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光測圖像技術會推進中國軍事變革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於起峰與主持人現場交流

  強軍夢是國家的夢、軍隊的夢,也是每個官兵的夢。由新華網和新華社軍分社聯合推出的兩院院士強軍夢系列訪談,將邀請眾多院士談強軍,以院士個人成長經歷為主線,暢談國家和軍隊的變遷。本期特邀中科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航天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於起峰走進演播室。

  於起峰,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航天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光測圖像技術的優勢無法比擬

  新華網記者:於院士,您長期從事光測實驗力學和測控光測圖像技術研究工作,請問什麼是光測圖像技術?

  於起峰:我們知道,人類獲得的外界信息70%以上來自眼睛獲取的圖像,圖像所表達的信息最為豐富和直觀。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將圖像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數字圖像分析技術,成為科學研究中一種基本的工具。

  近些年來,國際上迅速發展形成了一門新興交叉學科,這就是將傳統的攝影測量、光學測量與現代計算機視覺、數字圖像處理分析等學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攝像測量學,也有人將這種攝像測量的技術方法稱為光學測量或簡稱光測,而在專業學科領域,則稱之為光測圖像技術。

  在工作中,我們應用各種可見光、紅外光以及高速攝像機拍出的圖像來進行各種測量就依靠這種技術。

  攝像測量運用廣泛,指利用各種攝像機來進行運用測量。因為攝像機拍攝的時候既可以固定拍攝,也可以運動拍攝;拍攝目標也可以是固定或者運動的,所以可以做一個分類。

  針對攝像機和拍攝物是否運動,我們將其歸納為四個模式:一、靜態相機測量靜態目標的「靜對靜」模式;二、攝像機不動,目標移動。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攝像機根據目標運動參數將其測量出來;三、攝像機運動,目標不動。比如將攝像機放在飛機、無人機、飛彈等上面。這時可以識別地面的目標,知道地面目標的位置和形狀等,稱為「動與靜」模式,這個模式最大的特點,除了發現目標和確定目標以外,還可以通過觀察地面掌握自己的位置,有導航的作用;四、「動對動」的測量,在飛機或飛彈上安裝攝像機,來測量另一個移動的目標,這是最難的模式,同時也是應用最多的。

  新華網記者:光測圖像技術的發展都經歷了哪些階段?

  於起峰:從測量的手段上來講,光測圖像技術經歷了從最早的模擬測量,到現在的數字測量;從內容上來看,經歷了從早期的二維測量、三維三自由度測量,到現在的三維六自由度測量。

  新華網記者:目前國際上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水平怎麼樣?

  於起峰:目前最先進的仍是美國、德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在其軍事和民用領域廣泛應用。他們在測量對象、測量內容等方面已經應用的極為廣泛,在測量自動化水平和測量精度方面也都顯示出巨大的優勢。同時,測量設備越來越簡化,也越來越普及。

  新華網記者:我國在光測圖像技術方面的發展現狀是怎樣的?

  於起峰:現在我們有很多人在做與這個領域相關的內容,包括很多高校和研究所、私營科技公司等。近年來我們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水平提高的很快,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也日益廣泛和重要。但與美、德等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原始創新少、高技術含量的發明創造少、具有國際水平的實用系統少。

  新華網記者:與傳統測量手段相比,光學圖像測量具有哪些優勢?

  於起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高精度,比如用幹涉條紋圖像測量,精度可達光波波長級,不到頭髮絲直徑的兩百分之一;

  二是非接觸,它通過分析目標圖像進行測量,不會對目標的結構特性和運動特性帶來任何幹擾;

  三是大視場,就是測量視野大,覆蓋範圍廣;

  四是適合實時動態測量,它能實時監測監控運動目標,獲得運動參數,還能為各種飛行器、車輛提供視覺導航。

  這些優勢都是傳統測量手段無法比擬的。

相關焦點

  • 日媒:全球競相開發量子密碼技術 商務軍事或迎變革
    據參考消息網7月18日報導援引日媒報導,可以防止通信數據被監聽的量子密碼新技術正備受關注。這是史上最強的、利用光子的密碼技術。如果量子密碼技術實現實用化,則必將引發商務和軍事等領域的巨大變革。各國正不遺餘力地進行開發競爭。 量子密碼通信的理論模式是,發送方首先將用於解讀密碼文的「密匙」信息寫入一粒光子並發送給接收方。
  • 中科院院士曝光七顆軍用衛星,最高精度達分米,追平美國技術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布了一組高清衛星照,展示了三峽大壩地區的高解析度遙測圖像。這是中國高分衛星的又一次實力展示。聯想到近半年來中國頻繁展開火箭發射活動,高分衛星這個名詞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高分專項,是我國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16個科技專項之一,其目標是要建設完成我國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網絡
  • 3院士湖南大學開講共話未來計算與產業變革
    本場名家講堂以「未來計算與產業變革」為主題,匯聚了知名院士、學者,線上線下同步分享計算技術的發展前沿與未來趨勢,探討計算技術為生產生活和產業變革帶來的可能性。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計算機學院傑出教授凌曉峰,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鄭緯民,歐洲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遙測院院長金雙根三位嘉賓依次發表了主題演講。
  • 薛鳴球院士:嚮往光的世界
    1958年10月,在中科院舉辦的科技成果展覽會上,高精度經緯儀作為「八大件」之一參加了展覽,得到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讚譽。毛澤東主席在中科院院長郭沫若和中科院副院長張勁夫的陪同下參觀該展覽會時,曾在長春光機所研製的高精度經緯儀前欣然留影。此照片已成為中科院的歷史珍藏之一。
  • 中科院空天院院長:中國已進入遙感大數據時代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院長吳一戎30日說,隨著對地觀測技術的進步,中國已進入遙感大數據時代,數據具有多傳感器、多時相、多解析度、多要素等「四多」特性,迫切需要面向多元化應用。
  • 【中國科學報】高端圖像傳感器裡的「中國名片」
    12月22日,長光辰芯總經理王欣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長光辰芯在成立的8年時間裡,CMOS 圖像傳感器產品已經在科學、工業、醫療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未來,我們希望可以進一步帶動我國CMOS上下遊產業的快速發展。」
  • 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 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這次會議還有一個特別的內容,就是為95歲的楊振寧先生祝壽,歡迎楊振寧先生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無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學部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 此次為楊振寧祝壽的30位中科院院士,大多是物理學界的資深專家,他們是—— 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白以龍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原所長陳和生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南開大學原副校長陳永川
  • 瞭望|科研真問題從何而來——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呂達仁
    中國科學院院士呂達仁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說到底是基礎理論研究沒跟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無論是集體做項目還是個人搞科研,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絕不意味著「湊熱鬧」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扈永順 實習生 關鬱凡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處於生產力大變革、大發展、大躍升的新階段。
  • 中科院院士:我國首臺量子雷射雷達比美國設備探測能力提升三個數量級
    前幾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導的團隊首次實現了高緯度量子隱形傳態,這是國內在量子科技領域的又一個重要突破。在這個領域中,國內除了研究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之外還展開了量子雷射雷達研究,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稱中國首臺量子雷射雷達的探測性能比美國同類設備提升了三個數量級。
  • 科技創新「引爆」京津冀協同發展---2016光電子-中國博覽會
    北京2016年4月5日電 /美通社/ -- 在國家創新驅動大背景下,由中國光學工程學會聯合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共同舉辦的「2016光電子·中國博覽會」(Photonics China 2016)將於2016年5月9日-11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
  • 中科院院士表態,國產晶片有望「直道」超車,新技術成國之利器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國晶片技術整體產業鏈仍被「卡脖子」。從晶片材料、設備、設計、製造等方面,我國都有著諸多的不足,使得我國實現彎道超車不是一件易事。不過,中科院攻克碳基半導體技術的消息,為我國晶片產業帶來了希望。
  • 美軍祁觀 | 錢糧、技術與政治:軍事變革的三重挑戰
    軍費政治中的加減法若要做好,便要解決更難的乘除法,而後者則取決於技術與政軍關係這另外兩重邏輯,否則磕磕絆絆的次優解甚至雙輸解都依然可能是常態。技術:軍事變革高度不確定如果說錢糧屬於顯性挑戰,那麼技術演進的不確定性便是隱性挑戰。
  • 郭烈錦院士:以「能源有序轉化」引領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為能源動力多相流及氫能科學技術。能源短缺、環境汙染是制約中國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的長期重大瓶頸。人類進化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向自然界索取和利用能源的歷史。從18世紀的蒸汽機工業文明,到19世紀的內燃機動力與工業電氣化,再到20世紀中下葉的火電、核電大型化,繼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綠色風潮,每一次能源技術的變革都驅動人類文明大踏步地向前邁進,意味著重大的社會革命。
  • 瞭望丨中國科學院院士 呂達仁:發掘科研真問題
    ◇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說到底是基礎理論研究沒跟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無論是集體做項目還是個人搞科研,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絕不意味著「湊熱鬧」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處於生產力大變革
  • 中國這些尖端高科技領先於全世界,中科院又宣布研發光刻機
    根據數據統計,全球材料領域前100名科學家,前六名全部為中國人,其中有五人本科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而前幾天中科院前腳剛宣布全力以赴攻克「卡脖子」技術,尤其是攻克光刻機技術,全球高端光刻機廠商荷蘭阿斯麥後腳立馬向中國市場示好。前段時間,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要將美國「卡脖子」的設備清單,轉變成科研任務進行布局。
  • 中科院公布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5月19日訊(記者丁佳)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推薦工作已經結束。
  • 中科院物構所攻克藍綠光固體雷射器關鍵技術
    由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洪茂椿院士為首席專家的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新材料與器件」,經過兩年多的協同攻關後開始步入收網階段。近日,福建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該重大專項中以全固態藍綠光雷射系統及模塊化晶體器件研發為內涵的第一專題(包括3個子課題)所產生的兩項重要成果進行技術鑑定。
  • 晶片發展大變革!中科院院士都有為:自旋晶片或成未來主流
    世界上頂級設計公司很多的,咱們國內也是有的,但是一說到製造,能夠滿足這些公司的設計要求的就只有臺積電了,但是隨著製程越來越先進,晶片的一場變革也是慢慢的露出了苗頭。 在10月16日,第19屆中國新材料技術論壇在淄博舉行
  • 中國芯加速崛起!中科院院士正式發聲,透露出一個好消息
    中國芯加速崛起!中科院院士正式發聲,透露出一個好消息!這些天相信大家非常關注的新聞就是華為公司的晶片問題了吧,至於華為晶片會被美G「擺了一道」的原因就是因為為華為生產晶片的工廠在生產晶片方面採用的是美G的生產技術,並不是我國的自主技術,所以在合同到期之後就不能繼續為華為生產晶片,但是近日晶片界也迎來了幾個好消息。
  • 院士專家研討光催化技術產業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鄒志剛、趙進才和上海電力學院校長李和興等專家表示,我國光催化技術理論基礎研究水平已居世界前列,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市場需求呈幾何級增長,特別在產業化應用上需要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與推廣。 當天,上海師範大學與上海萬銘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產學研合作籤約儀式舉行,上師大資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將與行業領軍的萬銘科技開展光催化相關技術產學研合作,共同實現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產業推進,為國家綠色環保事業貢獻力量。此次籤約更是標誌著這項綠色環保的新技術首次走出了實驗室階段,在國際大都市的建設中發揮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