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背景輻射中的冷熱點是怎麼來的?它和物質分布有何關係?

2020-12-05 李論科學

宇宙微波背景(又稱3K背景輻射)是宇宙學中「大爆炸」遺留下來的熱輻射。

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不僅證實了大爆炸理論的正確性,而且也為我們帶來了宇宙早期的一些至關重要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微波背景中的溫度波動,可以讓我們知道早期宇宙中的物質分布。那麼問題是:微波輻射中的溫度波動,也就是冷熱點是怎麼來的?它和物質分布有何關係?

微波輻射溫度波動的來源

1992 年發布的COBE探測器數據不但讓大爆炸理論獲得勝利,還帶給我們一項新的突破:首次確信偵測到大爆炸時期輻射背景的不均勻性。發現了在整個天空平均開氏2.73度的輻射水平中在某些區域微微熱一點或冷一點的區域。這些熱斑和冷斑足以告訴我們一個嚴肅的事實:宇宙並不是從完美的均勻狀態開始的!

但這並不等於說背景輻射本身是不均勻的,事實上,背景輻射在各個方向、所有位置上都十分勻稱,大爆炸發生之時,宇宙的任何一部分的內在溫度都不比其他部分熱一點或冷一點。這種不均勻其實來自某些區域的密度比平均值高一點或低一點。

當然這種密度差並不很大,否則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大尺度結構會呈現出明顯的不對稱特點。也正是這個幅度大約只有平均密度 0.003%的偏差,讓宇宙的大尺度結構顯現為今天的樣子,同時讓COBE的探測結果體現出了溫度的波動。

可是,如何理解在一致的輻射環境中會出現並不完全均勻的密度分布,並造成能量上的熱斑或冷斑呢?我們可以把年輕的宇宙中的密度分布想像成一片海面,那裡的波浪具有的典型高度是幾釐米(同時偶然會有幾十釐米的),但是這片海向下有若干千米深的水,在波浪最高的位置上,海水的總深度也只比平均深度多出很少一點,而在波谷的位置上總深度也只比平均深度差一點而已。只要把許多個波峰和波谷處的深度平均一下,就可以得到適用於這片海的標準深度值。

年輕時期的宇宙的密度狀況很像這片假想的海,雖然有些區域的密度輕微地超出平均密度,或比起平均密度顯得路有不足,但在很宏觀的層面(即讓密度整體平均之後)看來,其每個面積相仿的局部的密度也相差無幾。

那麼我們是如何掌握這些很細微的密度差別的呢?

要知道,我們並沒有辦法直接測得各個方向上宇宙在恆星尚未形成的時期擁有的密度值,我們能做的只是接收來自各個方向的、本身連續一致的輻射。這些輻射從那個仿如海面的歷史界面上誕生,其強度所帶的微小的峰和谷,指示著那些密度稍高或稍低的區域。

這些輻射自從離開最後的散射界面,其本性就四處皆同了:它們都擁有黑體輻射譜,光子的密度數值也都一樣,溫度也都精確一致。(當然,從技術層面來說,這些輻射本身仍然有著非常非常微弱的差別,特別是在最小尺度上看的時候。但是,只有對這個話題做極深入的學術討論時,才有必要考慮這些。)儘管輻射的性質如此統一,可那個界面(那個在輻射在成為自由的光子流之前最後與之相互作用過的時間界面)並非光滑完美。

輻射離開該界面(即度過該特定時刻)時,其所處的位置有特定的密度值,這個值是各處不盡相同:大部分區域的物質凝集程度當時僅輕微高於或輕微低於平均值,當然也有很少數的區域的該值與平均值差異略大。

宇南的最初 38萬年裡,每個光子都以極為驚人的頻度與等離子體物質發生碰撞並散射,這種散射直到宇宙中所有原子都中性化之後才終止。光子告別了最後一個與之作用的離子之後,會做一個史詩般的、漫長的直線旅行,它的波長也隨著宇宙的膨脹而逐漸拉大。

不過,光子要真正開始穿越宇宙到達我們眼睛的旅行,還需要先完成一項艱巨的任務:從由「最後散射」時的物質創造出的「引力勢阱」裡逃出來。具體說,光子完成這項任務有以下三種可能的情況:

如果光子當時所處的區域的密度屬於平均水平,那麼光子要逃出的「陷阱」的深度也是平均水平,所以它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引力紅移丟掉的能量也處於平均數量。其後它穿越宇宙時,它攜帶的能量是與宇宙中所有光子的平均黑體譜一致的。如果光子當時所處的區域的密度高於平均水平,那麼光子要逃出的「陷阱」的深度也會多於平均,它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引力紅移丟掉的能量也會因此大於平均數量。其後它穿越宇宙時,它攜帶的能量就會低於宇宙中所有光子的平均黑體譜。如果光子當時所處的區域的密度低於平均水平,那麼光子要逃出的「陷阱」的深度也會少於平均,它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引力紅移丟掉的能量也會因此小於平均數量。其後它穿越宇宙時,它攜帶的能量就會高於宇宙中所有光子的平均黑體譜。

因此,比如我們在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一個區域有偏熱的溫度波動,就可以知道該區域的密度在宇宙年齡約為38萬年時是低於整體平均水平的。相反,如果我們觀察到某個天區有偏冷的溫度波動,就說明這個區域在當時的密度高於整體平均水平。

隨著時間軸的進展,密度偏高的區域就更有可能吸引到越來越多的物質,進而更容易出現諸如恆星、星系乃至星系團之類的結構;而密度偏低的區域就越發傾向於成為一片虛空。

COBE探測器是第一個對整個天球進行輻射溫度測定的儀器,後續的兩個這方面的探測器WMAP和「普朗克」(Planck)則在多個頻段上深入觀測了這些「冷斑」和「熱斑」,並將數據的量角精度提升到了少於0.5°。人類總算得到了一幅關於早期宇宙的溫度、密度、均勻程度的精細圖像,由此深入掌握了當前宇宙大尺度結構的根源,以及它那以百萬年、十億年為單位的演化,為當今的恆星、星團、星系和各種巨大的星系際空洞找到了歷史脈絡。

相關焦點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麼來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麼來的比如,2.6K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樣來的?我們知道這是宇宙大爆炸的殘餘輻射,在宇宙大爆炸的某個階段,也就是可以產生光子的階段,那時的光子自然應該是最為強大的伽馬射線。伽馬射線在引力作用下,會逐漸紅移或藍移。
  • 微波輻射中溫度波動是咋來的?現在的星系團會不會對其有影響?
    宇宙本身不過是一條原因和結果的無窮的鏈條。——〔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揭示宇宙熱大爆炸的起源,天空中近乎完美的均勻和微小的溫度波動為我們揭示了宇宙誕生時所發生的事情。那麼你可能有個疑問:微波輻射中冷熱點的溫度波動是怎麼來的?
  • 什麼是宇宙微波背景?它與宇宙大爆炸有何關係?
    宇宙微波背景是大爆炸後最初幾年遺留下來的殘餘熱量,這是支持大爆炸理論的重要證據。從理論上講,我們的宇宙始於大爆炸。 整個宇宙都聚集在極小的空間中,爆炸形成了我們現在在周圍看到的宇宙。 支持這一理論的最關鍵的證據之一,是仍然可以在空曠的太空中發現的剩餘輻射:宇宙微波背景。
  • 微波背景輻射和宇宙的命運
    Guisard在鄰近的尺度上,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物質團塊:恆星、行星、衛星、小行星和人類。這些團塊被浩瀚的空間相互分隔,而在它們之間,其實分布著更為細小的物質團塊:星際氣體、塵埃和等離子體,它們可以是死去或即將死去恆星的殘骸,也可以是尚未形成恆星的氣體雲。而這一切都被銀河系束縛在一起。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憑什麼讓科學家拿了兩次諾貝爾獎?
    怎麼算的,靠譜嗎?科學家們在計算宇宙中天體的年齡、距離、密度等數值時,並不是真的拿一個鐘錶或是一個尺子去量它,而是通過各種「間接的證據」去測量。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測算出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的這種「間接證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結果,讓科學家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物理學家泰森說過:正因為有了「宇宙背景輻射」,天文學才成為真正的科學。
  • 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實現「精密宇宙觀測的」
    但是,早在1940年代,伽莫夫、阿爾弗和赫爾曼就做出了微波背景的理論預言,對後來關於宇宙起源的持續討論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主要有兩種宇宙學理論在互相競爭:或者宇宙在最初的大爆炸中誕生然後繼續膨脹,或者它總是處於在一種穩恆狀態。大爆炸圖景實際上預言了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因此,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自然讓那種理論格外令人可信。
  • 宇宙大爆炸的回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近代天文學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可謂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宇宙大爆炸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並且和類星體,脈衝星以及星際有機分子一同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具有的最大特徵是具有黑體輻射譜,在0.3-75釐米波段,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測到。那麼什麼是黑體?在任何條件下,對任何波長的外來輻射完全吸收而無任何反射的物體,即吸收比為1的物體稱為黑體。
  • 微波背景輻射、黑體和各向異性
    微波背景輻射被認為是大爆炸的「餘燼」,均勻地分布於整個宇宙空間。  大爆炸之後的宇宙溫度高得驚人,大爆炸之後30多萬年,宇宙溫度降到足夠低,使得電子和光子等可以結合而形成原子等物質。宇宙也由此走出晦暗的迷霧狀態而變得透明,使光可以穿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正是在此期間產生的。
  • S03E13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除了那點點星光之外,還有一種我們肉眼所無法看見的光在散發著絢麗的光芒,雖然它很低調,但卻蘊藏著可以揭示各種宇宙之謎的信息,它便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歡迎收看大型娛樂節目回到2049第四季第13集《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宇宙年輕時的樣子叫「宇宙背景輻射」,你知道它是怎麼形成的嗎?
    當你從任何一個位置抬頭看夜空穿過所有的恆星星系以及超級星團,你會看到那走了137億年後到達地球的光,這是宇宙中最古老原始的光,描繪了我們宇宙年輕時的樣子它被稱為「宇宙背景輻射」當然你不可能用你的肉眼看到這道光因為它屬於電磁波譜裡的微波波段,但是收音機和無線電望遠鏡能接收到它
  • 橫跨18億光年的宇宙最大單體結構 微波背景輻射都被它擋住了
    如果證實了上述想法,猜想中的這個超空洞很可能是人類至今發現的最大的單體結構。這項研究是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開展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皇家天文協會月度進展》上。這個冷點首次發現於2004年,當時天文學家正在研究大爆炸留下的輻射測繪圖。這個輻射圖以「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簡稱CMB)的名稱廣為所之。
  • 什麼是微波背景輻射?從中可以讀出哪些宇宙信息?
    「大爆炸留下的輻射和你家裡微波爐裡的輻射是一樣的,但是威力要小得多。它只會將你的披薩加熱到零下271.3攝氏度,對披薩的除霜效果並不好,更不用說烹飪了。」但是有時候太完美也不是好事,如果天空中各處的輻射是完全一致的,而且絕對沒有溫度波動,那麼宇宙就不會形成恆星、星系或星系團。因為物質完美均勻的分布,引力就不能發揮作用。所以宇宙需要「不完美」作為種子,在引力和時間的影響下,無論在大小尺度上,結構都可以形成。
  • 宇宙很冷:趣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大爆炸後的餘溫約3K(-270攝氏度)
    COBE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圖中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溫度。顏色不同意味著微波背景輻射的分布不均勻。於是創世38萬年後,終於有了光。1964年,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 Arno Penzias 和 Robert Wilson 正在調試一臺天線,發現無論如何都有一種背景噪聲,無論天線朝向哪個方向,甚至是清理了天線上的鳥糞、重新組裝了天線,都揮之不去。與此同時,有一夥天文學家卻在苦苦追尋宇宙大爆炸理論中所預言的宇宙背景輻射而求之不得。
  • 科學網—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圓環結構
  • 透露宇宙秘密的微波背景輻射
    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大爆炸理論一個有力的證據,並且與類星體、脈衝星、星際有機分子一道,並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也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
  • 宇宙微波輻射的來源?它如何為我們揭示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和比例
    其實暗物質,不僅通過旋轉星系的問題可以得到印證,宇宙早期的微波背景也為我們揭示了關於暗物質的一些信息!所以我們今天將聊一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揭示暗物質的存在、以及如何告訴我們暗物質的比例?首先我們先了解下微波背景是什麼?它是怎麼來的?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雲天空」暗藏B型信號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找到了一種關鍵的線索,這有利於解答物理學的一個主要問題,科學家似乎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檢測到了光子的偏振現象,由於大爆炸引力波的作用,早期宇宙的背景輻射產生了極化、或偏振輻射現象。
  • 宇宙微波背景會消失嗎?
    當這些中性原子形成時,宇宙還不到目前體積的十億分之一,而背景輻射的溫度正好在3000 K左右:這是紅巨星表面溫度的典型值。經過數十億年的宇宙膨脹,這種輻射的溫度現在只有2.725K:比絕對零度高不到3度。但是,我們還是能發現它。今天每立方釐米的空間中都有411個光子從大爆炸中遺留下來。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出現違背宇稱守恆定律的神秘現象
    ▲ 圖中是歐洲航天局普朗克望遠鏡拍攝的巡天圖像,熾熱顏色區域代表了星系內及星系外的塵埃被偏振光子極化的旋轉跡象表明,可能有什麼物質與這些光子發生相互作用,尤其是違背了物理學家稱為 「宇稱守恆定律」的宇宙對稱性,依據宇稱守恆定律,即使在一個翻轉的系統中,所有事物的外觀和行為都是一樣的,就像事物的鏡像效果,如果宇宙系統遵循該理論,產生於 138 億年前的宇宙微波背景光子偏振方向不會發生偏轉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揭秘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終極未來!
    到了20世紀,科學家們開始明白宇宙究竟有多大(甚至可能無止境)。在向外看的過程中,在更深入的時間裡,宇宙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真正令人驚異的事情。例如,在196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意識到在任何方向都可以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CMB),這種輻射的存在幫助我們了解宇宙是如何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