出現短暫的2次低熱,其他時間精神反應、食慾都挺好,入院後一周,監測彩超提示淋巴結在慢慢縮小,從最大的4.2釐米×1.6釐米,逐漸縮小到2.8釐米×0.5釐米。
但是,8月初複查淋巴結彩超發現,小悅悅的腹股溝淋巴結又在慢慢增大,僅一周時間,又繼續增大到3.3釐米×1.5釐米左右。
原因是什麼?杏林院區兒科全科討論,決定抽血檢測過敏原,並請同院的普外科主任吳路鵬對小悅悅做右腹股溝區腫大的淋巴結進行活檢。
患兒年齡小,杏林院區的麻醉科莊文政主任親自擬定麻醉方案,病理科步曉琳主任初步判斷為感染性的炎症反應,還請了廈大附一總院病理科莊嚴陣主任一起分析病理切片的組化分析。
最終結果回報↓↓「依據組織學形態可符合皮下肉芽腫性炎累及淋巴結,傾向非結核環境分枝桿菌感染可能。」通俗來說,這個結果可以排除惡性淋巴瘤,是一個感染性疾病。
同時,過敏原檢測回報:小悅悅對多種食物及吸入物過敏,其中對雞蛋白、牛奶高度過敏。
原來,小悅悅的多處淋巴結反覆增大,是昆蟲咬傷引發了感染,加上過敏體質的免疫反應引起淋巴結腫大。病因在杏林院區四個科室齊心協力下被挖出,前面的治療方向是對的。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治療,小悅悅終於康復出院了。
抱著康復的小悅悅,林剛曦感嘆:昆蟲叮咬後,兒童常常會有局部炎症和過敏反應,個別會出現並發感染,極少數出現嚴重過敏性休克(例如馬蜂)。出現這種淋巴結持續腫大的病例並不多見。
家長在看護小嬰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周圍的環境,因為,小嬰兒沒有能力躲避昆蟲。
廈大附一兒科副主任、杏林院區兒科負責人 林剛曦 主任醫生:
「這是廈大附一杏林院區兒科病房重新開放以來,第一例做淋巴結病理活檢的患兒,也是杏林院區兒科病房重新開放以來,第一例做超廣譜感染性病原學基因篩查的病例。
急診兒科醫學裡,通常把這類疾病歸為insect bite(昆蟲咬傷)。從醫二十多年,我看過很多被昆蟲咬傷的病人,這是第一次接診到被昆蟲咬傷後繼發巨大淋巴結腫大的幼兒,也正是這些巨大的淋巴結腫大導致整個病程延長,花費大精力,動用多個科室的力量才讓病因水落石出。實際上,患兒一開始住院的時候,生命體徵是沒問題的,卻沒想到他的病程進展會這麼複雜。這不是一個嚴重的有生命危險的病例,考驗的是醫生的思維能力,還有醫院多學科協作的能力。」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劉蓉 通訊員:王雅雯 圖:廈大附一杏林院區提供
編輯:林聿晶 值班主任:蔡萍萍
【來源:廈門日報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