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用外語思考問題會讓你更理性——怪不得馬爸爸英語這麼好

2020-12-03 姿勢分子knowledge

從上小學開始,我們就要接觸外語。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外語課學的都是英語,也有一部分學的是其他外語。

對於學生來說,管他什麼語,反正我很無語:說好普通話,走遍全天下,學外語幹啥?

這個時候,老師和家長會說:現在咱們和世界接軌啦!不學外語,怎麼和老外交流啊!

這麼老掉牙的理由,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上學時期的我們,總是有一種迷之自信,尾巴翹得老高,說:我以後肯定特別有錢,僱翻譯就行了。

長大後才發現,英國話還沒學會,笑話說得倒是挺6;翻譯僱不起,平時不翻車就不錯了……

好了,不開玩笑了。

其實,學外語的好處,並不僅僅在於和老外交流。近些年來,國外的學者們發現,學外語還有一個好處,可能會讓人終身受益:當你用第二語言去思考問題的時候,會變得更理性。

西班牙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科斯塔曾經做過三組實驗,分別從「損失、收益和風險」「成因和效果」「倫理」三個方面,對受試者進行了實驗。

損失、收益和風險首先,他的團隊給受試者一美元硬幣。然後,他們和受試者商量,是否願意賭一把。方式很簡單:拋硬幣。如果正面朝上,受試者要把一元硬幣還回去;如果反面朝上,受試者還會得到1.5美元。

這是一道非常簡單的高中數學題,受試者如果願意賭一把,那麼他的期望值將是1.25美元。如果放棄,那麼手裡只有1美元。

但是,當一部分受試者用母語來思考問題時,54%的人會出於感性的思考,不願意冒風險失去已有的收穫,這和大部分人是一樣的。而另一部分人的外語還湊合,他們被要求用第二語言來思考。結果顯示,這些人裡71%都選擇了賭一把。因為他們分析後感到:這個賭局總體上來說對自己是有利的。

成因和效果接下來,科斯塔繼續實驗,將受試者們關進房間裡。同時,科斯塔安排了工作人員,根據受試者的動作,來調節燈光。很快,受試者就發現,房間裡的燈光是和自己的動作息息相關的。

有趣的是,當受試者用母語思考時,他們會有迷之自信,認為這些燈光是被自己所操控的;但對於用第二語言思考的人來說,他們清晰地認識到,這可能只是個巧合而已。

倫理科斯塔又做了倫理問題的測試。這個測試,是著名的電車問題的改編版。說的是一輛電車軌道上,有五個人被綁在上面,很可能被電車壓死。這個時候,你有一個機會救他們,那就是在上面的橋上把眼前一個人推到軌道上,逼停電車,但這個人會死掉。

當受試者用母語思考時,和我們普通人想的一樣:這是謀殺,絕對不可取。而對於那些用第二語言思考的人來說,一命換五命,怎麼看都是合理的。

顯然,這個問題不只是倫理問題,看起來和第一個實驗有點類似,都是計算收益的問題。

其他實驗除了上述實驗外,科斯塔也做了其他幾個實驗,其核心其實也都是「損失、收益和風險」系列的問題,我們這裡就不贅述了。而結果,也和上面的一樣,用母語思考的人更加感性,另外一批人更理性。

那麼,這究竟是巧合還是二者之間確實有關聯呢?

至少我是相信後者的。就像科斯塔自己說的,當他用第二語言思考或者交流的時候,他不得不更加集中精神,或許這就是讓人理性的重要原因。的確,就像我們使用英語的時候一樣,不得不絞盡腦汁來尋找合適的言辭,這對於我們的思考是很有幫助的。當一個人情緒激動、口不擇言的時候,母語或者說自己家鄉的方言就會自然而然地脫口而出。

換句話說,感性和本能是相關的,理性和後天的學習以及人類的克制是掛鈎的。

這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也是有一些指導意義的。如果我們遇到兩難的問題需要思考的時候,如果選擇用第二語言來分析,可能會避免很多感性衝動所帶來的損失;而理性的判斷,則會在總體上帶來一些收益效果。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馬雲。眾所周知,馬雲的英語是非常棒的,和外國人交流完全沒有障礙,遊刃有餘。我有的時候也會思考,在決策的時候,馬雲是否也會用英語來思考問題呢?

相關焦點

  • 新研究發現用外語思考會更理性 決定更合理
    核心提示:一項新研究發現,用外語思考能夠讓人做出更合理的決定。研究中,美國心理學家選取了行為經濟學的一些經典情境,而後讓學生分別用母語和外語思考,最後做出決定。研究發現用外語思考能夠讓人進行更理性地分析,進而做出更為合理的選擇。
  • 西華大學外語課堂: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傳遞中國聲音
    如何挖掘外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外語教學中,達到育人目的……這些讓不少老師一直在思考。「外語教育是中西方語言、文化、思想的交融,如何用它講好思政?」外國語學院李學芹老師說,「相信有很多老師最開始都有這樣的疑問。對於李學芹、彭旭、王成珍來說,近年他們一直在嘗試探索課程思政,卻始終沒有一套完整的、具有西華特色的課程體系。
  • 《爸爸去哪兒》jasper三種語言輪番使用,用英語萌化爸爸
    《爸爸去哪兒》重磅回歸,第五季依舊受觀眾追捧.要問被哪位萌娃吸引,Jasper當仁不讓,粵語、普通話、英語三種語言模式輪番使用,並且用萌萌的英語「制服」了脾氣暴躁的陳小春!而除了Jasper小朋友以外,節目中其他幾位小朋友的英語也是秀翻全場,贏得觀眾們一片讚嘆。
  • 高喊「把英語踢出高考」的人,如果高考沒有英語,你會更難過!
    班裡一位同學的數學和理科成績數一數二,語文成績大家都差不多,外語成績卻只有七八十分。在高一入學時,只有五六十分。憑藉其他科目,他考上了一所省重點,如果英語能考得好一點,能平穩的進入985大學。 畢業後,「雙非」和「雙一流」的差距挺大的。
  • 你是用右腦思考和學習的人麼?會用腦才能更聰明
    你在學習時聽音樂來集中注意力。你躺著看書。歷史:你最喜歡歷史課的社交方面。你喜歡探索歷史事件的影響,你願意寫關於它們的文章。數學:如果你專心學習,你可以在數學課上做得很好,但當你回答冗長複雜的問題時,你會感到厭煩。
  • 查明建:外語教育的人文化與外語專業人才培養
    查明建(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我就對外語專業改革談幾點自己的思考。外語又很特殊,你不掌握這個語言就沒辦法進入這個專業,所以必須讓學生掌握這個語言才能真正進入到大學外語專業的學習,過去從大到大四都是語法慢慢煉上去,應該用語言來學他的專業知識,所以英語外語專業不是學外語的專業,而是通過外語來學習,進而專業學習的途徑。
  • 高中生會說三種外語,英語比賽全國特等獎,她是怎麼做到的?
    黃意翔在國際部中德班就讀,過去一年裡,她主要學習的語言是德語,而英語風採大賽展示的是英語能力。在走上國賽賽場之前,她曾問她的英語老師楊秀梅:需不需要突擊訓練?怎樣為比賽衝刺做準備?   楊老師回答:如果我說你根本不需要做準備,你會不會覺得我是在安慰你?但我認為,你真的不需要突擊準備什麼,平時的積累達到了,站上舞臺只要表現出真實的自我就可以了!
  • 試論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外語教學理念
    一、引言以什麼理論來指導中國的英語教學?這是大、中、小學英語教師經常思考的問題。我們高度概括英語教學實踐所蘊含的外語教學思想,這種思想可稱之為理念。理念是人們對某種思想、觀念和法則的詮釋。語言教學類型的選擇涉及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定位問題,而這種定位對英語教學實踐至關重要。英語外語教學這個定位,適合於中國人特定的英語教學的路子,適合於中國教師和學生。無論哪種教學法,如果沒有這樣的定位,都有可能用錯誤的理念和方法誤導教學實踐,而被誤導的教學實踐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 外教:揭秘中國學生更願用英語說出心中秘密的原因
    羅茜的爸爸曾迫使她幫他買注射器。文章稱,這一口語考試從10分鐘延長到了40分鐘。午飯的鈴聲響了。其他教室的學生紛紛走出教學樓,穿過院子,前往食堂。羅茜則身體筆直地坐在橙色的椅子上,一動不動。馬修的胳膊在打分表上晃了一下,卻沒有給出分數。馬修來到北京,成為中國大學裡眾多外國英語教師中的一員。
  • 俄媒:調查表明掌握多門外語的人更有吸引力
    中國網新聞9月1日訊 你為什麼學外語?是因為家長逼迫﹑學校要求,還是為了出國﹑為了交友﹑為了將來找份好工作?現在關於這個問題有了一個最好的答案:學外語是為了變得更有吸引力。據俄媒報導,藉助外語研究項目的幫助,英美科學家得出結論:大部分掌握一門及以上數量外語的英美人,比起只會使用母語的人更有吸引力。
  • SAF|憑一口好英語,就能走遍天下?宅家靈魂拷問:你為什麼要學英語?
    ,負責品牌、戰略、投資者關係工作 水到渠成比打雞血更重要 90年代初的上海沒有像現在這麼多英語啟蒙培訓機構,也很少看到外教,大家都跟著中國人學英語,同學裡也出了好多學霸。
  • 有意識的思考不過是一種幻覺?理性救不了我們
    他的變速球處理得怎麼這麼爛!我們怨聲載道,發出陣陣噓聲,打心底無法理解擊球手和自己看到的有何區別。(下次當你舒服地坐在扶手椅裡觀看總統競選辯論的時候,請提醒自己這一差異的存在。我們作為旁人的所見所聞,必然與懷有緊迫感的候選人不同。)我們真的依賴理智思考嗎?觀看球賽時,有些許不理性的狂熱也無妨。
  • 你知道嗎?只有51%歐盟人會英語,而62%英國人卻只會英語!
    夜深人靜一個人的時候,有沒有拿著新鮮的成績單,坐在房間的角落裡靜靜地暴風哭泣...質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學英語...為什麼「老外」不用受這些苦...想不到好不容易飛到英國,還有「純正」的英音在等著你。遭了這麼多的罪,是不是覺得不能放過這些「歪果仁」也得找一門外語考考他們。那麼英國人究竟學不學外語?
  • 如果英語成績太差了,用其他外語語種替代可行嗎
    學習了這麼多年的英語,相信大家深有體會,英語提分並不容易。日語則不同,即便高中時期才選擇學習,通過一年的系統學習,目標成績110分-130分是有保障的,有的同學甚至花的時間更短(註:日語參加高考的分數和英語一樣,滿分150分)。
  • 聽了韓雪的炸裂配音,終於明白孩子為什麼要學好英語了!
    總有些原因讓你無法躲避。 學外語可以變聰明《爸爸回來了》中的「小萌神」奧莉漂亮文靜,圈了一波粉,而小奧莉就是一個雙語家庭長大的孩子。爸爸李小鵬跟她講中文,而媽媽安琪則一直跟她用英文對話。小小年紀的她,已經可以用英文無障礙交流。
  • 說英語不重要,你掉進這個坑了嗎?
    每個上大學的同學都得通過國家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才能拿到畢業證。我曾經的一個下屬,因為大學英語四級一直沒過,直到工作兩年以後才拿到畢業證。我為他為什麼當初不學好英語,考試一次性過了,就不用有這麼多麻煩事兒。他很坦誠的和我說,呂老師,您不知道,我不知道英語這麼重要啊,我大學所學的專業和英語完全不搭邊,我以為學好本專業,英語好不好沒關係,結果就卡在這道關上,這都成了我的一塊心病。
  • 把學外語當負擔的天才愛因斯坦學外語的能力不行麼
    顯然,他的英語寫作水平相當不錯,可能只不過是對於大師的需求而言他的英語還不夠好。英語口音愛因斯坦的助理Leopold Infeld,有一次開玩笑說,愛因斯坦的英語口語包含了300個以古怪方式發出來的單詞。
  • 外語學習的捷徑,善用考試英語
    很多人對考試英語充滿著偏見和誤解,以為都是一些沒有實際用處的東西,事實絕非如此。並不是說考試英語就是與交際英語完全相悖的。通過考試英語的有效學習,同樣可以學好聽力。很多人都羨慕能流利地說出一口英語的人。
  • 「準備好王者榮耀用英語怎麼說」
    你家裡養馬嗎?」「額,倒也不用學,我爸媽都是上班族,所以沒有馬...」「那你會說蒙語嗎?能說一句嗎」我靠!我心裡一陣發涼,感覺手心已經出汗了。思考了很久……我到底是說會還是不會那……「額……老師,我不會說蒙語……」「啊!你說你,身為一個蒙古族,連蒙語也不會說,哎...你這...」老師感覺瞬間失望了,埋怨了我好久,面試也草草結束了。
  • 英語外語的理念和方法——章兼中教授訪談錄
    要過河,是遊過去、或是滑索滑過去、或是造渡船,還是造橋,這就是方法問題。一些國內外持「後教學法時代」的專家認為不需要外語教學法了,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只要有外語教學班級存在,無論是學生和教師都有個性,但也更有共性的規律,共性和個性的規律就是方法研究的問題。《國外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2016年)一書中專門論述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