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城這條繁華的古村千年前曾是御花園!
金羊網 2019-12-24
許多人卻不知,這裡有著1000多年歷史,更相傳是古時的「御花園」。
村中景色
文/圖 金羊網記者 甘韻儀 通訊員 袁輝 番宣
小谷圍街北亭村,位於廣州大學城西北角,旁邊就是星海音樂學院與華南師範大學(大學城校區),這裡是大學城區域內唯一的大型綜合性商業中心,北亭村內總建築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是大學城內最大的娛樂休閒購物中心,周邊的學生常常成群結隊流連其中。然而,許多人卻不知,這裡有著1000多年歷史,更相傳是古時的「御花園」。
廣東民間有俗話說:順德祠堂南海廟,番禺笨拙搞山墳。
小谷圍有5座墓葬群,從東漢到明、清都有,堪稱廣東墓葬博物館。小谷圍島的文明史始自千年以前的南漢王朝,五代十國時是建都廣州的南漢國皇室的後花園、狩獵場和皇家陵園,至今島上仍留存下來了兩座帝陵以及不同時期的墓葬群。
位於廣州大學城的南漢二陵(包括德陵和康陵)於2003-2004年發掘,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南漢二陵是五代十國考古的重大發現,是五代南漢國的標誌性史跡,是廣州的重要文化遺產。
人說北亭之得名,與南漢王陵有關,說法有二。一說南漢之德陵、康陵皆在海曲,朝廷在此設南北二亭,派兵守陵。所謂「亭」者,乃駐紮兵馬之地也。乃至後在北亭一帶所建之村,便名北亭村;在南亭一帶所建之村,謂之南亭村,皆以其方位命名。
二說當年南漢只建有一亭,並非兩亭,在亭之北所建之村,謂之北亭村,在亭之南所建之村,乃叫南亭村。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第一種說法較為可信。
南漢朝廷在小谷圍經營數十年,於島西南段的北亭村一帶(古名「海曲」)建御花園「昌華南苑」,內有著名的建築「昌華宮」,據稱是南漢一大主要「行宮」。《南漢書·高祖紀》對昌華宮作如此描述:「建玉堂珠殿,飾以金碧翠羽,悉聚珍寶實之。」其建築之精美豪華,藏品之豐富珍貴,可見一斑。
歷史推進,這些最終灰飛煙滅,卻留下了「昌華」這一地名。
南漢王劉巖對「昌華」二字似乎情有獨鍾,當年他在廣州城西六裡建昌華苑,範圍即今西關之荔枝灣、泮塘一帶。小谷圍之御園在南,故稱之為昌華南苑,遺址在今北亭一帶。
南漢亡後,在這皇家園林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後來的「昌華八景」。「昌華八景」何時定名,何人定名,現均無考據,後有人以「水雲古寺」一景來推斷,「昌華八景」大約最後定名於清雍正、乾隆年間。雖各家說法不一,但「昌華八景」之名流傳了下來。
昌華八景
一景「荔子紅雲」
荔子即荔枝,紅雲指荔枝熟時,如紅雲一片。此景在北亭官山,該地舊有荔枝灣,沿河湧兩岸栽種荔枝成片,荔枝熟時,兩岸如紅雲一片,是為此景。宋《輿地紀勝》載:「荔支洲在南海東四五十裡,周回五十裡,劉氏創昌華苑於其上。」當指此地。還有一說,此景乃指廣州城西之荔枝灣,劉巖在此建昌華苑。
二景「盤龍曉月」
景在北亭東面的盤龍崗。天色微亮,拂曉之時,一輪殘月懸在西方半空,盤龍崗上,曉風輕拂,萬籟俱寂。人觀此景,身心陶醉。
三景「梅園香雪」
此景在亭梅山,即後來鄉人所稱之亭山。今北亭梁氏宗祠門聯有「考卜亭山綿世胄」句;重修渭水橋碑文亦有「北溪公發跡亭山」句。所指亭山,而今北亭雲梯、阜豐、博陵一帶之山丘。據傳此山丘過去曾盛植梅樹,漫成梅林,梅花開時,遠眺白茫茫一片;梅花飄落,如雪花飛絮,是為此景。
四景「馬埗歸帆」
此景在北亭村北,舊昌華市圩之東北角,今北亭碼頭以南。相傳此地建有兩座牌坊,一朝北,對著舊時水道(現已成路);一朝西,對著現時後航道與官洲水道。朝西的牌坊遺址現為巷口,直出便是江岸,乃鄉民觀看扒龍舟「北亭景」的地方。牌坊下乃一水道,北接珠江,可通舟楫。南漢時,此水道是守護王陵部隊飲馬之處,故稱「馬埗通津」。過去此地人多從事漁業,夜幕降臨,村中炊煙四起,不少鄉民站立此處,翹盼親人歸來,遊人亦在此馬埗著歸帆。待帆船從官洲水道灣進此河,到牌坊下停泊,舟楫相接,帆影片片,漁燈閃爍,相襯牌坊佇立河岸,構成此景。
五景「渭橋煙雨」
渭水橋在北亭崔地,俗稱高橋。高約千米,長約17米,橋面用三塊石板並排構成,橋下河道寬約6米。兩岸建有喬門大街門樓與渭水大街門樓。渭水橋算是「昌華八景」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文物。
《渭水橋重修碑記》鑲嵌於「橋門坊」牆內,敘渭水之由來、建毀之歷史及重修捐款人名和數目。碑文大意為:崔族之遠祖亮,在北朝時為雍州刺史,曾建渭水橋以便民;迨至南宋時,崔族「北溪公發跡亭山,設斯橋於宅右。」為紀念先祖,北溪公仍以「渭水」做橋名。
橋歷南宋、元、明三代,至清初已有傾頹,崔族人遂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立秋重修,至乾隆十五年二月峻工,至今已二百六十餘年。此景在「昌華八景」中保存最為完整。
六景「水雲古寺」
遺址在今青雲裡口「路接青雲」門樓以南一百多米處,山雲天崗的半山腰上。建寺者乃北亭梁族長房十八代傳人梁文俊,相傳他在清雍正年間為官失意,回鄉結廬於此,題鐫紅石門額「水雲」二字。該建築本來並非真正的寺廟,只因主人自稱「資福(寺)傳燈」,更內供佛像,早晚誦經,故鄉人以寺稱之。全寺坐東向西,當年山麓並無房屋,站在寺前遠眺,鬱鬱蔥蔥,一望無際。每到清晨,寺鐘響起,迴蕩於鄉間,鄉人亦晨出勞作,是為當年北亭八景之一「水雲晨鐘」。
七景「蟹泉煮茗」
蟹泉在北亭村東南松崗腳下,乃一古井,故稱蟹泉井,鄉人簡稱為「蟹井」。相傳原是建於南朝的小谷圍名寺資福寺之香廚所用。過去此井之水清澈甘洌,井外四周竹叢連片,草木繁茂,環境極為清幽,在此品茶下棋,抬頭望松崗翠綠,丘陵蜿蜒;遠眺田疇連片,珠光水色,實為一大樂事。
八景「松崗夕照」
松崗又稱東山,在北亭村東南,東連盤龍崗,崗麓曾建有東山廟,有石級可登,距蟹泉約百米。東山不高,但風景怡人。幾百年前,廟西山麓並無圍田,山腳下不遠已是海灘。浪濤拍岸之聲可聞,海風吹過,又可聞松濤之音。黃昏時,夕陽西下,倚寺前欄杆遠眺,視野開闊,珠水滔滔,映襯晚霞滿天,是為「松崗夕照」美景。每當旭日初升,又別是一番風景。在山下看東山廟,東方天空霞光萬道,成東山之背襯;綠葉竹叢,顯得格外豔麗;霞光反照於江面,如泛彩流金,璀璨繽紛,這便是北亭八景之「東山旭日」。
「昌華八景」目前尚存的,僅剩蟹泉井與渭水橋,其它均已基本無存。
除「昌華八景」外,北亭還流傳有「北亭八景」之說,有「馬埗歸帆」「水雲晨鐘」「亭梅冷雨」「東山旭日」「渭橋煙雨」「海曲夜渡」「孖墩蒲魚」「荔子浴日」。
前五景與「昌華八景」多有重疊。後人有說,「昌華八景」亦即「北亭八亭」,但不管如何,小谷圍之北亭村,可謂是歷史厚重,風物薈萃。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