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的今天(1949年12月5日)
塔克拉瑪幹茫茫大漠、滾滾流沙
迎來的是一批神奇的人
每人肩負一支步槍或機槍
再加上彈藥、鐵鍬和背包
負重應該數十斤
面對死亡之海
這群人高唱著戰歌從阿克蘇出發
向塔克拉瑪幹沙漠開進
衣著陳舊,裝備並不豪華
但每個人清澈的眼神中充滿的信仰的力量
沒錯他們就是解放軍
和田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西南
內連阿克蘇、喀什地區
外與印度、巴基斯坦接壤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
但在南疆和田地區有一小撮
反革命分子發動叛亂
一野第1兵團司令王震
命令剛剛到達阿克蘇的第2軍第5師第15團
儘快進入和田解放人民
進軍和田有三條路
一條是沿公路經喀什、莎車到和田
另一條是過巴楚,沿葉爾羌河到莎車
再轉至和田
第三條道路則是沿著和田河
橫穿塔克拉瑪幹沙漠直奔和田
前兩條都是通衢大道
沿途有水有人
但要多走五六百公裡
為早日解放和田
部隊選擇了第三條路
穿越塔克拉瑪幹
塔克拉瑪幹沙漠
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400公裡,
面積達33萬平方公裡,是中國最大的沙漠
夏季溫度最高可達60攝氏度
冬季溫度最低可達零下30攝氏度
雨量極少,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
進軍和田的15團所屬的第2軍第5師
前身就是著名的359旅
被譽為走了「三次長徵」
(紅軍長徵、南下北返、進軍新疆)的部隊
這次他們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
行程約750多公裡
行軍前,艱難找嚮導
路線確定後,嚮導成了解放軍面臨的一大問題,為此,部隊找到了兩位「老沙漠」,但當他們聽說解放軍要穿越「死亡之海」連連搖頭,認為解放軍不可能穿越成功。
隨後,部隊又四處打聽,打到了當地一位叫阿不杜拉的老人。這位老人很有傳奇色彩,早年曾為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的探險隊進入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做過嚮導,那次嚮導在15人的探險隊進入塔克拉瑪幹後,就遇到了沙塵暴,最終隊伍只剩下阿不杜拉和斯文赫定兩人。但這並不能否定阿不杜拉是一位非常有沙漠穿越經驗的老人。
因為解放軍進疆後,嚴格執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擁護、扶持和讚揚,阿不杜拉老人也不例外,他決定沿和田河古河床帶領解放軍穿越沙漠。
和田河發源於喀喇崑崙山和崑崙山,北流入塔裡木盆地,穿過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匯入塔裡木河。有了阿不杜拉的嚮導,這次穿越的安全係數才有了一定的保證。
行軍中,困難重重
1949年12月5日上午,15團1800餘官兵向沙漠開進。
當時的鞋子沒有今天這樣結實,沙漠行軍最容易壞鞋子,穿不了幾天就大開口有些戰士索性忍痛光著腳走。
部隊一進入大沙漠,便見沙天一色,黃「海」漫漫。在這裡既沒有道路,又分不清東西南北,不小心就會丟失人馬,特別是夜間行軍,後來團裡面想了個辦法:由走在前面的偵察連負責點燃篝火,隔一段一堆。戰士便朝著篝火的火光行進。
部隊行軍走的時候,缺水已經很嚴重。一些戰士嘴幹得裂開了許多小口子,稍一用力就血流滿嘴。就是連這點血也要用舌頭舔回去,咽下去潤潤嗓子。
1949年冬參與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老戰士
幾天內隨身帶的水就喝完了,有時靠殘存的冰塊,有時只能喝苦水,喉嚨冒火,沒水解渴,他們就含上一口馬尿,接著向前走。
第8天,還是沒有找到水,有些戰士因缺水開始虛脫,只能用擔架抬著走。
這時連長從自己的行李卷裡拿出了一個水壺,這是他一直捨不得喝、留給脫水昏迷戰士的救命水。
看到戰士們乾渴的樣子,他一咬牙把水壺拿了出來,在自己嘴唇上碰了一下,假裝喝了一口,然後對身後的副連長說:「往下傳!」副連長把水壺拿在手裡,咽了口吐沫,就傳給了後面的一班長。
就這樣一個一個地傳了下去,等傳回連長手裡的時候,一水壺水只少了一小口。
敢用生命去踐行的就是信仰,在忘我互助中凝結成的才是團隊,戰士們做到了。
一營二連排長李明 ,患有嚴重胃病,本安排他坐團長的車走,可說:「我是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我不能丟下自己的戰士!」晚上他疼得睡不著覺,就幫戰士們加柴火,補鞋子,直到有一天他痛得連腰也直不起來,而風沙越來越大,他最終被漫漫黃沙吞噬。
穿越死亡之海,成功解放和田
幸運的是,這支幹渴的部隊在沙漠中行進了半個多月,於1949年12月22日連續跋涉18晝夜,行程達750多公裡,終於抵達和田。
當地平線上出現一支部隊時,和田的百姓都震驚了,他們一個個衣衫襤褸,眼睛充血變紅,嘴巴滲血變黑,臉上更是黑的面目模糊,他們的鞋底已經磨穿,走過的地方,能在石頭上看到血跡。能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除了神兵天降,還有什麼解釋呢?幾個叛亂分子又算什麼?
在走出水草腹地的一個叫肖爾庫勒的村子,和田人民不但派出代表前來迎接他們,還帶來了水、羊,還有很多水果。官兵們想到擁抱、歡呼,慶祝勝利。這支自沙漠而來奇兵的突然出現,讓在叛亂分子措手不及,面對這支英雄的部隊面,他們頃刻間便土崩瓦解,和田解放了!
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和政治委員習仲勳,向第15團發來褒獎電報,電報稱:「你們創造了史無前例的進軍紀錄,特向我艱苦奮鬥勝利進軍的光榮戰士致敬!」
一道命令讓老兵們永遠地留在了這裡
這支部隊隨王震將軍轉戰南北、浴血奮戰,徒步橫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大沙漠750公裡,和平解放了和田。
1952年2月毛澤東主席向駐疆10萬將士發出命令「你們現在可以把戰鬥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武器,捍衛祖國。」
戰士們放下武器,拿起坎土曼,開始開荒築渠、架橋修路,植樹造林,沒有房住,他們就挖地窩子,沒有牲畜、開荒種地就用人拉犁耙,沒有工具,就自己做扁擔、編筐子。
創建美麗家園的夢想激勵著每一個戰士,每個人都以勞動為榮,每個人都渴望多流下一點汗水,每天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幹活。
戰士們開荒地、造良田,實現了糧食全部自給自足,還將結餘上交國家,開墾出的4.5萬畝良田則無償交給地方。
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這支英雄部隊的千餘名官兵就地轉業,在亙古荒原中建立了農14師第47團。
在幾代軍墾人的努力下,亙古荒原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四十七團的「今生」
半個多世紀的崢嶸歲月裡,四十七團幾代軍墾人踐行兵團精神,始終肩負著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神聖使命,建成了條田整齊,農、林、牧、副、漁業綜合發展的現代化團場。
四十七團:促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團場發展速度
得益於和田地區有利的光熱資源,近些年,四十七團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不僅起到了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職工多元增收的目的,還吸引著大批周邊地方群眾的加入,實現了發展本團帶動周邊的示範效應。
四十七團的「雞蛋棗」
因地處南疆,乾旱少雨,光照時間長,這裡的每一顆玉棗都是自然精華的結晶,四十七團的和田玉棗因大而甜享譽全國。
以紅棗為主、蘋果核桃為輔,四十七團形成了多元化的特色林果業發展態勢。
四十七團:紅色基地傳承之地
這裡還有彌足珍貴的沙海老兵精神,他們服從命令、不怕吃苦、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四十七團人不斷前進,現在沙海老兵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在四十七團形成了以沙海老兵精神為依託以屯墾戍邊紀念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和田紀念碑、老兵村等紅色教育基地為載體的特色旅遊業,每年吸引著大批遊客前來參觀學習。
沙海老兵節
每年12月22日舉辦的「中國新疆兵團·沙海老兵節」更是四十七團的年度盛事,如今沙海老兵節影響力在不斷擴大。
四十七團:綠色、宜居、生態、和諧的城鎮
如今,四十七團居民茶餘飯後都紛紛走出家門,到廣場上散步、跳舞愜意無比。團場每年的文化活動周,也給團場職工提供了展示自身才藝的平臺,豐富了職工群眾的文化生活。
可以說,當年如果沒有這支英勇的部隊
和田也許就不會那麼快解放
如果沒有這支英勇的部隊
也許就沒有47團的今天……
兵團的屯墾戍邊史
是新疆開發的動力之源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白手起家
艱苦奮鬥、屯墾戍邊、毫無怨言
在戈壁灘上打造出了一座又一座
美麗的兵團城市
新疆如果沒有他們,不敢想像……
來源:螞蟻上樹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編輯:螞蟻上樹
審核:月之 終審:海峰
其他人都在看
倡導節約糧食 提倡文明用餐
新疆我的家新媒體矩陣
新疆廣播新媒體餐飲聯盟
新疆肯德基有限公司
新疆《小記者看世界》欄目
好贊APP 7&K Studio
共同倡導
節約糧食從你我做起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