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不露像,智者不言。古往今來,那些有大智慧的人給人感覺往往是有點木訥與糊塗。絕大部分時間裡唯唯諾諾、迷迷糊糊。
他們儘量不顯示自己的聰明,做人低調,從來不向人誇耀自己抬高自己。他們寵辱不驚,遇亂不躁,看透而不說透,知根卻不亮底。他們把明白的燈火點亮在心中,卻用糊塗的燈籠罩著,然後風雨無阻、悠然前行……
其實糊塗者哪裡是真的糊塗,他們只是因為看清了、看透了,明白與清醒到了極致,在俗人的眼裡才成了糊塗而已。
真正一流的聰明人,看起來像個「糊塗蟲」,都有3個處世智慧——
一、隨方就圓,左右逢源
船體為什麼要設計成圓弧形而不是方形呢?那是為了減少航行時所遇到的阻力,以更快、更省力、更穩定地到達目的地。人生之旅也如舟行大海,處處有風險、時時有阻力。要前進就一定有阻力,我們能做的只有儘量減少阻力。怎麼減少?向船學習,學習它的「形圓」。
《菜根譚》中說:「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意思是建大功立大業的人,大多是能謙虛圓活的人。而事業失敗、錯失良機者,必然是頑固褊狹的人。「虛圓」就是不囿於既有的價值觀與固定觀念,能接受任何事物的能力,這麼一來,不論情勢如何變化,都能靈活應對。而固執自己狹隘見解的執拗者,卻做不到這一點,若是思考與行動皆生硬僵化,是很難在人生的舞臺上遊刃有餘的。
我們老祖宗歷來推崇「方圓之道」,認為「方為做人之本,圓為處世之道」。所謂「方」,指的是一個人內心要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所謂「圓」,指的是一個人外在應該圓滑世故,融通老成。
隨便一點,隨和一些,水自漂流雲自閒,花自零落樹自眠。世間熱鬧紛擾,你抽身而出,不為利急,不為名躁,不激動,不衝動,進退有據,左右逢源。這樣貌似糊塗的人生,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人生?
二、得失兩便,悠然處之
什麼是得?男人得到嬌妻是得吧,但你在得到的同時,意味著要失去單身時代的無拘無束。得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是得吧,但也意味著你失去進入其他更好工作的機會……世界上任何一個得到,必然伴隨著失去。
同理,世界上任何一個失去,也意味著得到。其實,得與失之間亦此亦彼、互相依存、互為轉換的關係,在婦孺皆知的「塞翁失馬」寓言中,已經對此作了形象的展現。
然而,生活中不乏有人看不透徹,想不明白。那些自以為精明的人最容易患得患失。患得患失的人不僅為失而痛苦,還會為得而憂慮。
失去了官位會痛苦,而得到了官位也未必開心得起來,他們會為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而憂慮,為再往上爬而傷神。這種人處心積慮、挖空心思、巧取豪奪,整天生活在這樣的心態之中,即使是權傾天下、富可敵國,又有什麼生活的質量?
人的情緒與行為很容易被得失所左右。人的一生,總是在不停地經歷得與失。得到自然高興,失去難免悲傷——這是一般人的正常反應。但深得糊塗三味的人,不會輕易為了得失而費神。
三、寵辱不驚,順其自然
生活在滾滾紅塵之中的你我,誰也逃離不開寵辱。在寵辱問題上,若能做到順其自然,那才叫灑脫。一個人,當你憑著自己的努力實幹,憑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了應得的榮譽或愛戴時,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切莫受寵若驚,飄飄然,自覺霞光萬道,「給點光亮就覺燦爛」。如三國時阮籍所云「布衣可終身,寵祿豈可賴」。
一個人的寵辱感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別人對自己的一種評價,而生命不應該是活給別人看的。生命可以是一朵花,靜靜地開,又悄悄地落,有陽光和水分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長。生命可以是一朵飄逸的雲,或卷或舒,在風雨中變幻著自己的姿態。
在晚明陳繼儒的《小窗幽記》裡有一句這樣的話: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上雲捲雲舒。一個人要是能夠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境界,那麼就沒有事物能絆住他的腳、栓住他的心。而唐朝的女皇武則天,死後立一塊無字碑。武則天貌的無字碑中,透露一種大智大慧、大覺大悟的睿智。她開天闢地、以女流之輩坐南朝北,一手殺親子、誅功臣,一手不拘一格用人才、盡心盡力治國家。榮辱相伴相生,莫一而衷。既然如此,何必學他人為自己立下洋洋灑灑的功德碑?不如糊塗一點,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一字不著,盡得風流。
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飛過!
身放閒處,心在靜中;雲中世界,靜裡乾坤。
- The End -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請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