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後宇宙沒有恆星,那當時的光子是咋來的?現在又去了哪裡?

2021-01-15 李論科學

「光認為它的速度最快,但不管光跑得有多快,黑暗總是先它一步,然後在那裡靜靜的等著光的到來。」——特裡·普拉切特

在一個沒有月亮、晴朗無雲的夜晚仰望天空,除了廣闊、深邃、黑暗的夜空背景,我們還能看到一些或明或暗的光點,如果有人問你這些光是從哪裡來的?你會說:它們是少數的行星,以及恆星、星系、星雲等等。但是,在遙遠的過去,在宇宙誕生後不久,在恆星形成之前,宇宙空間仍然充滿了光,這些光經過漫長宇宙膨脹,現在已經進入了微波波段,就是我們熟知的背景輻射。那麼這些光是從哪裡來的?

所以今天要說的問題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光子從何而來?如果這些光子來自於宇宙暴漲後量子漲落產生的粒子/反粒子對的湮滅。那麼這些能量為什麼沒有「歸還」給宇宙,而是以光子的形式存在?

我們先說下CMB,看看它是怎麼來的。

1965年,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使用的這種喇叭式的雷達天線在全天空中的各個方向上發現了一種不知名的噪音。他們隨後排除了各種可能產生的幹擾,但這種噪音依然不分晝夜地存在著,而且在各個方向上的大小似乎是一樣的。

這其實就是當時宇宙學家們苦苦尋找的大爆炸的證據,其源自於早期宇宙中一個熾熱、稠密的狀態:熱大爆炸。

當時由於技術的限制,所測量的微波輻射溫度比絕對零度高了3度,也沒有發現任何的溫度波動,但隨著wmap的觀測數據和普朗克衛星的升空,人們才以越來越高的精度測量了背景輻射,發現它不僅比絕對零度高了2.725K,而且其光譜完全符合黑體輻射,也存在微小的密度漲落,與「大爆炸理論」的預言完全一致,並且一舉排除了當時眾多的有關宇宙起源的理論,奠定了大爆炸在宇宙學中的地位。

左邊的圖像是太陽光譜(黃色)和黑體輻射光譜(灰色)的對比,右邊的圖片是微波輻射的光譜類型與黑體輻射基本一致。甚至比太陽光譜吻合的還要好。

早期的宇宙,正反物質的不對稱以及暴脹理論

光子有一個特性,隨著空間的膨脹不僅密度會被稀釋,其波長也會被拉長,並損失能量。也就是說,隨著宇宙隨時間的膨脹,起初的輻射能量會冷卻。因此,當我們追溯遙遠的宇宙時,我們會看到宇宙空間更小,物質密度更大,溫度更高。

那麼,宇宙中的這些光子是怎麼來的?當然它們並不是由恆星發出的,因為這些光子誕生時根本沒有恆星。這些光子也不是由原子的電子受激輻射出來的,因為這些光子存在時宇宙中的原子還沒有形成。如果我們繼續再往前找,回到宇宙能量非常高的時期,甚至這個時候連原子核都無法形成,因為這時的光子能量高到可以電離任何結構,質子和中子根本無法結合,而光子和光子之間甚至可以通過E = mc^2相互作用,兩個光子相撞會自發地產生物質和反物質對!

這時的正反物質對是真實的粒子,而不是像今天所說的真空能量是虛粒子對,由於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ΔEΔt≥/ 2,它們擁有的極高能量意味著這些正反粒子對只會存在極小的時間,然後就會互相湮滅變成兩個光子。兩個光子相撞又會產生任何可以產生的粒子,這跟我們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幹的事一樣,只要有足夠的能量就會產生任何可以產生的粒子。

在大爆炸後不久的可觀測宇宙中,存在著大約10^89個粒子和反粒子對。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我們知道宇宙的物質和反物質不對稱(這也是一個比較大的謎題),才導致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物質宇宙,當時宇宙確實是發生了一些目前我們不是很清楚的過程,其導致了產生的正粒子數略高於反粒子數(正物質比反物質多了1 / 1000000000),正反物質湮滅完以後,我們的可觀測宇宙就剩下了大約10 ^ 80物質粒子和10 ^ 89個光子。

也就是說,正反物質的不對稱,可以讓宇宙中的物質保留下來,但這並沒有回答宇宙中最初的物質、反物質和輻射(光子)是怎麼來的?這是一個比反物質消失更大的宇宙謎題,簡單地說「這就是宇宙的起源問題」,而目前的答案並不是很令人滿意。

但目前也不是說不能解釋,也有相應的理論,就是我們熟知的宇宙暴漲理論,它就解釋了熱大爆炸狀態的來歷,也解釋了空間各向同性、平坦0曲率、奇異粒子消失之謎。

大爆炸的初始條件來自於宇宙暴脹,也就是說在大爆炸之前還存在一個階段就是宇宙呈指數碰撞的狀態,這時宇宙中的能量並不是物質、反物質、輻射,而是空間本身固有的能量,或者可以認為是早期超強的暗能量。

暴脹將宇宙空間快速拉平,在我們的可觀測宇宙中呈現出0曲率,也使我們可觀測宇宙的各個方向都處於相同的溫度,它稀釋了所有可能存在的一些奇異粒子(如磁單極子,以至於我們今天發現不了這些粒子),它創造了可觀測宇宙中密度過高和過低的微小波動,正是這些密度波動誕生了後來的恆星、星系,被稱為宇宙結構的種子。

那麼粒子,反粒子和輻射(光子)是怎麼來的?

目前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在暴脹結束時,真空能量就衰變到了物質中,也就是說有部分能量以物質和輻射的形式儲存了起來,而大部分能量依然存在於目前的真空空間中,就是我們說的暗能量,其佔到了宇宙總質能的68.3%。那暴漲又是怎麼開始,怎麼結束的?

這個問題依然是謎中之謎,我們可以這樣想一下,宇宙的的起源並不是從0秒開始的,而是從10^-36 秒開始,也就是說宇宙一開始就已經處在暴脹狀態!就能量而言,當宇宙慢慢降低勢能時,就會發生暴脹,但當能量最終進入最低的勢能(山谷)時,暴脹就結束了,就像下圖中的小球,一開始就往下滾,宇宙在暴脹,滾到最地點暴脹結束,然後能量轉換成物質、反物質和輻射,就產生了我們所知的熱大爆炸。

暴脹結束時引起熱大爆炸的過程稱為宇宙再加熱,隨著宇宙膨脹、冷卻,粒子/反粒子對消失,產生更多的光子,僅留下一小部分物質。

經過這一切,最初的光子也從大爆炸中遺留了下來,持續冷卻,但從未消失。在未來當宇宙中最後一顆恆星熄滅的時候,這些光子會被膨脹到無線電波波段,被稀釋到每立方公裡不到1個光子,但它們仍然會大量的存在,不會消失。

這就是宇宙中最初的光的來源,相信你也可以看出,目前還有很多問題不能很好地回答。但這已經是我們目前所知道的所有關於宇宙起源的故事了。相信在未來能有一個更加滿意的答案。

相關焦點

  • 我們從哪裡來 - 宇宙大爆炸、恆星的產生
    當然在這裡我不打算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從科普的角度聊聊我們從哪裡來?當我們問我從哪裡來的時候,就可以再往前追問,爸爸媽媽從哪裡來?再往前問就是爺爺奶奶從哪裡來?再繼續不斷的往前問呢?再繼續往下問呀就要回答人類是怎麼起源的了。那再繼續往下問是什麼呢?那我們就要探討生命的起源了。再繼續往下問就要回答地球是怎麼起源的、太陽系是怎麼起源的、宇宙是怎麼起源的。
  • 大爆炸後宇宙一直在冷卻,那失去的能量去哪了?
    ——熱力學第一定律宇宙大爆炸是我們思維中最難理解的抽象概念。今天的宇宙正在膨脹,這就意味著在過去,物質之間的距離更近,密度更大,溫度更高,其中的輻射粒子(主要說光子)也更具有能量!而今天宇宙只比絕對零度高了不到3K,這也是微波背景輻射的平均溫度。那麼問題來了:曾經那麼熾熱的高溫輻射,能量都去哪了?
  • 物質不能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那宇宙的物質都是哪裡來的?
    宇宙大爆炸我們如今宇宙中的一切物質都來自於宇宙大爆炸之後的3分46秒內,著名的物理學溫伯格曾經寫過一本著名的科普書《最初三分鐘》,在這本書當中就詳細講述了在這3分鐘46秒內發生的一切。那具體是咋回事呢?
  • 讀懂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宇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今天,她希望用通俗有趣又嚴謹的科普讓更多人領略這份科學之美,了解我們的宇宙從哪裡來,會到哪裡去。又到了每年10月儘可能通俗地給大家介紹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間。我希望儘量用貼近中學物理的語言,講清楚這些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工作做了什麼,為什麼要做,怎麼做的,有什麼結果和展望。
  • 宇宙大爆炸後,最初期形成的黑洞還是恆星?
    大爆炸後3億年,宇宙在「黑暗時代」裡形成了第一代恆星、星系、黑洞。計算機模擬可以向我們展示宇宙在這一時期中充滿疑問和遐想的波瀾壯闊的過程。我們的宇宙始於130多億年前的「大爆炸」。大爆炸之後的數億年裡,恆星、星系等發光的天體尚不存在,這個時期被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
  • 沒有第一代恆星,就沒有今天的宇宙,它們現在在哪裡?
    後38萬年,我們的宇宙進入了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那就是宇宙黑暗時代。就像我們剛才提到的模型一樣,開始有天體形成,那就是第一代恆星。第一代恆星通過輻射和超新星爆發,促使更多恆星形成,今天的宇宙才如此豐富多彩。理論簡單,驗證卻很難。黑暗時代的宇宙充滿了氣體雲,遮擋了可見光和紅外線,讓我們無法觀測。因此,當時的宇宙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始終是個謎。甚至在未來短時間內,我們都很難具備對這個時期進行觀測的能力。但是,科學家不會放棄。
  • 恆星死亡後去哪了,地球來源於宇宙大爆炸?
    為什麼人的認知裡說當今宇宙格局形成來源於最初的一場宇宙大爆炸裡,因為當前已有的大爆炸理論完美解釋了現在宇宙的很多現象,也完美的解釋了空間、時間、以及現在宇宙存在的物質和能量。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我們都知道科學都是在爭論中進步,完善。
  • 恆星黑洞的質量都很小,那宇宙中660億太陽質量黑洞是咋來的?
    你在哪裡跌倒,哪裡就有屬於你的寶藏。」——約瑟夫·坎貝爾遙望夜空,穿越層層蔽障,我們看到的星系越遠,看到的宇宙就越古老。我們甚至能看到宇宙發出的第一縷光線、第一批恆星、第一批星系。當我們觀察這些最遙遠的天體時,我們發現其中一些星系其核心有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往往有太陽質量的數十億倍!
  • 如果能量守恆,那宇宙膨脹時,光子損失的能量去了哪裡?
    但是如果你經常看宇宙學的科普文,應該看到或者聽到過這樣的一段描述:宇宙大爆炸以後,空間不斷的膨脹導致了光子失去能量,宇宙持續的冷卻;或者是遙遠的星系發出的光在漫長的空間中穿梭時,由於空間的不斷擴張,導致了光的波長被拉長,出現紅移,能量降低。那麼問題是,這些光子的能量去了哪裡?既然能量是守恆的,這些光子能量轉移到了什麼地方?
  • 可觀測宇宙直徑930億光年,這個範圍到底是咋來的?
    可觀測宇宙要理解「可觀測宇宙」這個概念,我們得先從一個觀念說起。我們舉個常見的例子:照鏡子。雖然看著是簡單的照鏡子,但你想過沒有,鏡子裡面真的是你麼?或者可以這麼問,鏡子裡的你是現在的你麼?通過這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是通過光(電磁波)來進行觀測的,那麼,我們能觀測到的距離和時間是有關係的,時間越長,能觀測到的距離就越長,簡單來說就是距離等於光速乘以時間。那可觀測宇宙是什麼意思呢?說白了就是人類理論上所能看到的最大的範圍。我們現在也知道,宇宙並非是永恆的,而是有一個開端,被我們稱為宇宙大爆炸。
  • 恆星誕生於星雲,那星雲又是從哪裡來的?
    國家地理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對這個星雲有非常詳盡的介紹,得以讓我們知道了原來獵戶座星雲還是銀河系裡的恆星大工廠,我們也知道太陽也是誕生於一片以當前太陽係為中心的奧爾特雲,可以簡單地說,宇宙中所有天體都是星云為基礎開始演化的,但有一個問題可能吃瓜群眾一直到搞不清,這生出恆星這顆蛋的「母雞」—星雲從哪裡來的?
  • 羅傑· 彭羅斯的「大爆炸前宇宙」:仍沒有任何證據
    與近年來各種新聞標題和彭羅斯的斷言相反的是,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存在某種 「大爆炸之前的宇宙」。▲ 空間固有的量子漲落在暴脹期間延伸到整個宇宙,引起了在宇宙微波背景中的密度漲落,這反過來又產生了恆星、星系以及今天宇宙中的其他大尺度結構。這是目前關於整個宇宙如何演變的最好的圖片,暴脹就發生在宇宙大爆炸後 10^-36 秒時,持續到 10^-33 至 10^-32 秒之間。
  • 我們獲得了宇宙大爆炸35萬年後的「宇宙全景圖」
    數十億光年以外的星系在宇宙大爆炸後不久就會出現,正是因為它們發出的光要花費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到達地球,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它們「嬰兒時期」的樣子,我們能發現,有大量的恆星在它們內部生成。基於以上事實,我們迫切的想知道宇宙大爆炸的起源於哪裡,天文學家們又是在哪片星空中看到宇宙起源的?
  • 宇宙大爆炸並非宇宙的開始,而是我們認識宇宙的開始
    宇宙膨脹的發現源於觀測,1920年哈勃通過當時最先進、最大的望遠鏡發現遠處恆星的退行速度與距離成正比 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發現宇宙各處的恆星主要都是由等比例的元素構成,這就好比春遊之前學校發給同學一塊麵包、2盒餅乾、3瓶汽水,全校學生拿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並且不同的東西比例都是相等的,不過不同班級年級的人去了不同的地方玩耍,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學生所攜帶的食物與食物的比例推斷出它們來自於同一個學校。
  • 大爆炸、暗物質與宇宙的命運
    各向同性是指的是各個方向都是等同的,沒有特定的方向取向。黃慶國:宇宙學原理告訴我們,宇宙中沒有特殊的點,每一個點都是平等的。我們看到北極星這顆恆星時,就會知道北方在哪裡。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宇宙大爆炸和我們通常點爆竹是不一樣的,點爆竹有一個爆炸源,可宇宙大爆炸是沒有的,這個爆炸是沒有中心點的爆炸。大家非常容易誤會,以為前面我們講了星系或者星雲遠離我們而去,好像在說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是有中心的,實際並非如此。
  • 「大爆炸之前」的宇宙什麼樣?
    這是目前關於整個宇宙如何演變的最好的圖片,暴脹就發生在宇宙大爆炸後10^-36秒時,持續到10^-33至10^-32秒之間。大爆炸通常被認為是一切的開始,包括空間、時間,以及物質和能量的起源。從某種古老的觀點來看,這是很合理的。如果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正在膨脹,密度越來越小,那就意味著它在過去更小,密度更大。
  • 宇宙的起源,它是從哪裡來的?是怎麼形成的?
    宇宙的起源,它是從哪裡來的?是怎麼形成的?中非有一個傳說:世界上最初只有黑暗的水和偉大的上帝。有一天,上帝肚子疼,嘔吐出太陽。一些水被太陽蒸發並離開了陸地。上帝的肚子痛沒有停止,月亮和星星吐出來了。我們的話是從胃中吐出來的,這顯然是一種神話般的顏色。
  • 揭宇宙「恆星工廠」:形成於大爆炸後10億年
    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恆星形成的起始階段比理論上的要更早一些,大質量星系中開始集中啟動「造星運動」大約在宇宙大爆炸後的10億年左右,這項研究也改變了我們對宇宙以及恆星演化史的認識。科學家對26個星系進行觀測後發現,其中存在較多的年齡偏大的恆星,星系的平均年齡在120億年左右。
  • 羅傑·彭羅斯提出共形輪迴宇宙學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存在大爆炸之前的宇宙
    與近年來各種新聞標題和彭羅斯的斷言相反的是,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存在某種「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大爆炸通常被認為是一切的開始,包括空間、時間,以及物質和能量的起源。從某種古老的觀點來看,這是很合理的。如果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正在膨脹,密度越來越小,那就意味著它在過去更小,密度更大。如果宇宙中存在某種輻射,比如光子,那麼這種輻射的波長就會隨著宇宙的膨脹而延長,意味著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冷卻。
  • 宇宙第二大爆炸發生!噴射物達99.999%光速,光子能量已超過蚊子
    聰明如你肯定已經想到,這次爆炸就是宇宙大爆炸,時間和空間的開始,宇宙和生命的開始。宇宙大爆炸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爆炸,沒有之一。那麼有史以來第二大的爆炸呢?這是宇宙大爆炸後最大的事件之一,但對我們而言,這個之一可以去掉,因為這是有觀察以來,科學家們從地球上發現的宇宙中最亮的光。伽馬射線暴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們現在並不完全清楚,但推測可能是中子星或黑洞之間的碰撞,或是大質量恆星死亡時,發生超新星爆炸形成黑洞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