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湖帆:用珍藏商周古銅器換來《剩山圖》

2020-11-26 騰訊網

[摘要]曹友卿一聽,知道這幅畫是寶貝,不肯轉手了。幾番交涉之後,吳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商周古銅器,將這個殘卷換了下來。

吳湖帆 寒林遠眺(雅昌供圖)

吳湖帆以畫藝鳴世。諸如「北張(大千)南吳(吳湖帆)」,把他和張大千相提並論,被比作中國南部畫界的半壁江山。還有海上畫派「三吳一馮」之說,即吳湖帆、吳子深、吳待秋和馮超然,把吳湖帆列為海派繪畫名家之首。諸如此類的美妙光環,掩蓋了他作為收藏家的光彩。其收藏不是白手起家,也不僅僅是閒情所好,而是上承祖蔭,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傳承關係。

簡介

吳湖帆(1894—1968)

江蘇蘇州人。初名翼燕,字遹駿;後更名萬,字東莊;又名倩,別署醜簃,號倩庵,書畫署名湖帆。中國現代繪畫名家、書畫鑑藏家。藏有金石書畫1400件,其中包括堪稱國寶的黃公望《剩山圖》。

張大千評「湖帆先生其人其藝甚服我心」

吳湖帆生於晚清,他的祖父吳大澂曾任晚清湖南巡撫,精於鑑賞,書法造詣頗深。

受家學薰陶,吳湖帆13歲學畫,初從「四王」、董其昌入手,繼而上探五代、兩宋以及元明諸家。稍長他即成為滬上享有盛名的一位書畫家,與趙叔孺、吳待秋、馮超然齊名。據著名學者冒廣生所記,早在吳湖帆少年時代,有人已經預言三十年後他將成為近三百年畫壇上的第一人。

張大千與吳湖帆交往之後,亦對他極為讚許:「吾昔日遊京師,見傅心畬,作畫出入古今,以為平生所見一人。及至上海,識湖帆先生,其人淵博宏肆,作畫熔鑄宋、元而自成一家,甚服我心,乃知天下畫人未易量也。」有記載表示,張大千自己曾說過,平生佩服的「兩個半畫家」中,第一個就是吳湖帆。

吳湖帆對家學、家風的傳承,遠不止是對書畫藝術的追求,還體現在對鑑藏的酷愛。1902年,吳大澂病故,臨終除遺囑編修家譜、分配產業、整理登記家藏文物外,特別叮囑「為我善視萬兒」。他中風臥床,仍每日將吳湖帆叫到床前,以平生藏物之明目相授,並細觀其悟性。吳湖帆也是情之所鍾,於此類名目能過眼不忘,應對如流。於是,吳大澂謂家人:「有嗣如此,死復何恨!」遂將家財分作兩份,一份給兩個待閨的女兒,一份授吳湖帆。因有意要吳湖帆繼承家學,故其所有字畫璽鼎多歸湖帆。

綜論吳湖帆的藏品之源,除了吳大澂的遺藏,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來源,即其夫人潘靜淑的陪嫁。潘靜淑的祖父潘世恩在道光朝位居宰相之職。潘氏家族歷代嗜古物,富收藏,其所藏青銅器及古籍善本,歷來雄冠江南。

七十餘柄狀元扇贈給蘇州博物館

吳湖帆 篆書 (雅昌供圖) 釋文:朱閣夜涼疏雨過,南溪酒熟梅花香。

收藏就是玩,玩文化,玩歷史,玩鈔票。吳湖帆會玩,是一位大藏家。每得一件新的藏品,他都是傾注感情,盡享其中的快樂,或題跋,或制印,或請同好者共享發現與收藏樂趣。

曾有文獻記載清朝人說蘇州的笑話。問:「蘇州出什麼?」答:「狀元、戲子、小夫人。」崑曲、評彈出自蘇州,名角也都出自蘇州;蘇州多才女,也是不言而喻的。至於蘇州的狀元,那更是貨真價實了。清朝三百年間共出了120個狀元,江蘇省佔49名,而蘇州一地竟出了26名。自唐至清,蘇州一地的狀元竟達50名。蘇州可謂是「狀元之鄉」。

吳湖帆抓住蘇州的「狀元之鄉」這一特點,自己又是蘇州人,就動腦筋收藏狀元扇了。這是一種收藏的悟性,一般的收藏家能動得出這樣的腦筋嗎?他的祖父吳大澄已蓄了狀元扇苦幹柄,他在這個基礎上再事擴展。

清代每一科新中狀元,照例須寫一扇面贈送親朋。在新科狀元方面,一紙人情,只須略事揮灑,不費什麼事;在親朋方面,一扇在握,卻以為寵光殊榮,視同至寶。因此,狀元寫扇,流傳較多。湖帆擬搜羅清代的狀元扇,以為年代近不難成為全璧,豈知實際殊不容易,往往有許多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有些狀元的後人,和吳家有世誼,湖帆認為向其後人商量,一定有把握。不料其後人對於先人手澤並不重視,鼠囓蟲蠹,寸縑無存。加之扇面是寫給人家的,不可能寫了自留,這樣按圖索驥,大失所望。但湖帆具有信心和毅力,還是千方百計地搜求。有的出高從暇買,有的用極珍貴的藏品與人交換,歷二十年之久,才獲得七十餘柄。

小說家範煙橋和湖帆是老同學,而且是甲午同庚,交誼很深。這時蘇州拙政園的一部分闢為蘇州博物館,由煙橋主持其事。煙橋為了充實該館,到處搜羅文物。他想起了湖帆的狀元扇,特地到湖帆家商談,湖帆慨然將七十餘柄狀元扇,全部送給蘇州博物館。

自稱居所為「大痴富春山圖一角人家」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卷 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圖是黃公望於公元1347年,七十九歲歸富春時為無用禪師作,三年而成。此卷為畫卷前段。

要說吳湖帆最富盛名的藏品,無疑要數黃公望的《剩山圖卷》了。

《富春山居圖》是「元四家」之一黃公望的代表作,是其為無用師和尚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此畫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幸得吳洪裕的侄子將畫從火中搶救出來,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稱「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幾百年來,這幅畫的流傳充滿了傳奇色彩。

1938年11月26日,吳湖帆臥病未起,汲古閣古董商曹友卿攜來剛收購到的黃公望《剩山圖》殘捲來看望他。吳湖帆打開黃公望《山居圖卷》,展卷瞭望,精神大振,斷定是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前段,並脫口而出:「亂世出奇蹟,真沒想到300年後又能見到大痴道人的火中之寶。」

曹友卿一聽,知道這幅畫是寶貝,不肯轉手了。幾番交涉之後,吳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商周古銅器,將這個殘卷換了下來。

吳湖帆發現換來的畫作只是殘卷中的殘卷,連題跋也沒有。後來,由曹友卿再到原賣主處尋找,終於在廢紙簍中找到了題跋,恢復了畫作原貌。至此,《剩山圖》歸入吳湖帆的「梅景書屋」。

吳湖帆得到國寶的消息不脛而走,劉海粟、李拔翁、徐邦達、許姬傳、陳小蝶等人來觀《富春山居圖》,經大家熱議,確定是真跡無疑,以前的不同異議處,也一致消除。這使吳湖帆不無自豪,他在日記中寫道:「新正以來,無日無人不索閱此卷,蓋為大痴富春四字所攝人耳,餘亦足以自豪矣。」他十分珍惜此畫,從此自稱其居所為「大痴富春山圖一角人家」。

解放後,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在浙江博物館供職。當他得知《剩山圖》在吳湖帆手上後,多次來往滬杭之間與吳湖帆商洽,又請出錢鏡塘、謝稚柳等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孟海的誠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1956年,《剩山圖》落戶浙江博物館,成為該館「鎮館之寶」之一。

收藏家說

(藏家)不問畫筆好歹,真是怪事。若近日海上諸大收藏家津津樂道印章多寡,自誇鑑別之精,問以如何好處,古書古畫何從可貴,皆瞠目不能語,皆憑得價之貴賤為標準,直可玩鈔票為愈耳。大腹賈好談風雅,其實目不識丁,何足以語書畫妙處。

逸事

以碑帖為妻

吳湖帆購得隋《董美人墓志銘》碑帖,珍愛之至,特闢屋珍藏並取名「寶董室」。他平時將此碑帖隨身攜帶,須臾不離,有時睡覺也挾冊入衾,並曰「與美人同夢」。

作畫親自磨墨

吳湖帆作書畫,必自己磨墨,人問其故?他說:「自己磨墨,不但掌握濃淡,亦是構思大好時光」。(文/韓幫文)

相關焦點

  • 商周時期四柱形銅器簡介
    從同出的其它青銅器上的銘文可知,這些器物屬於西周初年一個史官家族,為周康王時期擔任「作冊」一職的周文王之子畢公高的屬吏或其後裔嫡族擁有,下限不晚於周穆王時期,詳細考證參見《文物》雜誌1972年6期發表的《岐山賀家村出土的西周銅器》。這件調色器為了解西周時期史官書寫工具提供了很大幫助。廣州文物商店曾收藏一件獸形四柱形調色銅器,形制與賀家村這件銅器基本相同。
  • 『吉金延祚——陳聰宋代銅器自選集』
    宋人崇古尚禮,大量使用並仿製商周銅器,並以宋人審美改造器型,器用也由祭祀擴大到日用。文人士大夫階層對銅器的推崇,曾一度達到痴迷。這場由皇室引領的復古崇禮之風,到徽宗時達到極致,但不幸被隨後的數度「禁銅令」所遏制。因為商品經濟發達的宋代遭遇了「錢荒」,無奈之下,皇室被迫銷毀銅器,熔銅鑄錢。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銅器的被強制退出,給了宋瓷發揚光大的歷史契機。
  • 中年創作,晚年潤色,吳湖帆繪《雲瀑圖》
    吳湖帆是近代著名畫家、收藏家、鑑定家。他是名門之後,家中各種金石書畫藏品在江南首屈一指。吳湖帆祖籍蘇州,他31歲那年定居上海,和海派名家馮超然成了鄰居。此後吳湖帆和上海結下緣分,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座城市。
  • 銅器如何保養如何清洗 銅器之美
    銅器上的綠癍怎麼辦?  1、煤油,牙粉除鏽法:先用布蘸煤油擦一遍,然後再用牙粉擦拭,銅鏽即可除去。  5、滑石粉,細木除鏽法:用160克細木,60克滑石粉,240可麥麩子和在一起,倒入50克左右的醋,拌成成漿糊狀,塗在生鏽的銅器上,風吹乾後,銅鏽即可除去。
  • 吳湖帆特展第二期明天開始,滬臺同展董其昌「雙胞畫」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昨天在上博換展現場發現,1月28日開始對外正式展出的「吳湖帆書畫鑑藏特展」第二期將展出五件董其昌書畫作品,加上書法館展出的董其昌作品,共有七件董其昌書畫,董其昌書畫成為「吳湖帆書畫鑑藏特展」第二期當之無愧的最大亮點,也凸顯了吳湖帆對董其昌書畫的深厚鑑定與收藏淵源。
  • 我國古代早期的銅器
    但在古代各種質料還未被掌握的時候,平民百姓使用的唯一器具就是陶器,而帝王及王公將相等上層社會人物為了顯示自己地位的優越和身份的尊貴,都選擇使用銅器古代銅器之所以珍貴,是因為那個時候使用的銅器都是由紅銅製作的。
  • 鐵器時代·漢代銅器
    總的說來,和商周時代相比,禮器的比重大減,生活用品的種類和數量增多,而兵器則因被鐵器取代而不斷減少。匈奴、東胡、西南夷等少數民族的銅器,在種類、形制和紋飾方面都有其特殊的風格,與一般的漢代銅器不同。 傳世的銅器,在宋代以迄20世紀前期的許多金石學書籍中,頗有著錄。
  • 宣德爐是明朝銅器的代表作 是古代仿製數量最多的銅器
    ,跟此前的銅器有一個本質的不同,開始使用黃銅,有別於青銅。用黃銅鑄造器物,從明宣德開始,因此,宣德爐由此得名。學者常華安認為,宣德爐是明朝銅器的代表作,是明代技術與智慧的結晶。但經歷了兩次歷史浩劫,已千不存一。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宣德皇帝下令鑄造一套新的禮儀用器 並模仿《宣和博古圖》進行鑄造 在永宣時期,皇宮裡,就成立了「御用監」。
  • 上海博物館舉行吳湖帆書畫鑑藏特展 古書畫精品薈萃
    圖片說明:吳湖帆一生鑑藏主要圍繞董巨、趙孟頫、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四王吳惲等畫史主流文人畫家的作品,圖為董其昌的畫禪室小景圖冊。  東方網記者徐程12月9日報導:上海博物館「吳湖帆書畫鑑藏特展」將於明天起將從明天起至2016年3月13日在三樓中國歷代繪畫館舉辦,展出相關古書畫文物97組(113件),展品全部來自上海博物館。  二十世紀上半葉之際的大規模文物聚散,是當今海內外各大公私收藏格局定型前的最後一次,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 如何鑑別古代銅器的包漿與偽鏽
    古代銅器在藏市中日漸火熱,藏友通常判定銅器依靠銅鏽。那麼,在仿冒技術越來越高的今天,僅憑生鏽就能確定銅器有價值嗎?  銅器上歷史的積澱在業內被稱為「包漿」。多數經歷一定時間的古董都會形成一層「包漿」,而且時間越久「包漿」越明顯。所以選擇銅器看「鏽」並沒有錯,不過這個鏽是指「包漿」,而不是偽鏽。
  • 青銅見證商周「蜀道」:關中、漢中、成都三地青銅器聯展
    「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巡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廣漢三星堆的「銅人頭像」等諸多青銅器正向觀眾訴說神秘地古蜀文明。
  • 這些青銅器,向我們展示了遠去的古蜀時代的樣貌……
    >」為主題,陳列著在彭州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土的自商周以來各種形制的窖藏青銅器。古蜀歷史與中華民族發展史同步演進,古蜀先人在彭州大地上棲息生活,隨著他們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古蜀文明的發展一步步向前推進。 距彭州市20公裡的濛陽鎮青江社區(原竹瓦鄉青龍村),東北與廣漢三星堆相鄰,南距成都40公裡。
  • 銅器收藏 源遠流長(圖)
    大多是老三代(夏商周)的典型器。  中國古代的銅器文化十分發達,並以製作精良,氣魄雄偉、技術高超而著稱於世。由於古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古代時期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源流,因此被史學家們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  剛剛收槌的北京保利春拍,一件西周成王·青銅疐簋拍出了632.5萬元;另一件西周夷王·青銅伯家父簋拍出了368萬元。
  • 王叔重︱最後二十年:吳湖帆與毛澤東的交往片段
    此時業已形成的畫壇新局面,很快便在接下來的政權交替中遭受破滅:張大千遠走海外,溥儒渡臺鬻畫,而吳湖帆依然選擇留在上海。1949年解放戰爭臨近結束時,吳湖帆極為關注時事,常以打油詩或畫上題識來紀實,如5月25日解放軍進入上海,為作《五月廿五日解放軍入市》:「炮聲刺耳十三天,日事倉皇憂計煎。大難已過去八九,人心定自早安眠。
  • 商周藝術演變之路:從巫術之美到理性精神
    二、青銅器的分期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的銅器可以作為目前中國銅器的第一個階段;雖然出土形制種類還很少,但是,的確把青銅歷史往前提到了夏代。二里頭除了上述的爵之外,還發現了鏃、鑿、刀、錐、鈴、魚鉤等小件青銅工具和製造青銅器用的坩堝片以及銅渣。
  • 最具升值潛力的,陳設飾品,「傳世」銅器,「工藝銅質」同樣重要
    中國的青銅文化歷史悠久,始於公元前21世紀,興盛於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還不能接觸任何化工元素,甚至用手直接觸碰,也會對其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青銅文化厚重悠久,考古價值藝術價值欣賞價值都不可估量。但其價格昂貴,對收藏環境要求高,不適合普通形式的收藏。
  • 錯金銀:銅器裡的日月之輝
    錯金銀:銅器裡的日月之輝 如果說,> 青銅器是商周時期的代表, 那麼錯金銀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偉大的巔峰創作。
  • 製作銅器要眼明手快,工序大致相同
    生活中,人們離不開銅器,每連過節結婚,人們喜歡用閃亮的銅器烘託喜氣。那時,阿不力米提的父親和爺爺忙到幾乎沒有休息日說到那段銅匠的美好時光,阿不力米提一臉神往,手中正在敲擊的鐵錘也頓住了。製作銅器要眼明手快,工序大致相同,要先將銅片熔化鍛造成粗坯,接著依據所要製作的器具形狀用榔頭敲成生坯,再經過雕花、拋光、鍍錫等輔助工藝,一件光可鑑人的銅器就算完成了其中,打型是最難的工序,做銅器沒有任何模具,用料多少、弧度大小,全靠匠人的感覺。可阿不力米提做出來的銅器,無論是造型複雜的阿不都壺,還是10多釐米的銅勻都像用模具倒出來似的,令人不可思議。
  • 古法黃金工藝大揭秘
    熱門文章推薦 古法黃金,一直得盛寵而不衰,很多人點名要古法黃金首飾,古法黃金已經成了一種潮流趨勢,每件產品都是由深染宮廷情懷的匠人手工製作而成,每件產品都是精心炮製,複雜而純粹,樸素而有溫度。
  • 「神農以石為兵黃帝以玉為兵蚩尤以金為兵」黃帝用玉器打敗銅器?
    黃帝—玉器時代1983年中國的考古學家們在牛梁河發現裡一處大規模的史前遺址,時間在距今5000年前,牛梁河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古遺址發現玉器,似乎是一件很尋常的事,人們早就見怪不怪了但令人驚嘆的是,牛梁河出土的玉器中除了玉制的飾品之外還有玉製作的農具和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