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輻射中溫度波動是咋來的?現在的星系團會不會對其有影響?

2020-12-03 李論科學

宇宙本身不過是一條原因和結果的無窮的鏈條。——〔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

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揭示宇宙熱大爆炸的起源,天空中近乎完美的均勻和微小的溫度波動為我們揭示了宇宙誕生時所發生的事情。那麼你可能有個疑問:微波輻射中冷熱點的溫度波動是怎麼來的?如果它是受到了早期物質分布的密度影響,那宇宙中現存的星系、星系團會不會也在影響我們看到微波輻射?

讓我們先回到宇宙的開端!

最後的散射面

熱大爆炸發生時,宇宙只是由一團粒子、反粒子和輻射組成的高溫物質濃湯。這時的宇宙空間曲率和物質分布幾乎是平坦和均勻的(但不完全是)。因為暴脹在熱大爆炸之前拉伸了整個宇宙空間,讓可見宇宙的曲率為零,也讓無處不在的微小量子漲落充滿了整個可觀測宇宙,形成了密度過高和密度過低的區域。

這時的宇宙一直在膨脹,而萬有引力卻想把一切都拉到一起,物質和能量密度過高的區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物質,並試圖在所有的尺度上重新讓宇宙坍縮。當萬有引力與膨脹之間展開撕扯鬥爭時,宇宙也在冷卻,因為膨脹的宇宙不僅導致單位體積的物質被稀釋,它還拉伸了輻射粒子,也就是光的波長。

當宇宙冷卻到足以打破正反物質的對稱性,多餘的粒子-反粒子對湮滅,質子和中子形成穩定的原子核,最後直到宇宙可以首次穩定的形成中性原子,因為此時的輻射能量已經太低,不足以再次電離中性原子。這個時候大爆炸留下的餘暉,也就是光子可以沿著直線自由的傳播而不會受任何阻礙,因為之前導致光子散射的自由電子最終都和原子核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中性原子。微波輻射光子最後的發出也被稱為「最後的散射面」

此時的輻射本身是完全均勻且溫度相同。但我們看到的微波輻射並不完全均勻。暴脹不僅造成了密度略高和密度略低的區域,而且在某些尺度上(尤其是較小的尺度),引力會使這些密度過高和密度過低的區域持續增長。

那麼,為什麼輻射本身是完全均勻的,而我們看到的卻不是?

還記得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提出的最重要概念嗎?物質和能量的存在可以使空間彎曲。如果一個空間區域的物質密度過高(有更多的物質和更多的能量),那麼這個位置的空間會被彎曲的更加嚴重,這意味著任何爬出這個區域的光都會發生引力紅移。

因此,如果一開始所有的光線都有相同的溫度,但有些區域的密度比平均值大或小,那麼光線完全爬出這些區域,進入我們的眼睛會發生什麼?

由於引力紅移高於平均水平,密度較大的區域看起來更冷,而密度較小的區域由於引力紅移低於平均水平,看起來更熱。這就是所謂的非完全薩克斯–沃爾夫效應。這個效應發生在最後的散射面上,此影響是CMB波動的主要來源。

當我們看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溫度波動時,其中的冷點將對應於密度過高的區域,由於引力的作用,這些區域將在未來形成比平均水平更密集的恆星、星系和星系團。另一方面,熱點是密度較低的區域,平均而言,這些區域會將更多的物質轉移到密度較高的周邊區域,因此會產生比平均水平更少的恆星、星系和星團。

那麼宇宙中現存所有的恆星、星系和星系團如何影響光子?

其實它們也會對微波輻射的光子造成同樣的影響,當這些原始輻射從恆星、星系、星系團的引力井裡爬出來時,也會發生引力紅移。畢竟就像哈勃告訴我們的那樣,宇宙中充滿了星系,即使在我們看來空無一物的空間區域內也充滿了大量的星系。

正常情況下星系或者星系團不會對微波輻射的光子造成任何影響。因為當光子第一次落入引力井時,它被藍移了一定的數量,而當它再次爬出引力井時,它又被紅移了相同的數量!

但是,當光子落入的引力井時,有兩種特殊的效應可以改變光子的能量,而且這兩種效應都會影響到CMB:

星系/星系團中的氣體,由於其溫度和運動,會引起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溫度的變化。這被稱為蘇尼亞耶夫-澤爾多維奇效應(分別是熱分量和運動學分量),並且已經在幾個星系團中被預測和檢測到了。它說的主要是星系團中的高能電子會與微波輻射的光子發生作用,將一部分能量轉移到光子身上,這樣就會造成高能光子增加,使得微波輻射不再是理想的黑體輻射。星系團的引力勢井(無論它們是密度過高還是過低)可以在一個光子下落並逃逸的過程中,使其波長微妙的或增或減,並隨時間改變其能量。這就是所謂的完全薩克斯–沃爾夫效應,它實際上是在大規模波動中發揮了作用,並且發生在最後的散射面到地球之間,因此它不是CMB的原始波動。這個效應產生的原因是,由於暗能量的加速膨脹,大規模引力勢阱(超星系團)和宇宙超空洞會隨著光子穿過它們的時間發生引力衰減或增強。一個光子進入一個引力勢阱(超星系團)會得到能量,在光子離開時,引力勢阱會被膨脹拉長和變淺,那麼光子就會保留了一部分能量。同樣地,光子必須消耗能量進入超空間,但當它離開稍微被壓扁的勢壘時,就不會把損失的能量全部收回,也就是說光子的能量會降低。

事實上,有一段時間我們很難解釋微波輻射中存在一個大範圍的冷點,它看起來比平均溫度低了好多,在理論上不可能存在。

但是在對該區域的星系進行觀察之後,我們確定在這個巨大的區域中,星係數量比平均數量少了20%,這意味著這是一個巨大的宇宙空洞,也就是上文說的超空間,由於完全薩克斯–沃爾夫效應改變了超空間的引力勢阱,導致穿過這個區域的CMB光會發生額外的紅移,或者比平均溫度更冷。

從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產生的冷點只是一個普通的冷點,而這個「超空間」又導致了這一區域的額外冷卻,這只是一個普通的低密度區域。我們通過將星系地圖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聯繫起來,實際上我們可以在任何引力或天體物理效應發揮作用之前,更好地理解宇宙在它誕生時的樣子!

這就是宇宙微波輻射波動的最初來源和後期星系團對波動的影響。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微波背景輻射?從中可以讀出哪些宇宙信息?
    隨著宇宙的膨脹,光子的波長會隨著時空的膨脹而拉長,這意味著早期的輻射現在溫度非常低,只比絕對零度高几度。這是關於熱大爆炸的第一個預測:微波輻射的溫度應該是均勻的,只比絕對零度高几度,並且在空間的各個方向也應該是均勻的。
  • 為什麼現在還能看到微波輻射?它以後會消失嗎?
    ——〔冰島〕拉克斯內斯:《獨立之子》宇宙誕生後已經138億年,在我們的可觀測宇宙中,我們依然可以看見大爆炸留下的微波輻射,而且十分均勻,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這又是為什麼呢?宇宙的其他區域也會看到同樣的微波背景嗎?隨著宇宙的膨脹,在未來微波背景會不會消失?今天就說下這幾個問題!
  • 微波背景輻射中的冷熱點是怎麼來的?它和物質分布有何關係?
    宇宙微波背景(又稱3K背景輻射)是宇宙學中「大爆炸」遺留下來的熱輻射。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不僅證實了大爆炸理論的正確性,而且也為我們帶來了宇宙早期的一些至關重要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微波背景中的溫度波動,可以讓我們知道早期宇宙中的物質分布。
  • 宇宙微波背景會消失嗎?
    在他的推斷中,他意識到宇宙中存在的光子會被加熱到如此高的溫度,以至於其中一個光子有時會有足夠的能量電離氫原子:宇宙中最常見的原子類型。當光子撞擊原子時,它與電子相互作用,要麼把它敲到一個更高的能級,要麼——如果它有足夠的能量——把電子踢出原子,使它電離。
  • 微波背景輻射和宇宙的命運
    ——劉慈欣《三體》當我們想到宇宙時,自然不會認為它是個光滑統一的地方。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就像是宇宙中的「腫塊」,散布在深淵般的無盡虛空中。但是在最大的尺度上,宇宙是光滑的。而且在宇宙的早期,這種光滑甚至會出現在較小的尺度上。大爆炸後的宇宙並非是完美統一的,否則宇宙結構就永遠不會出現。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憑什麼讓科學家拿了兩次諾貝爾獎?
    我們從物理規律可知:①任何物體的溫度都不可能低於絕對零度(-273℃,也是0開爾文);②任何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一定會有電磁波(或稱光波)輻射發來。這兩點告訴我們,宇宙中的任何物質都會有電磁波輻射。通過物質電磁波輻射的強度,就可以計算出物質的溫度。
  • 宇宙微波輻射的來源?它如何為我們揭示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和比例
    其實暗物質,不僅通過旋轉星系的問題可以得到印證,宇宙早期的微波背景也為我們揭示了關於暗物質的一些信息!所以我們今天將聊一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揭示暗物質的存在、以及如何告訴我們暗物質的比例?首先我們先了解下微波背景是什麼?它是怎麼來的?
  • 大爆炸後宇宙沒有恆星,那當時的光子是咋來的?現在又去了哪裡?
    但是,在遙遠的過去,在宇宙誕生後不久,在恆星形成之前,宇宙空間仍然充滿了光,這些光經過漫長宇宙膨脹,現在已經進入了微波波段,就是我們熟知的背景輻射。那麼這些光是從哪裡來的?所以今天要說的問題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光子從何而來?如果這些光子來自於宇宙暴漲後量子漲落產生的粒子/反粒子對的湮滅。那麼這些能量為什麼沒有「歸還」給宇宙,而是以光子的形式存在?
  • 科普來了 | 入秋後涼意襲來 你知道宇宙中最低溫度是多少嗎
    天體中還存在非熱輻射過程,例如星系團內熱氣體的熱韌致輻射,它們的溫度可以用其他方法獲得。恆星中心的溫度要比表面高得多,是宇宙中最熱的地方之一。這可能是因為其存在一顆伴星,使得它外層物質的拋射速度達到了正常值的10倍,將溫度降至極值。當然這一低溫只是暫時的,它最終將升至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溫。有很多文章都提到,太空中每立方釐米最多只有幾個粒子,基本上就是真空,在這裡溫度這一概念也就失去了意義。那麼假如我們把一個理想的溫度計放入太空,讀數會是多少呢?沒人做過這個實驗,所以還沒有確切答案。
  • 入秋後涼意襲來 你知道宇宙中最低溫度是多少嗎
    天體中還存在非熱輻射過程,例如星系團內熱氣體的熱韌致輻射,它們的溫度可以用其他方法獲得。恆星中心的溫度要比表面高得多,是宇宙中最熱的地方之一。我們地球內部的溫度大約為6200開爾文(以下簡稱開),比太陽表面溫度(5800開)略高一點,但是太陽內部的溫度高達1500萬開。質量最大、燃燒最快的恆星,核心溫度可達2億開以上。可與之相比的,是星系團中在各個星系之間瀰漫著的熱氣體。
  • 入秋後涼意襲來 你知道宇宙中最低溫度是多少嗎
    天體中還存在非熱輻射過程,例如星系團內熱氣體的熱韌致輻射,它們的溫度可以用其他方法獲得。恆星中心的溫度要比表面高得多,是宇宙中最熱的地方之一。我們地球內部的溫度大約為6200開爾文(以下簡稱開),比太陽表面溫度(5800開)略高一點,但是太陽內部的溫度高達1500萬開。質量最大、燃燒最快的恆星,核心溫度可達2億開以上。
  • 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實現「精密宇宙觀測的」
    但是,早在1940年代,伽莫夫、阿爾弗和赫爾曼就做出了微波背景的理論預言,對後來關於宇宙起源的持續討論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主要有兩種宇宙學理論在互相競爭:或者宇宙在最初的大爆炸中誕生然後繼續膨脹,或者它總是處於在一種穩恆狀態。大爆炸圖景實際上預言了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因此,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自然讓那種理論格外令人可信。
  • 隨著宇宙星系團距離的變遠,宇宙溫度反而在升高,這是怎麼回事?
    也許是受到了暗物質能量的驅使,也許是受到宇宙誕生爆炸力的影響,宇宙一直處於膨脹狀態,所有物質都在不斷分離,星系之間的距離正在擴大,並且分離速度還在加快中。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科學家逐漸肯定了一個事實,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到40億年前,宇宙擴張速度一直在加快,隨著時光的流逝,宇宙星系團之間的距離會更遠
  • 大到難以想像的超星系團
    現存的超星系團顯示宇宙內的星系分布是不均勻的;多數的都聚集在一起成為群和集團,每個小集團的星系從50個至數千個不等。這些群和集團與其他星系形成更大的被隔絕的結構,稱為超星系團。在本質上曾經被認為是最大的結構,超星系團現在被了解是有時被稱為"超星系複合體"的更大的片狀或牆的巨大結構的下一層級,他們可能跨過數十億光年的空間,超過了可見宇宙的5%。
  • 中國文成網丨入秋後涼意襲來 你知道宇宙中最低溫度是多少嗎
    不同溫度的恆星具有不同的峰值波長和分布曲線,從熱輻射規律就能推算出它的表面溫度,我們稱之為有效溫度。天體中還存在非熱輻射過程,例如星系團內熱氣體的熱韌致輻射,它們的溫度可以用其他方法獲得。恆星中心的溫度要比表面高得多,是宇宙中最熱的地方之一。我們地球內部的溫度大約為6200開爾文(以下簡稱開),比太陽表面溫度(5800開)略高一點,但是太陽內部的溫度高達1500萬開。
  • 宇宙會各向異性膨脹嗎?
    這些中性原子一旦形成,那些殘留的光子便會穿過宇宙,波長太長而無法與那些原子相互作用。在此後的數十億年裡,它們應該一直紅移到光譜的微波部分:宇宙微波背景(CMB)。有了合適的設備——由小組組長鮑勃·迪克首創的迪克輻射計——他們終於可以探測到它。
  • AirPods微波會影響健康?看專家怎麼說
    作為2016年最受歡迎無線藍牙耳機之一的「AirPods」,直到現在還處於嚴重供不應求的狀態,用戶下單後仍然要苦等一個多月才能收到貨。然而近日,卻有分析師提出一個消費者普遍都不會關心的問題,那就是長時間使用AirPods耳機或許會給用戶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 基站信號輻射,到底會不會影響健康?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害怕「輻射」。一直以來,圍繞基站輻射的紛爭在各地時有發生,相關的新聞也是屢見不鮮。很多時候,運營商只得無奈拆除小區所有的基站設備,撤退離場。這樣一來,導致更多用戶的正常生活受到影響。
  • 你知道宇宙中最低溫度是多少嗎
    天體中還存在非熱輻射過程,例如星系團內熱氣體的熱韌致輻射,它們的溫度可以用其他方法獲得。恆星中心的溫度要比表面高得多,是宇宙中最熱的地方之一。我們地球內部的溫度大約為6200開爾文(以下簡稱開),比太陽表面溫度(5800開)略高一點,但是太陽內部的溫度高達1500萬開。質量最大、燃燒最快的恆星,核心溫度可達2億開以上。可與之相比的,是星系團中在各個星系之間瀰漫著的熱氣體。
  • 你知道宇宙中最低溫度是多少嗎?
    不同溫度的恆星具有不同的峰值波長和分布曲線,從熱輻射規律就能推算出它的表面溫度,我們稱之為有效溫度。天體中還存在非熱輻射過程,例如星系團內熱氣體的熱韌致輻射,它們的溫度可以用其他方法獲得。恆星中心的溫度要比表面高得多,是宇宙中最熱的地方之一。我們地球內部的溫度大約為6200開爾文(以下簡稱開),比太陽表面溫度(5800開)略高一點,但是太陽內部的溫度高達1500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