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資源網對話:中國航班因軍事管制更耗油?

2020-11-25 民航資源中國網

民航資源網對話:中國航班因軍事管制更耗油?

來源:民航資源網 2012-10-10 09:20:52 我來說兩句(12)

專業分類】空管 文章編號】31-2012-0205

  

  「十一」前,一條《中國航班因軍事管制更耗油》的微博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微博轉述了James Fallows(《大西洋月刊》專欄作家,曾擔任吉米·卡特總統的首席演講稿撰寫人)在其著作《China Airborne》中的觀點「由於空中交通管制的原因,中國的航空運營在許多飛行階段是非常低效的」。

  James Fallows認為:

  在全世界,大型客機的巡航高度通常介於30000-40000英尺之間。這個高度的好處在於,空氣非常稀薄,可以將飛機受到的阻力減少到最小,燃油效率最高。而中國的大型客機被更多地要求在效率較低的10000-20000英尺低空飛行。

  在北美和歐洲,客機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的航線相對而言更加直接。由於航線擁堵,所以情況會有所差異,但總體來說航線是相對筆直的。而在中國,由於軍方的空域管制,航線會更加迂迴,因此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燃油,增加更多的排放。

  任何一個曾經在中國的主要機場起飛的人都知道,在地面上的滑行和延誤可以達到多麼長的時間。與歐洲和北美的標準比起來,中國機場的每分鐘起降班次要少得多。這也導致中國的航班在地面上更加耗油。

  事實的確如此嗎?我們有請到了中國民用航空華北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總工程師顏曉東為大家做出解讀。

 

  圖:飛機排隊起飛。民航資源網資料圖片,攝影:民航資源網網友「叮叮噹噹」

 

中國航班是否因軍事管制更耗油?

——民航資源網對話華北空管局總工程師顏曉東

 

  民航資源網:中國空域的使用情況如何,民航所佔比例多大?

  顏曉東:目前,中國空域按照使用性質大致可以分為:軍民航共用空域、軍航專屬空域、限制使用空域、禁止使用空域。一般情況下,軍民航共用空域主要為民航運輸航空飛行所用,同時也對軍航運輸飛行開放;軍航專屬空域主要用於軍事訓練目的飛行,其中一部分空域可以通過軍民航管制部門的協調,臨時用於民航運輸飛行;限制使用空域和禁止使用空域在其生效期間內對於軍民航飛行器均適用。這種空域控制管理方法在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同樣存在,主要區別在於時間、程度和範圍的不同。

  目前我國約有120條臨時航線對民航開放,總裡程大約33000千米。這部分臨時航線是從軍航專屬空域內劃設出來,通過軍民航運行層面的動態協調用於民航運輸飛行。

  至於各類空域在國家空域系統中所佔的比例,還沒有得到具體數據。但是據中國國家空域技術重點實驗室研究報告表明,中國軍民航實際可用空域面積為998.50萬平方公裡。其中,軍航日常使用空域234.72萬平方公裡,佔23.51%;民航日常使用空域面積319.53萬平方公裡,佔32%。

  研究報告同時表明,在瀋陽-北京-西安-成都-昆明以東地區,軍民航日常實際可用空域面積為397.87萬平方公裡,航路航線佔用面積為169.11萬平方公裡,佔42.50%;軍航使用空域面積為169.94萬平方公裡,佔42.70%。另外,臨時航線佔用面積為36.50萬平方公裡,佔9.17%。(引自:中新社北京2011年6月10日電,記者:陶社蘭,歐陽開宇)。

  上述報告所提及的數字主要是強調二維空間上的佔用比例,但是我認為,空域是一個包含時間在內的四維空間,不單在平面上,在高度上也需要劃分使用範圍,同時在佔用時間方面,空域資源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調配餘度。

  根據多年運行的經驗觀察判斷,在我國航空運輸發達的中東部地區,民航運輸可使用的空域範圍約佔地區空域資源總量的四成左右,如果將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區廣袤的待開發空域核算在內,那麼民航運輸所佔國家空域資源的比例將會被大大攤薄。

  民航資源網:除了二維空間上的調配,中國空域在飛行高度層上的劃分是如何發展的?

  顏曉東: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高度層的劃設在我國也有一個改革和進化過程。

  1993年以前,6000米以下每隔300米一個高度層,6000米以上,每隔1000米一個高度層。

  1993年10月15日我國進行了第一次高度層改革。改革後,6000米至12000米範圍內,每隔600米為一個高度層;12000米以上,每隔1000米為一個高度層。

  2001年,我國實行第二次飛行高度層改革,9000米以下全部按每隔300米一個高度層進行配備。

  我國的第三次高度層改革於2007年11月22日在全國統一實施。2007年11月22日北京時間零時起,中國民航在境內12500米以下的空域全部按每隔300米一個高度層配備,並且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米制單位實施縮小飛行高度層垂直間隔的國家,英制與米制數值之間的轉換方法得到國際民航組織的認可並向其他國家推廣。

  民航資源網:飛機飛行高度與燃油效率是怎樣的一個關係,是否飛得越高越省油?

  顏曉東:航空器飛行時,發動機產生的動力主要用於抵抗航空器自身重力和空氣阻力。由於高空空氣密度相對較低,因而對航空器產生的阻力相對較小,但是,航空器在爬升高度的過程中需要額外消耗更多的動力用於轉化成勢能。因此,航空器在兩個機場之間飛行時有一個最佳的飛行剖面,現代大型運輸航空器可以通過飛行管理計算機系統計算出這個最佳飛行剖面供飛行員和航空公司籤派員參考。

  航空器的機型、發動機型號、載量、航線長度以及氣象條件等因素,決定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商用運輸航空器的經濟巡航高度一般在13000米以下。航空器飛行時,大部分飛行階段都是按照氣壓高度表的高度指示控制飛行高度的,表指高度值與實際高度之間的誤差取決於氣壓高度表的精度。由於高度越高,空氣越稀薄,因此高度誤差就越大。世界範圍內的高度層細化和配置都是隨著機載設施的逐步升級和飛行量不斷增長而逐步進行的。

  民航資源網:中國民航燃油效率比歐美低,事實如此嗎?

  顏曉東:很多朋友對我國民航運輸飛行的燃油效率非常關心,認為與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的民航運輸燃油效率較低。本人根據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情況和查閱的資料進行分析對比。

  以美國為例,擴張型軍事戰略使其主要軍事活動都放在海外,美國本土駐軍相對較少,因此美國領空內的軍事飛行訓練活動所佔比例也比較少。即便是在本土進行,聯邦航空局也將大量的訓練空域劃設在東、西海岸線以外,軍航飛機由陸地上的軍事基地起飛,航線長時則由空中加油機帶領,沿民航航路按照聯邦航空局的統一規則飛往訓練空域附近,然後脫離民航航路進入指定空域進行軍事訓練。這種軍事戰略體制形成的國家空域資源能夠更多地為民用航空運輸和通用航空飛行所用。

  與美國和一些發達國家不同,一直以來我國推行軍事防禦戰略,沒有海外駐軍,戰略縱深需要深入到內陸地區,目前所有航空軍事訓練任務都是在我國的領空內進行。據「簡氏防衛周刊」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空軍的殲擊機還是以殲-7、殲-8為代表的「二代半」戰鬥飛機所佔比例較大,這些機型的作戰半徑約為600千米至800千米,以蘇-27、蘇-30以及殲-10等為代表的「三代機」作戰半徑可以達到1500千米左右,但是裝備數量有限,加之空中加授油能力的限制,使得大部分軍航訓練任務通常在軍事基地附近的空域進行。

  鑑於上述分析,從民航運輸飛行的角度來看,由於國家空域資源配置差異,同等距離的兩個城市之間,飛行距離在美國可能要比在中國略短,飛行高度更加有利,燃油效率更高,排放更低。但是,我認為,美國在這種前提下由民航運輸節省的燃油還不足以支持將大量的軍航飛機送往海外進行軍事訓練。換句話說,民航運輸從地面到空中整體運行效率方面確實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在地面的起飛前階段,我們還有很多的節能減排工作需要去做,但用於我國軍民航飛行的航空燃油總體使用效率,還是有其肯定的理由的。

  民航資源網:空中交通管制是如何實現的?

  顏曉東:航空歷史的發展總是伴隨著血和淚,1956年6月30日,美國環球航空公司和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飛機在大峽谷發生相撞,導致128人死亡,此次事故引起美國社會的極大關注,人們意識到應當進一步加強空中交通的管理,美國需要更安全的天空,美國聯邦航空總署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

  一般來說,管制部門的主要任務是:間隔航空器、充分利用空域資源和避免管制員工作量過載。而航空公司的主要任務包括:保證航班正點起飛並準時飛抵目的地、確保旅客轉機、航班和飛行機組的銜接、降低燃油消耗。當出現惡劣天氣等不正常因素時,流量管理中心與航空公司、以及空域其他用戶之間密切合作,確保最大限度地實現各方目標,這種合作被稱作「協同決策」(CDM)。

  協同決策是美國實施流量管理的重要概念。它是通過在可行政策下應用有效的技術,確保聯邦航空局與國家空域系統的用戶之間進行有效的協調,在公平、平等的透明環境中共享更加及時準確的可用信息,更加靈活地解決飛行流量所帶來的問題。

  在美國空管體系中,任何空域用戶都可以成為協同決策的參與者,包括美國及加拿大的空管部門、客運或貨運航空公司、通用航空等等,協同決策要求參與各方建立符合規範要求的數據標準和必要的硬體設施,聯邦航空局必須恪守為航空公司相關信息保密的承諾,並使相關數據只用於支持流量管理決策,聯邦航空局負責開發協同決策的應用工具並免費提供給所有用戶。

  協同決策的實施,有效地減少了航班時刻的浪費,提高了空域的使用率,降低了航班延誤。聯邦航空局對2002年的流量管理工作進行了評估,分析表明,由於使用了協同決策工具,2002年大約避免了1370-2170萬分鐘的額外延誤,為航空用戶挽回了3.415-5.42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聯邦航空局已意識到隨著航空事業的發展,國際合作對提高空域運行效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國際民航組織第11次航行委員會議上,聯邦航空局向與會各國介紹了美國實施協同決策的經驗,意在向國際社會推廣協同決策概念。目前聯邦航空局已與日本、加拿大和歐洲空管組織籤訂了合作協議或諒解備忘錄,以圖逐步加強國際間交流與合作,更大範圍地提高航空運輸效率。

  民航資源網:剛剛您談到了流量管理,空中流量管理是怎麼一回事呢?

  顏曉東:關於飛行流量管理我們還是以美國這個航空飛行世界第一的國家為例。近幾年,美國每年大約有六千三百萬經由塔臺管制指揮的起降航班,超過19萬架商用和近21萬架通用航空器,每年要接送63300多萬旅客,同時還要運送近260億磅的貨郵。美國一共有19815個機場,其中能滿足9座以上的商用、民用機場為542個,軍用機場為57個(以上為2006年數據)。目前,美國每天24小時中的任何時刻,空中都會有不少於4000架有飛行計劃的航空器在空中飛行,高峰時,這個數字可以超過8000,因此,飛行流量管理對於美國的航空飛行安全至關重要,流量管理效率直接作用於航空產業效益。

  美國的飛行流量管理經歷了由簡到繁、由局部及地區的發展歷程。上世紀60年代末期,為解決紐約大都會地區的空中交通擁堵問題,聯邦航空局開始採取人工排序的方法規範飛往該區域的飛行流量;70年代,當美國最初建立流量管理概念的時候,主要考慮因素是由於燃油緊缺而減少航班的空中等待,以及空中交通管制部門的工作量過載問題;到了80年代,聯邦航空局開始在華盛頓總部建立中央流量管制室(CENTRAL FLOW CONTROL FACILITY)(也被簡稱為:CF²),該部門通過對飛行活動的動態監控為管制部門提供預警服務,初步實施了地面等待和流量預測計劃;進入90年代,聯邦航空局流量管理機構逐步完善,基於中央流量管制室在流量管理方面表現出的積極作用,聯邦航空局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並於1994年建成今天的流量管理中心,進一步整合中央流量管制室、機場預留室(Airport Reservation Office)、空中交通服務應急指揮部(The Air Traffic Service Contingency Command Post)、中央高度預留室(CARF)的功能和職責,逐步形成了流量管理中心、區域管制中心和終端及繁忙機場塔臺的三級流量管理系統,開始與航空公司合作,相互交換、共享航班動態信息,通過飛行流量顯示系統監控飛行動態並開始為空管部門以外的空域用戶提供預警服務,與所有空域用戶共同建立協同決策機制,共同協調製定地面延誤方案。

  今天,聯邦航空局流量管理系統已經擁有了以流量管理中心為核心,以設置在區域管制中心、終端管制中心和一些繁忙機場塔臺以及海外的總共87個流量管理單元為支持和執行機構的流量管理體系。這一體系能夠綜合各類相關動態信息,使用集成了多種自動化系統的管理工具,採用協同決策的機制與國家空域用戶共同制定飛行流量管理方案,爭取實現國家航空經濟效益最大化。

  惡劣的天氣現象,空域環境、機場或者管制部門發生特殊情況等都可以引發對飛行流量的控制,其核心是始終確保管制員工作載荷處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不能威脅航空運行安全。

  伴隨航空運輸業的多年發展,美國航路結構趨於合理,航班的宏觀管理比較科學,管制手段相對先進,因此產生於北美大陸的惡劣天氣成為了影響航班正常的主要因素。春季是北美惡劣天氣多發季節,每年由於天氣原因導致的流量控制大約佔總量的80%。

  民航資源網:空中流量控制是如何實現的?歐美哪些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

  顏曉東:所謂流量控制,即飛行流量控制,是指航空器運行管理部門通過採取限制航空器的起飛(或滑行)時刻、飛行(或滑行)速度、飛行高度、飛行(或滑行)軌跡等手段,對空中(或地面)一定區域範圍內航空器運行數量進行有效的管理。

  空中流量控制分為戰略流量控制和戰術流量控制。戰略流量控制側重於宏觀控制,適用於範圍較廣、持續時間較長、預見性較強的因素,往往是在實施飛行之前由民航運行管理部門統籌考慮航空公司的運行和市場需求、機場運營單位對於航班運行的綜合保障能力以及空中交通管制部門的管理能力等因素,對於一個地區或者機場進行航空運行的數量進行管理和控制,主要表現形式是制定科學的航班計劃,確定細緻的航班時刻表。這種方法可以確保每一個機場的飛行流量與該地區或機場的綜合保障能力相匹配,同時還能儘可能滿足航空公司的運行和市場需求。

  戰術流量控制則具有一定的突發性、時效性和靈活性。在當日航班運行過程中正常的運行秩序受到外界條件的幹擾時,空中飛行流有可能變得不穩定。比如,大量航空器為了避開航路上的危險天氣而選擇其它航路,使得相關航路變得擁擠,為了避免飛行流量瞬間過大,超過管制員的工作負荷從而危及飛行安全,管制部門通常會採取指揮航空器空中盤旋等待、返航起飛機場備降或者改飛其他備降機場等應急措施調整空中飛行流量。與此相比,採用限制航班起飛時間、降低空中飛行流量是最安全也是最經濟的一種流量管理手段。但這種地面等待的流量控制方法對於出行旅客也是最為敏感的。

  流量控制實施的方法包括:高度調整、縱向間隔調整、速度調整、空中等待、起飛間隔控制、航路飛行密度控制、進港密度控制、改變航路、地面延誤程序和停止放行等,這些手段可以根據不同情況用於實施戰略和戰術流量控制。

  在美國,當某個機場或者地區需要對外進行流量控制時,管制部門對控制區域內的航空器都會發布直接、具體的引導和調速指令,使相關航空器改變飛行路線併入其他航路;對那些距離控制區域還有30至40分鐘飛行時間的航空器,管制部門將會與相關飛行員直接聯絡,共同制定改航計劃從而達到限制進入控制區域的飛行流量;而對於需要一個或數個小時才會進入控制區域的空中航班則由流量管理中心與航空公司運控中心協調,根據造成流量控制的原因並綜合考慮航空公司的意圖,重新調整航班計劃後在系統內公布。

  今天,我國民航運輸流量管理體系正在逐步搭建,運行層面的流量管理措施和工具已經在繁忙地區得以應用,流量管理系統正在由管制部門內部逐漸向更加廣泛的空域用戶滲透,從近一兩年的實際運行效果來看,取得了一些令人滿意的成果,但是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美國人用四十多年建立的空中流量管理體系仍然在不斷地升級完善,相信我們可以更多地借鑑歐美國家的經驗教訓,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中國的國家空中流量管理系統,為航空運輸安全和航空產業發展以及航空軍事飛行提供更加完善高效的服務。

相關焦點

  • 民航三方圓桌對話 讓更多航班運行更順暢
    因此,10月30日在廈門召開的第三屆航空公司 空管系統 民用機場圓桌對話會首次把客貨運航班的運行協同一起提到了會議議程上。來自國內主要航空公司、機場和空管系統的代表在中國航空運輸協會、中國民用機場協會、民航局空管局的召集下坐到了一起,談過去的成果,談磨合中的收穫,更談依然存在的問題和亟需提升的空間。
  • 空軍與民航:大陸空域資源的蛻變
    但是,隨著我國民用航空持續快速發展與軍事航空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飛行繁忙地區空域資源緊張狀況日益突出,現行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空域管理方式難以滿足綠色低碳航空運行需求,嚴重製約我國民用航空事業發展。在全國政協民航調研座談會上,民航局副局長王昌順用了這樣一個精妙的比喻,來形容空域緊張問題如今已成為制約民航高速發展的最大的瓶頸問題之一。
  • 武漢天河機場航空器機坪運行管理全面移交 開啟塔臺管制與機坪管制...
    人民網武漢8月16日電 8月16日零時,武漢天河機場航空器機坪管制指揮職責正式由民航湖北空管分局移交到武漢天河機場8月16日00:01,機坪管制員謝嵩發出了機坪管制移交後的第一條管制指令,標誌著武漢天河機場正式開啟「雙塔」新時代。 為提高航空器機坪運行效率,進而提高航班正常性,2013年8月,民航局下發《關於推進航空器機坪運行管理移交機場管理機構工作的通知》,要求逐步推進機坪管制移交工作,尤其是年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多航站樓、多跑道、存在遮蔽區的機場。
  • 現階段中國民航發展環境分析
    現階段中國民航發展環境分析 來源:民航資源網 作者:綦琦 劉亞偉 2012-12-10 14:29:29 特別是2012年頻繁出現一些關於航班延誤賠償、機場惡性事件、旅客霸佔飛機等情況,充分體現了乘客群體維權意識的增強。更多乘客已經熟知航空運輸的細節,對其享受的服務和遭遇的境遇有著更強的意識性。這一改變迫使中國民航應該思考如何更加人性化地提供各項服務,同時還要加強乘客群體意識的引導工作,倡導乘客對民航工作特殊性的理解。
  • 西北空管局區域管制中心爭分奪秒保障造血幹細胞運輸
    民航資源網2020年9月5日消息:9月1日,在一場緊急的生命接力賽中,西北空管局空管中心區域管制中心開通綠色通道,成功保障了一架載有造血幹細胞航班運輸(由西安鹹陽機場飛往上海虹橋機場),為挽救病患的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
  • 極地新航路:東航商業航班首度飛越大西洋
    東航極地航線示意圖《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錢擘 通訊員唐靜、這家中國民航開飛極地航路最早的航空公司,開始了北極飛行的新篇章。通過由此實現的航班運行管理精細化和航路走向優化,僅今年冬季的北美航線上,東航就有望減少燃油消耗1000噸,直接減少燃油成本540萬元,同時創造800噸以上的貨運營收空間,平均每個優化航班可縮短飛行時間22分鐘。
  • 圖片 盤點宣布停飛737MAX飛機的航空公司_民航新聞_民航資源網
    圖:波音737MAX飛機 來源/波音官網   民航資源網2019年3月12日消息:3月10日,衣索比亞航空一架載157人的ET302航班失事,造成機上人員全部遇難。中國【連結>>民航局:國內航司於3月11日18時前暫停運行737-8】  3月11日,中國民航局發布要求國內運輸航空公司暫停波音737-8飛機商業運行的通知,要求截止11日18時前暫停所有波音737-8飛機的商業運行,在確認具備有效保障飛行安全的有關措施後,再通知各運輸航空公司恢復波音737-8飛機的商業運行。
  • 大連空管站區域管制室及時處置因強對流天氣造成航班大高度偏差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黃一晟 報導:隨著雷雨季節的來臨,大連管制區面臨著雷雨繞飛的挑戰。近日,強對流天氣侵襲大連,大連空管站管制運行部區域管制室及時處置因強對流天氣造成航班大高度偏差。15時25分,在所有管制員都全神貫注的指揮航班繞飛雷雨之時,大連01號扇區管制員孫異達突然發現某航班脫離10400米高度開始下降,而在其側方15.3公裡處就有一架航班,管制人員立即給出指令,指揮其保持10400米高度並詢問原因。機組回復剛剛遭遇強烈下降氣流,現已沒有影響,隨即重新保持10400米高度。
  • 天津空管引導一襟翼故障航班安全降落
    民航資源網2015年11月3日消息 近日,民航天津空管分局管制運行部進近管制室成功保障一架襟翼故障的航班安全落地。當日上午10點30分,管制運行部進近管制員正常引導由廣州飛來天津落地的某航班(機型波音737-700)34R盲降,在密切關注其飛行動態時,發現該機一直沒有嚴格對正航道,便主動向機組證實是否建立34R航道。機組回復,發現襟翼故障,申請中止進近,並請求管制員引導其機動飛行以核對排故檢查單。
  • 珠海機場航空器機坪管制職責正式移交
    珠海機場機坪塔臺管制室揭牌航空器機坪管制移交工作是順應當前發展變化而進行的一次民航運行模式的重大變革,也是進一步提升民航運行安全和效率的重要舉措。珠海機場機坪塔臺管制室於2018年10月籌建成立,並與運行指揮室合併組成機坪管制運行部,共同致力於提高航班放行正常率。
  • 空域管制過嚴已成為中國飛行員培訓的潛障礙
    民航資源網資料圖片,攝影:民航資源網網友「TOPGUN」   「飛行員缺口」危機還在繼續擴大。  中國民用航空總局(以下簡稱「民航總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到2010年,中國民航飛機將達到1250架,民航業至少需要補充7000多名飛行員。  「這僅僅是一個保守數字,飛機員的缺口應該在1萬人左右。」民航總局有關人士說。
  • 航班管家發布《12月中國及主要國家民航恢復情況》報告
    日前,航班管家發布了2020年12月中國及主要國家民航恢復情況。報告統計了從12月1日到12月31日民航恢復總體情況、大型機場和主要航司航班量及執飛率、各大洲民航恢復率等數據,以此解讀民航市場恢復趨勢。
  • 民航珠海空管站圓滿完成珠海機場機坪管制移交
    民航資源網2020年11月26日消息:「春秋8820,金灣塔臺,聯繫金灣機坪121.675,再見。」2020年11月26日10點,伴隨著民航珠海空管站塔臺管制員的脫波移交指令,珠海機場機坪管制正式移交至珠港機場管理有限公司。隨後,珠海空管站與珠港機場管理有限公司舉辦機坪管制正式移交儀式,珠海空管站廖超豪站長,珠港機場管理有限公司丘昌賢總經理參加此次移交儀式。
  • 飛機襟翼故障 空管引導航班更換跑道安全著陸
    圖:進近管制員精心保障特情航班 攝影:朱小江   民航資源網2015年11月3日消息:近日,民航天津空管分局管制運行部進近管制室成功保障一架襟翼故障的航班安全落地。  當日上午10點30分,管制運行部進近管制員正常引導由廣州飛來天津落地的某航班(機型波音737-700)34R盲降,在密切關注其飛行動態時,發現該機一直沒有嚴格對正航道,便主動向機組證實是否建立34R航道。機組回復,發現襟翼故障,申請中止進近,並請求管制員引導其機動飛行以核對排故檢查單。
  • 管制高度下降600米 空中大排堵:讓飛機飛得更低
    這條道路的寬窄、流量,與航班的效率和正點率有密切關係。今天零時起,上海區域的飛機最低飛行高度將由原來的8400米(不含),降低至7800米(不含)。如果以每兩架飛機縱向間隔300米為標準,這次調整,實際上是為空中高速公路增加了兩根「車道」。 管制高度下降600米 與地面上平面劃分車道不同,空中的航路劃分,以縱向為標準。
  • 民航湖北空管分局全力做好武漢國際客運航班復航保障工作
    ,中國民用航空局批准自九月起,武漢天河機場分階段、有限度地逐步恢復國際客運航線。9月16日上午10時48分,民航湖北空管分局順利保障仁川至武漢TWB615航班著陸,這是武漢受到疫情影響,國際定期客運航班停運8個多月以來,首個恢復運營的國際地區客運航班。這也是湖北民航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航空事業持續復甦、穩步發展的關鍵時期。
  • PBN物語_民航新聞_民航資源網
    ,由於很多地方雷達管制難以覆蓋,為了進一步利用空域資源,人們給具備RNAV能力的飛機又添加了自我導航能力監控設備。  RNP的概念簡單理解就是為具備RNAV導航能力的飛機提供自我導航精度監控的能力,這樣做的意義就是能使飛行在雷達管制覆蓋不到的地方也可以實施。  同時可想而知,RNP航路的設計上,自我監督能力的實現使得導航精度提高,航路可以規劃得更窄更靈活。
  • 黃山機場塔臺管制室新增一名英語管制籤注
    民航資源網2015年5月11日消息:近日,黃山機場塔臺管制員丁海濤同志順利通過中國民航管制員英語測試中心組織的國際民航組織英語無線電通信等級4級(ICAO-4)考試,獲得英語管制籤注資格。  1992年,黃山航空口岸對外開放之初,黃山航空口岸為不完全開放口岸,僅限於國內航空公司執飛境外和地區航線,航務部認識到管制員英語能力的重要性,自我加壓,積極爭取分公司支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提前進行塔臺管制員英語指揮能力的儲備。
  • 中國民航迎史上最大範圍空域調整:調整班機航線走向4000多條
    中國民航迎來史上最大範圍的空域調整。   視頻來源:央視朝聞天下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外圍空域調整  一個機場能否順暢運行,空中環境極為重要。與地面交通不同,空中交通環境更複雜、更立體、涉及範圍更廣,空域優化是一項系統工程,稍有變動就有可能引發大範圍的調整。
  • 人民網民航新聞頻道推「航班動態查詢」服務
    民航資源網2010年8月9日消息:近日,筆者從人民網-中國民航新聞網頁面發現,其主頁增加了「全國航班進出港實時動態查詢」服務(如圖1)。  筆者了解到,這是自新浪網、鳳凰網後又一家網絡媒體引入此種服務。該查詢服務模擬機場電子顯示屏的形式提供全國主要城市即時航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