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時代,我們從眾多的史料中,可以還原一下鼎盛時期的羅馬城,看看如果出門逛街的話,能看到什麼景象。
羅馬人是農牧業起家,所以如果沒有大型宴會,大家都保持著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羅馬人大多數都住在公寓樓中,和現在的沿街商鋪一樣,公寓樓的一樓都是商店。一大早起床後,下樓就能開始逛街了。
大多數平民家裡是沒有廚房的,所以早飯一般都是在外面吃。羅馬城有很多的麵包房、酒館、飯店,人們可以在這裡吃到廉價的早餐。麵包是最常見的,是城鎮平民和奴隸的主要食物,如果到了羅馬帝國時期,麵包師傅的技術越來越好,革新出了牛奶麵包、雞蛋麵包、胡椒麵包、葡萄麵包等等,可選樣式就比較多了。
在街邊吃飯的人,也可以花錢喝點葡萄酒,當然平民只能喝得起低質葡萄酒,再弄點乾果嘗嘗,也算是一頓不錯的早餐。
羅馬人不會在早餐上花太多時間,因為他們上午有很多要忙的事情,時間比較緊張。
所以,一大早簡單在公寓樓下吃點東西,就可以四處逛一逛了。
早餐店的旁邊很可能就是一家乾果店,古羅馬人能吃到的水果非常多。據統計,單單是各種無花果就超過了40種、蘋果有32種,還有梨、李子、葡萄,以及木瓜、石榴、櫻桃、桃子、橄欖……當然,新鮮水果無法長時間保存,所以很多都會被曬乾,商店就可以常年售賣。
當然,也少不了售賣一般生活用品的店鋪。比如銅匠的工坊整天叮叮噹噹響個不停,布店老闆忙著幫客人裁剪衣服,鞋子商人口齒伶俐的推銷他的新貨,珍珠商人時刻觀察著看似富裕的路人,理髮師正在幫人修剪頭髮。在街頭,你甚至可以買到非洲運來的象牙雕刻品……
古羅馬的擁擠是人所共知的,大多數狹窄的街道和很多公共區域,都擠滿了小商販。就像現代的商業步行街一樣,街道兩邊全部都是攤位,有些已經佔據了道路,讓行人移動非常困難。
所以,在古羅馬的城市中逛街,並不是輕鬆的事情。這樣雜亂的環境也經常引來人們的抱怨,有幾位皇帝甚至下令要整頓市容,比如圖密善就想辦法禁止「理髮師、店主、廚師和屠夫佔據街道」。
想想也知道,羅馬城這麼多人,商業如此繁華,想整頓市容非常不容易的。
下面,我們再去羅馬城專門的市場逛一逛。
羅馬有兩座著名市場,一座果菜市場,一座牲畜市場。我們拿牲畜市場舉例子吧,這裡佔地廣闊,到處都是販賣牲畜的商販。
市場的中央是一個巨大的青銅公牛雕像,商販們在周圍密密麻麻地搭建了很多的畜欄、臨時小屋和帳篷,長期做生意。既然是牲畜市場,客人們當然都是來買肉的。
和現在宰殺好的動物不同,那個時候沒有什麼冷藏保鮮手段,所以大多數牲畜都是活的。商販會根據顧客的要求,以及當天生意的火爆程度,現場宰殺。
在這裡能買到什麼肉呢?
你可以拎幾隻活雞回家,新鮮宰殺的羊肉也很受歡迎,小山羊肉更是上等的美食,當然豬肉也是最常見的。
既然來了,我們就多看看羅馬人吃的野味吧。
對於大多數羅馬人而言,尤其是有錢人家,獵人捕殺的野生動物更好吃,野豬、野兔、豪豬、黃鹿、野山羊,甚至烏龜都很受歡迎。
飛禽也少不了,比如斑尾鴿、野鵝、斑鳩、紅鸛、鸚鵡、金翅雀、火鶴,你甚至能買到孔雀……
羅馬人的主要烹飪方式就是煮和烤,其中有一樣野味,在烤肉當中非常受歡迎。你可以在牲畜市場看到這樣的小攤位:這裡似乎沒有血腥的氣息,擺在地上的都是一個個的陶罐,陶罐裡,其實是睡鼠。
羅馬人把睡鼠養在陶罐中,陶罐的內側有溝槽,可以讓睡鼠在裡面攀爬運動。當把它們餵肥之後,小販就連陶罐一起帶到了市場。羅馬人把它們帶回家,剝皮清理內臟,就可以放在烤架上撒調料了……
羅馬人吃不吃牛肉呢?當然吃,不過牛肉屬於奢侈品,貧民基本沒啥機會。共和國時期,貴族會購買公牛作為祭品,祭祀之後才能吃,而且內臟要先分給祭司才行。
說到肉,就肯定少不了香料。
香料在中世紀歐洲是典型的奢侈品,但是羅馬人可以在肉類市場的附近,輕鬆找到香料店。各種各樣的香料裝在罐子或者袋子中,擺滿了店鋪。辣椒、丁香、肉蔻、肉桂等等,都從世界各地匯集到這座城市,讓羅馬人的餐桌充滿美味。
最後,我們要來到臺伯河的下遊,看看羅馬人的商品倉庫。
需要從世界各地運來的商品或者原材料,都會由商船運到碼頭,然後儲藏在附近的大倉庫裡。這些可以長達數百米的倉庫,儲藏了大量的糧食、大理石、酒,以及橄欖油。
在這些倉庫的後面有一個小山丘,名叫特斯塔奇歐山——它其實是個巨大的垃圾堆,羅馬人把裝著商品的陶罐、酒瓶碎片,全部堆積到了這裡。現在依然可以看到這座大「垃圾堆」,約37米高,據估計是由超過4000萬片酒瓶碎片組成的。
所以,生活在羅馬城的人,顯然可以接觸到世界各地的商品。雖然很多東西只有貴族才能享用,但至少能證明,古羅馬強大的軍事實力,帶來的好處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