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還能看到微波輻射?它以後會消失嗎?

2020-12-04 李論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宇宙浩渺,天道循環。——〔冰島〕拉克斯內斯:《獨立之子》

宇宙誕生後已經138億年,在我們的可觀測宇宙中,我們依然可以看見大爆炸留下的微波輻射,而且十分均勻,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這又是為什麼呢?宇宙的其他區域也會看到同樣的微波背景嗎?隨著宇宙的膨脹,在未來微波背景會不會消失?今天就說下這幾個問題!

首先我們回想一下宇宙的歷史。

人類探測到宇宙微波背景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這個故事開始於大爆炸,或者更確切地說,開始於熱大爆炸!

熱大爆炸指的是大約138億年前,當宇宙第一次從一種暴脹狀態中出現,其中所有的能量都是空間本身固有的能量,在暴脹結束時,這種真空能量轉換成物質、反物質和輻射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宇宙的暴脹狀態想像成一個處於不穩定狀態的量子場,就像山頂上的一個球,然後滾下山坡,進入山谷。

當球在山頂時,這時宇宙中只有真空能量,空間本身以指數速度膨脹。當球滾進山谷時,暴脹狀態結束,並開始來回振蕩,空間能量開始轉換成物質、反物質和輻射:這一過程稱為再加熱。也就誕生了我們所稱的:熱大爆炸狀態。其中一小部分真空能量被永久的鎖定在了空間中,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暗能量。

暴脹結束後,宇宙仍在繼續膨脹,但由於這時的宇宙充滿了物質、反物質和輻射,它已不能在長時間保持一個非常大的膨脹率。在廣義相對論中,膨脹率與宇宙的能量密度有關,即每單位體積有多少能量。

如果宇宙中所擁有的能量只是空間本身固有的能量,隨著宇宙的膨脹,只是製造了更多的空空間,而能量密度保持不變。但是現在的宇宙中有了物質,它會隨著宇宙的膨脹而稀釋(變得不那麼稠密)。除了物質還有輻射,在輻射的情況下,光的波長也會隨著空間碰撞而延伸,而輻射的能量又取決於其波長,這就是為什麼宇宙不僅密度會降低,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變冷。

空間碰撞物質密度降低(L),空間碰撞輻射密度不僅降低,而且波長也在變長(R)。

隨著宇宙的膨脹和冷卻,從一個一開始熾熱、稠密、均勻、快速膨脹的狀態到一個寒冷、稀疏、團塊、緩慢膨脹的狀態,這個過程中發生了大量重要的事件:

在宇宙最高能量下自然界的基本對稱性被打破,使得物質多於反物質,產生了粒子靜止質量之類的東西。宇宙持續冷卻以至於光子能量降低,停止了自發形成物質/反物質對。多餘的反物質被湮滅,留下物質,其於光子的比例為:每14億個光子對應1個物質粒子。相互作用強度和速率顯著下降,足以使中微子停止與宇宙中的其他一切相互作用。光子的溫度下降到足以使第一個穩定的原子核形成,而不會立即被炸開。溫度進一步下降,這樣中性原子就可以穩定地形成。在這之後,密度過大的區域發展成恆星、星系和星系團,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同時光子能量由於持續的膨脹而繼續下降。

微波輻射的起源

倒數第二步(中性原子形成)是宇宙微波背景(CMB)的起源。在此之前,所有的原子都被電離了,這意味著它們只是帶正電的原子核和自由電子,沐浴在光子的海洋中。但是光子與電子的散射截面非常大,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在很大範圍內頻繁的反彈。光子無法穿透這些帶電粒子。

只有當宇宙冷卻到中性時,光子才不再遇到自由電子,而是開始遇到中性的、穩定的原子。因為中性原子只吸收特定頻率的光子,而大多數存在的光子並不在這些頻率上,這些原子對宇宙中所有的光子來說都是透明的!

CMB發射前的離子化等離子體(L),隨後向中性宇宙過渡(R),宇宙開始對光子是透明的。

由於宇宙從一開始到誕生我們,膨脹和冷卻的時間太久,那這些最後自由傳播的輻射光子去哪了?它們並不會憑空消失,因此我們認識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在我們周圍的區域,大爆炸產生的所有光線都在不斷地從我們身邊經過,已經持續了138億年。

還有所有的恆星、星系、大型結構、氣體雲和宇宙空間都位於數千、數百萬、數十億甚至數百億光年之外,它們的CMB光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從我們面前經過了。

為什麼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均勻的微波背景

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對數視圖。

現在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仍然可以看到CMB。在我們看來,它(今天)相當於一個大約453億光年遠的表面。

我們現在還能看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且各個方向上溫度波動十分均勻,這一事實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大爆炸同時發生在一個半徑至少453億光年的空間區域的任何地方。也就是我們的可觀測宇宙內的任何地方都經歷了大爆炸狀態。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不僅在各個方向都可見,而且在各個方向的溫度都是一致的,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在一個暴脹的宇宙中,可觀測到的宇宙體積一定是從最初的10^-29米(小於質子體積的的萬億分之一)增加了至少10000,000,000,000,000,000,000倍。

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部分,最初可能比10^-29米的尺度還要小,但經過暴脹後最初的那片很小的空間的膨脹量可能比10^22倍還要大得多;對此沒有上限。也就是說,暴脹發生後真實的宇宙可能是無限的。

當我們看宇宙微波背景時,它的均勻性和它的小尺度、小幅度的波動,以及宇宙沒有任何區域看起來有什麼不同。(宇宙並沒有呈現出封閉的曲率),僅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大爆炸必定同時發生在一個大區域的任何地方。這就造成了,不論過多久,以我們地球為中心的可觀測宇宙都會永遠沐浴在大爆炸的低溫輻射中。

暴脹理論給了我們一個關於暴脹持續時間和範圍的下限,如果把它與我們可觀測的宇宙聯繫起來。宇宙微波背景仍然存在的原因是:大爆炸發生在宇宙暴脹的末期,發生在一個非常大的區域,這個區域至少和我們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一樣大。而且很有可能,這個真實的區域要大得多,以至於宇宙中任何地方的觀察者看到的CMB大致相同,在未來我們還會繼續看到它(儘管紅移得稍微遠一些,但能量不會消失)一直到任意遙遠的未來,只不過微波輻射會被碰撞到無線電波段。

相關焦點

  • 宇宙微波背景會消失嗎?
    今天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它也被稱為「原始火球」或大爆炸的餘輝。這是一個驚人的預言,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的喬治·加莫,當它在20世紀60年代被直接探測到時,它震驚了天文學界。在過去的55年裡,我們精確地測量了它的性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了解了大量關於我們宇宙的知識。但它會一直存在嗎?
  • 微波輻射中溫度波動是咋來的?現在的星系團會不會對其有影響?
    ——〔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揭示宇宙熱大爆炸的起源,天空中近乎完美的均勻和微小的溫度波動為我們揭示了宇宙誕生時所發生的事情。那麼你可能有個疑問:微波輻射中冷熱點的溫度波動是怎麼來的?如果它是受到了早期物質分布的密度影響,那宇宙中現存的星系、星系團會不會也在影響我們看到微波輻射?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憑什麼讓科學家拿了兩次諾貝爾獎?
    怎麼算的,靠譜嗎?科學家們在計算宇宙中天體的年齡、距離、密度等數值時,並不是真的拿一個鐘錶或是一個尺子去量它,而是通過各種「間接的證據」去測量。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測算出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的這種「間接證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結果,讓科學家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物理學家泰森說過:正因為有了「宇宙背景輻射」,天文學才成為真正的科學。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人類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宇宙圖像之一
    因此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堪稱宇宙大爆炸的「餘暉」。實際上,我們都見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衛星電視年代,電視機屏幕上在沒有節目或者信號很差的時候,出現的雪花噪聲就有微波背景輻射的成分!它是真正的無處不在。最左邊就是微波背景輻射。來自WMAP衛星官網。 1948年,美國物理學家學家阿爾弗首先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而1965年,天文學家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才意外地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因此分享了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溫度很低,只有2.725K,也就是說其主要集中在微波部分。
  • 透露宇宙秘密的微波背景輻射
    夜幕降臨,當你抬頭看到繁星點點時,是否遐想到宇宙可能存在一個類似地球的星球,甚至還居住著一群人?科學家通過捕捉微波背景輻射告訴你宇宙的秘密。196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架設了一臺喇叭形狀的天線,用以接收「回聲」衛星的信號。
  • 哈佛大學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理論能解釋宇宙學家面臨的諸多難題,例如為什麼可觀察宇宙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儘管暴漲理論與宇宙學觀測的各項數據相符合,科學家仍缺少它存在的確鑿證據。 但宇宙學家認為,暴漲過程中短暫但劇烈的膨脹會產生引力波,將時空在一個方向壓縮的同時在另一方向拉伸。今天,原初引力波仍在宇宙中傳播,但它們極其微弱、無法直接探測。它們會在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印跡:使輻射偏振,形成螺旋狀的特殊形態。
  • 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實現「精密宇宙觀測的」
    但是,早在1940年代,伽莫夫、阿爾弗和赫爾曼就做出了微波背景的理論預言,對後來關於宇宙起源的持續討論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主要有兩種宇宙學理論在互相競爭:或者宇宙在最初的大爆炸中誕生然後繼續膨脹,或者它總是處於在一種穩恆狀態。大爆炸圖景實際上預言了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因此,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自然讓那種理論格外令人可信。
  • S03E13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除了那點點星光之外,還有一種我們肉眼所無法看見的光在散發著絢麗的光芒,雖然它很低調,但卻蘊藏著可以揭示各種宇宙之謎的信息,它便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歡迎收看大型娛樂節目回到2049第四季第13集《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伽莫夫、阿爾福和赫爾曼在1948年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場」的存在,他們提到早期的宇宙溫度極高,整個宇宙都在發光,在宇宙經歷膨脹並冷卻的今天,遠古宇宙發出光的遺蹟依然充滿了整個宇宙空間,他們還估算出如果宇宙最初的溫度為10億度,那麼當前的宇宙就會殘留5~10開爾文,均勻分布於宇宙的「黑體輻射」,他們的估算已經非常準確了,現在的測量結果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是2.725開爾文,但在上個世紀
  • 《三體》裡提到是宇宙微波輻射是個什麼鬼?主人公為何驚掉下巴?
    宇宙整體的微波背景輻射頻譜非常精確地符合溫度為2.726k黑體輻射譜,具有高度各向同性,但在不同局部也存在大約百萬分之五漲落的幅度。沙瑞山的工作就是根據衛星觀測數據,重新繪製一幅更精確的全宇宙微波輻射背景圖。」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5~10開爾文,均勻分布於宇宙的「黑體輻射」,他們的估算已經非常準確了,現在的測量結果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是2.725開爾文,但在上個世紀40~50年代,他們的這項工作沒有得到關注,沒有人願意為他們的預言做實驗證實,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 水銀體溫計為什麼會被禁止生產?以後還能用嗎?醫生告訴你
    但你知道嗎?水銀溫度計將被禁止生產!這是為什麼?它有何危害?以後還能用嗎?今天這篇文章醫生就具體跟大家說一下。國家藥監局發布了一則通知,將從2026年1月開始,全面禁止生產含汞體溫計。含汞體溫計也就是水銀體溫計,可能有不少人都會疑惑,以前量體溫一直都是用的水銀體溫計,現在還在用著呢,為啥將要禁止生產了?
  • 什麼是宇宙微波背景?它與宇宙大爆炸有何關係?
    宇宙微波背景是大爆炸後最初幾年遺留下來的殘餘熱量,這是支持大爆炸理論的重要證據。從理論上講,我們的宇宙始於大爆炸。 整個宇宙都聚集在極小的空間中,爆炸形成了我們現在在周圍看到的宇宙。 支持這一理論的最關鍵的證據之一,是仍然可以在空曠的太空中發現的剩餘輻射:宇宙微波背景。
  • 宇宙微波輻射的來源?它如何為我們揭示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和比例
    其實暗物質,不僅通過旋轉星系的問題可以得到印證,宇宙早期的微波背景也為我們揭示了關於暗物質的一些信息!所以我們今天將聊一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揭示暗物質的存在、以及如何告訴我們暗物質的比例?首先我們先了解下微波背景是什麼?它是怎麼來的?
  • 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原標題: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利用一臺設在南極,名為「宇宙河外偏振背景成像」(BICEP)的望遠鏡,美國科學家捕捉到引力波在宇宙最初圖景中產生的漣漪。北京時間3月18日凌晨零點,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宣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B模式偏振。這一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它能如何揭示宇宙誕生之謎?
  • 微波爐的危害是真的嗎 使用微波爐的輻射有多大
    微波的頻率比電波高,比紅外線和可見光低。電波和可見光不會致癌,自然也就不難理解頻率介於它們之間的微波也不會致癌。今天就為您介紹輻射危害究竟有多大。微波爐的微波是什麼波一直聽到有人說,微波加熱的食物會產生致癌物質、食物的營養價值也會跟著流失、微波輻射會導致腦損傷,那麼這種說法真的科學嗎?竟然這麼誇張,可以導致腦損傷?
  • 為什麼炒紫甘藍後會成藍色,這是正常現象嗎?以後還能不能吃了
    如現在這個季節非常好吃的紫甘藍,生吃涼拌著吃跟熟吃都非常美味。可有的人在做紫甘藍的時候,卻發生了一個問題。平時經常生吃的紫甘藍,換了一種吃法,把切好的紫甘藍炒著吃,為什麼炒後的紫甘藍,留下的菜湯卻是藍色的呢?這到底是不是正常的現象呢?以後還能不能吃了。
  • 手機輻射對身體有害嗎?這篇文章給你答案!
    其實不僅這個能產生X光的機器會產生輻射,太陽發出陽光也是在輻射,你在使用的手機也是在輻射,你家用的微波爐也能輻射出微波,微波可以加熱食物。那電磁波是個啥呢?你可以簡單的把電磁波理解成一種能量。舉個例子,你曬太陽的時候為什麼感覺到熱?因為你的皮膚接受到了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而這種能量就是光。你家的微波爐為什麼能加熱食物,因為微波爐輻射出的微波實際上就是一種能量。食物裡的水分子可以接受這種能量,溫度變高,所以整個食物的溫度就跟著升高了。 不同的電磁波,能量不同。
  • 美國陸軍資助石墨烯"高十萬倍的靈敏度" 的微波輻射傳感器研究
    美國陸軍資助基於石墨烯"高十萬倍的靈敏度" 的微波輻射傳感器研究美國陸軍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微波輻射傳感器,據稱其靈敏度是目前商業傳感器的100,000倍。該工作發表在《Nature》雜誌上(Graphene-based Josephson junction microwave bolometer)。
  • 什麼是微波背景輻射?從中可以讀出哪些宇宙信息?
    「大爆炸留下的輻射和你家裡微波爐裡的輻射是一樣的,但是威力要小得多。它只會將你的披薩加熱到零下271.3攝氏度,對披薩的除霜效果並不好,更不用說烹飪了。」與光子碰撞的粒子大多是電子,偶爾也會與原子核發生碰撞。當宇宙最終冷卻到允許中性原子的形成的時候,絕大多數光子將不再與另一個原子、原子核或電子相互作用,這時的光子會沿著最後的方向直線傳播。此時宇宙發出的光,會帶著大量的有關早期宇宙的信息,經過138億年的旅程到達我們地球。這就是微波輻射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