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科技周,讓我們漲知識趕上時代潮流

2020-12-06 金臺資訊

時光飛逝,轉眼間,2019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已過半,5月23日,雖說外面驕陽似火,但卻擋不住人們對探求科技的熱情。

來自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初二(8)班的楊子江同學就是其中之一。

身著藍白校服、左手一支筆和記事簿,右手拿著相機,邊走邊看邊拍攝的楊子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從國家重大專項成果到科技創新重大成就,再到科技美好生活這三個展區,楊子江一路走來,邊問邊拍,並認真做記錄,儼然就是一名專業的全能手「記者」。

特喜歡鑽研科技類新鮮事物的楊子江,今年是第一次參加全國科技活動周,剛得知這個這個消息時,他興奮不已。

「學校安排下午來參觀就是為了能夠有更多時間讓同學們感受祖國日新月異的大變化,還有就是可以多多學習,參與互動,開闊視野。」楊子江激動地講。

當問起參觀感受時,文質彬彬的他脫口而出:「我們的祖國很強大,除了高大上的科技成果,比如復興號高速列車,新型火箭等,還有關心我們生活健康、接地氣的放心水,幫助行走不便的病人恢復健康的醫療新科技等。今後,我會努力好好學習,儘自己最大力量為祖國做出一點貢獻。」

握手問候、端茶倒水、穿針引線……你能想像出這是一臺智慧機器人的生活場景嗎?毋庸置疑,在今年的科技美好生活展區中,達闊科技展示的智慧機器人成為亮點,吸引大人小孩駐足,紛紛參與交流互動。

記者了解到,同樣是第一次參加全國科技活動周的達闊科技有限公司,此次展示的這款智慧機器人不僅可以握手、拿杯子,還能點屏、簡單對話,令人新奇。

「每天前來交流互動,諮詢創新科技成果合作的人群也很多,可謂是收穫滿滿。」達闊科技有限公司的銷售總監劉瀏介紹說,參展的智慧機器人可以連接雲端,讓它擁有一個聰明的大腦,主要作用就是交流、陪伴、導購和導遊等。目前,除了中國移動等公司使用外,還有全國許多城市也開展了合作,尤其是在展會上都有實踐應用。「我們的目標是讓家庭機器人保姆進入千家萬戶。」

作為一名忠實的「科技周迷」,今年72歲、家住北京市廣安門的王大爺,基本上年年都來參加全國科技活動周。

王大爺說,國家發展很快呀,而且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電視為例,從原來的黑白顯示器到液晶大屏幕,再到現在的光質量子點電視,讓人欣喜。還有高鐵,以前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如今提供動力的地方不僅只有車頭,其他車廂全部都可以提供。「我參加全國科技活動周就是為了漲知識不落隊,趕上時代潮流。

相關焦點

  • 進入新時代與趕上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準確把握髮展階段的新特徵和新趨勢,推動了歷史性變革,加速了進入新時代的進程,並為進入新時代作了政治、思想、理論上的準備。 中國近代的民族苦難,促使我們奮而崛起,趕上時代,實現民族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講,說明我們在趕上時代的進程中有了重大進展。
  • 北方證券:怎樣才能趕上「潮流」
    未來一個時期我們該如何選股等等,特別是在股市連續下跌了28個月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而冷靜地思考這些問題了。目前股市流傳著這樣一種時尚的說法,那就是「莊股時代已經結束,后庄股時代已經到來」,上述說法的佐證就是今年以來莊股的大面積跳水和證券投資基金及QFII的「價值型投資理念」。針對上述問題筆者進行了一番思考,並對未來一個時期的選股思路談些個人觀點,供投資者參考。
  • 芙蓉區開展老年朋友智慧型手機操作培訓 讓社區老人趕上時代潮流
    星辰在線11月9日訊(通訊員 張雲 王津)為了讓社區老年人全面掌握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方法,增強老年人學習和社交的能力,更好、更快地跟上現代化生活步伐和走入電子時代的節奏,享受網絡能夠帶來的生活便利,11月8日,芙蓉區湘湖街道車站北路社區為轄區老年朋友門開展了智慧型手機操作培訓課堂。
  • 這個時代,最好的「愛老」,就是讓他們跟上時代的潮流
    當後來被人問起拒收現金付款的事情,老爺子還是很氣憤,說道「我們拿的是人民幣啊,不是假幣啊,你讓我站在那裡,羞辱我呢,羞辱我老頭不會用微信啊」。我相信許多人替老人抱不平,可更多的是感到無奈。的確,現代科技進步越來越快,以至於現在什麼東西都能微信支付,就連小小的地攤老闆都懂得讓人微信付款。掃碼付款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 趕上2020年的潮流,如果你想穿得更高級
    為了創造一個簡約風格,我們將致力於選擇那些純色單品,但簡約風格並不意味著純色,我們還需要一些「花樣」裝飾,這樣我們就可以穿上與眾不同並穿上我們自己的特色。我們需要穿什麼「花樣」?讓我們跟著Via一起來。
  • 為什麼緬甸的土豪和明星會喜歡黃金而不是翡翠呢?算是漲知識了
    為什麼緬甸的土豪和明星會喜歡黃金而不是翡翠呢?算是漲知識了緬甸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談到這個國家,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豐富的翡翠資源。那麼,緬甸的土豪和明星最愛的是什麼?為什麼緬甸的土豪和明星會喜歡黃金而不是翡翠呢?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當代青少年趕上了科技創新的好時代
    我們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重大和光榮的使命,我們應該更好的適合國家對我們對培養人才的需求。    首先,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除了在學習階段當中給同學們以科技基礎的教育,那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今後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的方法,啟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並對他們進行科學道德和科學誠信的教育。
  • 從全國科技活動周看「未來生活」:汽車迎來「氫」時代
    從全國科技活動周看「未來生活」:汽車迎來「氫」時代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 題:「衣食住行」將迎「新定義」——感受全國科技活動周裡的「未來生活」  新華社記者蓋博銘、樊攀  藉助數位化技術在線生成定製衣服
  • 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的時代背景與意義
    【摘要】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科技思想接力創新的裡程碑,是趕上乃至引領世界科技創新潮流的精神旗幟,是實現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戰略支撐。未來,我們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漲知識 潮流能發電技術
    ,水流速度較高,可直接利用潮流前進的動能來推動水輪機發電,方法類似於風力發電機,稱之為潮流發電機。圖1  槳葉式潮流發電機槳葉式潮流發電機可安裝多個組成潮流發電站,圖2是六個槳葉式潮流發電機的水下模擬圖。
  • 思想政治工作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
    廣東交通實業投資有限公司西部沿海分公司面對員工文化層次、綜合素質、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出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的特點,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 2019年科普嘉年華「科技活動周」主題活動今日開啟
    2019年科普嘉年華「科技活動周」主題活動今日開啟 2019-05-20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該如何選擇皮革單品,才能面面俱到地趕上皮革這場潮流
    那麼事不宜遲,今天就來跟大家說說要想面面俱到地趕上皮革這場潮流,該如何選擇皮革單品呢?想保暖,選皮革外套皮革是最古老的面料之一,早在祖先時代就開始被用於遮體禦寒了,在這一點上就足以證明皮革的保暖程度不亞於皮草。
  • 雅居雅飾緊跟時代潮流成為公認的科技產品
    隨著人們對建材綠色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雅居雅飾作為一家集生產和市場推廣為一體的大型企業,緊跟時代潮流,以優秀的設計隊伍,為熱愛生活的消費者提供時尚、環保、優質的家裝產品,並真正做到綠色環保,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 大美中國時尚周盛大舉行,中山藍眼睛木子老師帶你玩轉潮流秀場
    本次大會由中國商業聯合會和廣東省商業聯合會聯合主辦,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0〕32號)文件精神,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
  • 漲知識 潮流發電與海流發電裝置圖
    樁柱式安裝的槳葉式潮流發電機效果圖01測試中的槳葉式潮流發電機漂浮式槳葉潮流發電機效果圖待安裝的擴張管渦輪潮流發電裝置左圖是懸浮在水中的雙擴張管垂直軸潮流發電裝置  右圖是多個三層擴張管並列組成的潮流發電站
  • 「內容科技」創業成為潮流
    原標題:「內容科技」創業成為潮流   從南京達斯琪打造的「5G全息遠程交互」方案、到杭州企業「氣味王國」打造的氣味電影院、北京悉見科技的MR互動娛樂爆款《Mall
  • 20歲的科技周,滿載創新再出發
    用周德進的話來說,「科技周期間,投身科普活動早已成為科研人員浸入骨髓的責任,公眾的積極參與也成了自覺習慣」。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迎來20歲生日。20年間,科技周的主題與時俱進,不變的是傳播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的初心。
  • 豬肉價格反彈,6周連漲!年夜飯會受影響嗎?
    圖片來源:新華社豬肉價格反彈了40元、30元、20元正當人們紛紛期待豬肉價格能重回「10元時代」時豬肉價格反彈了圖片來源:新華社據農業農村部「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系統」監測,豬肉批發價格自2020年第47周開始上漲,至2021年第1周,連續7周上漲,從39.36元/公斤漲到45.92元/公斤,漲幅16.67%。
  • 20年來,科技周保持生命力的秘訣何在?
    「20年來,全國科技活動周充滿生命力、影響力、親和力的根本因素,是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形成了大聯合大協作、跨行業跨部門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這也是科技周多年積澱的經驗。」李象益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