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葡萄樹:古羅馬莊園到現代餐桌,從葡萄酒中看見一部歐洲史

2021-01-08 櫻汐筆談

16世紀義大利畫家保羅·委羅內塞有一幅名畫《迦拿的婚禮》,畫中故事取材於《約翰福音》,講的是耶穌在加納參加一場婚禮,席間得知酒已經喝完,於是便讓僕人在空水缸中注滿水,等再去舀水時,清澈的水已經變成了甘美的葡萄酒。

「以水變酒」,是耶穌第一次彰顯神跡,這也是西方藝術家們最熱衷展現的宗教題材之一,喬託、丁託列託等畫家都有同主題的畫作傳世。

葡萄酒,在基督教信仰中的意義,並不止於顯示耶穌的奇異能力,還擁有十分豐富的宗教內涵。在《新約·約翰福音》中,有這樣的記述「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你們是枝子……」。在聖餐禮中,葡萄酒和無酵餅一起被分發給眾信徒,成為耶穌犧牲的象徵。

在歐洲歷史上,看似再尋常不過的葡萄酒,在宗教、神話、藝術、社會等各個領域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早在基督教信仰出現之前的古希臘時代,葡萄酒被視為酒神狄奧尼索斯(羅馬時代則稱為巴克斯)饋贈給人類的禮物,古羅馬時期龐貝古城的壁畫上,人們縱情歡飲美酒的場面屢見不鮮。至於古羅馬帝國的覆亡,據說也與葡萄酒脫不開干係,因為當時的釀酒過程中會使用鉛制器皿,久而久之,「鉛中毒」導致大量的死亡和健康問題。

英國學者尼娜·卡普蘭是一位記者,同時對葡萄酒和歐洲歷史十分關注,她的新書《流浪的葡萄樹:一部葡萄酒文化史》,就以葡萄酒為脈絡,漫遊英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4國,在裡奇伯勒、裡昂、巴塞隆納、羅馬等十幾座城市的葡萄酒莊園中,尋找古老酒窖的遺蹟和流傳千年的釀造傳統。

在這趟漫長的「微醺之旅」中,我們可以捕捉到關於歐洲文明的諸多訊息,戰爭、貿易、藝術、飲食等多重元素的組合,以及作者本人的家族記憶融入其中,共同構成了一部妙趣橫生的文化旅程。

01 從荷馬史詩中走來的葡萄酒,串起數千年歐洲史

歐洲人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的歷史由來已久。在《荷馬史詩》中,「葡萄」「葡萄酒」出現的頻率極高,希斯提埃亞、阿爾涅城、亞、奧爾拉吉亞、佩達索斯等地都盛產葡萄,英雄奧德修斯的果園中也種植了50棵豐產的葡萄樹。

在葡萄豐收的季節,青年男女們一邊彈琴唱歌,一邊採摘熟透了的果實。摘下來的葡萄大多被釀成美酒,用來獻祭給奧林匹斯山的諸神,或者在節慶儀式上開懷暢飲。

從古典時期到中世紀,乃至今天,葡萄酒和啤酒都是歐洲人最鍾愛的兩種飲品。在特定時期內,葡萄酒由於其宗教寓意和釀造過程的相對神秘性,成為上流社會的專屬,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在古羅馬人的生活中,葡萄酒更是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根據英國歷史學家瑪麗·比爾德在《SPQR》一書中提供的數據,在羅馬帝國興盛時期,僅羅馬城每年就要消耗掉約1億升的葡萄酒,除了本土自產以外,大量進口自自義大利以外的帝國行省,葡萄酒成為當時最重要的貿易品種之一。

隨著古羅馬帝國拓展疆域的進程,葡萄酒被帶到歐洲更多的區域,從兩千多年前還被視為蠻荒之地的英格蘭,到勃艮第、高盧等地。今天的遊客們在這些城市中漫步,依然會發現諸多古羅馬人留下的印跡。

在法國的勃艮第北部,一款葡萄酒就以「愷撒」命名,公元1世紀時,正是這位羅馬獨裁官打著保護義大利葡萄酒貿易的旗號,入侵了高盧。奧古斯都時代,羅馬人對伊比利亞地區的佔領,讓西班牙的葡萄酒流入歐洲各地,考古發現中大量的西班牙雙耳陶瓶殘片,就可以窺見當年葡萄酒貿易的盛況。

中世紀時期,修道院的修士們在葡萄園中辛勤勞作,只為在聖餐儀式上獻出最美味的葡萄酒,並以作為虔信的標誌之一。 勃艮第地區久負盛名的黑皮諾、霞多麗等葡萄品種,就與數百年前修士們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此後的漫長歷史中,葡萄酒依然活躍在歐洲文明的各個角落。莎士比亞的戲劇中,福斯塔夫說:「喝了雪莉酒,你揮舞武器的嫻熟技法才能施展出來。」在二戰時期,法國勃林格地區的許多香檳酒窖,一度成為人們躲避炸彈襲擊的避難所。

02 葡萄變佳釀:各地風土孕育出的萬般奇妙滋味

對於古代歐洲人來說,葡萄酒不僅是佐餐的佳釀,從枯枝藤上摘下葡萄,經過時間的發酵,變成甘醇的美酒,更是令人驚嘆的奇蹟。因此,葡萄酒就常常與宙斯、狄奧尼索斯、波呂斐摩斯等神祇相聯繫。

史詩《奧德賽》中寫道:「長出糧食的大地,給基克洛普斯奉上美酒,宙斯降下的雨,讓葡萄樹上的簇簇果實變得豐滿。但是更美好的是,美酒芬芳,如仙饌,如神露。」維爾圖努斯追求果園女神波摩娜時,曾化身「葡萄樹的化妝師」。葡萄被踩爛後釀成美酒,被視為酒神狄奧尼索斯死而復生的隱喻。

葡萄酒的釀造過程固然神奇,更玄妙的則是在不同地域,由於土壤、溫度、降水、葡萄品種、製作工藝等的細微差異(尼娜·卡普蘭稱之為「風土」),所釀造葡萄酒的品種與口味也各具特色。

古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在評價尤金尼亞葡萄酒時說:「有些葡萄對特定的風土有很強的適應性和依賴性,只有種植在特定的地方才能產出質量最好的葡萄酒,移植到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能達到相同的品質。」這大概是對「一方風土釀一方美酒」的最佳註解。

在《流浪的葡萄樹》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同地區葡萄酒莊園的獨特風貌。

在風景如畫的西西里,葡萄樹常常生長在山坡上,來自埃特納火山噴發遺留下的肥沃火山灰富含礦物質,「低地熱、高地涼」的氣溫差等,為葡萄樹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地一座名為「金婚紀念」的酒莊裡,標誌性的伯爵紅葡萄酒帶有微妙的薄荷與乾草味道,另一款金色白葡萄酒,細細品嘗,麝香味的餘韻在口腔中瀰漫。

即使在同一地區,葡萄酒的種類和口感也會大不相同。葡萄法國羅訥河谷的南部有大片的鵝卵石地,可以為土地提供良好的保溫效果,促進葡萄的生長和成熟,這裡各種混釀葡萄酒佔據主流,如佳麗釀、歌海娜、克萊雷等。而在羅訥河谷北部,則以單一葡萄釀成的葡萄酒為主。

至於葡萄酒的釀造和儲存的方式,各個莊園都有自己的「獨門秘籍」。一座酒莊甚至把儲藏室設在天然洞穴深處,據說洞穴內特殊的石灰巖構造,會揮發出二氧化碳等氣體,它們再逐漸通過軟木塞和橡木桶滲入葡萄酒中,進而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使葡萄酒擁有最佳的口感。

03 家族與個人的故事:葡萄酒裡的人間悲歡

從宏觀角度來看,葡萄酒凝縮著歐洲各地的風土特徵,亦是歷史的靜默旁觀者。對於那些古老葡萄酒莊園的經營者,以及對葡萄酒有深厚個人情感的人來說,葡萄酒裡還隱藏著一個個家族和個體的動人故事。

有的莊園主致力於在現代社會中,延續古老的種植和釀造傳統。

19世紀時,一場葡萄樹蚜蟲災害席捲歐洲,很多葡萄樹品種自此消失不見。在加泰隆尼亞著名的託雷斯酒莊,主人米格爾·託雷斯在過去幾十年間,從各地搜尋古老的葡萄藤種植在莊園中。託雷斯的「尋找老藤計劃」,既給莊園帶來更高的美譽度,又得以進一步豐富葡萄品種,為釀出更加優質的葡萄酒提供原料,可謂一舉兩得。

坎帕尼亞的一家酒莊裡,釀酒師喜歡用實驗的方法,不斷研發新的口味,但他們所用的釀酒容器,仍和古羅馬時期相似:雙耳細頸陶瓶。

在傳統的釀酒行業中,女性常常是被「邊緣化」的角色,但在一些特定的危機時刻,她們會在葡萄酒莊園中大放異彩。

二戰期間,由於丈夫去世,勃林格夫人接管了家裡的香檳酒廠,在她的用心經營下,酒廠不僅在戰亂中得以存活,規模還越做越大。像勃林格夫人這樣的女性還有很多,如波馬利酒莊的露易斯、凱歌家族的妮可·龐莎夫人等,她們在一個男性主導的領域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其商業頭腦和意志力都令人心生敬意。

從葡萄樹到酒窖,葡萄酒最終會來到一張張餐桌,供人們進行飲用品鑑。那些熱愛葡萄酒的人,會流連於不同口味美酒的滋味。

《流浪的葡萄樹》一書的作者尼娜·卡普蘭,就來自於一個對葡萄酒很有研究的家庭,父親對葡萄酒的品鑑和收藏都頗有心得,她此次葡萄酒之旅的動因,就部分來自於父親的感染。

從卡普蘭的家族背景來看,作為猶太人,其先輩在歷史上經歷過數次被迫遷徙的苦難經歷,即使到了祖父一代,仍然不得不背井離鄉,在英國、澳大利亞等地輾轉,甚至還要改換姓名。這樣的生活經歷,與「流浪」的葡萄樹們又何其相似。

在《流浪的葡萄樹》中,尼娜·卡普蘭說:「正是葡萄酒流過了古代社會和國家的一次次分崩離析,把它們凝聚成了一段牢固的歷史。」

從遙遠的古典時代開始,葡萄酒酒逐漸融入歐洲文明之中,箇中萬千滋味,既有積澱千年歷史的厚重感,也有無數微小個體的悲歡命運。讀懂屬於葡萄酒的故事,或許也是我們更深入了解葡萄酒文化,以及歐洲歷史的一個絕佳切入口。

相關焦點

  • 葡萄酒只知道82年拉菲?是時候探尋一下歐洲葡萄酒的歷史啦!
    雖然不是純粹介紹葡萄酒,但《流浪的葡萄樹》絕對夠專業,首先,卡普蘭是一個熱愛旅行、葡萄酒與藝術的記者,其次,她還為《品醇客》、《泰晤士報》和《國家地理旅行者》等媒體供稿,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葡萄酒專家。一、從羅馬到歐洲,葡萄樹那悠久的「流浪史」瑪麗·比爾德教授在她的書《SPQR》中說過:「不論你沿著歷史長河追溯多久,羅馬的居民永遠來自他鄉。」
  • 尋蹤詩意田園|《天然葡萄酒》:葡萄樹淺吟低唱,酒農們耕耘未來
    《天然葡萄酒》仿佛一部水彩繪成的生動紀錄片,藉由善於捕捉細節和充滿幽默感的文字和繪畫,向我們娓娓道來葡萄樹的低吟淺唱,帶領我們一窺葡萄種植的幕後,從源頭解開葡萄酒的誕生之謎。接下來我將就本書從「作者歷經四季流轉,不辭辛苦尋蹤詩意田園」,「葡萄樹歷經光陰滄桑,如歌歲月間淺吟低唱」「農夫崇尚天然純粹,堅守本心只耕耘未來」三個方面,對本書展開一系列分析與解讀。
  • 託卡拉莊園 TOKARA——美酒、美食、藝術完美相融
    但不久後,他發現了這片土地在葡萄樹種植方面的潛力,於是便開始籌劃投資,打造成了如今的託卡拉莊園。託卡拉莊園內處處都體現著GT Ferreira’s家族的理念:將美酒、美食、藝術相融,打造全新的生活方式。
  • 賀蘭山東麓葡萄酒之都丨莊主王彥輝的杯酒人生
    王彥輝對葡萄酒的了解和接觸應該追溯到1992年……1992年,利用工作之便她第一次走入法國葡萄莊園,感受到葡萄酒的魅力和葡萄莊園的文化吸引力,那時法國大大小小的葡萄酒產區都留下了她探求法國葡萄酒歷史與文化的身影。
  • 百年葡萄樹 釀就高品質紅酒
    消費日報網訊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享有「中國野生山葡萄酒基地」的美譽,其野生山葡萄胺基酸含量高,是釀就純天然葡萄酒的上等原材料,所釀出來的葡萄酒酸甜可口,味道純正。當地老人與百年葡萄樹靈山秀水出佳釀。純樸的都安人民自古就有釀造野生山葡萄酒的習俗。
  • 震驚:植物中也存在「新冠病毒」?差點毀滅了歐洲的紅酒產業
    死於疾病的印第安人,甚至要比死於歐洲人槍炮下的還要多。不過在近現代的,美洲大陸也給歐洲大陸留下了一段慘痛的記憶。被殺死的不是歐洲人,而是它們最引以為傲的寶貝——葡萄樹。19世紀,一種未知的葡萄「瘟疫」,就殺了歐洲人一個措手不及。葡萄藤從根部開始枯萎壞死,歐洲的整個葡萄種植業幾乎被摧毀。而法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國更是重災區,有超過70%的葡萄種植業被毀滅。
  • 歐洲史:中世紀晚期農業制度,莊園制度瓦解和租佃制度的發展
    百家原創作者:小櫻桃說史歡迎來到百家號小櫻桃說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中世紀歐洲的農業制度,小編了解到,在中世紀晚期發生的另一種變化是市場的發展,它破壞了農村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發展起了商品經濟。這種發展是不平衡的,因為14世紀歐洲出現了新的市場,也失去了一些舊的市場。在小編看來,這種矛盾表明只要農業佔主導地位,手工業商品的市場只能為少部分貴族、市民和中等階級服務。城裡的工人只能買得起一些食物,佔人口90%的農民的購買力十分有限。到了工業的發展導致生產價格低廉,而生產者本身有了更大消費欲望和購買力的時候,歐洲的市場才能有大發展,否則會出現停滯。
  • 槍炮與細菌:歐洲人殺戮美洲土著,美洲葡萄摧毀歐洲紅酒
    死於疾病的印第安人,甚至要比死於歐洲人槍炮下的還要多。不過在近現代的,美洲大陸也給歐洲大陸留下了一段慘痛的記憶。被殺死的不是歐洲人,而是它們最引以為傲的寶貝——葡萄樹。葡萄藤從根部開始枯萎壞死,歐洲的整個葡萄種植業幾乎被摧毀。而法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國更是重災區,有超過70%的葡萄種植業被毀滅。
  • 嚴肅的吃史|古羅馬人吃豬肉的那點事
    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英雄阿喀琉斯用富含豬油的豬裡脊肉招待客人,除此以外還有山羊和綿羊的裡脊肉。他和帕特羅克洛斯親自切肉,然後再串到烤肉扦上,架在篝火的餘燼上烤熟並撒鹽調味;吃時還要配葡萄酒和麵包。雖然西方歷史學家沒有找到古羅馬時代以前的食譜,但是烹飪的確日漸變得更為複雜和精緻。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哲學思維與民主制度的淵源、政治權力的傳遞,甚至是醫學、生物學使用拉丁文的源始,這種種歐洲因素不斷形塑了現代文明的各種特質,使歐洲遙遙走在現代世界的前列。歐洲由誰說了算,是國王,還是教皇?答案:在歐洲歷史上,基督教普及,教皇接受百姓乃至國王的信仰。
  • 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城,到底有多麼繁華?
    古羅馬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時代,我們從眾多的史料中,可以還原一下鼎盛時期的羅馬城,看看如果出門逛街的話,能看到什麼景象。羅馬人大多數都住在公寓樓中,和現在的沿街商鋪一樣,公寓樓的一樓都是商店。一大早起床後,下樓就能開始逛街了。大多數平民家裡是沒有廚房的,所以早飯一般都是在外面吃。羅馬城有很多的麵包房、酒館、飯店,人們可以在這裡吃到廉價的早餐。
  • 葡萄酒中的鬥士——黑公雞
    義大利,這個曾經代表著歐洲古文明的中心,是一個好戰的、不屈的民族國家,從古羅馬到文藝復興,再到教皇宗主國,直到現在的意甲,無處不凸顯著內在雄赳赳氣昂昂的英姿。說它是一個鬥士,一點兒也不為過,古羅馬帝國的繁盛延續了前年,你還能駁斥它骨子裡的雄雞氣勢嗎?
  • 葡萄樹:天吶!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溫度過低  在冬季,當氣溫下降至零下20攝氏度以下,天氣極為寒冷,冬季凍害就可能發生,葡萄樹將受到嚴重損傷,甚至直接凍死。其中,最易受損的部位是嫁接處的愈傷組織,因此,可以用泥土覆蓋住這一部分為其保暖。在特別極端的大陸性氣候地區,整棵葡萄樹甚至都會被掩埋在土壤中,以順利過冬。
  • 優梵酒莊:盤點智利十八羅漢葡萄酒
    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18位釋迦牟尼的弟子,他們永駐世間,護持正法。而在智利葡萄酒界,也有一個「十八羅漢」的說法,指的則是18款非常具代表性的優質智利葡萄酒。它們和傳說中的十八羅漢一樣,也成為了智利高端葡萄酒優良品質的守護者。
  • 神奇的發明玻璃:生於古埃及,發展於古羅馬,傳承創新於歐洲
    說起玻璃發展壯大,具有更大的美學價值則要歸功於古羅馬人的創造,古羅馬人發明了吹制玻璃的工藝,使得玻璃可以隨心製作成不同的樣式。此外古羅馬人的統治擴張和發達的貿易往來將玻璃工藝帶到歐洲的每一寸土地,為玻璃在未來人們生活中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打下了基礎。今天就讓我們走近玻璃發展的歷史,看看這個神奇的發明走過了什麼樣的傳奇之路。
  • 花冠集團旗下「國花莊」葡萄酒綻放泉城
    現場,花冠集團董事長劉念波,總經理馮震,副總經理、國花莊公司總經理蔣曉莉,國花莊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馮東興,國際葡萄酒大師羅伯特·蓋德斯共同為國花莊品牌發布啟動,見證美好綻放泉城。  據介紹,今年正逢花冠集團建廠60周年,現已經成為中國白酒產業的佼佼企業,擁有的強大的營銷能力和商業資本,為葡萄酒板塊的戰略設計提供了強大背書。
  • 斯洛維尼亞:82歲老園丁為世界最古老葡萄樹剪枝
    新華網貝爾格勒3月20日電(記者連國輝)斯洛維尼亞東北部城市馬裡博爾20日為世界最古老的葡萄樹舉行了隆重的剪枝儀式。82歲高齡的專職葡萄園丁託恩扎福斯尼克以嫻熟的手法給這株葡萄樹修剪枝條,以便讓這株樹齡450多歲的葡萄樹今年有個好收成。
  • 了解葡萄酒,不可不知的土壤類型
    在談及葡萄酒時,葡萄酒的風味、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葡萄園風土、葡萄園管理、酒莊歷史等等都會是少不了的話題。對於葡萄園風土來說,土壤則是無法忽視的一個重要特徵。土壤由多種成分組成,類型多樣,能為葡萄樹提供水分和養分。
  • 因著它,你會愛上葡萄酒
    《聖經》中,也有差不多有幾百處都有記載有關葡萄書、葡萄酒的故事。還有當中真實記載人類歷史種植葡萄樹第一人和釀製葡萄酒第一人挪亞的事情,都是處於都是於其有關。【波爾多地區的代表:拉菲古堡】現今而真正使葡萄酒真正的流行天下,我們還是要感謝法蘭西這個浪漫偉大的國家。因為他們不僅為葡萄酒走向全球而且它還貢獻了我們大都熟知的波爾多或勃艮第這兩個世界文明的葡萄酒產區,更是為喜愛葡萄酒的人們貢獻了世界前十的十大列級名莊。
  • 從鑽木取火到現代化櫥櫃 看歐洲廚房演進史
    相對於中國的櫥櫃行業而言,歐洲的櫥櫃行業已發展數十年或上百年,他們歷經了多代廚房空間的升級,今天我們嘗試還原歐洲櫥櫃的發展簡史,其中司米櫥櫃公司宣傳手冊給到許多素材支持。在這樣的演進過程中,廚房逐漸成為家庭中心和必備的場所。02廚房家具的誕生20世紀初期,將廚房建設成一個小房間成為很多歐洲家庭的選擇時,自然而然的就有人聯想到專門用於廚房的特定家具產品,於是收納碗筷、鍋等設計誕生。此時的中產階級人家的廚房空間翻了數倍,除了食物烹飪的區域外還有餐具室、食品儲藏室和煤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