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基金髮行啟示錄:爆款推助數量、規模新高,馬太效應擠壓中小公...

2020-12-04 騰訊網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5日,公募基金今年以來發行新基金1205隻,募資規模2.6萬億元,雙雙創出新高。

且其中,爆款基金多,權益基金多。

但同時也呈現出新的特點,目前權益類基金髮行規模主要集中在頭部的10家基金公司,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權益類基金仍將吸引資金進入,資金繼續追逐優秀的基金經理的產品,二八分化仍會比較嚴重。

這種信號將為基金業發展帶來什麼變化?

發行大年的新情況和特點

數據顯示,截至11月5日,今年以來新成立1205隻基金(註:統計基金髮行數量和規模時,剔除轉型基金和後分級基金,如基金A類份額先成立,C類份額後成立,剔除C類份額。以下同)。

這一數據已超過去年全年的1036隻。新發規模為2.6萬億元,超過去年的1.42萬億元。

今年新基金平均發行份額21.60億份,也遠高於2019年的13.72億份。

其中,今年以來,混合基金無論是發行數量,還是發行份額,在各類基金中都是最高。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5日,今年共發行混合基金549隻,累計1.38萬億份,佔比52.88%。

回顧歷史,今年之外,混合基金髮行數量最多的是2016年,有449隻。但發行份額和佔比最高的是2015年,發行份額達到0.85億份,佔比64.28%。

從數量和佔比來看,2015、2016、2017、2018和2019這五年分別是366隻(64.28%)、449隻(41.05%)、343隻(29.84%)、326隻(39.40%)和306隻(19.34%)。

從歷史數據對比來看,2020年,市場再次喜歡上了混合基金。

其背景是今年股票市場出色,但表現相當魔幻。混合型基金與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相比,混合型基金資產配置結構彈性非常大,既可投資股票又可投資債券,投資比例更為靈活,進可攻退可守,因此在市場上更受歡迎。而與股票型基金相比,混合型基金的股票倉位限制為基金資產的0%~95%,股票型基金的倉位要求是不能低於80%。

不過,今年在A股牛市行情下,股票型基金的新基金也達到了198隻,0.32萬億份額,佔比12.33%。從規模來看,略低於2015年新成立的199隻,0.35萬億份,佔比26.64%。

而往年機構最喜愛的債券型基金,今年以來僅有421隻新成立,發行份額0.88萬億份,佔比33.90%。而去年,債券型基金的新基金數量為492隻,發行份額0.89萬億份,佔比62.87%。

此外,今年沒有貨幣基金成立,而另類基金和QDII的新基金加起來不到1%。

從目前發行規模來看,今年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規模佔基金總發行的65%左右,而債券型基金髮行佔比約為34%,可以看出,今年發行的基金類型主要是權益類基金。

「今年權益類基金髮行規模大增。」對此,格上理財首席策略師張婷表示。

張婷認為,主動權益類今年受市場歡迎,主要有幾方面原因:今年權益類市場表現較好,很多基金收益非常可觀,吸引了很多的增量資金;第二,今年很多優秀的基金經理髮行了產品,爆款基金頻現,基金募集情況呈現二八分化現象,明星基金需要限制募集規模,而一些業績一般的基金則募集難度較大;第三,在房住不炒以及國家大力支撐資本市場的背景下,權益類資產將成為未來的投資主航向。

爆款基金馬太效應

「未來權益類基金仍將吸引資金進入,二八分化顯現也會比較嚴重,資金追逐優秀的基金經理的產品,而基金經理要想突圍,必須想辦法把業績做好。」張婷表示。

不過,目前權益類資產仍然存在機會,但選股難度加大很多,市場進入結構性高估階段,未來隨著投資機會的減少,權益類基金的發行佔比可能也會階段性下降,但長期來看,權益類基金的佔比仍會維持在較高水平。

今年以來,爆款基金不斷,截至11月5日,今年以來共有111隻新發基金一日售罄。

其中發行規模最大的是6月8日發行的南方成長先鋒,發行份額高達321.15億份,基金經理為茅煒、王博。

此外今年發行規模大的新基金還有胡昕偉管理的匯添富中盤價值精選(297.43億份)、王宗合管理的鵬華匠心精選(296.91億份)、饒曉鵬管理的華安聚優精選(290.67億份)、陳皓管理的易方達均衡成長(269.67億份)、趙鵬飛和徐一恆管理的匯添富穩健收益(216.34億份)。

此外,今年有30隻新基金髮行份額為100億-200億份;129隻為50億-100億份;68隻為30億-50億份;100隻為20億-30億份。

而近一年新基金的發行規模主要集中在頭部基金公司,爆款基金也主要來自頭部基金。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5日,最近一年以來,發行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為:匯添富基金(1785億)、易方達基金(1758億)、南方基金(1239億)、鵬華基金(1189億)、廣發基金(1188億)、華夏基金(903億)、富國基金(808億)、嘉實基金(806億)、銀華基金(630億)、中歐基金(625億)。

上述基金公司最近一年發行的新基金大多數是權益類基金,而這些公司也大多躋身基金公司規模排名前列。

另外,有部分基金憑藉大量發行權益類新基金,規模迅速擴張。比如最近一年發行基金規模最大的匯添富公司,去年底規模(剔除貨幣和理財債券)排名第7位,今年三季度末排名升至第2位。

張婷表示,目前權益類基金髮行規模主要集中在了頭部的10家基金公司,這些基金公司多數都有自己的明星基金經理以及權益類基金的投資能力較強。

按照業內人士預計,未來兩級分化仍會比較嚴重,基金公司要逐漸形成自身的能力圈以及壁壘,從而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相關焦點

  • 新基金髮行"冰火兩重天" 頭部效應或將更加明顯
    >即將過去的11月,基金髮行市場熱度明顯下降,新基金月度發行數量創年內新低,基金髮行份額也處於年內較低水準。與此同時,新基金髮行冷熱分化進一步加劇,爆款基金逆勢出爐的同時,也有多隻基金募資艱難。業內人士指出,市場持續震蕩,投資者情緒漸趨謹慎,賺錢效應弱化影響基金銷量。另外,今年新發基金創歷史記錄,供應趨於飽和,激烈競爭下頭部效應會更加明顯。新基金髮行「冰火兩重天」從新基金整體發行情況看,11月份以來,新基金髮行節奏大幅放緩。
  • 公募行業馬太效應凸顯:爆款不斷、「迷你基」黯然離場
    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 李海媛)基金業分化現象愈發明顯。自2021年開年以來,新發基金勢不可當,百億級爆款基金頻現。1月7日,再有2隻於近日發行的新基金髮布提前結募公告,同日,也有多隻產品發布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的提示性公告。
  • 「馬太效應」成主流,投資者如何尋找生存空間?
    「馬太效應」成主流,投資者如何尋找生存空間?僅就本周而言,公募基金年內新發行規模逼近三萬億和11家基金公司顆粒無收形成鮮明對比,第二隻「千元股」誕生、百元股陣容持續擴容和低價「一元股」大面積下跌反差巨大,可轉債市場也同時刷新了最高價和最低價的歷史紀錄。即使是在以低估值著稱的銀行股,也出現了不斷創新高和持續走低的天壤之別。在股指最近半年來相對穩定的背後,持續分化的馬太效應讓許多投資者,特別是習慣於低吸「撿便宜」的老股民無所適從。
  • 申萬菱信基金迷失爆款權益大年 旗下多隻產品贏了業績輸了規模
    來源:紅刊財經記者 | 張桔在爆款產品頻出的2020年,申萬菱信基金未能收穫一隻爆款權益產品,這使得公司最新規模又較今年中期下滑一名。旗下多隻產品的年內業績雖然表現不菲,但規模上卻令人失望,甚至有的還出現清盤警報聲。
  • 2020中國私募行業十大新聞:總規模接近16萬億 行業馬太效應加劇
    從地域分布看,今年10月上海私募基金的管理規模首次超越北京,成為全國私募管理人數量和規模均最高的地區。截至今年11月末,上海私募基金規模為3.70萬億元,北京私募基金規模為3.57萬億元,深圳私募基金規模為1.96萬億元。
  • 部分中小公募「掉隊」 權益類基金全年「零發行」
    2020年,「炒股不如買基」再度得到印證,公募基金髮行規模水漲船高,全年新基發行量超過3萬億元,股票型、混合型基金髮行量佔比過半。不過,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卻並沒有感受到「基金大年」的溫暖,部分公司甚至全年權益類基金「零發行」。Choice數據顯示,2020年作為權益類「大年」,股票型、混合型基金髮行總量超過1.6萬億元。
  • 吳比較/製圖 注:統計對象為2020年之前成立的基金;個人管理規模是...
    進入2021年,爆款基金來得似乎更加猛烈。發行市場一片火熱,老基金業績不俗,催生出越來越多的百億基金,這些大規模基金的業績表現受到高度關注。  偏大的規模通常被認為是基金業績提升的一個障礙,達到百億級體量,基金業績更易趨於平庸。而從數據可以看到,近兩年,百億級主動偏股基金較好地把握住了機會,業績可圈可點。
  • 指數基金規模突破1.4萬億,管理人頭部效應顯著
    來源:互金咖指數基金市場重拾繁榮 。自2003年國內發行首隻指數基金 (備註: 這裡的指數基金及ETF只包含股票 、 債券 、 商品 、 QDII四類資產 , 不包含貨幣資產) 產品以來 , 國內指數基金 (含ETF) 規模穩步增長 。
  • 2020年導師申請國家自然基金更難!
    2020年自然基金申請創紀錄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申請受理工作已經結束,從各個高校公布的申請數量來看,廈門大學申請數量高達1401項,較2019年同比增長15.31%,申請數量創歷史新高,同時像蘇州大學
  • 生活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1969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了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種現象。學會讓自己的收益增值,假如你手裡有一張足夠大的白紙。請你把它摺疊51次,想像一下它會有多高。一米?兩米?其實這個厚度超過了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
  • 4日29隻新基首發「吸金」1300億,1月份百隻基金等待發行_證券要聞...
    4日29隻新基首發「吸金」1300億,1月份百隻基金等待發行 2021-01-08 14:18:02 來源:資本邦
  • 經濟學中的哲學之馬太效應
    這就是「馬太效應」。   其積極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會過早地承認那些還不成熟的成果或過早地接受貌似正確的成果;其二,「馬太效應」所產生的「榮譽追加」和「榮譽終身」等現象,對無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無名者去奮鬥,而這種奮鬥又必須有明顯超越名人過去的成果才能獲得嚮往的榮譽。
  • 「新基」募集規模三日已超千億元!權益投資東風能否吹向銀行理財...
    2020年公募基金體現了強大的「賺錢效應」,尤其是權益類基金業績喜人,這讓「炒股不如買基」的觀念加速滲透。權益投資的東風能否吹向銀行理財領域?作為資管市場的「新晉成員」,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權益產品的發行上是否會加速備受矚目。
  • 5000億小高潮、爆款基三連發!見頂信號又現?
    根據披露,易方達均衡成長自2020年5月20日開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為2020年6月5日。   而這也刷新了主動權益基金的首發規模排行榜。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易方達均衡成長僅次於嘉實策略增長、興全合宜、易方達新絲路,在主動權益基金首發史上,排名第4位(不包括救市基金)。
  • 中國股市:新基金髮行正反饋效應,抱團行情能持續多久?
    盤面回顧今日兩市整體表現為弱勢震蕩整理格局,指數低開後有所反抽,但是市場中存在較強拋壓,所以反抽之後繼續回落調整,釋放風險。臨近尾盤,隨著券商、煤炭的回踩拖累,指數也逐漸走低,最終收盤時,各指數處於今天的相對低點。
  • 基民「跑步入場」:1月基金髮行衝擊3000億!創紀錄的新基金會買什麼?
    公募基金申請材料的接收數量是基金髮行規模的先行指標,20 年下半年以來公募申請維持高位,但實際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並未兌現,反而持續下行。在年初行情刺激下,前期積攢的存量基金可能集中發行,一季度有望迎來開門紅。
  • 直面以大為美、以龍為首時代 特色基金公司演繹進化論
    近期新基金髮行回暖,部分新基金的發行甚至引發「搶購」熱潮,市場相繼出現「爆款」產品。這些「爆款」產品大多出自大基金公司的「名門」。大基金公司產品發行好,產品規模大,行業集中度有提升趨勢。  與此同時,此前以「小而美」為特色的基金公司,則面臨進化升級的壓力,一些公司的「一招鮮」難以吃遍天了。不過,這類特色基金公司也正在尋找突圍之路,或是跟著行業趨勢迎頭趕上,或是找到自身專長繼續深挖。
  • 人保A股IPO發行規模「折上折」 戰略配售消減資金虹吸效應
    昨日,中國人保發布公告稱,將A股發行股數確定為不超過18億股;同時,實施戰略配售。這是繼該公司發行規模在「打五折」的基礎上再度縮水,並成為今年第二家新股發行中引入戰略配售的公司。  有投行人士指出,近期市場波動較大,中國人保縮減募資規模並實施戰略配售,主要考慮到當前市場資金的承受能力,以進一步減緩巨額募資對市場的影響,減少對二級市場資金的虹吸效應。
  • 遏制經濟下行引發金融「馬太效應」
    在當前經濟下行、實體企業不景氣、整體信貸需求萎靡等背景下,銀行風險偏好轉移,紛紛加大對大中企業信貸投放,通過擴大安全資產投放,以遏制飆升中的不良貸款率,其行為亦在情理之中。而令人擔憂的是,即便現在已屬買方信貸市場,但因銀行信貸投放風險偏好,加上中小微企業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等問題,在我國生活中實際也形成了範圍不斷擴散的金融「馬太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