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小憂
提起葡萄酒,很多人一定會脫口而出「82年的拉菲」!至於這酒究竟滋味如何、產地哪裡,就未必答得上來了。這不,電視劇《三十而已》就因為葡萄酒功課沒做足,硬用「82年拉菲」凹品味,被網友群嘲了。
劇情是這樣的,女主王漫妮陪男友一起參加紅酒品鑑會,主辦方介紹,當天用來品鑑的紅酒一共有5瓶,均來自同一個酒莊,僅年份不同。品鑑會開始後,精準品出「82年拉菲」的王漫妮臺詞如下:
「不只是果香,還有一些淡淡的薄荷味,應該是一個傳奇的年份,是八二年的拉菲」。
結合劇中人物一個個崇拜、讚賞的眼神,是不是還挺像那麼回事兒的?
然而,很快有大神指出,因給82年拉菲滿分評價而一戰封神的「世界頭號酒評家」羅伯特·帕克,是這樣點評82年拉菲的:
「果香濃鬱,單寧厚實柔和,陳釀初期極其具有活力」,帕克對82年拉菲的酒評堪稱經典。再回頭看看王漫妮的評價,這......怕不是喝了瓶假的82年拉菲吧?薄荷味究竟是怎么喝出來的?
看來啊,葡萄酒知識還是非常值得學習一二的,否則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鬧出笑話,貽笑大方還不自知,真是丟人丟到家了。
作為一個葡萄酒知識幾乎為零的小白,我最近就花時間翻閱了尼娜·卡普蘭的《流浪的葡萄樹》,這本書不是純粹介紹葡萄酒的專業書籍,它更像是卡普蘭探尋葡萄酒的私人遊記,會比較有趣,閱讀的過程,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和作者一起拜訪了一個個酒莊,領略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
雖然不是純粹介紹葡萄酒,但《流浪的葡萄樹》絕對夠專業,首先,卡普蘭是一個熱愛旅行、葡萄酒與藝術的記者,其次,她還為《品醇客》、《泰晤士報》和《國家地理旅行者》等媒體供稿,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葡萄酒專家。
一、從羅馬到歐洲,葡萄樹那悠久的「流浪史」
瑪麗·比爾德教授在她的書《SPQR》中說過:「不論你沿著歷史長河追溯多久,羅馬的居民永遠來自他鄉。」言下之意,正是說羅馬人極具野心,熱衷徵服。
羅馬士兵無法想像自己入侵一個荒蠻之地卻喝不上酒的滋味,所以,他們無論去到哪裡,必定少不了攜帶葡萄酒。在他們看來,葡萄酒和海峽一樣,可以劃分出粗野的當地人和徵服者之間巨大的文明鴻溝。
就這樣,羅馬人將葡萄酒帶入到英格蘭,並被當地人狂熱地喜愛。對此,塔西佗十分鄙視,他說:「他們愚昧無知地把自己的行為視作『文明化』,卻沒意識到這其實是他們被奴役的一部分。」
但無論如何,葡萄樹還是「流浪」到了英格蘭。
如今葡萄酒頗具盛名的法國,能有今天的成就,也跟羅馬人脫不了干係。尤裡烏斯·愷撒在《高盧戰記》中記載了自己在法國取得的勝利,他認為,高盧人之所以潰敗,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怪葡萄酒,因為喝醉酒,才會打敗仗。
可誰能想到呢,凱撒口中的這些「醉鬼」,在打了敗仗的許多年之後,他們的家園竟會成為現今世界上出產最優質葡萄酒的國度。
西班牙也是一樣。公元前3世紀早期,希臘人主要同伊比利亞的腓尼基人進行貿易往來,他們從迦太基出航,在港口安波裡昂用油和葡萄酒換取西班牙銀器。羅馬人大為不安,發動了「布匿戰爭」,吞沒了這座西班牙城市。
英國著名葡萄酒評論家休·詹森在《葡萄酒的故事》中談論過這段歷史,並表示:羅馬人在迦太基戰爭及其他戰爭中的勝利,為他們帶來了安全、財富和對葡萄酒等奢侈品日益增長的興趣。
的確如此,到公元2世紀中期,從西班牙運送到羅馬城的裝滿葡萄酒的雙耳細頸陶罐數量就達到了2000萬個。可以說,正因為是羅馬徵服者,西班牙才會廣泛種植葡萄樹,這個國家也才得以蛻變成一座營業2000年的大型葡萄酒賣場。
如同卡普蘭所說,對於好戰的羅馬人,我們可以指責,但也應該感激。因為倘若羅馬人沒有把葡萄酒帶到歐洲各地,假如所有的人和所有的葡萄樹從生到死都只待在同一個地方,我們的餐桌將會多麼沉悶無趣!
二、土壤、氣候、釀造方式,無不影響著葡萄酒品質
雖說歐洲許多地方的葡萄酒都源於羅馬人,但因為各地土壤、氣候、日照時間、降雨量、釀造方式等的不同,不同產區的葡萄酒又各有各的風味,這一點在卡普蘭拜訪的一個個酒莊裡就能窺得一二。
在很多釀酒國家,都有這樣的說法:葡萄樹需要經受苦難。
意思是說,釀造香檳用的葡萄需要白堊土,這種像粉筆一樣的巖石在西班牙南部和英格蘭南部的南唐斯丘陵備受推崇,因為它有極強的滲水性,而葡萄樹的根部必須扎得非常深,才能吸收到充足的水分。用這種環境下長出來的葡萄釀酒,品質普遍有保障。
相反,如果你把葡萄樹種在肥沃的、水分充盈的、非白堊土的土地上,也許你會收穫更多的葡萄,但釀出的酒往往口味平淡無奇。
所以,想要釀造出品質好的葡萄酒,白堊土是必備條件?
這一假設在卡普蘭拜訪完英格蘭的吉斯伯恩酒莊和哈希斯酒莊後被徹底打破了。這兩個酒莊都沒有白堊土地,他們用來種植葡萄樹的土地是威爾德黏土地,但這兩個酒莊都釀造出了讓人讚不絕口的高品質葡萄酒。
到了休伯特·拉米酒莊,同樣年份的葡萄酒,卻能讓人品嘗到截然不同的葡萄酒口味,比如:
2010年帶碘味的一級園慄樹桶葡萄酒,橡木的味道很好地融合在了酒中,使得酒中含有奶油檸檬的味道;而另一瓶2010年份的「簡單田園」夏山蒙哈榭白葡萄酒,則滿溢著榛子和鮮奶油硬糖的味道。
酒莊主休伯特告知,這款2010年份的「簡單田園」夏山蒙哈榭白葡萄酒很有「異域風情」,原因是那一年多冰雹和雷陣雨,葡萄長出了貴腐黴,這就使得釀出的葡萄酒有了波爾多的香甜風味,這在這裡是很不尋常的。
在熙飛園酒莊,2013年和2011年的楓德拉幹紅口感都很細膩,但是2011年的那瓶嘗起來反而更加年輕,究其原因,也跟葡萄生長季節的天氣有著莫大的關係。
至於釀酒葡萄中最出名的黑皮諾和霞多麗,它們被種植在世界各地,在很多地方開枝散葉,也因各地氣候和釀造方式的不同,變成口感、色澤完全不同的葡萄酒。
所以說,我們都是某種偶然的產物,葡萄酒如此,歷史也是如此,全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三、在任何領域,都不存在天生的「行家」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人其實是不太敢和葡萄酒打交道的,卡普蘭認為,普遍的原因是:他們覺得自己不是專家,擔心遇到沒喝過的酒暴露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因此不敢大膽嘗試。
相反,那些真正的「行家」卻一刻不停地探索著葡萄酒的新世界,永遠樂此不疲地學習著,從來不會故步自封。她說,所謂的「專家」「行家」,不過就是那些非常明白自己不懂什麼的積極又好奇的人而已。
的確,在任何領域,都不存在天生的行家,葡萄酒的世界也是一樣。下面就讓我們跟著卡普蘭的步伐,看看歐洲都有哪些品質不錯的葡萄酒,以及該用什麼食物和它們搭配吧!
1、2015年的阿拉斯特洛。這款酒中有70%的格來卡尼科葡萄、15%的格裡洛和15%的長相思,這酒柔和的味道中還帶著柑橘香,感覺就像多汁的水果,它能像擠在海鮮上的檸檬汁一樣,跟魚和貝殼的味道很好地調和。簡單地搭配肉丸和沙拉就可以。
2、2015年的法蘭吉娜葡萄酒「茵薩尼亞」。這款酒在一點兒木頭味和榛子味中,還帶著一些綠葉的味道,結構完美,餘味有一股美妙的焦糖甜。這酒和魚肉非常搭,跟普通的意面或者海鮮配起來很好喝。
3、2012年和2008年的安布魯克葡萄酒。這酒用的全是黑狐尾葡萄,喝起來都有藍莓、黑莓和黑巧克力的味道,還略微帶點兒胡椒味。其中,2012年的那款跟全熟牛肉和肉醬非常配,而2008年的那款則和當地一種簡單的奶酪卡秋塔配起來更美味。
4、2014年法拉諾白葡萄酒「喀拉蚩」。它是一種單一葡萄酒,必須要在瓶子裡睡上一整年才能飲用,至於這款酒的配菜,最推薦的非「龍蝦南瓜湯」莫屬,是不是一聽就讓人躍躍欲試?
5、2010年的卡瑪拉圖幹紅。這款酒放到時間剛好的時候飲用,會品嘗到甜甜的櫻桃味,結構會很柔和。用法拉諾羅素紅酒煎出來的肉眼牛排跟它是絕配。
6、2010年的艾斯特都福格雷克葡萄酒。這酒有煙燻味,還稍微帶點兒苦味,但跟煎馬鮫魚配紫甘藍卻很配,能很好地消解煎魚的油膩。
7、卡普蘭還喝了一款百分之百用艾格尼科葡萄釀製而成的氣泡玫瑰紅酒,這酒顏色很漂亮,像棉花糖一樣,但剛喝的時候覺得草莓味太重太酸了,但菜上來後,搭配菜品,再喝上一口,口感立馬發生了變化。
這款酒的配菜是帕爾瑪乾酪調製的義大利青瓜,吃一口青瓜喝一口酒,酒的酸和氣泡能夠很好地緩解菜的油膩感,之前覺得很重的草莓味神奇地變成了清新柔軟的橙子味。
看完《流浪的葡萄樹》,雖然還不至於對葡萄酒知識信手拈來,但最起碼,下次在別人談起葡萄酒時,不至於尷尬地接不上話,更不至於只會用「82年拉菲」這個被影視劇玩爛的梗強行搭話。
更重要的是,這些「流浪的葡萄樹」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了。比如:
「太舒適的生長環境,反而釀不出讓人驚豔的酒」,對人而言就是「貪圖安逸享受的人往往會淪為廢物」;「無論被種植到哪裡,都會努力紮根,拼命生長」,那我們就該「無論境遇如何,都絕不氣餒」......
《流浪的葡萄樹》,帶你探尋葡萄酒歷史與文化脈絡的同時,也讓你在葡萄樹的境遇裡領悟人生的一萬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