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直持有VS贖回重買 哪個才能實現基金的複利魔力?】複利,理解起來也非常簡單,通俗地說就是「利滾利」,就是說我們每一期投資產生的收益,會參與下一期的投資,繼續產生更多的收益。(廣發基金)
雖然最近市場震蕩,但是不少入場早的基民收益還是挺不錯的。
昨天,就有位賺了錢的朋友跑來跟小廣說:「我打算贖回基金了!」
小廣很疑惑:你是不看好這個投資方向了嗎?還是說你的資金另有用處?
朋友的回答如下:都不是,我是計劃把基金贖回,然後把本金和收益再重新投資到同一隻基金上,這樣就能實現複利效應了!
如果我一直持有的話,那就是單利。
我看過一個對比,單利跟複利的投資,短時間沒什麼差別,可是時間一長,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小!
想當年,小廣也曾是這樣想的;
後來才發現,原來自己走了一條錯誤的路。
複利的魔力
「複利」,有著世界第八大奇蹟之稱,是每一位投資人追求的「神器」。
複利,理解起來也非常簡單,通俗地說就是「利滾利」,就是說我們每一期投資產生的收益,會參與下一期的投資,繼續產生更多的收益。
與之相對地,是「單利」,即不管我們投資多少期、每期產生多少收益,參與下一期的投資中都只有我們一開始的本金。
從文字上,大家可能沒什麼感覺,覺得差不多。
但我們對比兩種模式下的收益曲線,大家就能很明顯地感覺複利的魔力了。
假設本金為1000元,每一期的收益率為10%,投資30期,兩者的收益曲線是這樣的
第30期的時候,單利模式下的總回報為4000元,而複利模式下的總回報能達到17449.4元,完全是兩個量級了。
難怪小廣的朋友寧願「先贖回再重新買入」,進行這樣麻煩的操作,也要追求複利的效果。
問題來了:出發點是好的,但這樣做真的有用嗎?
「一直持有」VS「贖回重買」
我們今天不說複雜的理論,只用一個數據的測算,來對比一下「一直持有」跟「贖回重買」兩個方法的收益情況。
現在有這麼一隻基金,基金淨值情況如下:
假如基民小廣在2020年1月1日下午3點前買入基金1000元,一直持有至8月21日,那麼小廣的基金帳戶總金額為:1000/2.419*4.519=1868.13元。
假如基民阿牛,也是在2020年1月1日下午3點前買入基金1000元,但是在8月1日當天下午3點前贖回,這時候阿牛能夠拿到贖回款項為1000/2.419*4.275=1767.26元,扣掉本金1000元,收益為767.26元。
因為想要追求的是複利效應,所以不僅將本金投入下一期的投資,還將收益也繼續拿來投資。
還是在8月1號當天下午3點前,阿牛將1767.26元繼續全部買入同一隻基金,買入的價格為4.275元。
等到8月21日的時候,阿牛的基金帳戶總金額為:1767.26/4.275*4.519=1868.13元。
在這裡要畫個重點,如果阿牛是在8月1號當天下午3點之後買入,那相當於這個申購在8月2號才會被確認,8月3號正式開始計算收益。
這樣, 8月2號的基金盈虧跟阿牛無關,跟小廣相比,阿牛的投資相當於少了一天。
大家發現了沒,一直持有的小廣,跟「先贖回再重新買入」的阿牛,最終的總收益是一樣的!
而且大家要注意的是,在這裡我們假設阿牛的基金贖回費為0,但在實際情況下,持有半年的時間,贖回基金是要被收取贖回費的。
這樣算下來,一頓操作的阿牛,帳戶收益還不如一直持有的小廣。
基金分紅選哪種方式很重要
是不是感覺有點顛覆自己一直以來的認知?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基金本身就是一項複利的投資。
我們不需要手動地贖回基金再將本金加收益再次買入,只需要一直持有,就能實現「利滾利」式地投資。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也很簡單,我們每天看到的基金漲跌幅,都是以前一個交易日的單位淨值為基準測算。
這個計算規則其實就是複利的核心要點——前一期的本金加收益作為下一期的投入本金。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基金分紅的時候,選擇的是現金分紅,相當於把收益落袋為安,不參與下一期投資,那就不是複利投資了;
只有選擇「紅利再投資」,才能發揮基金的複利魔力。
(文章來源:廣發基金)
(責任編輯:DF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