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慧玲編輯 宋易燊
儘管頻頻配售「限流」,今年新發基金的火爆程度還是超越了五年前的那場大牛市時期。
根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止至6月17日,主動權益類基金中已有9隻基金吸金超百億,發行份額1266億元,參與認購量達到3934億元,是2015年的1.5倍之多(2015年時百億基金合計參與資金為1565億,均無比例配售)。
過往基金市場常有「爆款魔咒」之說。如今,距離上一批百億基金成立已整整五年,從五年的時間維度來考量,我們或許會看得更清楚一些。
老爆款的迥異命運
工銀瑞信的基金經理張繼聖最近發行了新基金。在新產品宣傳材料裡,重點介紹了他管理的一隻科創主題基金,而另一隻成立更久、規模更大的基金卻被隱藏了。
工銀瑞信刻意迴避的,便是曾經的巨無霸基金工銀網際網路加。
從成立至今五年,這隻基金業績長期墊底,已然成了公司心中長久的痛。對這隻基金的持有人來說,要回到一元錢實在太難了。
張繼聖從2019年1月24日開始接手該基金。在這之前不久,基金淨值創下了歷史新低,只有0.248元,雖然張繼聖任職期間回報率達到82%,也只是回升到不到五毛錢的水平,還需上漲100%才能回到發行價。
工銀網際網路加的最大回撤竟然高達不可思議的75%。
界面新聞梳理2015年成立的9隻百億級基金成立以來回撤與收益的對比如下:
回撤反映的是一段時間裡基金淨值從最高走到最低的幅度。從上圖可以看到,成立後回撤最大的工銀瑞信網際網路加、易方達新常態的收益也是墊底的。而回撤較小的東方紅中國優勢、匯添富醫療服務、景順長城滬港深精選的收益相對較高。
回撤大的基金有什麼樣的共性?
這批百億基金誕生背景是成長股的大牛市。
如果以當年市場風格匹配度來定義當年的百億基金,可以將它們粗淺地分成兩類。一類是契合2015年市場的「成長風」(下表紅色表示)。相對應的,第二類是更注重估值、講究安全邊際的「價值風」(下表藍色表示),而這一類在2015年時並不受市場待見。
從上表可以看到,「價值風」的五年期業績明顯佔優,東方紅中國優勢成立以來收益92%,景順長城滬港深精選收益26%,易方達新絲路在張坤和祁禾的管理下也扭轉了頹勢,成立以來回報13%。
而那些被「成長」長期佔據主導理念的基金,從成立開始,經歷15年股災、16年熔斷、17年「一九分化」、18年貿易戰……一次次經受著現實的暴擊,大多數至今仍未回到發行價。
管理人態度決定命運?
匯添富醫療服務是成長風格基金中的特例:成立以來回報76%。它憑什麼脫穎而出?
這其中有市場偏好的原因。醫藥板塊是過去三年收益最高的板塊之一,匯添富醫療服務佔據了一條好賽道。
另一方面,業績分化的背後,是基金經理們面對市場考驗的迥然態度。
以2016年年度業績為例,該年度成長風格的基金集體跑輸基準。基金經理們是怎麼解釋的呢?
工銀網際網路把鍋甩給了產品定位。「本基金以自下而上精選景氣子行業中質地優秀的龍頭股為主要投資策略,組合以信息產業、網際網路、傳媒等為代表的成長股為主,因此在市場巨幅震蕩中淨值亦出現較大波動。」
中郵信息產業的總結更有意思。業績大幅跑輸基準時,時任基金經理任澤松卻只邀功不反思:「上半年發揮自下而上精選個股的優勢……業績表現超過同類產品。下半年一方面採取了偏謹慎的操作策略,對股票倉位進行了控制;另一方面,圍繞空間、壁壘、管理層等維度自下而上精選個股,保持了對長期看好標的配置。」
富國改革動力當年也輸得也很慘。但時任第一基金經理汪鳴說:「本基金是成長型風格,2016 年適時加強風格配置,注重下行風險控制。」
還有易方達新常態,跑輸基準22%卻避而不談:「在2016年的投資過程中,本基金保持了對符合經濟轉型方向的新興產業的整體配置,與此同時,鑑於風險偏好處於下降過程,根據各公司的估值情況、未來成長性進行了配置的調整。」
相形之下,匯添富醫療服務基金經理劉江的自我批判精準而深刻,「一直以來專注於選股和長期投資邏輯,忽視了當下的擇時和對市場風格的判斷,忽視了對資產的均衡性配置要求,導致了在風格劇烈變化的市場,沒有能夠及時醒悟而做出決絕的根本性大調整。這也是比較沉痛的教訓。」
查閱匯添富醫療服務的年報可以看到,基金經理的反思總結貫穿始終。17、18、19三年,匯添富醫療服務均跑贏了基準。截止至去年年底,累計跑贏基準約50%。
梳理這些巨無霸基金的過往經歷可發現,業績較好的基金共同特點是:人事穩定、通常由一名基金經理單獨管理,或者至少呈現鮮明的主導管理風格;重視風險管理、回撤較小;重視反思和總結,會跟隨市場進化投資理念。而業績較差的基金則多出現人事動蕩、回撤較大,固守己見的特徵。
新爆款的挑戰
今年的爆款基金邏輯跟2015年那批不太一樣。它們的管理人中既有短期業績亮眼的急先鋒,也有長牛型選手。
但作為規模超百億的基金,它們都面臨與生俱來的共同挑戰。
船大難調頭。規模越大,決策的影響也隨之放大。「回顧起來,16年幾乎全年都在為15年底的持倉策略買單。15年底期待來年的『春季躁動』,從而對此規模龐大的基金做了高倉位布局。結果在16年年初,熔斷事件發生,之後市場成交量迅速萎縮,大基金幾乎無法做有效的調倉動作。」匯添富基金劉江總結道。
事實上,爆款基金的難題由來已久。
一位資深基金研究專家回憶起2006年四百億巨無霸基金嘉實策略混合誕生時的情形。「當時嘉實基金也很緊張,立刻增聘了三個基金經理,四個人共同管理。但真正管起來很吃力,因為這些人還有其他產品要做。」
「一般爆款基金不會進入我的研究範圍。」他告訴界面新聞,「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一旦過大,超出了基金經理的能力邊界,股票持倉就會有一定程度的寬基指數化特徵,業績就會趨向於市場平均。」
該專家解釋道,能力邊界的通俗說法就是,基金經理能看得過來多少股票?「基金經理買股票的時候需要研究透。但主動權益類基金都有倉位下限,比如兩百億的規模,股票型基金必須買到160億,怎麼買?一是買的個股數量多,不容易研究透;二是二級市場衝擊成本大,就會採取類似指數化的方式去買。 」
「更大基金規模意味著管理人需要更多的持股數量,這種分散也將降低管理人的選股alpha。管理規模上限會受基金經理投資策略、風格以及個人能力限制而有差異。部分管理規模飽和的產品會限制或關閉申購。」 貓頭鷹基金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翔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表示。
張翔認為,對權益類基金來說,70-80億元是規模的第一個坎,然後是150億元。「規模大了,交易的摩擦成本上升,或者不得不做一些分散,不得不放棄一些中短期、其實還可以的投資機會。」
對於今年的爆款行情,張翔表示,今年市場波動大並且結構性機會多,優秀的基金經理把握住了機會打造出優秀業績表現。部分板塊存在短期過熱現象,但市場整體的估值還在中低水平。
今年一位發行了百億基金的基金經理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為了集中精力管理大規模基金,他在發行前期已經卸任了部分產品。「我的能力邊界也有限,大基金還是會比較多依靠研究團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