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沙採石,砍伐植被,濫用農藥,土地有機質含量下降,孫媽媽一畝三分地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兒女外出打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年人,種地是個體力活,年紀越大,種地越來越困難,如何在家門口找到發展前景,探索出一條生態美,產業旺的致富之路,成了村裡老百姓共同的心願。
眼下正是軟棗獼猴桃成熟的季節,在遼寧丹東,大大小小的軟棗獼猴桃果園裡,上萬畝的軟棗獼猴桃陸續成熟上市,給當地果農帶來了豐收的喜悅。
2018年,在軟棗獼猴桃產業協會的引薦下,「莓好佳園」生態扶貧項目組在這片貧瘠的沙土地栽上了軟棗獼猴桃果苗,果苗栽植在距家門口不遠處的山坡下,一轉眼,兩年時間過去了,當初的小果苗長成了枝繁葉茂的大果樹,伸展的枝條上掛滿了光滑水靈的小鮮果,放眼望去,鬱鬱蔥蔥的一片連著一片,走進果園,果香味撲鼻而來,伴隨著鳥叫聲、犬吠聲、雞鳴聲、頓覺清新自然,心曠神怡。
沙土地栽上了軟棗獼猴桃果樹,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盛產期的果樹每畝可產果2400斤左右,地頭收購價從30元到80元不等,農戶每畝純收入上萬元,為了讓這百畝果園持續釋放生態紅利,莓好佳園生態扶貧項目組工作人員因地制宜,順應自然,打造生態旅遊休閒採摘園,將家門口的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說起奇異莓,果農王建明喜不自禁,一次逛農展的機會他接觸到了這種像駿棗一樣光滑鮮嫩、甘甜可口的小漿果,多方面了解得知奇異莓,又叫軟棗獼猴桃,原產自我國長白山南麓的大山裡,人工選育的優質品種市場售價高達150元/斤,這可讓王建明激動不已,從小生活在農村的他對果樹有一種特殊的情感,輾轉市場調研,他找到了軟棗獼猴桃主產地遼寧丹東,遼寧省軟棗獼猴桃產業協會孵化的莓好佳園生態果園鬱鬱蔥蔥,一碧千裡。
經過一番考察調研,退伍軍人出身的王建明雷厲風行,說幹就幹,他與莓好佳園技術團隊籤訂了技術指導與果品收購協議,採取『公司+合作社』的經營模式,解決了後顧之憂。
經過四年的培育,現如今的果園生機勃勃,碩果纍纍。奇異莓是多年生落葉藤本植物,在莓好佳園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王建明給果園搭起了棚架,豔陽高照的夏日,遊客既可以在棚架下小憩乘涼,又可以休閒餐飲,真可謂一片既美觀,又致富的美好家園。
軟棗獼猴桃原產自我國長白山南麓的大山裡,屬多年生落葉攀緣藤本植物,植株生長旺盛,森林覆蓋面積大,果實鮮美,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植株栽培,既可以綠化生態環境,又可以發展林果經濟。
近年來,經過人工選育的軟棗獼猴桃走上了產業化發展的道路,在國內高端生鮮超市,350g包裝的鮮果售價近百元,有了客觀的收入,果農們樂開了花。
為了擴大軟棗獼猴桃的生態價值,挖掘其經濟效益,遼寧省軟棗獼猴桃產業協會成立了『莓好佳園』生態扶貧項目,項目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的生態價值觀為核心理念,由協會牽頭成立產業聯合體,推動『協會+公司+農戶』的產業聯合發展模式,明確公司拓市場,農戶搞生產,協會包服務,推動各生產環節銜接配套發展。
截止目前,莓好佳園生態扶貧項目在丹東,本溪,大連等地落地實施近萬畝,其丘陵,坡地,退耕還林地帶,房前屋後,成了軟棗獼猴桃栽培的首選之地,既綠化了環境,又致富了百姓,為周邊居民創造了一片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