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
2006年以「募師支教」隊員身份參加支教活動,兩年後,她把主要精力放在採集求助信息、聯絡愛心捐助、為求助方和捐助方牽線搭橋上,幾年來,累計參與募集善款1000多萬元,聯繫籌建了8所希望小學、為600多名貧困生聯繫到了愛心資助……這些是孫影老師萬萬沒想到的。最初她只是單純地想「做一件讓生命有意義的事情」。她沒有想到,後來的事會帶給社會這麼大的感動,「我個人的微小努力,讓孩子們被看到被關注,感恩!」
榮譽只是榮譽,幫助孩子是重點
2009年4月,孫影被評為第六屆深圳關愛行動「最具愛心人物」;2010年1月,孫影出任第七屆深圳關愛行動「愛心大使」;2010年12月,被中央文明辦評為「全國百名優秀志願者」,並被推薦為央視「感動中國」2010年度人物候選人;2011年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其「文明使者」榮譽稱號。
她還先後被授予「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扶貧先進個人」「全國最美鄉村教師」「第三屆廣東省道德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四青年獎章」等。
這些年孫影獲得無數榮譽,但是接受媒體採訪時,她卻十分低調,「我只是做了一些小事,並沒有那麼崇高、偉大。不過,通過這些事情,孩子們被看到、被關注,學習條件改善了,他們的人生改變了,我很開心。」
那年青春正好,背上背包進大山
2005年3月,年僅25歲、畢業於長春理工大學的孫影,離開家鄉吉林,南下深圳尋夢。一直想做一名老師的她,偶然在報紙上看到「募師支教」招募志願者赴山區支教的消息,她馬上撥通了報名電話,最後從80多名報名者中勝出。 沒有報酬,也沒有同伴,她獨自一人,背著行囊,走進貴州的大山之中,這一去,就是4年多。
除了面臨簡陋的教學環境,她還必須適應艱苦的生活。學校在山區,電壓不穩,時常停電,一到晚上就黑壓壓一片。山裡還時常斷水,提水衝澡都是奢侈,她曾經有一個半月沒有洗澡……
最麻煩的是她住的房子窗戶上連玻璃都沒有,一到晚上就異常的冷,最難熬的時候,她一個星期睡不上兩晚覺。 「剛去的時候是有心理預期的,但發現落差還是很大,當時確實覺得挺難熬的。 」剛開始的時候,她經常夜裡躲在被窩裡偷偷地哭。
孫影說她不是沒有動過離開的想法,但每次看到學生們期盼的眼神,她都不忍心走。山區的孩子就像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她,就這樣,她一直堅持下來。
為山區孩子籌學費催生愛心中介
山區孩子們的遭遇總是牽動著孫影的心。
手頭本來就不富裕的她還常常會自己「掏腰包」幫助貧困學生。在大方縣羊場鎮,孫影的摯友徐萍鎮長講了一件事。2008年8月,大方縣羊場鎮的貧困學生小勾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學,小勾家人及鄉親們高興之餘,卻被6000元的學費給難住了。小勾家人好不容易湊了2000元,鎮裡又捐出1000元,離開學只有不到一周的時間,但學費只湊到了一半,為了籌集學費,小勾家人已經準備借高利貸!
孫影得知此事後,把身上僅有的3000元都掏了出來,交給小勾家人,隨後她又熱心地幫助小勾聯繫了資助人,解決了他上學後的後顧之憂。從2008年8月起,孫影把主要精力放在為求助方和捐助方牽線搭橋上,成為一個整合各方愛心資源的公益「中介」,為志願服務的專業化、職業化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
孫影在教學之餘,經常深入大山,進行求助信息調查。她把採集到的第一手求助需求通過網絡等途徑發布給愛心人士,積極為貧困求助者尋求愛心資助。近年來,每學期開學前夕,她都要將愛心人士捐助的助學金,集中發放給登記在冊的貧困學生。
孫影發起的 「愛在遠山」的助學行動,得到深圳、浙江等地愛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其中浙江一位不願留姓名的企業老總,一人就資助了200名貧困學生。
「一分錢,我都不會亂花」
2006年孫影第一次走進貴州山區,剛到鞍山小學時,就被眼前的情景震驚了:1963年建造的二層教學樓已成為一棟危樓,找不到玻璃完整的窗戶,窗戶搖搖欲墜,教室沒有門、沒有燈。學校沒有操場,廁所是用一垛土牆簡單圍砌而成。孫影想,能否在深圳找一家愛心企業捐資,將學校的危房教學樓重新改建?
通過孫影的「做媒」,各地的愛心人士紛紛與她聯繫,當地幹部群眾也對孫影的愛心行為給予了大力支持和援助,到目前為止,孫影已監管修建起8所希望小學。這些年,孫影的誠信和嚴謹贏得了捐助者們的信任和支持。
對於向社會各界募集的愛心善款,孫影公開承諾「一分錢,我都不會亂花」。為此,她嚴格監管每一個愛心項目,並且拒絕在其管理的公益項目中領取任何酬勞和補貼。2006年至2010年間,她在貴州監管修建了4所希望小學,從選址、施工設計、採購材料、施工監理,到工程驗收,孫影均全程跟蹤負責。她經手的公益項目資金已有200多萬元,在使用上從來沒出過差錯。她以堅持付出贏得了山區師生的愛戴,也以誠實守信贏得了資助者的信任和社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