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開學以來,祁陽一中要求理化生地等科目開足開齊實驗教學,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與動手實踐能力,為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探索全新路徑。
祁陽縣a科技創新工作室負責人、祁陽一中科創專任教師席少明說,21世紀是創新的世紀,開展創新教育,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開發他們的創造力,已成為國際教育發展的潮流。高中階段是培養創新人才,建立創新思維的關鍵時期。學生「創新的火苗」從哪裡來?經過近三年的實踐,工作室全體成員認識到「實驗教學」是「點燃學生創新火苗」的行之有效的「打火石」。於是,從本學期開始,建議學校重視「實驗教學」的開設,以此加大對學生科技創新意識與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
實驗是創新之本。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大多出自實驗室,實驗是驗證、探索、發現新東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時觀察到的新東西,要通過實驗來驗證,平時發現的奇異現象,要研討要探索,就要動手做實驗。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必須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實驗能力。
工作室的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一是通過演示實驗的開設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描述實驗的能力;二是利用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活學生思維;三是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擴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興趣;四是在科任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獨立設計實驗,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獨立操作和自學能力,使學生獲得比較熟練的實驗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幫助學生學會用實驗手段研究科學問題的方法,鼓勵學生樹立信心,勇於探索,勇於實踐。
多數學生反映,實驗不再停留在老師的「黑板上」,而變成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部分」,通過觸摸那些「瓶瓶罐罐」和「顯微鏡」,學習變得「有趣多了」。(劉朝暉)
#祁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