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北方大雪帶來了徹骨的寒冷。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不管環境的溫度怎麼變,人的體溫總能保持在恆定的37℃左右?研究表明,不僅恆定的體溫對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生活中還有許多溫度與健康有關,比如室內、室外的溫度,食物、飲水的溫度,洗臉、洗澡的溫度。本期,我們就請權威專家為大家描繪一張「健康溫度表」。
身體、皮膚、內臟各有溫度
「每個人的體溫有所不同,但大致都在37℃左右。人類依靠先進的體溫調節系統『以不變應萬變』,在自然界的選擇中存活下來。」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學院副教授張一民告訴記者。
37℃左右:正常體溫。這一數據最早來自1868年,是當時測量了2500名成年人的腋下體溫後,得出的平均值。不過,美國馬裡蘭州醫學院的專家麥克維克後來又測量過148人的口腔溫度,得出的平均值是36.8度。測定結果表明:個體之間體溫變動範圍在2.7度之內,都是正常的。人的體溫高低,有細微的差別。美國耶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體溫較高的人一般來說比較友善,更願意把自己的東西贈予他人;體溫較低的人則相反。
正常人的體溫在一天24小時內會略有波動,不同時間體溫可相差0.6度。「早晨6時,是體溫最低的時候,下午4時則最高。」張一民說,婦女月經期前或妊娠期體溫稍高,而老年人體溫偏低。另外,「肌肉活動可以產生熱量,導致體溫上升。」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也能讓體溫升高。人在緊張的時候,體溫最多會升高2℃左右。而手術麻醉後,體溫會下降,所以要注意保暖。
除了體溫外,人還有「皮膚溫」,也就是皮膚表面的溫度。在環境溫度為23℃時,人的額部皮膚溫一般為33—34℃,手為30℃,腳為27℃。就連人的內臟也各有溫度:肝臟溫度最高可達38℃;腦產熱量較多,溫度也接近38℃;腎臟、胰腺及十二指腸的溫度則略低。
37.5℃以上:發熱。臨床上,體溫高於正常稱為發熱,37.5—38℃度為低熱,38—39℃為中度發熱,39℃—40℃為高熱,40℃以上為超高熱。當體溫高於41℃或低於25℃時,將嚴重影響人體各系統,特別是神經系統的機能活動,甚至危害生命。「很多人把發燒當病來治,這是一種誤區。」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指出,發熱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它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制之一。從某種程度來說,發燒甚至是「有益」的,它可以縮短疾病時間、增強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較不具傳染性等。
健康的環境溫度
「每個人都有看天氣預報的習慣。中醫尤其講究天人合一,認為天氣變化對健康有決定性的影響。」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教授張國璽表示。
20℃:最佳室溫和睡眠溫度。在春秋季,使室溫保持在20℃左右,是讓人最舒服的溫度。我們常說「溫暖如春」,就是指北方春季的室外氣溫平均為20℃左右。這個溫度和人的體溫有著密切關係,因為200多萬年前人類剛出現時,白天的平均溫度就在25℃以下,最利於身體散發多餘的熱量。同時,20℃也是最佳睡眠溫度。室溫在24℃以上時,睡眠會變淺,睡眠中的身體動作和醒轉次數增多。睡眠溫度在18℃以下,也會容易醒轉,不容易進入深度睡眠。因此臥室室溫一般以20℃左右為佳,溼度以60%左右為宜。如果是辦公室,溫度最好恆定在17℃,這是最適合人類思考的環境溫度,也是最佳學習溫度。
室溫超過25℃時,人體開始從外界吸收熱量,你會有熱的感覺。若室溫超過35℃,人體汗腺就開始啟動,通過出汗散發體內熱量,你會感到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加速、頭昏腦漲、全身不適和疲勞,有昏昏欲睡的感覺。相反,當室溫低於4℃,你會感到寒冷;當溫度在8℃—18℃時,人體就會向外散熱。除了溫度本身外,人們感受到的冷熱還和溼度有關。氣象專家統計,當相對溼度在30%時,中暑的氣溫是38℃;當相對溼度達80%時,氣溫在31℃就會有人中暑。
但是,到了寒冷的冬天和炎熱的夏天,想維持恆定的室溫就有些困難了。「一般來說,冬天室內溫度不要低於16℃,最好在18—20℃之間;夏天室內溫度不要低於23℃,最好在25—27℃之間。」張國璽表示,這樣的溫度既可保證舒適,也不至於使室內外溫差過大,導致生病。
降溫10℃,最易生病。「最容易讓人生病的,並不是冬天最冷的時候,而是氣溫驟降的時候。」張國璽提醒說:「一般來說,24小時內的氣溫下降超過10℃就可以算是驟降,這時人對溫度的耐受能力趕不上溫度變化,抵抗力出現『盲區』,最容易感染傷寒。」洪昭光也表示,除了關注絕對溫度外,也應關注溫度變化對健康的影響。「大風降溫或是北方冬季早晨的低溫時分,都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期。」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太陽出來後再出門鍛鍊,每天回家後,及時用熱毛巾捂臉並用熱水泡腳,這是冬季防病的最好辦法。
生活中的最佳溫度
35—38℃:最佳飲水溫度。張國璽解釋,這一溫度最接近人體體溫。對於熱飲來說,衝蜂蜜水的最佳溫度為50℃;熱牛奶、熱湯等在60℃時味道最好。無論如何,飲水和進食食物的溫度,都絕對不要超過60℃。對於冷飲來說,汽水在5℃時最可口。
39℃:洗澡水最佳溫度。洗澡的水溫應該在35—40℃之間,略高於體溫的39℃最適合。過高的水溫會破壞皮膚的保護層,使皮膚喪失對汙染及細菌的抵抗能力。建議洗時先用手試試,如果手覺得燙,那麼對於身體其他部位來說也燙。
38—43℃:泡腳的最佳溫度。腳部溫度是人體中最低的,因此泡腳水可以稍熱一點,能促使足部和下肢血管擴張,使大腦得以休息,有助睡眠。張國璽表示,最好用深木桶泡腳,並在木桶上蓋一塊塑料布,以達到更好的保溫效果。即便是怕冷的人,也不要一味用特別熱的水「燙腳」。在泡腳水中加入生薑、肉桂等藥材,促進血液循環,才能真正做到為身體保溫。▲(胡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