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往事:九月授衣

2020-12-05 鹹魚讀書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從前四個字出發,我們聊了大火歷,從後四個字出發,我們不妨聊聊井田制。

所謂「九月授衣」不是某個人覺得天冷了可以做衣服了,而是那個社會有一套「授衣制度」。

雖然西周的文獻資料很少,但有兩條文獻可以支持這個說法。

一個是睡虎地秦簡裡的《金布律》:

受衣者,夏衣以四月盡六月稟之,冬衣以九月盡十一月稟之,過時者勿稟,後計冬衣來年。

從這裡可以看出,至少秦國是有授衣制度的。

另一條文獻來自《說苑·臣術》:

晏子侍於齊景公。朝寒,請進熱食,對曰:「嬰非君之廚養臣也,敢辭。」公曰:「請進服裘!」對曰:「嬰非田澤之臣也,敢辭。」

從這段對話可以推斷出,當時的田澤之臣是有領衣服的權利的。

所謂「田澤之臣」,看字面就知道是給公家種田、打獵的,而《七月》裡的農夫很明顯也有公家:

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豣於公。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從社會組織史來看,商周去古未遠,脫胎于氏族,當時的家族網絡應該很發達。

從生產力水平來看,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有限,集體耦耕是更有效率的一種生產方式。

可以想像,當時的土地該是集體所有,農夫也隸屬於集體,用後來《詩經·小雅·北山》裡的話說就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說到這,該說說西周的井田制了。

其實井田制的具體情況,我們並不清楚。

按最一般的說法,井田制是一種土地國有制,農夫負責種地,但不能買賣土地,而且農夫種地必須得種一部分公田。

上世紀二十年代,胡適懷疑井田制是否真的存在過。

按胡適的觀點,「井田制」最早出於《孟子》,是孟子編的一個烏託邦,用來批判當時的社會現實。

胡漢民、廖仲愷等人不同意胡適的觀點,拿《詩經》、《左傳》、《國語》等相關文獻說事。

胡適則用兩招應對:第一,這段話可以有別的理解;第二,這些書被後人修改過了。

於是,廖仲愷等人不得不拓寬辯論思路:

第一要緊的是在本國地方上有這種制度殘留的痕跡,或是有那時代政府的記錄的直接證據;其次在外國同階段時代中有類似制度的旁證;再次有證明反證之不符的反證。

「在外國同階段時代中有類似制度的旁證」,這個思路非常精彩。

這不只是借外國歷史來研究本國歷史,這還是借人類學、社會學來研究歷史學。

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對早期歷史很有用,因為早期歷史沒多少文獻,即使有文獻也不好用一般的敘事邏輯去理解。

在這個研究思路下,廖仲愷等人發現歐洲早期也有過農耕民族土地共用的狀況。

當然,反駁者的種種理由都不能說服胡適。

不過,就旁觀者而言,越來越多的人支持「井田制」曾真實存在。

相關焦點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描寫了什麼場面,是什麼意思?
    作者:李大奎先來了解一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出處。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曰觱發,二之曰慄裂;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這首出自《詩經.國風》的歌謠,描寫了什麼場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啥意思?(一)歡快祥和的勞動場面這首歌謠來自於三千多年前西周時期一個叫豳(bīn)的封國。豳國也就是古戎狄,在今天陝西的彬縣、旬邑一帶。
  •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是什麼意思? 看完又漲知識了!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是什麼意思? 看完又漲知識了!時間:2017-08-14 13:29   來源:愛問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是什麼意思? 看完又漲知識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幾句詩出自《詩經.豳風.七月》。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月離於畢雨滂沱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月離於畢雨滂沱《詩經》這部最古老的民間詩歌總集,創作於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六世紀,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感情、生活風貌和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詩經》中的一篇。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去看看。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首描寫農事活動的古詩詞賞析
    《國風·豳風·七月》節選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周頌·噫嘻》 噫嘻成王,既昭假爾。【以上兩首出自《詩經》,來自民間,然後經過貴族之手加工而成,反映了西周年間農時農事。】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句話與參商二星有關——帶你走進28星宿
    《詩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在農曆七月天氣轉涼的時節,天黑以後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九月就該準備禦寒的衣服了。現在正是七月天,早晚漸涼,大家不妨找找大火星看一看。參考:部分資料來源網絡。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關於七月,這些詩詞你都背熟了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這首出自《國風·豳風·七月》,是《詩經·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豳地在今陝西旬邑、彬縣一帶,公劉時代周之先民還是一個農業部落。
  • 今日悅讀:《詩經》:思無邪(詩經經典唯美詩句集錦)
    《詩經·周南·桃夭》0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03、胡為乎泥中!《詩經·邶風·式微》0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十月之交》0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06、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豳風·七月》07、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詩經·鄘風·君子偕老》08、力成文學: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秦風·無衣》09、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唯煙火氣,最暖人心——《詩經》裡的煙火味道
    初次和《詩經》相遇,是在那個天真爛漫的初中時期,那時的我,吟誦著「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樣美麗悠遠的句子,心裡總是有一種古典而唯美的情懷,在心頭微微蕩漾。我知道,《詩經》是屬於民間的。而《詩經》不一樣,它的歌者,大部分都是平凡的老百姓,他們的耕作勞苦,他們的愛戀憂傷,他們的喜怒彷徨,都被串成一首首動人的詩歌,在時光的長河裡輕輕搖晃。今天,我選了兩首詩歌的片段,大家不妨來讀一讀,感受一下那千年前的人們的喜怒哀樂。
  • 《詩經》中的農事與物候
    作為古代詩歌的開端著作,《詩經》記載了西周到春秋時期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數千年前,人們在田地間勤苦勞作的同時,借用民歌訴說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因而這些詩中大多的情感表達也多與某種植物相關。
  • 不讀《詩經》,你都不知道你對過去的誤會有多深
    提起《詩經》,人們都知道它是先秦時期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看到《詩經》只看到表面的故事,卻忽視了背後的文化,我也不例外。這時,別人送的一本《詩經,是一本故事書》又將我帶回那個「關關雎鳩」的時空。《詩經》」七月「中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平民不論男女,同樣要受封建社會壓迫,女性怎麼可能獨善其身。從兒媳伺候婆婆到婆婆與兒媳彼此尊重,我們經歷了怎樣的觀念變化?那過去兒媳要伺候公公婆婆,是不是因為女性地位不高?是也不是。當時是封建社會,從朝堂到家庭等級秩序都極為森嚴。
  • 三千年前:《詩經》一年四季裡的古代人民勞動圖景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蠶月條桑,取彼斧斨」都簡短地勾勒出每個季節人民勞動的畫面景象。春日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採蘩祁祁。在春天,人民總是格外的忙碌。葛線分粗細,可以織葛布(也叫夏布),細者為絺衣,粗者為綌衣,也可以織葛屨。麻可以制麻衣、麻鞋。此時,蠶已成蛹,這段時間也可以煮蠶繅絲了。秋日到了秋天,會採割蘆葦編成葦席。婦女們在此時會給家人做冬衣,棉花還沒有普及到窮苦人家,有些冬衣裡放的是蘆花,其實保暖效果不是很好。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到底有多美!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思無邪"(《論語》),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 一些九月適合發朋友圈的文案
    2.林清玄說:九月並不壞最熱的天氣已經過了氣溫開始轉涼是最美麗的秋天有最好的月亮 3.九月初,涼秋暮晚,周盈始盛。閒下離家,步步生鳶尾。 4.我要九月桂花樹下的溫潤,我要古街長安不滅的燈火。我要你眼中恰似星河的璀璨,我要你日日陪伴著的朝霞與共。我要你四季平安,也要你生死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