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認知是學習天文的第一步

2021-01-16 天文在線

談起天文學,研究地球似乎算不上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然後,作為太陽系的成員之一,地球上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與太陽系中的其他星體息息相關。

例如:極光,潮汐,四季都是由地球與月球或太陽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彗星和小行星的撞擊則在改變地球的表面同時也在影響著地球生命的進化。即使在地理學層面上,像火山作用,地殼構造學,或是關於巖石和礦物的研究,對於天文的研究都是有幫助的,這些研究都有助於我們解釋從其他星球上觀測到的東西。

美國阿波羅17號太空人在前往月球途中拍攝的「藍色彈珠」地球照片(攝於1972年12月7日,非原始照片)

再舉個例子,我們知道地球上的赤鐵礦通常是在溫泉型環境中形成,因此當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發現赤鐵礦時,我們就可以據此推斷出這裡曾經有過液態水。

比如,對地球早期歷史的考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地球的巖層一直處於循環狀態,所以現存的巖石很少能追溯到地球誕生初期。而將地球和太陽系其他星體對比,我們就可以獲取更多關於地球的過去。

被地球大氣層局部籠罩的月球,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拍攝。

儘管我們在砂巖裡發現了一些微小、古老得可以追溯到41億年前的粒狀灰巖,我們仍普遍認為地球巖層有38億年的歷史。而據信太陽系已經存在46億年,地球上幾乎不存在關於早期太陽系信息的佐證,而且一些小行星和彗星自形成以來也沒有太大的改變。所以,通過研究地球的古老巖層可以獲取地球形成初期太陽系的相關信息。

1968年阿波羅8號太空人在繞月軌道上拍攝的《地出》。

儘管地球上的隕石坑已經風化腐蝕或者因為地質運動而消逝,但是通過觀察比較大型的星體的表層,比如月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研究地球遙遠的過去。對月球表面的隕石坑的研究可以得出我們的太陽系的某一部分曾經遭受過一個天體碰撞時期。在此期間,大量彗星,小行星撞擊行星、衛星,並且相互碰撞。如果月亮被撞擊了無數次,那意味著地球也可能如此。

很多人覺得關於地球的事實和現象很有趣,因為它們與我們每天看到的事物息息相關。

藍色彈珠。由NASA國家極地軌道夥伴衛星通過可見光/紅外成像儀器組件(可見光紅外成像輻射儀)拍攝的「藍色彈珠」地球照片。這張合成圖片使用了2012年1月4日拍攝的地球表面部分區域的畫幅。

太空拍攝的地球極光

飛行在距地面240英裡的國際空間站上的遠徵32號乘組人員在7月15日記錄的一系列南極光(Aurora Australis),也被稱為南方之光(Southern Lights)。美國宇航局太空人,飛行工程師喬·阿卡巴(Joe Acaba)在寧靜號節點艙(Tranquility node)拍攝了這張圖片。 照片中前部是Canadarm2機器人手臂。

來自(紐約)伊薩卡的極光。

2003年10月28日,有觀測記錄以來最大的太陽耀斑之一向地球發射了一股高能粒子,使得低緯度地區也可以看到極光。隨後的第二個耀斑發射的高能粒子在30號到達地球,同樣引起了極光。這張極光照片於2003年10月30日由伊薩卡外的Hartung-Boothroyd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團隊成員之一Brian Kent拍攝。太空天氣網站向所有人提供有關近期太陽活動的信息,可以讓你知道你所在的位置何時可以觀測到極光。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看完太陽系的真實比例,才發現我們對天文尺度的認知太淺顯了!
    在開始我們今天的主題——「認知太陽系的真實比例」之前,先給大家講幾個概念,好讓大家對太陽系有個基本的認知。1、什麼是天文單位(A.U)?天文單位,看見名字就應該知道它是一種可以計量天體距離的單位。1天文單位(1A.U.)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平均值,這個值幾經變動,2012年8月30日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才確定下來,1A.U.數值為149597870700米。
  • 能夠學習的天文望遠鏡,在性能上獲得了提升,可以減少錯誤和故障
    人類走進科技時代開啟了對地球之外星空的探索,由於宇宙浩瀚廣闊,我們無法前往各個星系進行探索研究。在人類沒有實現星際航行之前,我們研究探索宇宙主要依靠的還是天文望遠鏡。天文望遠鏡的發明可以說是人類探索星空最有力的一個科技設備,如果沒有它,我們對宇宙的很多認知也就無從談起。
  • 豆豆鹿,快樂啟蒙,走好英語學習第一步
    豆豆鹿英語,以場景化教學,打造有溫度的英語啟蒙毋庸置疑,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愛玩,對於英語啟蒙更是需要充滿樂趣,但是,當前的幼兒英語教學卻在帶給孩子樂趣與傳遞知識中嚴重失衡,導致孩子無法在充滿興趣的前提下對英語學習更上心。豆豆鹿打破傳統的幼兒英語教學模式,以一款真正適合幼兒英文學習的APP為孩子帶來實景式的教學,讓孩子能夠身臨其境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
  • 「九星連珠」是什麼天文現象?為何總與地球的發展聯繫到一起?
    那很多行星連成一條線,真的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嗎?很多科學家也對此進行了研究,試圖找出背後的原理。答案是很明顯的,這就是一種天文現象,與太陽東升西落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只是說由於位置的分布,這種現象發生的數學概率很小,僅此而已。
  • 天問一號即將跨越2億公裡,卻還沒脫離地球軌道,第一步還很漫長
    火星是地球軌道外距離最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表面環境和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科學家們認為將來可以對火星開發和向火星移民,因此火星被認為是現階段極具探索研究價值的星球。,目前還沒有脫離地球軌道,在本次國慶節過後,「天問一號」將通過深空機動脫離地球軌道,開始向火星軌道靠攏。
  • 外媒:中國邁出了人類月球背面著陸與探測的第一步
    外媒指出,這也是中國邁出了其月球背面著陸與探測的第一步。由於月球自轉周期與繞地球公轉周期相同,所以總有一面背對著地球。著陸在月球背面的探測器受到月球自身遮擋,無法直接與地球進行測控通信和數據傳輸。為此我國決定發射國內首顆地球軌道外專用中繼通信衛星,作為嫦娥四號探測器與地球之間的數據中轉站。據了解,這次任務「鵲橋」還將攜帶兩顆超長波天文觀測微衛星組成編隊實現天文幹涉測量實驗。
  •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認知學習理論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探索學習規律的學習理論,它源自于格式塔學派的認知主義學習論。2.學習是對完形的認知,是形成認知地圖的過程。三、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他反對刺激—反應聯結等基於動物行為學習提出的理論。他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生獲得知識的內部過程,以及教師如何組織課堂讓學生發現知識。
  • 機器學習第一步,從向量和矩陣開始!
    理解了向量與矩陣的重要性,只是邁出了讀懂機器學習的第一步,要繼續走下去,必然需要夯實基礎在許多機器學習入門教程中,許多作者都提供了他們所認可的線性代數課程。://www.khanacademy.org/math/precalculus/vectors-precalc矩陣:https://www.khanacademy.org/math/precalculus/precalc-matrices不用翻牆,手指動一動,邁出你讀懂機器學習的第一步吧
  •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考情剖析:教師招聘考試中,對於認知學習理論這一部分的內容,每年的考試類型比較固定,主要以客觀題(單、多)的形式備考。這一部分的內容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往往是一知半解,出現選項都是一種找熟人的情況,其實屬於一種機械式的理解,在涉及難題的時候經常都是束手無策,所以在這一部分更應該幫助學員區分認知理論,更加深刻的理解並且靈活應變。
  • 天文知識——地球
    98年的時候喜歡上了天文,先後折騰了4年,換了3臺天文望遠鏡,後來因為工作,生活中的事情越來越多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像個大鴨梨,確切的說呢,是個三軸橢球體。二、內部結構一般認為地球內部有四個同心球層:內核、外核、地幔和地殼。圖網上一搜索就有,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查一查。三、地球大氣有探測器在3000公裡高度仍發現有稀薄大氣。
  •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布魯納
    布魯納推動了教育心理學從行為主義向認知主義的轉變,從實驗室研究向課堂研究的轉變,從學習研究向教學研究的轉變。布魯納認為學習的目的在於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更加強調的對知識的理解,明確知識之間的練習。但這種結構也有缺陷,因為有些學科的結構並不是非常清楚。
  • 學習的一般理論之認知主義
    一、知識來源本知識點來自於《教育學心理學》,「學習的基本理論」章節,本章節首先介紹了學習的本質和學習的基本分類,學生在充分的了解了學習的基本概念之後,學習「學習理論」的內容,整體知識的條理性會比較清晰。二、考情分析題型:客觀題,選擇題居多。
  • 從認知邏輯談物理學習——力學
    文/北京新東方優能一對一部 王東物理學真正的開始,是牛頓出版了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確立了牛頓力學的框架體系,他的力學體系源自伽利略對慣性的研究,他的引力理論來自於克卜勒三定律,而克卜勒三定律是通過大量的天文觀測數據歸納總結出來的
  • 改變線性思維,才是認知升級第一步
    例子1、 學習的S型曲線「學習的S型曲線」理論的反面正是「簡單複製過往經驗去推斷未來」。隨著我們對投入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多,我們學習的收穫會依次經歷緩慢起步期、快速增長期和高原期。如果我們簡單複製「緩慢起步期」的經驗去推斷未來的學習效果,很可能會在「快速增長期」到來之前就選擇放棄。
  • 趣科普|秋冬季星空天文課程,認知星空,星座,星組和月球觀測—我和星空有個約會(12月多期/徐匯/2H)
    可以學習有關天文的專業知識、熟悉天文儀器的操作;還可以傾聽到美麗的星座神話,沉浸在浪漫的傳說故事中。此次活動,我們邀請到專業的觀星團隊和專業的星空老師,帶著大家一起認知星空,了解星空,探索星空。讓我們擁有一雙純真的眼睛,趣。看世界。
  • 認知主義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它關注學習者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通過對學習者認知結構所作的假說來解釋和說明學習過程,強調學習內容的邏輯結構與學習者已有的認知結構之間的聯繫與相互作用。其基本觀點有:1.學習不是機械的、被動的刺激——反應過程;學習是個體作用於環境,而不是環境引起人的行為。
  • 地球竟然是扁平的?地平黨宣稱天圓地方,顛覆科學家認知
    在古代,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古人們都堅信地球是平的,我們腳踩著這片大地是扁平存在的,也真是因為它扁平,地球上的生物才可以自由在上面活動,房子不會顛倒,世界不會混亂。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地圓說也被提了出來,這個說法的出現衝擊了當時的神學,也引起了軒然大波,隨著海航時代的開啟,地圓說也被證實成立。
  • 新學習英語、天文、音樂、畫畫一起學
    編者按:英語、天文、音樂、畫畫能一起學?
  • 知識大爆炸的今天,如何提高你的認知能力
    所以,就會有人提出問題:知識大爆炸的今天,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有句話說得好,學海無涯,學習是無止境的,是沒有邊界的,意思就是知識永遠也學不完,因為人的壽命有限,一生一世才一百歲,一個人不吃不喝學習一百年也學不完世界上的所有知識理論,所以學習提高認知能力很有必要。
  • 愛學習不如擅長學習,學霸的「元認知能力」,幫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一份調查顯示,差等生和中等生的差別,可能是自律或者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學習。而優等生和中等生的差別,則在於是否擅長學習,也就是是否具有很強的「元認知」。什麼是元認知「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最先由美國發展心理學家John Flavell,他用這個概念來描述:人們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