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萬菱信基金迷失爆款權益大年 旗下多隻產品贏了業績輸了規模

2020-12-06 新浪財經

來源:紅刊財經

記者 | 張桔

在爆款產品頻出的2020年,申萬菱信基金未能收穫一隻爆款權益產品,這使得公司最新規模又較今年中期下滑一名。旗下多隻產品的年內業績雖然表現不菲,但規模上卻令人失望,甚至有的還出現清盤警報聲。

爆款權益產品頻出的2020年,內地基金公司馬太效應愈發顯著,年內成功收穫爆款產品的公募基金普遍日子過得滋潤,而募集成績不理想的,則只能勒緊褲腰帶度日,這其中就包括總部位於上海的申萬菱信基金。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申萬菱信基金在內地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第58位,相比中期排名後退一位。從公司新發產品情況看,年內惟一的爆款產品來自於債券領域,若從權益類陣營來看,剔除量化和偏債混基外,公司年內惟一新發的主動權益類基金是申萬菱信醫藥先鋒,然而其最終募集金額僅有8.7982億元。「公司沒有權益爆款的主要原因還是缺乏領軍人物,雖然公司老的基金經理孫琳、俞誠今年都有新基金髮行,但是就他們的影響力來說,暫時還達不到爆款基金的要求。」愛方財富總經理莊正表示。

同時,從公司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一方來看,《紅周刊》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該公司目前的權益類基金經理約為12人,其中多數基金經理的資歷和業績回報較為平平,即便其中有短期業績較為出色者,也難以讓產品規模有效放大。當然,隨著原農銀匯理的明星基金經理付娟跳槽至申萬菱信,並出任申萬菱信新經濟基金經理後,她或許在明年的權益產品大戰中,能給公司帶來一定的驚喜。

多隻權益類基金贏了業績卻輸了規模

從年內發行的新品來看,申萬菱信基金在2019年沒能發行成立一隻主動權益類產品,2020年上半年同樣是一片空白,而今年年內「惟一」的主動權益類新品申萬菱信醫藥先鋒也是成立於11月16日,基金契約規定,重點投資在中國境內和香港上市的生物醫藥類公司。然而遺憾的是,在今年爆款產品發行頻出的大潮中,其最終募集份額僅有8.80億份。

就產品發行規模一般的背後原因看,除了與這隻主題基金髮行時醫藥板塊的市場熱度已經大幅降溫有關外,與在任基金經理也有一定關係。資料顯示,該產品的基金經理之一孫琳的從業時間雖然接近7年,但從其過往所管產品來看,似乎並非專注於醫藥領域,同時天天基金網的資料也顯示,其似乎也並非出身於醫藥的科班。同時,與孫琳配合管理的基金經理楊揚還是一位出道尚不滿1年的新人。在如是情況下,公司年內惟一的主動權益新品錯失爆款似乎也就不難理解了。

與此同時,從公司主動權益類基金存續產品來看,儘管今年基金市場規模得到了大幅增長,但公司產品規模卻始終沒有太大的起色。Wind資訊數據顯示,在公司目前的普通股基、靈活配置、偏股混基三類產品中,按照三季度末的份額看,僅有新動力、新能源汽車、盛利精選、創業板量化四隻基金規模突破了10億份,而規模不到2億份的袖珍權益類基金則將近10隻,尤其是競爭優勢和行業輪動兩隻基金的規模排名基本墊底權益類。那麼,是不是因為這些基金產品的業績不夠優秀才導致規模沒有起色呢?如果這樣武斷地定義,則顯然是有些片面的。

首先看公司規模「墊底」的主動權益類產品申萬菱信競爭優勢,其三季度末的規模為0.27億元,大約45%的收益水平在同類基金中位居中遊。從基金目前情況看,雖然該產品原基金經理孫琳於7月中旬離任,接任其位置的是一位年內才出道的新人廖明兵,但廖明兵在接管後勇於創新,將老將孫琳二季度持有的中信證券、恆瑞醫藥、貴州茅臺等核心資產標的在三季度期間悉數放棄,取而代之的是龍蟠科技、鴻路鋼構等多隻年內強勢股,從三季報前十大重倉市場表現看,除了億緯鋰能在三季度期間表現一般外,餘者均獲得不菲的上漲,進而也使得產品淨值在三季度期間能夠上漲14%,明顯好於同期滬市上證指數表現。然而遺憾的是,或許是基金經理的知名度不高,即使有如此好的業績表現,也無法阻止清盤警報響起。

再以另一隻規模墊底的申萬菱信行業輪動為例,其成立於2017年的9月底,在2018年迄今的年度同類基金業績排名中,該產品業績排名逐漸提升,從同類產品的後三分之一位置提升到同類產品的前三分之一位置。但是同樣遺憾的是,該產品的規模卻在逐年下臺階,從2017年末的6.54億元下滑到2020年半年末的0.95億元,產品規模大約縮水了85.47%。

《紅周刊》記者注意到,或許真正的問題是出在基金經理的頻繁變更上。數據顯示,雖然基金成立時間不長,但是申萬菱信行業輪動卻已經經歷了三位基金經理,目前的基金經理林博程是今年5月中旬才上任的,而前兩任基金經理的任職時間也不長,均未能經歷一個完整的牛熊周期就匆匆「下課」。如此情況下,要想培養起基民的用戶黏性基本希望不大。

莊正指出:「申萬菱信在權益領域裡比較重視指數基金或者量化基金。目前公司開始重視主動量化基金的配置和發行,比如俞誠今年從被動量化的指數基金到今年管理主動量化。指數基金作為工具型產品,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大規模成本才可能下降,因此對發行不佔優的中小型公募來說,主動量化是一個較好的出路。而通過指數基金的積累過渡到主動量化是有一定優勢的。」

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團隊問題浮現

公司指望老將付娟救場或有一定難度

其實,若深入分析申萬菱信權益類基金經理團隊情況可發現,旗下產品規模不佳或與其長期缺乏領軍人物有關。《紅周刊》記者統計發現,若不包括剛上任的付娟,公司此前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包括孫琳、楊揚、徐遠航、任琳娜等在內有11人,單純從人數上看,對於一家中等規模的基金公司來說,這一人數並不算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多位基金經理是在近一兩年提拔上任的新兵,比如徐遠航的任職天數僅為143天,楊揚的任職天數僅為167天,廖明兵的任職天數僅為143天,周小波的任職天數為156天, 而夏祥全的任職天數甚至僅為43天。對於這些經驗欠缺且多數人士還單獨管理產品的新人來說,接下來的跨年戰役或許才是真正考驗他們功力的時刻。

當然,相比這些新秀,公司的一些經驗較為豐富的權益類基金經理在今年的牛市結構性行情中卻摔了個跟頭,例如管理著申萬菱信新經濟的林博程就是如此。天天基金網的數據顯示,目前他在基金經理崗位任職時間超過兩年半,但是該基金自2018年以來的同類產品排名中一直平平,年內的表現僅在987隻同類基金中排在第742位。

究其原因,或許與基金經理換手率高且未能準確選中強勢股有關。從基金二季報和三季報中的十大重倉股變動來看,林博程在三季度期間大幅更換9隻股票,僅留下三七互娛一隻。然而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三七互娛所屬的網遊概念板塊僅在「戰疫」早期短暫走紅後就銷聲匿跡了,迄今年內的股價漲幅僅在10%一線。

從基金經理此次調倉看,可謂失敗,被調出的億緯鋰能、立訊精密、寧德時代、隆基股份在近一段時間的光伏、新能源行情中均表現不俗,而新進的松井股份、完美世界、海信視像等在三季度期間的表現卻非常不佳,惟一值得肯定的只有新進的頭號重倉股龍蟠科技,三季度期間漲幅高達71%。或許是公司從多方面原因考慮,新加盟的老將付娟從9月21日起也出任了這隻基金的基金經理,由兩人搭檔共同管理。

那麼,在老將孫琳年內上陣帶貨效果不佳的前提下,昔日農銀匯理的明星基金經理付娟會給公司帶來權益產品爆款希望嗎?天天基金網顯示,付娟目前的累計任職時間超過孫琳,已經接近了8年半。在農銀匯理期間,付娟所管理的前兩隻基金產品的任職回報均實現了翻番。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曾經農銀匯理的投資總監,她並沒有管理中大型基金的經驗,此前任職回報翻番的中小盤和消費主題的三季度末規模也不到10億元。同時,作為女性基金經理,記者發現其擅長的領域應該也主要集中在大消費之中,從老東家時代的基金重倉股來看,她似乎對科技、新能源等板塊的能力圈覆蓋有所欠缺。而身處爆款權益時代和結構性牛市行情中,如果基金經理擅長的領域相對單一,則勢必會制約產品的業績高度。畢竟付娟走紅的時期,二級市場的投資邏輯和監管環境與如今截然不同。

雖然如此,在接受《紅周刊》記者採訪時,上海某券商的基金分析師對其還是出言肯定:「付娟的投資策略算是比較靈活的,在前瞻性布局上,自上而下地觀察邏輯、前瞻布局,然後從產業的中觀層面自下而上地發現機會。因此在付娟較長的管理過程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階段性的行業切換。」

缺失貨真價實的科技主題

疑似沒有港股投資資格

Wind資訊數據顯示,如果將A/C兩類分開統計的話,目前申萬菱信基金的偏股混基、普通股票型基金、靈活配置型基金三類產品合計約有20隻,但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公司缺乏對主題產品的全面統籌安排。

首先,公司的主題類產品數量和種類明顯缺失,除去消費增長和新能源汽車外,公司近期才補上了醫藥主題基金的缺口。但是,申萬菱信並沒有科技、滬港深、紅利主題等其他主題類的基金產品,特別是科技主題類產品的直接缺失成為公司之憾。從公司產品的投資目標來看, 記者發現申萬菱信智能驅動實際是最為接近科技主題的主動權益產品,契約中表示基金是重點投資於與新一輪科技進步和智能化相關的企業。

但是,從申萬菱信智能驅動的重倉股來看風格漂移明顯:今年一季度,除去立訊精密之外,其餘九隻重倉股均與產品的主題相距甚遠;在基金的二季報中,這種風格漂移的思路依然延續,五糧液、瀘州老窖、美的集團等核心資產類標的依然佔據著壓倒性的優勢;到了基金三季報,記者發現雖然科技股的比重有所提升,但十大重倉股中依然充斥著吉比特、完美世界、分眾傳煤、三七互娛、美的集團等非科技類的股票,數量佔比仍達一半。

除去缺失貨真價實的科技主題外,申萬菱信實際上目前也沒有一隻滬港深類的基金產品。不僅如此,更大的問題在於公司在重倉股區域覆蓋中,對於港股部分幾乎呈現出零覆蓋。根據《紅周刊》記者對上述三類主動權益類基金的不完全統計,在全部權益類基金三季報的十大重倉股中,記者沒有發現任何一隻港股的身影,這與騰訊、美團幾乎成為行業標配的大趨勢有些格格不入。對此,記者聯繫了該公司客服人士詢問是否公司具有港股投資資格,但對方表示也不清楚。「該公司很多權益產品存續時間較長,最初的基金契約中沒有規定要投資港股。」前述上海券商的基金分析師直言不諱。

綜合來看,在後分級時代,申萬菱信基金公司的創新能力略顯不足。同時,《紅周刊》記者發現,即便是現有的創新類品種,該公司的一眾量化產品在今年的業績比拼中已經漸漸掉隊。Wind資訊數據顯示,公司目前的權益量化產品包括了申萬菱信量化小盤、量化成長、量化驅動、創業板量化精選、量化對衝策略等,其中量化精選、量化對衝策略是10月底剛剛成立的產品,另外三隻基金均在今年遭遇業績的滑鐵盧。其中,截至最新收盤,量化小盤的淨值增長率僅為28.88%,量化成長的淨值增長率約為33.50%,業績相對最好的量化驅動業績也不到50%。

接受《紅周刊》記者採訪時,濟安金信基金分析師程穎指出:「中小型基金公司強於大型基金公司的地方,就在於產品設計上可以更為靈活,中小型基金公司應該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開發具有差異化特質的產品,在自己的能力邊界範圍內尋找合適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特色化發展路線,做精做強。」

(本文已刊發於12月5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產品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相關焦點

  • 申萬菱信算錯基金淨值致臨停,誤差高達31.76%
    記者|張曉雲2月11日開盤交易僅4分鐘,申萬菱信分級基金深成指A(150022)、深成指B(150023)就臨時停牌,一時間成為輿論焦點。如今真相大白,原來是申萬菱信基金算錯了基金淨值所鬧的「烏龍」。受疫情影響,基金公司的運營正面臨大考驗。
  • 2020基金髮行啟示錄:爆款推助數量、規模新高,馬太效應擠壓中小公...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5日,公募基金今年以來發行新基金1205隻,募資規模2.6萬億元,雙雙創出新高。 且其中,爆款基金多,權益基金多。
  • 部分中小公募「掉隊」 權益類基金全年「零發行」
    2020年,「炒股不如買基」再度得到印證,公募基金髮行規模水漲船高,全年新基發行量超過3萬億元,股票型、混合型基金髮行量佔比過半。不過,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卻並沒有感受到「基金大年」的溫暖,部分公司甚至全年權益類基金「零發行」。Choice數據顯示,2020年作為權益類「大年」,股票型、混合型基金髮行總量超過1.6萬億元。
  • 創新100 : 申萬菱信中證研發創新100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證券投資基金基金份額發售公告》 8、基金產品資料概要:指《申萬菱信中證研發創新100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產品資料概要》及其更新 9、法律法規:指中國現行有效並公布實施的法律、行政法規、規範性文件、司法解釋、行政規章以及其他對基金合同當事人有約束力的決定、決議、通知等
  • 2021年第一批爆款基金來襲:吸金逾500億 公募看好後市結構性行情
    2019年,國君資管成為首批拿到大集合轉公募批文的券商資管之一,目前已累計完成5隻大集合產品的參公改造。其中,2019年9月16日,國君資管旗下第一隻權益參公大集合「君得明」的單日銷量達到了120億元,成為當年「爆款」。據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國君資管2020年初發售的另一隻權益參公大集合「君得鑫」,截至目前規模也接近100億元。
  • 「深度」今年新發基金熱度爆炸,五年前那批百億基金命運如何?
    記者 黃慧玲編輯 宋易燊儘管頻頻配售「限流」,今年新發基金的火爆程度還是超越了五年前的那場大牛市時期。根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止至6月17日,主動權益類基金中已有9隻基金吸金超百億,發行份額1266億元,參與認購量達到3934億元,是2015年的1.5倍之多(2015年時百億基金合計參與資金為1565億,均無比例配售)。
  • 長安基金一季度5隻權益下跌超14% 均為權益總監掌舵
    截至2019年12月31日,長安基金管理規模僅有184.43億元,事實上,這家成立於2011年的基金公司規模從未突破過200億元。總規模不振的同時,該公司旗下基金也面臨著規模迷你問題,若將各類份額合併計算,則長安基金旗下共有14隻權益基金,截至2019年12月31日,有8隻基金規模不足1億元,佔比接近六成。
  • 開年15隻爆款新基首募近4000億,溫州人開始賣房買基金了?行業人士...
    其中,張帆管理的華夏新興成長募集上限為90億元,該基金在中午便募集到150億元,全天募集規模突破300億;詹成管理的景順長城產業趨勢募集上限為80億元,這隻產品也在上午實現超募,目前認購規模已超過100億元。雖然不少基金經理已經表態,在2021年的基金投資中,持有人應適當降低收益預期,但近期湧入權益類產品的資金依然源源不斷。
  • 東方紅資產管理胡偉「老帶新」管新基 一拖六4隻混基跑輸同類平均
    來源:金證研Photo by Derek Liang on Unsplash2021年A股開年行情火爆,7隻主動權益基金「一日售罄」,均實行按比例配售,認購資金合計超過千億元。與此同時,近兩年公募基金業績表現搶眼,萬家基金、紅塔紅土基金淨利潤同比翻倍,另有多家基金公司淨利潤大幅增加。
  • 萬家基金年內無緣爆款新品 基金經理缺乏從業經驗或為主因
    記者 | 張桔   萬家基金年內無緣爆款基金產品,除了部分新品存在限售的客觀因素,也與公司權益類基金經理團隊人員配置不合理有關,負責主動權益產品投資的11位基金經理中,部分人員崗位任職時間僅在兩年以內。
  • 銀河基金旗下13隻主動權益產品今年來回報超50%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陳玥)今年以來,結構性行情之下,公募基金的賺錢效應凸顯。以銀河基金為例,旗下13隻主動權益類基金今年以來收益率超過50%,為基金持有人帶來了良好的投資體驗。  回顧年初至今的A股市場,醫藥、科技、消費等熱點輪番上演,銀河基金旗下多隻主動權益產品準確把握了市場節奏。
  • 定量定性相結合篩選量化對衝基金
    2019年末,華夏、富國、景順長城、海富通、德邦、申萬菱信旗下量化對衝基金獲批,這是繼2016年1月21日華泰柏瑞量化對衝基金獲批,時隔逾35個月後,首次有基金公司拿到批文,其後銀華、長信、萬家等多家基金公司也陸續上報量化對衝產品。
  • 泰信基金排名規模雙滑坡 明星匱乏何人擎旗?
    有趣的一點是,與多數基金公司依靠貨幣基金衝規模不同,泰信旗下基金中佔比最高的是混合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佔比達到55.04%,貨幣基金排在次席,其佔比僅僅為39.56%,混合型基金的數量為11隻,而貨幣市場型基金僅僅為1隻。如是看來,從基金的數量對比上來看,泰信基金似乎對權益類基金還是足夠重視的!
  • 能攻善守、攻守有道 銀華基金旗下多隻二級債基吸金效應明顯
    而銀華基金旗下二級債基上半年實現業績規模雙豐收,成為市場一道亮麗風景。  從今年上半年情況看,股市結構性機遇突出、債券市場波動起伏,一批二級債基玩轉「股債兩市」獲得領先業績。如銀華基金旗下的銀華信用雙利A、銀華遠景、銀華增強收益今年上半年淨值增長率高達5.98%、5.86%與4.49%,遠遠領先於同期中證全債2.52%。
  • 四季度證券ETF規模激增超70億元 年關將至權益基金提前啟動防禦策略
    數據顯示,截至11月27日,QDII股票型基金(A類)今年以來整體業績13.47%,QDII混合基金(A類)30.07%。單只產品來看,已有產品年內業績突破90%。此外,四季度以來,大量資金湧入證券ETF,該類產品規模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增加了70多億元。而另一方面,績優基金「限購令」頻出,長期來看,這種保護原有投資者利益的方式,可以增強投資者的信任度。
  • 3年來有近200隻基金業績翻倍 投資基金,到底有怎樣的門道
    投資基金,到底有怎樣的門道?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專家。業績顯示投資基金更靠譜近日,上證指數在振蕩箱體頻繁振蕩,交易重心基本在3300點至3400點,而大致3年前,經過巨幅振蕩後,上證指數的反彈高位也落在這裡。這意味著,3年來上證指數雖然漲漲跌跌,但公募主動權益基金卻獲得50%以上的收益率,更有近200隻基金實現了業績翻倍。
  • 基會| 四季度證券ETF規模激增超70億元 年關將至權益基金提前啟動...
    與此同時,主動權益基金今年以來收益喜人。數據顯示,截至11月27日,QDII股票型基金(A類)今年以來整體業績13.47%,QDII混合基金(A類)30.07%。單只產品來看,已有產品年內業績突破90%。此外,四季度以來,大量資金湧入證券ETF,該類產品規模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增加了70多億元。而另一方面,績優基金「限購令」頻出,長期來看,這種保護原有投資者利益的方式,可以增強投資者的信任度。
  • 基金經理投資筆記|科技指數投資的正確姿勢
    創新100指數Barra因子暴露月度分解 數據來源:申萬菱信基金;數據截止日:2020年3月31日 對於指數進行所有風格因子分析,不但可操作性差,且難以理解和外推分析。對於兩類因子相對強弱和驅動因素的分析是較為複雜的問題,不在此處多做討論。
  • 多因素點燃軍工行情 基金經理看好中長期趨勢
    近期軍工板塊強勢崛起,多隻軍工基金表現搶眼。基金經理認為,這波行情興起的主要原因是軍工股基本面表現較好,同時估值水平較低,以及有國慶閱兵等短期因素催化。軍工板塊迎來強勁走勢多位公募人士認為,從中報看,軍工板塊業績表現較好。
  • 3600點附近,百億新基金湧現,這時點還適合買新基嗎?
    近期,在大盤高漲情緒的推動下,新基金也開始密集發行,更有明星基金經理排著隊發,截至2020年1月11日,新基金規模已經超過900億元,爆款基頻出,新基「吸金」超過3000億元,除此之外,今年一季度還有超300隻基金待發。那麼,今年新發的基金都有何特點,什麼情況下可以買?新基的發行又對市場行情有何影響?本期我們就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