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前郭查幹湖的冬捕儀式,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40年前的查幹湖,曾經一度乾涸。
那麼,查幹湖為什麼會幹涸呢?
我們先說說查幹湖三個字是什麼意思。
根據資料記載,查幹湖的原名叫做查幹淖爾,是一句蒙語,翻譯過來就是白色聖潔的湖。古老的東北民族,依水而居,靠狩獵捕魚生活,這座湖水養育了一代代的東北人。
因為水域面積大,古代王族經常在這裡捺缽。什麼是「捺缽」呢?捺缽是一句契丹語,相當於漢語中表示皇帝出行所居之處的「行在」或「行幸頓宿之所」。也就是說很多少數民族王朝皇帝經常在這裡安營紮寨,安排一年的大事。
在歷代王朝中,查幹湖都充滿了神秘的色彩,一直延續至今。
時代的車輪走到1980年的時候,查幹湖乾涸了,汪洋大湖成為一片鹽鹼地。
為啥會幹涸呢?因為查幹湖位於霍林河末端,屬霍林河的堰塞湖泊。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霍林河上遊先後建起罕嘎力、興隆、勝利等水庫,層層攔截蓄水,查幹湖入湖水量減少,到了1980年的時候,查幹湖基本乾涸,成為了一片白茫茫的鹽鹼地。
隨著風沙飄過,陣陣白土飄起,昔日的漁場成為荒地。當地村民感動心痛,因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個養育了數百代人的查幹湖突然消失,讓很多人措手不及。
怎麼辦?大膽的查幹湖人,勤勞的前郭縣人們,不會讓自然屈服。
查幹湖包括辛甸泡、新廟泡和庫裡泡三個姊妹湖泊。看到湖水乾涸後,當地政府決定引進淞滬江水進入查幹湖。
資料記載,前郭縣在幾乎沒有大型機械的情況下,帶領全縣10萬人民,靠手抬肩挑,經先後兩期,歷時八載的艱苦奮鬥,終於在1984年修通了一條長53.85千米、底寬50米的人工運河,使松花江水源源不斷地流入查幹湖。
這條引松渠不僅給查幹湖注入了新的生命,也明顯地改變了自治縣區域性的自然狀況與生態環境,使這裡的漁業生產,蘆葦生產和旅遊事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到21世紀初,查幹湖水域面積已由工程開通前的50多平方千米擴大到420平方千米,溼地面積達到了514.2平方千米。
我們都知道萬裡長城很難修築,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今日的查幹湖,曾經是很多前郭縣人民手抬肩挑的結果。如果不是那些人,也許查幹湖也會和今日的白城一樣,變成一片荒突突的鹽鹼地。
如果沒有那時的努力,也許就沒有今日的查幹湖冬捕。
致敬,勤勞勇敢的前郭人。【作者:每日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