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分類】飛行 【文章編號】2-2009-0229
案例回放
某公司一架波音737飛機在某機場07號跑道著陸過程中,進行偏差訓練,由於操作失誤,導致左主輪接地撞壞跑道右邊燈一個後,左機翼擦地,造成一起人為原因的飛行事故徵候。
飛機於10時20分進入機場走廊口,按塔臺指令下降修正海壓3000米。此時機組能見地面,副駕駛請示機長練習無指引盲降(作者註:機組關掉「飛行指引儀」、「自動駕駛儀」和「自動油門」,模擬這三套系統故障,俗稱「三脫」),機長同意。飛機由右座副駕駛人工操縱。機組按指令進近,高度3000英尺,建立了07號跑道ILS,飛機高度1000英尺時,機長提醒副駕駛修正航跡,副駕駛修正不及時。大約高度500英尺時,由於偏差較大,機長接管飛機,自己操縱飛機修正偏差,飛機從右邊偏到左邊,再從左邊偏到右邊。這時機組沒有一人標準喊話,提醒機長復飛,機長一心想著落地。決斷高度以下,飛機再由右邊向左修正的同時,帶著左坡度、右交叉,於10時33分左主輪在距離跑道頭500米,距跑道中心線18.5米處接地,接地後飛機繼續向右偏,大約滑跑140米時,左主輪壓壞跑道右邊燈一個,左機翼和左襟翼後緣整流錐擦地。大約又滑跑了140米左右,右主輪在跑道右邊界線上接地進入跑道。從左主輪接地到右主輪接地,飛機單輪滑跑了280米左右,根據QAR解碼顯示,當時飛機高度2英尺時最大坡度為19.3度。
調查結論:飛機在五邊進近中,從左偏到右,又從右偏到左,始終未達到穩定進近的狀態。在此狀態下機長一心想著落地,機組無一人提醒,因而在1000英尺、500英尺和決斷高度這三個關鍵點都沒有果斷復飛,導致一起機翼擦地的嚴重飛行事故徵候。
載客航班是不是絕對不能搞訓練?
為了公眾的利益,中國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簡稱「民航局」)2009年6月曾以「民航辦發【2009】2號」明確了關於商業飛行中駕駛員操縱航空器的有關問題。通知認為,商業飛行中的帶飛訓練,若機長對副駕駛操縱航空器放手量過大,易發生嚴重事故徵候或事故。為明確商業飛行與訓練的關係,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對駕駛員在商業飛行中操縱航空器作了具體規定。該通知的積極意義不僅僅在於明確了載客航班進行訓練時,不得違背安全第一的大原則,而且還要求航空公司在相關手冊中做出具體規定。這為框定範圍、規範訓練提供了依據。
這裡有兩個基本事實需要正視:第一,飛行技術是一種特殊技能。技能只能通過實踐和演練來掌握、提高。第二,航班生產是通過飛行員來操作完成的,其操作飛機的過程也是鍛鍊飛行技術、提高操作技能的過程。實際上,在飛行過程中,隨時都會遇到數據、軌跡、關係位置、狀態、操作要領、注意力分配、偏差修正七大要素。在控制這些要素按照預定程序變化的過程中,飛行技術也在逐漸提高。這裡面,就存在大量的訓練的成分。因此,對偏差訓練則要劃分出等級,什麼樣的偏差訓練不能放到載客航班上實施,什麼樣的偏差訓練可以在航班生產中允許飛行員大膽實踐。
大家都知道,包括航班飛行在內的所有飛行,其過程實際上就是預見偏差、發現偏差、修正偏差和應對新一輪偏差的過程。在正常飛行中,會遇到大量偏離標準設計狀態的情況,需要飛行機組成員密切配合,適時修正,將其扼制在萌芽狀態。處置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磨鍊飛行技能的過程。現代飛機加上高等級的機場,大都具備自動著陸的能力,只需飛行員適時輸入恰當的數據,正確使用相應設備,飛機就能自動完成高質量的著陸動作。但飛行員們都喜歡手動著陸,因為憑藉完成複雜的著陸動作可以保持和提高自己的飛行技術水平。這種客觀修正偏差的模式,能夠阻隔飛機偏離標準的飛行狀態,使其始終處於安全裕度最大的區域運行。因此,在大型飛機上初次擔任機長,規章對其限定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必須具備2700小時的總飛行時間,本機型還不得少於1000小時(而且必須是在「駕駛座」飛行的時間)。
在載客航班上,主動設置偏差訓練,則需要謹慎。上文提到的「三脫」偏差,就是人工操縱飛機自主判斷和跟蹤「下滑道」和「航向道」,將功能強大的現代化飛機變成智障不全的原始飛機,從而人為增加操縱難度。這種培訓方式的好處是可以鍛鍊飛行員的手控飛行能力(原始飛行能力),模擬飛機在絕大部分儀表和設備都出現故障的情況下,能夠操縱飛機安全落地。同時,還可以提高飛行員注意力分配的速度和廣度,這對於及時發現偏差(與正常的或標準的動態、數據、航跡不一致)和修正偏差是有益的。但由此帶來的副作用則是載客航班進行安全小裕度偏差訓練,風險度比較高。在傳統的針對飛行技術的考核科目中,也要求飛行員能在飛機上部分設備都壞了的情況下,還可以操縱飛機安全返回。所以,航班飛行中要將部分設備假設成有故障,要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練習。而將偏差訓練穿插在正常載客航班中,是面臨技術升級的飛行員的一種必然需求。但我們更應該清楚這種訓練確實是犧牲了部分安全裕度,並不是最安全的飛行方式。
目前,我國民航飛行員的年度訓練只有10-12個小時,每半年訓練6小時,技術上只談得上是維持基本的水平。在航班飛行中,建立運行經歷,只是正常的動作,沒有偏差訓練,而需要掌握的飄、高、跳和偏、衝、掉等修正技術,則不好訓練。正常飛行是慣用的例行的熟練技能活動,而飛行特殊情況是串聯在正常飛行中突然出現的異常情況。特別是進入自動飛行方式之後,如果機組的注意力指向游離或落後於飛行動態的變化,當特殊情況出現且馬上急需接手處置時,機組往往在處置初期會感到措手不及。因此,在航班生產中,不能「嚴禁偏差」訓練。否則,在中國目前的訓練現實面前,會出現飛行員基本駕駛術下降的惡果,最起碼應對複雜天氣的操縱能力會明顯變弱。掌握飛機性能,只能通過偏差訓練。近年來,飛機著陸擦尾、偏離衝出跑道的事件概率有所上升,這與前些年強調自動飛行、淡化手動操作可能存在一定關係。
把握好訓練的尺度
關於飛行訓練。我的看法是:在航班飛行過程中,可以實施一些安全裕度比較大的「綠色課目」。這種課目,對安全不構成威脅。而極限性能訓練屬於「紅色課目」,只能放在高等級模擬機上實施。安全小裕度課目,如前面提到的「三脫」,則應歸入「橙色課目」。作為飛行教員或當班機長,則應掌握好放手量,基於自己的能力允許偏差量的大小,防止超出自己的糾偏能力底線而導致安全問題發生。以下幾點意見,僅供參考。
掌握好條件
第一,天氣。
第二,運行條件,如進近方式、跑道狀況等。
第三,不設雙重以上的偏差。
第四,機長、教員要隨時準備接管飛機操縱,防止弄假成真。
第五,遵循民航法規、飛機手冊的相應規定,在安全裕度範圍內實施。
可以進行運行類偏差訓練
第一,簡單氣象可以實施非精密進近訓練。
第二,複雜天氣可以假設精密進近偏差訓練。
第三,設置單一偏差(垂直偏差、水平偏差),而不是複合偏差。
第四,因人而異,循序漸進。新副駕駛要簡單,老副駕駛則可以增加難度。運用好「示範、提示、放手」等空中教學方法。
第五,高度越低,放手量越小。著陸飛越跑道入口之前,機長必須手不離杆腳不離舵,隨時準備接替操縱。
其中的注意事項包括:垂直偏差,向上可放鬆,向下從嚴。防止低於安全高度;水平偏差,要注意扇區安全高度和五邊各控制點的最低安全高度,要特別關注地形地貌存在的安全風險。隨著高度的降低,方向和位置的變化從嚴。
第六,偏差訓練時,重點使用好自動設備,如自動駕駛儀(這是隨時準備幫助接替你操縱飛機的待命「機長」)。人工飛行可適當,主要是磨鍊自己「注意力分配」的及時性和對偏差判斷的敏銳性。關鍵是要使用好自動設備,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的飛行精力,以監控飛行動態,確保安全裕度。
不能在載客航班上模擬飛機關鍵系統故障的訓練
第一,飛機構形,如設定襟翼故障,這會影響著陸距離。
第二,發動機等動力系統,會影響越障能力。
第三,操縱系統,會直接影響安全裕度。
但可以假定導航設備故障(如:調離正常頻率、遮擋導航儀表等),以增加水平方向和位置判斷的困難,並通過少量儀表信息進行原始判斷。
航班生產中,嚴禁訓練或放任訓練都不合適。關鍵是要評估所實施的訓練課目能對運行安全構成多大的風險,如果風險很小,或者雖有風險但備有應對措施,這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評估認為風險度偏高,就需要設置必要的限制,以確保飛行安全。(本文發表於《中國民航報》2009年8月12日03版)
(作者系春秋航空副總裁、民航局特聘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