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他拍攝,
這些生物,
我們或許一輩子都不會看見。
海底兩萬裡
見過皮皮蝦和龍蝦的童年照片嗎?
很多人不知道,
我們碗中的美食,
小時候極其夢幻美麗。
這是皮皮蝦的童年證件照,幾乎全身透明,像個晶瑩剔透的工藝品。
龍蝦寶寶十分迷你,只有1cm大,卻十分活潑好動,喜歡騎著水母四處流浪,比較富有的小龍蝦可能會同時坐擁好幾隻水母,小表情可愛極了。
船蛸(某種遠洋章魚,雌性有薄殼)非常有趣,它們喜歡攀附在漂流物上旅行,這些漂流物可能是水母、海草、塑料糖紙、拖鞋,甚至是一根小木棍。
這個呆萌的船蛸非常執著地拖著小木棍在海中漂流,還帶了一隻小黃鸝做跟班領航魚。
小黃鸝長大後類似這隻,看起來平平無奇,實則能有成年人半身那麼長,是性格兇猛的魚界大佬。。。
其實很多幼年的海洋生物都是如此,它們會以弱小可憐又無助的姿態在海中浮遊一段時間,四處尋找靠山跟隨,直至成年才會回到珊瑚礁或深海。
每當夜幕降臨,海底就會上演一場華麗的垂直遷徙,海底仿佛連接了星空,場面極其夢幻,這就是黑水攝影。
上面這些內容都是真實拍攝的,
它們來自同一位攝影師,
10年來專注於拍攝水下生物。
他的名字,叫張帆。
張帆出生於1985年,從小在海南長大,對海洋的熱愛可以說是刻在骨子裡的。
「我5歲半時畫過一張畫,名字叫《海闊天空》。一個少年乘坐著一艘小潛艇,探尋神秘的海底世界,畫上描繪了至少30多個不同的物種,而其中打五角星的則是我特別希望能夠遇見的種類,這幅畫代表了我對廣闊外洋生命的期許和展望。
近30年過去了,兒時的夢想成為了現實,畫中描繪的物種大部分我都幸運地收集到了。如今畫筆換成了鏡頭,雖然表現形式變得不一樣了,但同樣是為了表現我所愛的一切。」
談起第一次水下拍攝的經歷,張帆還是興奮得像個孩子。
「那時我剛畢業,還不會潛水,但是需要拍一個海南的貝類圖鑑,所以我嘗試在夜間浮潛拍攝,我從小就很喜歡貝殼,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它們活生生的樣子。
在海底世界看到的生命,其華麗程度遠遠高於我們在沙灘上看到的屍骸,這令我很激動,當時我就覺得水下攝影是一件非常吸引我的事情,想把它當成我一輩子的事業去做。」
蜘蛛螺的魔性眼神
暗中觀察的橙袖鳳凰螺
張帆確實拍到了很多有趣的圖片,貝殼也會暗中觀察,人們絕對想像不到。
上面這些都是貝類哦,不過它們都是貝殼寶寶,只有2mm大。
貝殼幼年時期也是浮遊在水層中的,輕薄如紗散開的部分是它們的肉體,像小降落傘一樣。
除了貝類,頭足類也是令張帆十分著迷的一種生物,第一次拍到毯子章魚的情景他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那是在阿尼洛的一次很普通的夜潛,我已經潛了八十多分鐘,快要結束的時候,潛水導遊突然指給我一個非常夢幻的物種。
我原來只在紀錄片裡看到過,而且是潛艇在上千米深度拍到的,一隻毯子章魚緩緩舒展著自己的毯子,當時我覺得可能一輩子都無法遇到這樣一個深海的生物。」
「這次我居然在僅僅5米的深度見到了它,我特別激動,就一直追著它,恨不得能多看兩眼,直到我的剩餘氣體不足,它還是沒有離開。
我在船上目送著它慢慢遠去,這次經歷讓我很難忘。」
「很多人誤以為黑水攝影是在純黑背景下拍攝的,其實不是這樣。我們懸浮在水中,腳下可能是上千米的深不見底的深淵。
我們通過燈誘的方式,把深水區的一些生物吸引到淺層水域,大概二三十米的深度,這樣我們就能拍攝到一些普通人一輩子都沒機會遇到的生物。」
頭足類在幼年時期大多十分夢幻,比如菱鰭烏賊,英文名直譯為鑽石魷魚,通體流光溢彩,閃耀著鑽石的光芒,仿佛一件水晶藝術品。
PS:不要被鏡頭騙了,它們只有1~5cm。
這是擬態章魚的幼體,周身透明螢光閃閃,十分華麗,令人過目不忘。
成年擬態章魚似乎無意於外表。。完全奔著路人臉發展,巴不得把自己埋進土裡,深藏功與名。
斑馬章魚幼體
和擬態章魚類似的還有斑馬章魚,幼年如此美貌卻長歪了,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水母和頭足類構造有點像,也是眾所周知的夢幻生物。
但人們不知道的是,水母是個頗有悲劇色彩的海底「萬人迷」,它們是很多海洋生物心儀的坐騎和捕獵工具,有時還會充當玩具和儲備糧的角色。。。
這隻海洋環節動物就一直盤著一小顆水母,仿佛海龍戲珠。實際上它們是一對共生生物,總共只有3mm大。
水母的傘蓋是非常完美的庇護所,就像一座座移動的城堡,流浪的小魚經常會綁架水母作為旅伴,硬扯著對方陪自己旅行。
當小魚餓了,水母還要承擔儲備糧的角色,堪稱居家旅行必備良品,沒有比它更優秀的坐騎了。
水母被旅伴吃掉了......
張帆是個很浪漫真誠的大男孩,拍攝時極為專注,甚至會不知不覺潛水一整晚。
「當時是第一次嘗試拍攝黑水,深度只有5米,所以可以潛很久。海洋生物太令人著迷了,本來周圍一片漆黑,直到水面一點點泛起紅光,太陽出來了,這種感覺非常神奇。」
這個如煙花般豔麗的小傢伙也是水母哦,整體大小只有1cm不到,中文名叫半口壯麗水母。
幼年絲鰺特別飄逸,一派仙風道骨的樣子,背後拖著長長的鰭條,悠然遊動的畫面仿佛落入凡塵的仙子。
如果說幼年絲鰺是清淡的茉莉,那麼幼年雪振袖魚絕對擔得起海底富貴花的名號,如同一簇鮮亮的焰火,極其燦爛奪目。
雖然很像寬粉,但這是柳葉鰻,想歪的請自覺面壁。
以及,它大概率會長成這樣。。。是當之無愧的海底霸主,基本沒有天敵。
對張帆來說,在海裡待著是一種更自由舒適的狀態,他把大海當成了家。
「有一次水下跨年,大家都在慶祝,我一個人悄悄去做了一次夜潛。12點左右,我遊了出去,仰面朝天躺在水上,眼前是天空中絢爛的焰火,身下是我熱愛的大海,我放空了浮力背心裏面的氣體,緩緩地沉入水中。
夜間的漆黑的大洋對我而言就像是另一個世界,當你全身心浸入其中時,無暇顧及一切雜念,懸浮的狀態令人感到自由,這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
接下來進入醜萌專場,第一個呆萌選手登場了,你們絕對想不到,這是鮟鱇魚小時候。
成年鮟鱇的圖我就不放了,醜得人神共憤,隔壁小孩都嚇哭了。
這是瞻星魚幼體,看起來不太聰明的亞子,而且有點醜醜的,沒想到長大了更難看。「瞻星」如此浪漫的名字,居然給了這麼一個從小丑到大的傢伙。。。
瞻星魚是個極其猥瑣的「伏地魔」。
它會刨坑把自己埋了,只留下一張看起來被拖鞋抽過一樣的扁臉和一雙暗中觀察的小眼睛,在目標路過的時候突然襲擊,暴風吸入。
幼年魨魨就可愛多了,不僅花紋豐富,體態也很多樣,居然還有方形的。
比如中間那隻小刺魨,它只有3mm大,像個炸毛的小病毒,超級萌。
魨魨長大後氣質依舊很獨特,眼神似乎賤賤的,有著一絲絲邪惡的感覺。
我用到的很多比喻都來自張帆的微博,他非常有才華,閱讀張帆的文字和照片是一種享受,作為一個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藝術生,他很擅長去表達他眼中美的東西。
在他的描述中,這些暗夜中的精靈就像忙碌穿梭在星辰間的流星,非常靈動。
「關於黑水攝影,我是肯定會做成一本書的,希望可以兼顧科學性和藝術性,用我的眼光還原它們在我眼裡最美的樣子。把我看到這些物種時的感受分享給大家,包括它們特別的地方,講述給普通大眾。
也許人們一輩子都無法來體驗這樣的生活,那麼我鏡頭下的畫面就能告訴他們,這些海洋生物活生生的樣子。」
蟹類幼體長相呆萌十分討喜,頭上頂著的是寄生在其背上的藤壺,而這隻小傢伙顯然家境殷實,配戴著超級豪華版的王冠!
未定種的「網紅蝦」
蝦未定種
水母未定種
海洋無脊椎動物的變態過程千變萬化,因而有很多物種都是未知的。
「目光匯聚在搜索燈的光柱盡頭,在塵埃中反覆探尋,就像小時候在海邊的沙礫中翻找微小的貝殼一樣,這樣的狀態可以讓我獲得一種寧靜。」
張帆對於這種未知的探索總是充滿了期待,每張照片都像是他的孩子,每個物種都是特別的。
鱷魚魚(跟鱷魚不是一個東西)睫毛狀的瞳孔
夕陽下的「水中大熊貓」,長江江豚
抹香鯨戰隊
兇猛的盾吻古鱷
詩巴丹的龜冢警示牌
微型地球加拉帕戈斯,這裡是無數潛水員心中的天堂,二十多度的氣溫居然能看到企鵝。
「鯨落」的真面目
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爾地夫、馬來西亞、加拉帕戈斯,以及故鄉海南,十年來,張帆多次踏足這些熱帶海域,在水中留下了自己的氣泡,就像寫日記一樣,站在他的角度,主觀地去記錄當下的感受。
「不管好的壞的,都值得記錄下來,並通過鏡頭傳達給大家,呼喚人們善待海洋。」
對於有強直性脊柱炎的張帆來說,水下攝影並不是個合適的職業,常年在溼冷的地方勞作,有很大可能會加劇病情,只能靠消炎藥和止痛藥緩解。
對此他並不在意:「目前我覺得還在我的身體負荷範圍內,我也不想因此放棄水下攝影。
只要我身體還允許,我就會儘可能的去做。哪怕是坐著輪椅也仍然可以潛水,很自由,這在我看來不是什麼問題。而且,其實有一點緊迫感,反而可以督促我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捉到一隻蝦,正在進食的水母
10年的水下攝影生涯,張帆積累了10多塊5T磁碟,從微小的糠蝦到巨大的鯨鯊,幾十萬張照片匯聚成了一個真實的、極具多樣性的海洋生物世界,與每種生物的相遇都讓張帆激動不已,浮遊生物尤甚。
「夜間的海底連接著星空,浮遊生物就像一片一片的星雲,我願意用一輩子去探索。」
像一片星雲的海參幼體
水下攝影對張帆來說,
既是工作也是生活,
因為海裡有他熱愛的一切。
「把我心中的海底世界與大家分享,
這是對我而言最開心的事情。
人的一生就這麼短暫,
如果不曾完整地感受過這個世界,
也許連悲哀或幸福的理由
都無法完整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