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基金經理李曉西展望2021:高質量成長是長期複利的基礎

2021-01-11 證券之星

(原標題:爆款基金經理李曉西展望2021:高質量成長是長期複利的基礎)

核心觀點:質量是實現長期投資複利的必要條件,只有真正具有定價能力的高質量公司才可以穿越周期。中國有一批這樣的公司,未來還很可能會有大批高質量成長公司湧現出來。對於2021年,李曉西看好經濟結構轉型和消費升級中的五大方向,長期投資於高質量、成長性優秀的公司,做時間的朋友。

市場成熟化、機構化趨勢明顯

個人投資者難有良好收益

感謝《紅周刊》的邀請,我演講的主題是《聚焦高質量成長,掘金A股長期投資價值》。今天主要想與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選擇高質量的投資標的,以及如何捕捉A股市場的長期投資價值。

為什麼要選擇高質量投資?我們先看一組數據,將最近3年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的收益率與A股市場中近4000隻個股的收益率進行對比。從2017年1月到2020年11月的數據顯示,收益率在50%以上的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約佔其總數的65.11%,而可以達到50%以上投資回報的個股僅有12%;收益率達到20%至50%的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佔比為27.84%,個股佔比為5.74%;收益率在負20%以下的基金僅有0.06%,個股比例卻有62.12%。綜合來看,過去三年收益為負的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僅佔其總體的1.35%,卻有將近74%的股票過去三年收益為負。

由此可以看出,隨著市場越來越成熟,機構化現象越來越明顯,選擇個股進行投資且取得收益將越來越難。長期來看,如果沒有研究團隊支持,個人投資者通過自己的研究進行短期投資將很難取得良好的收益。而機構投資者,以公募基金為例,通過投資組合的管理,可能獲得更為穩定的長期投資回報。

即使是在牛市裡,個人投資者通過投資個股獲取回報的難度也在加大。我們再看另一組數據,2017年滬深300指數上漲21.78%,可以說是大牛市了,食品飲料、家用電器等行業都上漲了很多。然而,在食品飲料行業內,戰勝行業指數的股票數量佔比也僅僅是17%,家用電器行業是21.90%。2017年僅有36.3%的股票漲幅戰勝了滬深300。再看2019年,滬深300指數漲幅達到了36.07%,創業板指漲幅為43.79%,電子、食品飲料都是漲幅居前的行業。但是,電子行業只有30.60%的股票戰勝了行業指數,食品飲料行業只有21%,大部分股票是無法戰勝行業的。也就是說,有相當一部分人遇到了牛市,並且選對了行業,結果卻很難賺到錢。對很多個人投資者而言,這裡的投資勝率甚至低於擲硬幣選正反面的勝率(勝負都是50%)。2020年,休閒服務行業漲幅達到了59.53%,然而行業內戰勝指數的股票卻僅有8.82%,就是1-2家表現優異的公司在漲,如果沒有買到它們就無法取得良好回報。

我們再來看一下公募基金的表現。統計數據顯示,最近10年,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回報分別是59.6%、34.90%、120.30%和131.70%;最近5年,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回報分別為62.2%和72.7%,同樣是大幅超過滬深300指數(44.3%)和中證500指數(1.5%)的回報。長期看來,公募基金都是大幅戰勝指數的。

那麼如何投資才有可能戰勝市場,獲得長期可持續的投資回報呢?我認為,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我們都必須構建科學的、系統化的投資理念。投資理念上,我強調至少應該關注這幾點——成長、質量和估值。

投資高質量成長專注長期複利機會

首先,看成長。市場上的公司基本可以分為資本毀滅型和資本遞增型兩大類。投資資本毀滅型的公司,資本每年都在減值。例如,今年你投資1元給它,明年可能就是0.95元,後年就是0.89元,這樣的公司屬於很典型的資本毀滅型公司。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就出現了很多這樣的公司。有些公司的股價甚至從危機當時的最低點算起,至今的跌幅都能達到90%以上。因為我們做股票投資是要賺業績紅利的,所以長期一定要投資本遞增型,也就是成長型的公司。而資本遞增型的公司,盈利長期會持續增長。例如,對於資本遞增型公司而言,今年投資1元給它,第二年可能會增長到1.05元,第三年可能增長到1.11元。短期看資本毀滅型和資本遞增型公司的差距不明顯,但若將時間跨度拉長到五至十年,在複利的影響下,二者的差距是巨大的。

其次,關注質量。質量如同房子的地基,沒有質量的成長其實就是波動,成長不可能持續,這樣的公司很難穿越周期。在我們的投資體系裡,質量是實現長期投資複利的基礎,亦是必要條件。

質量具體指什麼呢?其一,定價能力和商業模式護城河。例如,我們國內個別高端白酒公司,每年的產銷量比較有限,銷售端供不應求,公司具有很強的定價能力。還有一些交易系統軟體公司,客戶涵蓋眾多基金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產品黏性很強,市場中沒有或很難找到替代品,又或者替代轉換成本極高,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軟體公司就會建立起很強的競爭壁壘。在2020年疫情期間,這類公司仍實現了業績增長。這類公司能夠最大限度地決定自己的命運,而不會隨波逐流。

相反,缺乏定價能力的公司,如大宗商品(鋼鐵、煤炭、石油等)行業。我們看到,2020年原油價格下跌較多,這是因為原油價格並不由生產企業決定,而是受到供需關係影響。全球原油年產能基本固定,需求受到全球經濟增速影響,之前每年增速基本都維持在3%左右。但是,在2020年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下滑導致原油需求也隨之下降,其價格自然下跌。即使是OPEC這類組織或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產油大國也無法挽救價格的下滑。行業內的參與者大都是價格的接受者而非價格制定者。

最終體現在投資質量上,就要求我們儘量要選擇對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有定價能力的公司,因為只有這些公司才有可能經久不衰。投資於這些公司才能夠幫助我們實現長期投資的複利,穿越周期,不受疫情這類「黑天鵝」事件的影響。

其二,現金製造和盈利的能力。這裡需要注意區分新舊經濟。對於很多新經濟公司而言,如亞馬遜、騰訊等在初創階段都是通過「燒錢」拓展市場,這使得其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實現盈利。但隨著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最終有望將市場份額轉化成盈利。如果新經濟公司在初創階段就能取得良好的現金流,那就是比較好的投資標的。例如,亞馬遜成立之初一直在做「價格投資」,將賺到的錢投入運營,補貼平臺上的商品,從而壓低商品銷售價格,進而取得原本屬於線下的市場份額。隨著市場份額和用戶量的不斷增加,公司形成一套自己的生態系統,將用戶和市場份額變現,盈利就能實現可持續增長。因此,我們在對這類公司進行研究時,應該更多著眼於未來,考量它的市場份額和用戶數量的增長。

傳統經濟(公司)卻大多走不通這種模式。投資傳統經濟行業必須看重盈利能力,如果一家公司沒有業績的支撐就不值得投資。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鋼鐵行業規模最大的公司想要通過燒錢的方式,爭搶原本屬於第二名、第三名的份額,這種辦法是否行得通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為行業本身很難實現結構性變化。股價也許正處於相對便宜的時點,這種便宜是有原因的,因為它們正在慢慢退出歷史舞臺。那麼,價格下跌的趨勢也許是不可逆的。

其三,公司治理結構。現在國際投資界有個很火的概念,叫做ESG(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結構),我個人認為ESG不能照抄,還是要結合我國的社會實情來看。對我們國家來說,這裡G(Governance)所代表的公司治理結構更為重要。因為國內很多公司確實在治理結構方面存在不足,所以我們要儘量在自己的投資體系裡排除這類公司。而按照S(Social,社會責任)的理念,白酒行業顯然不符合國際通行的社會責任的標準,但是我們都知道,在我國,白酒消費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社會習慣,一種文化傳承,而非單純的消遣娛樂,這與西方社會有著顯著的區別,所以ESG概念也要因地制宜。

最後來說一下估值。估值在我們的投資理念中更多地是起到制衡的作用。並不是要在市場上尋找估值最便宜的股票,估值對投資的真正意義是規避風險,幫助我們識別並規避因估值過高而形成的泡沫。比如2015年的「網際網路++」,本質上在這個概念裡的公司是沒有業績做支撐的,它們就是泡沫。

時間是高質量的朋友高質量是投資的「保險」

前面我們提到要注重質量,但是為什麼要注重質量?如何證明質量的重要性?我設計了一個分析框架,把質量相關的多種因素綜合起來構建一個基本面指標,將「質量基本面指標」、ROE(淨資產收益率)、ROA(總資產收益率)、銷售收入增長率、每股收益增長率等指標對未來投資回報的影響綜合在一起進行對比。隨著時間的推移,質量基本面指標較高公司對較低公司的相對收益是在不斷增長的,但與之相對的,銷售收入增長率、每股收益增長率等指標的影響在2年以後急劇下降,3年之後就轉為負數了,我將這些指標稱為「短期基本面指標」。

為什麼短期基本面指標高的公司從長期來看回報會大幅縮減呢?我們首先要知道ROE、ROA的源頭,有些可能是因為用了高財務槓桿。比如重資產行業,即鋼鐵、煤炭、石油等,企業通常高財務槓桿,周期性非常強,一旦受到外圍經濟因素影響盈利就會下降,很難穿越周期。還有些公司沒有定價能力和商業模式護城河。2018年上半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下,很多環保不達標的鋼企產能被壓縮限制,鋼鐵價格也隨之上漲,每噸鋼的盈利達到了1500元左右,但是如果在當時買入鋼鐵公司並持有至今,投資者多數是虧損的。因為到了2018年下半年,環保管制和去產能都開始放鬆了,鋼鐵的價格自然隨之下跌。所以投資這類公司,只能從短期交易的角度,而不能從長期投資的角度參與。

時間既是高質量的朋友,也是低質量的敵人。我們做了一個統計,將滬深兩市最大的800家公司按質量高低分為10組,每組80個公司,對它們的超額回報率進行比較分析。隨著時間的推移,質量最高的公司組超額回報率由未來一周增長0.2%變為未來3年增長11.98%,而質量最低的公司組回報率卻是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惡化的,從未來一周回報率-0.63%降至未來3年回報率-13.48%。嚴格來說,持有低質量公司並不能稱為投資,因為總體方向可能是存在缺陷的。如果長期持有這類公司,極有可能回報率會越來越惡化,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都應該儘量站在系統投資機會的相同一側,堅持長期持有高質量公司,時間周期越長所能取得的投資回報率就越高,不需要經常做換倉交易。同時,應該儘量規避持有時間越長虧損越多的公司。

那麼,投資高質量公司有什麼好處呢?首先要強調的是,高質量公司為買入、賣出操作提供了漫長的時間窗口。有很多投資者非常看重主觀擇時能力,在手中持有的投資標的並不具有高質量特徵的情況下,確實是這樣的,但是大部分擇時的效果應該都不太好。很多公司股價上下波動非常劇烈,上漲和下跌都極為迅速,這類股票留給我們可操作的時間窗口極為短暫,甚至價格一旦下跌就可能很難再恢復。但顯然,大多數投資者並不具備準確的擇時能力,就會導致投資虧損。無論是作為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我們都不一定能知道什麼時候離場最為合適,也許剛好在波動的低點遇到資金需求,必須賣出股票,收益被大大削減。對比來看,如果投資的標的是有定價能力和護城河的高質量公司,它們的股價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我們提供盈利的機會,哪怕是買在短期內的高點,最後很可能也會實現不錯的投資回報,賣出時機同樣不需要做過多擇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謂的主觀擇時則顯得意義不大了。

舉個極端的例子,2020年3月,在大盤暴跌的時候,高質量公司也在下跌,投資者要參與這種交易性機會選擇賣出嗎?答案是否定的。大多數情況下,賣出後的最終結果是,他們會以更高的價格重新買回來,很難抓住這種極為短暫的波段。但是,如果在這個時間點買進低質量公司並試圖長期持有,通過反彈獲利,那就是刀口舔血。比如美國航空、達美航空、嘉年華郵輪、皇家加勒比郵輪等公司3月股價迅速下跌,如果在當時認為股價已經下跌太多,可以買進搶反彈的機會,那麼很可能最終會遭受嚴重虧損。我們可以預期,如果美國疫情或者說全球疫情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難以得到有效控制,航空、郵輪這類公司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會有大的起色,這就是沒有定價能力造成的(結果)。而高質量有定價能力的公司,雖然短期受到疫情打擊,但很快恢復過來並且股價可以創新高。

其次,高質量公司可以為我們的投資提供一份「保險」,保障我們的投資下限。它和醫療保險有些類似,對潛在的極端風險起到兜底的作用。那麼,高質量公司如何起到保險的作用呢?在遇到危機時,高質量公司生存的概率更大,甚至能化危為機,變得更強大且更優秀。而質量差的公司大概率就是破產直至消失,所以說質量格外重要。我們買房子的時候都會很看重質量,做投資也是這樣,尤其是作為長期投資者,如果期望獲取長期投資的複利,質量是必不可缺的考慮因素。

有很多人對短期性投資機會感興趣並且願意參與,我在此提醒大家,短期投資的風險很高。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大宗商品。在大宗商品過去的220年的歷史中,其美元價格經過通貨膨脹調整後長期處於下跌通道,試圖在這個領域獲取長期投資複利是比較困難的。

大家一定要想明白,究竟什麼是質量,如何定義質量。就像美國60年代至80年代的「漂亮50」,這些公司24年間保持年化收益率11%左右,比標普高近3%,大幅跑贏了市場。我個人認為,在接下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國內很可能會出現很多高質量、有定價能力的好公司。

2021年關注五大方向注意政策可能轉向

2021年,A股市場中有哪些領域是值得投資者關注的呢?第一,經濟增速放緩以及經濟轉型,還是要投高質量成長;第二,人口老齡化、全球產業鏈轉移和工程師紅利利好的醫藥行業;第三,收入增長、中產階級和高淨值人群的興起帶來大消費和消費升級的投資機會;第四,集中度在提升的行業,看好龍頭企業勝出的機會;第五,有選擇的關注一些科技創新企業。

在這五點裡,我想著重強調一下高質量成長。看一下美國社會的經驗,1978年到2008年美國一直在加槓桿,消費負債/GDP的比例從不到50%增至100%。之後降槓桿,已經下降到了22%左右。在降槓桿以來的這段時間裡,美國標普500價值跑輸成長約52%。我們看到現在一些金融企業(估值)非常便宜,但它不具有成長性,成長屬性是缺失的。

再把視線轉回到國內,2020年9月底,我國全社會的槓桿率大概是332%,實體經濟部門槓桿率270.1%,居民部門槓桿率61.4%,政府部門槓桿率則是44.7%。自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槓桿率增長比較快。

根據最新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國內的宏觀經濟政策「不急轉彎」。我的理解是,大方向是會轉彎,但是轉彎的節奏會比較慢。比如2020年發了很多債券,特別是專項債,明顯比2017年、2018年、2019年增長很多,可能會回歸常態。另外,社融增速可能也會下降。所以政策上無論是穩槓桿還是結構性去槓桿,槓桿率很可能不會在增加了,這個判斷對我們投資決策是很有意義的,建議大家多關注。我今天就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相關焦點

  • 開年15隻爆款新基首募近4000億,溫州人開始賣房買基金了?行業人士...
    其中,張帆管理的華夏新興成長募集上限為90億元,該基金在中午便募集到150億元,全天募集規模突破300億;詹成管理的景順長城產業趨勢募集上限為80億元,這隻產品也在上午實現超募,目前認購規模已超過100億元。雖然不少基金經理已經表態,在2021年的基金投資中,持有人應適當降低收益預期,但近期湧入權益類產品的資金依然源源不斷。
  • 萬家基金年內無緣爆款新品 基金經理缺乏從業經驗或為主因
    記者 | 張桔   萬家基金年內無緣爆款基金產品,除了部分新品存在限售的客觀因素,也與公司權益類基金經理團隊人員配置不合理有關,負責主動權益產品投資的11位基金經理中,部分人員崗位任職時間僅在兩年以內。
  • 李元博、王宗合、陳皓、勞傑男等十大爆款基金經理...
    上述10隻偏股爆款基金建倉速度也有所差異,有2隻基金9月底股票倉位已超90%,也有基金建倉較為謹慎,倉位僅為33%。而從建倉方向上看,估值相對較低的港股、銀行板塊、高景氣度的新能源,以及白酒板塊均得到基金經理重點關注。
  • 7位知名基金經理展望2021年:結構性行情有望延續 收益預期應適當降低
    萬家基金黃興亮:2021年市場可能會因為之前兩年的牛市以及市場估值偏高的緣故而難免震蕩,但不會出現系統性風險。  銀華基金薄官輝:從宏觀層面看,2021年經濟增長要比2020年好,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疫苗助推全球經濟復甦,雖然刺激政策退出,但2021年還是存在很多結構性的機會。  泓德基金王克玉:明年市場流動性是否持續收縮,要看全球經濟恢復的情況。
  • 基金經理解析系列——葛蘭
    前言:本文是基金經理解析系列的第8期,今天介紹的是中歐基金的葛蘭,一位成名於醫藥、善於挖掘高質量成長股的「中生代」基金經理。今天還是用標籤化的方式刻畫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各個標籤按照我認為的重要性程度進行逐一解讀,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這位基金經理。
  • 用長期定投,實現百倍複利人生
    所以不要期望一次性投入能給你多少收益,長期定投,持續定投,才能慢慢變富。我有個快退休的學員,總想追求高收益,不想定投,結果一年的時間,也沒有做任何投資,因為覺得基金收益低不想投,也不知道哪只股票漲的快,可是誰知道呢?他不知道最貴的是時間,而且能力跟不上只能選擇其他最佳策略,比如定投指數基金。
  • 鵬華基金聶毅翔:瞄準高成長行業 挖掘企業增量價值
    而作為成長價值投資者,他表示會傾向於通過基本面研究瞄準績優標的,在合理估值水平介入,以賺取企業盈利增長下的增量價值回報。聶毅翔表示,2021年中國經濟會維持繼續復甦態勢,從A股和港股市場裡的醫藥、消費、TMT、高端製造等高成長行業挖掘增量價值標的,依然是大有作為的。
  • 興證全球攜新基亮相,興全合興擬任基金經理陳宇詳解12字投資箴言
    新基金的發行除了產品設計、基金經理等因素外,基金公司整體實力同樣重要。興證全球基金成立於2003年9月30日,一直堅持「風險控制、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為核心的投資理念。在此投資理念影響之下,該公司為客戶賺取了豐厚回報。基金年報顯示,從2004年到2020年6月底,該公司累計為客戶盈利近1100億元。
  • 2021年第一批爆款基金來襲:吸金逾500億 公募看好後市結構性行情
    >年第一批爆款基金來襲:吸金逾500億公募看好後市結構性行情 華夏時報 2021.1.5 《華夏時報》記者從多方渠道了解到,1月4日,富國基金、景順長城基金、廣發基金、中歐基金的4隻新基金一日售罄,合計「吸金」逾500
  • 鵬華基金:2021年宏觀經濟與市場策略展望
    來源:時刻頭條鵬華基金髮布了最新的2021年經濟展望及投資策略。策略報告認為,政策退潮穩中有序,經濟動能雖落仍穩。展望2021年,疫苗落地後全球經濟有望觸底回升,國內經濟將階段性受益全球復甦共振。隨著市場估值擴張難度進一步提升,高增長盈利彈性將有助於消化當下高估值。
  • 六大明星基金經理最新研判來了
    六大明星基金經理最新研判來了)自今年7月份滬指創下3458點高點以來,近四個月股市在3200點-3400點之間寬幅震蕩,板塊間走勢分化,前期漲幅較大的醫藥、消費等龍頭股相對滯漲;汽車、家電、電子,以及其他一些順周期板塊異動。 從布局明年的角度,有的績優基金經理看好銀行、保險等相對低估值滯漲板塊,有的看好鋼鐵、煤炭等周期板塊,有的繼續堅守消費、科技、醫藥等板塊。
  • 一位「寶藏」基金經理的自我修養:深耕研究 追求複利增長
    比如基金投資中的「靈魂人物」——基金經理,目前市場中有2300多位公募基金經理,從管理業績看,歷任基金算數平均年化收益率超過30%的基金經理佔比不到10%。 在這之列的豈不是稀缺款,廣發基金研究發展部總經理、基金經理孫迪就是其中之一,歷任基金算數平均年化收益率達34.64%。
  • 聚齊五大明星基金經理 熱議2020年投資機遇何在?
    為此,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廣發基金成長投資部總經理劉格菘、景順長城基金總經理助理劉彥春、中歐基金基金經理周應波、銀華中小盤基金經理李曉星和信達澳銀權益投資總部副總監馮明遠。這些基金經理對2020年宏觀經濟的判斷總體是「穩」,大幅超預期及快速滑落的概率不高,市場存在結構性機會,相對更看好5G產業鏈、新能源汽車、品牌消費等領域,並建議投資者要降低收益預期。
  • 基金定投追求的,不是暴利,而是複利!
    他的回答不是原子彈爆炸的威力,而是「複利」;著名的羅斯柴爾德金融帝國創立人梅爾,更是誇張的稱複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蹟。 01 什麼是複利?有多厲害呢? 最近有位忠實粉來微信留言,希望可以聊聊關於如何利用定投,實現複利的辦法。
  • 專業、垂直、有深度,共同見證複利的力量!
    專業、垂直、有深度,共同見證複利的力量!在這裡,可以輕鬆實現高端對話一鍵點播、基金經理畫像一鍵掃描、行業社群互動一鍵參與。在這裡,大資管領域資訊動態,一鍵即可掌握。中國基金報APP,不僅聚合深度專業有料的原創大資管行業報導,更有業內大咖對話視頻一鍵點播,優秀的基金經理激揚思辨,碰撞投資觀點,展示投資多元思維,破解投資難題。
  • 跟著「明星」去炒股:陳光明爆款基金重倉股亮相 機構抱團消費和大...
    摘要 【跟著「明星」去炒股:陳光明爆款基金重倉股亮相 機構抱團消費和大金融】根據已公開的數據梳理,來自大消費和金融板塊的核心資產依然是眾多基金最為青睞的品種。
  • 王培、周應波、葛蘭、周蔚文等基金經理...
    老將們越來越看好傳統行業的投資機會  中歐旗下目前從業年限、管理基金時間最久的兩位基金經理——周蔚文和曹名長,在他們最新的2020年中期報告中都透露了對「傳統行業」投資機會的看好,接下來也會考慮逐步增加配置。
  • 基金經理"製造"?鍾睒睒身價暴增 關鍵是這個原因
    基金經理對實體大消費的衷情,刺激了上市公司創始人的財富增長。根據福布斯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月7日,農夫山泉、萬泰生物兩大上市公司的實控人鍾睒睒,其個人財富已達到925億美元,超越了股神巴菲特。
  • ...張坤、劉格菘、謝治宇、周應波、馮明遠等十大明星基金經理重倉...
    四季度即將迎來基金決戰全年業績排名的關鍵時期,明星基金經理此時的調倉換股方向尤為重要。從三季度的調倉換股方向上看,明星基金經理的調倉方向部分出現重合。例如,傅鵬博、張坤三季度集體加倉白酒股、多隻白酒股出現在上述兩位基金經理的前十大重倉股榜單。
  • 2020基金髮行啟示錄:爆款推助數量、規模新高,馬太效應擠壓中小公...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5日,公募基金今年以來發行新基金1205隻,募資規模2.6萬億元,雙雙創出新高。 且其中,爆款基金多,權益基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