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的說法,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時空觀,認為時間可以變化。古人和愛因斯坦的發現一樣嗎?不一樣。
一切科學研究,都是建立在空間和時間的基礎上的。牛頓在構建經典力學體系時,首先考慮的便是時間和空間,他認為兩者並無直接聯繫。非要聯繫在一起,就得在同一個參考系中利用伽利略變換。物理學家在研究時便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由此也產生了新的疑問:絕對時空觀真的有普適性嗎?
愛因斯坦說沒有,時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在同一個參考系裡,兩個物體的時間也不一樣,運動速度快的物體,時間更慢。這就是鍾慢效應,再加上時間膨脹效應,就構建成了相對論體系,也就是相對時空觀。
一個新理論誕生後,往往會猛烈抨擊原來的理論,相對時空觀讓信奉絕對時空觀的科學家難以接受。直到微觀世界粒子的運動被科學家觀察到,他們才接受了這個理論。
相對論和孫悟空
在《西遊記》的第四回中,孫悟空被玉皇大帝封為弼馬溫。孫悟空還挺高興,興衝衝地上任了。之後打聽了這個官職是幹什麼的,孫悟空便怒了,原來是給天庭養馬的散官!
他撂挑子不幹了,回了花果山。然後猴子們就問他這十幾年做了些什麼,孫悟空這才知道,他以為只過了十幾天,凡間卻過了十幾年,這就是天上一日地下一年。
這不是相對論的內容嗎?只有了一句話便完美描述出了時間膨脹效應。可見古人的時空觀也有先進的一面,這可能和當時的生活條件有關。古人秉承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夜晚的生活不像現在這麼多的娛樂項目可以玩。於是他們喜歡觀察星空,朝廷設立的欽天監便是主管星象的部門。
古人的時空觀
時間的劃分也是人為規定的,古人採用地支計時,一天共有12個時辰,太陽兩次升起的間隔時間便是一天。
可能有人會說這不就是地球的自轉嗎?沒有那麼簡單。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23時56分4秒。而一個完整的太陽日,地球多轉了59分,也就是360度59分,用了24小時的時間。當然,古人是不知道恆星日和太陽日的,他們就以12時辰為計時。太陽日和恆星日有差距存在,這個差距是4分鐘,有時候會發生細微的偏差。
所以古人在觀察星象的時候,就會對時間的流逝產生質疑。比如一個人在3月1日晚上8點,看見了某顆明亮的星星,他把位置記了下來。等4月1日的晚上8點再觀察,他發現了那顆亮星移動了位置。過了1個時辰,星星才移動到了原本的位置,這和地球的公轉也有關係。
古人是沒有系統的科學體系的,他們可能會聯想到神秘的天界,畢竟神仙在古代是源遠流長,先秦時期就有了。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應該就是這麼來的。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這是劉禹錫的一首詩,也照應了「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的規律。有位名叫王質的樵夫,在砍柴時誤入了一處秘境,有兩位仙人在對弈,王質就在一旁觀戰。等到結束以後,王質才想起來該回去了。回到村子裡,他才發現這裡的人都不認識了,再看他自己,也成了老頭子,這就是時間的厲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