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小學開始,我們就要接觸外語。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外語課學的都是英語,也有一部分學的是其他外語。
對於學生來說,管他什麼語,反正我很無語:說好普通話,走遍全天下,學外語幹啥?
這個時候,老師和家長會說:現在咱們和世界接軌啦!不學外語,怎麼和老外交流啊!
這麼老掉牙的理由,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上學時期的我們,總是有一種迷之自信,尾巴翹得老高,說:我以後肯定特別有錢,僱翻譯就行了。
長大後才發現,英國話還沒學會,笑話說得倒是挺6;翻譯僱不起,平時不翻車就不錯了……
好了,不開玩笑了。
其實,學外語的好處,並不僅僅在於和老外交流。近些年來,國外的學者們發現,學外語還有一個好處,可能會讓人終身受益:當你用第二語言去思考問題的時候,會變得更理性。
西班牙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科斯塔曾經做過三組實驗,分別從「損失、收益和風險」「成因和效果」「倫理」三個方面,對受試者進行了實驗。
損失、收益和風險首先,他的團隊給受試者一美元硬幣。然後,他們和受試者商量,是否願意賭一把。方式很簡單:拋硬幣。如果正面朝上,受試者要把一元硬幣還回去;如果反面朝上,受試者還會得到1.5美元。
這是一道非常簡單的高中數學題,受試者如果願意賭一把,那麼他的期望值將是1.25美元。如果放棄,那麼手裡只有1美元。
但是,當一部分受試者用母語來思考問題時,54%的人會出於感性的思考,不願意冒風險失去已有的收穫,這和大部分人是一樣的。而另一部分人的外語還湊合,他們被要求用第二語言來思考。結果顯示,這些人裡71%都選擇了賭一把。因為他們分析後感到:這個賭局總體上來說對自己是有利的。
成因和效果接下來,科斯塔繼續實驗,將受試者們關進房間裡。同時,科斯塔安排了工作人員,根據受試者的動作,來調節燈光。很快,受試者就發現,房間裡的燈光是和自己的動作息息相關的。
有趣的是,當受試者用母語思考時,他們會有迷之自信,認為這些燈光是被自己所操控的;但對於用第二語言思考的人來說,他們清晰地認識到,這可能只是個巧合而已。
倫理科斯塔又做了倫理問題的測試。這個測試,是著名的電車問題的改編版。說的是一輛電車軌道上,有五個人被綁在上面,很可能被電車壓死。這個時候,你有一個機會救他們,那就是在上面的橋上把眼前一個人推到軌道上,逼停電車,但這個人會死掉。
當受試者用母語思考時,和我們普通人想的一樣:這是謀殺,絕對不可取。而對於那些用第二語言思考的人來說,一命換五命,怎麼看都是合理的。
顯然,這個問題不只是倫理問題,看起來和第一個實驗有點類似,都是計算收益的問題。
其他實驗除了上述實驗外,科斯塔也做了其他幾個實驗,其核心其實也都是「損失、收益和風險」系列的問題,我們這裡就不贅述了。而結果,也和上面的一樣,用母語思考的人更加感性,另外一批人更理性。
那麼,這究竟是巧合還是二者之間確實有關聯呢?
至少我是相信後者的。就像科斯塔自己說的,當他用第二語言思考或者交流的時候,他不得不更加集中精神,或許這就是讓人理性的重要原因。的確,就像我們使用英語的時候一樣,不得不絞盡腦汁來尋找合適的言辭,這對於我們的思考是很有幫助的。當一個人情緒激動、口不擇言的時候,母語或者說自己家鄉的方言就會自然而然地脫口而出。
換句話說,感性和本能是相關的,理性和後天的學習以及人類的克制是掛鈎的。
這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也是有一些指導意義的。如果我們遇到兩難的問題需要思考的時候,如果選擇用第二語言來分析,可能會避免很多感性衝動所帶來的損失;而理性的判斷,則會在總體上帶來一些收益效果。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馬雲。眾所周知,馬雲的英語是非常棒的,和外國人交流完全沒有障礙,遊刃有餘。我有的時候也會思考,在決策的時候,馬雲是否也會用英語來思考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