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的故事與啟示

2020-12-08 中關村在線

本文主要基於最初的讀書筆記及在某個內部讀書會上的講稿刪修而成,它試圖將原書內容和閱讀思考融合起來,並分為10個小的章節分別進行闡述。因為一些原因,本文相比原始分享內容有部分刪節。在這裡,也將這本迄今為止最全面解析Google的書籍鄭重地推薦給大家:《In The Plex: How Google Thinks, Works, and Shapes Our Lives(Steven Levy, 2011)》。

在開始分享之前,請允許我作一個簡單的自 我介紹。在加入公司之前,我主要從事管理諮詢相關的工作,也就是給各行各業有需要的企業提供諮詢服務,幫助它們解決在戰略、管理、組織、運營、 營銷等方面面臨的挑戰與問題。這段職業經歷,讓我有機會去到全國各地,並與來自金融、電影、零售、製造、農業、汽車等領域的客戶一起經歷這場深刻的技術與 商業變革。在更早的時候,我也有幸參與過微軟在中國市場的業務創新和產品規劃工作。這些橫跨新舊世界的經歷,讓我對於當下的技術與商業有一些自己的視角 ---這也會融入到我對於Steven Levy這本書《In the Plex:How Google Thinks, Works, and Shapes Our Lives》的解讀之中。閒言少敘,接下來我就開始今天的分享。

我是今年7月初剛剛加入公司的,好奇心驅使我嘗試從各種渠道去迅速地了解這家公司。然而,不管在什麼場合,只要你提到公司,就不可避免地會提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另一家公司---Google。大約在8月中旬的時候,有幸從一些谷粉的討論中獲悉了這本據說是無緣進入中國的書籍。

這本書的作者Steven Levy是《商業周刊》的資深記者,同時也是科技暢銷書《黑客:計算機革命的英雄》的作者。他早年就與谷歌結緣,後得到許可進入這家公司進行近距離的觀察與訪談,並從自己的視角向人們呈現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史丹福大學兩個博士生的小小學術項目,是如何最終催生出一個年收入660億美元(2014)、市值近3900億美金(2014)、員工逾24,000人,並被普遍認為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公司的。

以下,我就嘗試著將Steven Levy這本400餘頁的書壓縮到大約40分鐘左右和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分享,這當中也會夾雜一些我個人對於整個網際網路生態的一些粗淺的思考......

2015年8月11日,Google公司架構調整的資訊與分析刷遍了朋友圈。這些數不勝數的文章,幾乎都是這樣這樣一種基調---Google好像做了一件很重大的事情,但是誰也不清楚它為什麼這麼做。這個問題也困擾著我,但隨著對這本書閱讀的深入,很多疑團隨文而解。接下來的這10個小的章節,將會將我所了解的 Google展現給大家:

1.Google的緣起---樸素的信念造就偉大的公司

Google 最初是Larry Page和Sergery Brin共同發起的一個史丹福大學內部的半學術半實驗的科研項目,旨在通過更優的規則與算法(即早期的Page Rank)來提升搜尋引擎的效率。那個時候,類似Alta Vista這樣的搜尋引擎已經廣為大眾所熟知,然而,出於商業上的目的,它們並不能尊奉信息檢索學科對相關性、公正性的追求,而是故意將一些商業性的信息插在搜尋引擎反饋給用戶的結果頁面上。然而,Page和Brin以及他們最初的同伴們卻仍然抱持著一個基本的理念---信息檢索就應當是高效、客觀、公正 的,而且需要最大限度降低搜尋引擎對於人工幹預的依賴。這種理念匯聚了一個頂級的科學家團隊,並最終在斯坦福孵化出了一個偉大企業的原型。後來,隨著谷歌抓取的Web信息愈來愈龐大,以致於需要幾十倍上百倍的伺服器才能承載,這群人終於開始將這個學院派的發明帶入到商業公司的架構中。

其實,Google的Page Rank理念非常簡單,類似於學術界慣常使用的(交叉)引用率概念---既然這個文章/站點被那麼多同行引用,這說明它本身的質量是很棒的,因而就應該出現在搜索結果的前面(其實百度搜尋引擎的核心也是Robin提出的與此異曲同工的「超鏈分析」專利)。

在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大環境中, 谷歌引入了全新的遊戲規則,從某個意義上也驅動著人們創造並提交更多優質的站點與頁面。於是,Google這個自身不生產任何內容的平臺就成為了全世界最優質內容的匯聚之處---這一切的一切,全在於Google在最初就抱持了樸素的價值理念,並在隨後的歲月裡堅持著這一理念。

2.Google的人才觀:招募最頂級的人才做最頂級的事情

Larry Page和Sergery Brin是偉大的開創者,從無到有地創造了全新的搜尋引擎產品。然而,一個偉大的事業卻絕非一兩個人能夠成就的。在他們事業的早期,Page和Brin就 開始從全美最頂級的學校、企業實驗室等廣泛招募專家級的人才。DEC實驗室孵化出了Alta Vista這個搜尋引擎領域的先驅產品,而隨著Alta Vista的發展脫離最初的預期,大量的頂級科學家正尋求著新的機會。而就在這時,Google以這些人所認可的理念招募他們加盟。可以說,一時間,全美最頂級的信息檢索、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專家都匯聚在這家小型的初創公司中。這樣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每個人都將自己專業領域最頂級的想法與設計帶入 Google的產品中,自然就驅動了Google在技術上的一騎絕塵。並且更加寶貴的是,這樣一群人契合併定義了Google最早期的對於技術、信息和道 德的理解。很多人都說是Larry Page和Sergery Brin堅持著Google的價值觀,而我卻認為:在這樣的一個靠價值觀凝聚起來的隊伍中,任何一個理智的領袖都不會冒險在道德上犯錯。

這 裡還需要一提的就是Google的70-20-10原則:「大約在2005年,Google確定了一個簡單的準則來分配工程才智:70-20-10。即百分之七十的工程師應該在搜索或者廣告領域工作,百分之二十集中在關鍵產品如應用上,剩下的百分之十則做一些不確定的項目」。這個原則其實與我們所熟知的 「20%創新時間」非常相關。這裡我們先不展開,在後面的講述中,你會發現很多Google重要的產品都是來自於這10-20%的探索性投入。

3.Google的商業模式:通過創造多方的價值來換取自己應得的部分

Google 創立從最初的幾年中還沒有一個明晰的商業模式,早期探索的通過為其它站點提供搜索技術支持的模式並不能帶來足夠金額的回報(百度創立最初其實也是為一些網 站特別是門戶網站提供搜索技術支持,甚至有一段時間還大力布局過一些面向企業客戶的產品---這背後其實都是因為最初搜尋引擎的商業模式非常不清晰,唯一 能夠確保穩定收入的就是扮演屈居幕後的配角)。那個時候,一個名為GoTo的公司反而是探索搜尋引擎變現的先鋒。GoTo使用的是Inktomi提供的搜 索技術,這個Inktomi就是最早的搜尋引擎技術提供商,它專門為其它有需要的平臺提供搜索技術支持。具體的搜索技術由Inktomi提供,GoTo的 創新之處在於創造了競價排名(關鍵字廣告)和廣告聯盟(展示廣告)。GoTo也與Google商談過類似其與Inktomi那樣的合作,即將Google 作為一個搜索技術提供商,而由GoTo來負責商業變現上的操作。然而,Google卻明智地拒絕了這個提議---既然Google掌握了最核心的搜索技 術,那為什麼要將賺錢的機會拱手讓給GoTo呢?而且GoTo當時的操作手法已經飽受質疑---將競價排名廣告與自然搜索結果混雜呈現給用戶,有時甚至出 現整版的廣告,這絕非Google所認可的賺錢之道。

在GoTo競價排名的啟發下,Google開發了自己的廣告系統Adwords,一開始是固定出價模式,後來變成了Vickrey次高價拍賣模式。在這個關鍵詞廣告系統中,Google至少做出了幾項與GoTo不同的選擇:

1).在展現廣告的時候更多考慮用戶的感受,將相關性納入考量,這其實最終也使得用戶更願意點擊Google的關鍵詞廣告,並最終使Google在CPC模式上獲取了空前的成功;

2). 採用Vickrey次高價拍賣模式,而不是直接攫取出價最高廣告商的所有「剩餘價值」(即第一名僅需要實際支付第二名出價+1美分的價格,而非支付自己最 初的出價),這個公平的拍賣市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廣告主加入其中(特別是那些長尾商家),並最終拉動了Google的廣告收入;

3).投入技術和人力對不合宜的廣告進行審核和篩選,避免色情、歧視等廣告泛濫。Google甚至定期下線對那些點擊率低於1%的低效廣告,因為這違背了它關於「搜索廣告應當是一種解決方案」的理念---而能稱之為解決方案的廣告點擊率至少要在10%以上。

大家聽到這邊其實會發現,這些理念其實很大程度上融合到了鳳巢系統的設計理念中。

GoTo 的另一項發明是廣告聯盟,即購買合作站點的頁面位置,發布展示類的廣告。並且那個時候,GoTo已經開始嘗試根據上下文內容、頁面關鍵詞來呈現更具相關性的展示廣告---這背後提供技術支持的有一個小型公司---Applied Semantics。GoTo當時與Applied Semantics籤署了排他性的合作協議。這個時候,Google做了一件很有決斷的事情,直接出資收購這家公司,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賺錢利器 ---Adsense。Adsense被應用在Google自身的站點(如Gmail)和大量第三方站點(如AOL),為大量第三方站點提供了最早的盈利手段。而在此過程中,Google也從一開始就限定了自己應拿的分成比例---不是50%或更多,而是30%左右,讓合作夥伴拿走更多的份額。

Google 在商業模式上的選擇時刻面臨著爭議---為什麼不去拿更多呢?然而,正是前面所提到的印刻在每個Google人價值觀---對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一種自 然認知,使得Google成為改變商業規則的人,而非淪落為類似GoTo那樣的二流公司。GoTo後來更名為Overture,並且成功上市。然而,最終並沒有依靠自己發明的商業模式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而是在被Yahoo收購後黯然退出人們的視野(現在,Yahoo的搜索技術支持完全來自於另一家巨頭 ---Microsoft)。

此外,值得一提的就是Google對待自己的金主---廣告主們的方式。在Google發展的早期,有一個專門面向大型客戶銷售平行於常規Adwords廣告的特殊項目,即大型客戶只需要付一筆固定的費用就可以讓自己的廣告毫無懸念地出現在搜索結果的最上方,這 每年帶給Google的收入有上億美元之巨。後來,Google取消了這一項目,改為將大小客戶都放置在同等的地位進行對待,即都要通過關鍵詞拍賣的方式來獲得廣告展示的機會。在確保平等的同時,Google也向廣告主們提供頂級的數據分析工具來幫助自己評定在Google投放廣告的效果。為 此,Google在2004年以2000萬美金收購了一家名為Urchin的網站數據分析公司,並在此基礎上推出了廣受歡迎的Google Analytics產品。Google提供的這些數據和工具,使得那些在Google上做生意的人們能夠更加透明地了解前者如何有效地幫助自己實現了增 長,以及有哪些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重新選擇更有關聯性的關鍵詞)。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Google對自身商業模式的自信之上---只要你真的在做 一件多方都能獲益的事情,那麼透明的過程就是有益無害的。

在Google之前,從沒有哪家網際網路公司能夠從免費的模式中賺取如此巨額的財 富。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Google發現了搜索廣告這一商業模式。然而,事實上,無論是搜索廣告還是展示廣告亦或是其它的什麼,都並非Google發明。 而且在Google產生之前就已經有人在這麼做了。Google的成功是基於對樸素理念的堅持,這種堅持讓Google最終獲得了回報---站著把錢掙 了。

Steven Levy這樣評價Google的廣告業務:「Google 的廣告產品就是在每個大膽創新光芒之下的用金線編織的安全網」。而我從Google的故事中學到的是,Google的正直理念就是廣告業務之下的安全網。

4.Google的產品:以廣告為核心不斷探索雲端產品

Google 成功地將網際網路廣告轉化了自身的盈利源泉。在這個護城河的保護下,Google有足夠的資源去開拓各種類型的產品---Gmail、Google Docs、Google Chrome、Google Drive等。這些產品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雄心---讓用戶在網際網路上的各種需求都在Google的世界裡完成,並最終擺脫對於作業系統和本地應用的依賴 ---這其實就是當下非常流行的閉環和生態的概念。

用戶在這個世界裡停留的時間越長,留下的數據就越多,看到並點擊廣告的概率也越大,這都 意味著更多的廣告收入---到目前為止,仍有很大比例的廣告是在Google以外的世界投放的,而Google未來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如何佔領這些 未統治之地。更多的產品積累的更多的數據可以使得Google投放的廣告更加精準、高效,這也意味著廣告主願意支付的費用會走高。

得益於廣 告業務創造的巨額營收,Google在雲計算產品領域的免費化策略,已經迫使Microsoft不得不冒著自斷生路的風險踏上與Google Docs同樣的產品路徑上來。當然除了廣告,Google的產品探索中也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既然已經賺了這麼多錢,為什麼不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呢?比如能源科技、生物醫療、無人駕駛、機器人、高速寬帶等。

回到具體的產品探索上,Google的資源差不多70%以上投入到廣告相關的 產品上,剩餘的則用來探索一些新奇的項目,比如Gmail就是一款典型的「20%時間項目」。除了來自內部的創新項目,Google也通過併購等手段延展 自己的產品,比如收購Upstartle和Zenter來充實自己的Google Docs產品、收購Youtube進軍在線視頻領域、收購Android進入行動作業系統領域、以及僱傭Firefox項目成員來開發自己的Google Chrome...此外,至少還有上百起潛在的或實際的大大小小的併購和投資項目(這裡給大家展示一張圖,我們從中可以看到Google通過併購投資獲得 了大量的產品、技術、人才和市場)。

不過,說到這裡,有一個情況是值得注意的,似乎Google在搜索之外的自研產品上都沒有取得顯著的成 功,比如Google Reader、Google Froogle(垂直電商項目)、Google+、Google Wave、Google Health、Google行動裝置等---這是「成功者的詛咒」或者是「創新者的窘境」麼?其實,類似的現象也發生在中國市場上的搜索巨頭---百度的 身上。

......

2015年8月,Google對外公布了自己的組織重構計劃。在這個新的架構中,Google未來的業務和產品方向似乎更為清晰了。這對於Google來說,或許不啻為一種成熟的體現吧。畢竟,過往的產品探索,還是有太過強烈的極客色彩。

5.Google的移動戰略---從桌面向移動進軍

矽谷是一個非常小的世界,Microsoft和Google這樣的大公司有機會接觸到那些搶先嗅到新機會的初創企業。有時候甚至只要一杯咖啡的工夫,一個價值驚人的併購方案就得以確定。2005年,一個只有8人的小公司以開源的方式構建了一個名為Android的行動作業系統,並期望通過將作業系統免費授權給電信運營商和手機生產商而獲得後端服務的合同與收入。在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之後,這家公司最終被Google收歸麾下,並在這個網際網路巨頭的支持下,從 Palm和Microsoft等公司廣泛招募人才,開發出了與劃時代的Apple iPhone相媲美的Andriod Dream產品。同時,Google Android憑藉著開源和免費的定位,有效地獲取了開源社區、電信運營商和手機製造商的支持,並一舉成為智能機時代的雙雄之一。我記得差不多2012年左右,Microsoft在推Windows 8---一個橫跨PC、移動和其他屏幕的作業系統。當時在移動端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應用市場無法提供足夠數量的應用產品---這也被內外部一致認為是 Microsoft移動平臺難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而Google Android則非常聰明,雖然它的應用市場比Apple iOS要晚一些時候推出,但是憑藉著開放和免費的策略,在應用數量和下載次數上甚至超過了Apple iOS平臺---正是這些來自第三方開發者的移動應用,承載著Google移動變現的希望與夢想。

除Android外,Google還收購了GrandCentral,以獲得後者的免費在線電話產品與技術,並最終與自有的Google Talk整合成為Google Voice。

在進入移動世界的過程中,Google還發起了一場與典型運營商競標新頻段的插曲,並最終使用一些技巧推動了運營商網絡中立性的實現,為自己未來在移動世界的自由馳騁鋪平了道路。

很 長時間以來,Google都沒有明確的計劃進軍移動市場。然而它卻自始至終抱持著這樣一個理念---凡是有利於Web和移動的,就是有利於Google 的;凡是不利於Microsoft的,也大多是有利於Google的。Microsoft在移動端的遲緩與落後,恰好使這個選擇顯得順理成章。

在 移動端,Google依然延續了「廣告+免費」的策略。Google在方寸之間的手機頻幕上注入了包括Search、Gmail、Youtube、 Map、Goggles(圖像搜索)、語音識別等優質產品與技術,以及Admob這樣的移動端廣告平臺。然而,這個適用於桌面的商業模式是否對移動端也是 最優的?起碼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誰能夠給出明確的答案。Google所需要做的,就是奪命狂奔、跑馬圈地,等待著新商業模式的出現。

當 然,Google在移動領域也犯了一些錯誤,比如執意推出自有終端---Nexus One,最終因為得不到運營商和製造商的支持而宣告失敗。有意思的是,Google在推出Nexus One所嘗試的在線直銷手機的模式,如今正被小米、樂視等中國企業所實踐,並且似乎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6.Google的組織成長---成熟還是退化?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外界的投資人、媒體記者以及科技評論家們是不知道Google的產品策略究竟是什麼。對Google內部的很多人來說,他們所知曉的也不比這些局外人多多少。從財務數據上看,搜索廣告仍然是這家公司最大的營收和利潤來源(14年的時候,這個數據是90%以上)。從今年Google的營收 看,廣告收入的增速正在明顯的放緩。這一方面是因為整個經濟環境導致的廣告支出的減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Microsoft、Yahoo、 Facebook、Twitter等帶來的挑戰。

在過去的若干年裡,憑藉著廣告這一「單一業務」創造的巨大財富,Google開展了無法計數的內部開發和出手闊綽的外部收購---這些項目中的絕大多數都因為種種原因而歸於沉寂了。有的是因為項目所基於的想法就是異想天開未經證實的(比如對標 Wikipedia的Knol),有的是因為過多的高層幹預導致項目失去了自己應有的節奏(比如收購來的dMarc Broadcasting),還有的是因為Google日漸遲緩的身軀導致它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難以保持初創公司般的自由與活力(比如由一群律師嚴密監控 的Google Video,最終卻被披薩店二樓的初創公司---YouTube打敗)......

在08年金融危機後,Google的增 長也罕見地放緩,以致於管理層不得不反思公司的現狀,並啟動了一系列的整肅計劃,包括:壓縮內部福利、減少項目審批、裁撤內部員工......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強化了對於「Google已經被官僚作風和保守行為滲透了」的觀點的認同,並選擇離開公司。

2009年時,Google已經成長為一個擁有20000多名員工的大型公司,但是整個公司仍然沿用著創業之初的管理模式,從任何意義上講,這都是一種不合理的現象。當外部經濟環境出現問題時,這些被隱藏在繁華燈光下的問題就愈發地暴露出來。作為一家公眾公司---而且他的兩位創辦人也已經變得更加成熟與世故了,Google必須要正面並解決這些問題。大量的專業人士和管理規則被引入這家已經長期習慣工程師主導文化的公司內,短期內我們還無法判斷這對於Google來說究竟是好還是壞。不過,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繼續停留在過去那種模式肯定是不合時宜的。在Steven Levy講述的故事裡,似乎正是這種更加成熟的管理理念與機制(比如排除高層人員指導這個初創團隊的收益/成本管理),使得Google成功地將 YouTube從燒錢深淵中一步步拉了出來,並有望成為一個視頻界的Google。同時,在YouTube這件事情上,Google明智地選擇了讓後者相對獨立的運營,而不是被拉進已然行動不再那麼自由的公司母體中。否則,YouTube可能很快就成為下一個Google Video。

長大是有好處的,意味著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影響力,可以將一個車庫中誕生的稚嫩產品編程一個可供全球數十億用戶使用的巨大平臺。同時,長大也意味著某種自由與 進取的喪失,同樣的事情反覆發生在諸如IBM、Microsoft、AT&T、Yahoo等科技企業身上。但願Google能夠在這個艱難的轉型中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在舊世界與新世界的交界處建立一種全新的秩序。

7.Google的中國實驗---道德與商業的糾纏

從2005年7月宣布設立研發中心,到2010年1月宣布撤出搜索業務,Google在中國度過了短暫而複雜的時光。

2000 年,Yahoo已經在北京設立辦公室,並且開始向這個日後成長為全球最大網際網路國度的早期用戶提供中文搜索服務。立足本土的百度也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中文搜尋引擎服務。而此時的Google,才剛剛開始製作搜尋引擎的中文版本,並在隨後的四五年中以一種「置身事外」的方式為這個國家的用戶提供搜索服務。

2004 年,Google派了一個高管領銜的代表團訪問中國。同一年,Lary Page和Sergery Brin也到訪了百度、搜狐和新浪等中國本土的網際網路企業,並且決定向準備赴美上市的百度投資500萬美金。就在這一年底,Google內部經過爭論,決定進入中國市場,並且在2005年聘用李開復擔任他們派駐中國的「大使」,開始在那裡籌備一個研發中心。2006年1月27日,Google.cn上 線,Google終於正式將自己的腳踏入了中國市場。

從很多角度來看Google總部對於中國分支的態度,都會得出這樣的印象---這僅僅 是一場小心翼翼的實驗而已。出於帳戶和信息安全的考慮以及客觀的政策限制,包括Gmail、Blogger、Picasa、YouTube在內的產品都沒有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由於Google總部揮之不去的意識形態擔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研發部門的工程師們未能獲得訪問核心代碼的自由,更多地是做一 些外圍的工作,並在諸多限制之下嘗試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產品。Google在中國做出本地化商務與宣傳的申請也多未獲總部批准。在這種內部重重限制之 下,Google.cn還是憑藉著優秀的搜索體驗迅速獲取了超過25%的市場份額,並且在地圖和移動領域成為了領導者,這形成了對於百度的巨大威脅。

就在Google在產品與商業積極推進的同時,它的中國團隊也在小心翼翼地處理著與政府部門的關係,後者出於政治和管制的考量,正在嘗試以種種方式馴服日益 不受控制的網際網路企業,包括Yahoo、Microsoft和Cisco等都相繼屈服。終於,隨著一些事件的接連發生,Google中國團隊在北京與 Mountain View之間接力維持平衡的努力宣告失敗---就在進入這個市場5年不到的時點,Google.cn被關閉了,同時被拋棄的還有「谷歌」這個頗具中國特色 的名字。

Google在中國的這些年,其實已經部分實現了當初的目標之一,即推動這個國家的信息開放程度的提升。同時,因為它的存在所具有 的示範與對比效應,迫使競爭對手不得不調整自己的產品策略和商業模式,比如百度就在2009年放棄了的飽受詬病的競價排名,引入了與Google Adwords類似的「鳳巢系統」。

故事的最後,即使是Steven Levy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Google退出中國是否真的純粹是道德考量?其中是否夾雜著對於在這個複雜市場獲得規模盈利的暗淡預期?」

Google 的這場中國實驗蘊含了諸多的啟示,既有政治的、也有商業的,甚至還夾雜著個人的。Google的退出,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網際網路生態的力量均衡,這毫 無疑問影響了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進程和路線。而對於Google自身,也確實錯過了中國網際網路的「黃金時代」。

近期,聽聞Google正在嘗試部分重回中國市場的消息,還是頗為期待的。希望這次大家都能寬容和成熟一些,在艱難的環境裡承擔各自的職責與擔當。

8.Google的責任---力量越大,責任也越大

當商業公司具備了Google這樣的影響力時,就幾乎不太可能在與政治和法律劃清界限了---尤其當這個公司的商業模式註定要挑戰一些現有規則的時候。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Google主要的廣告形式是Google Adwords和Google Adsense,前者是在用戶輸入關鍵詞時觸發的相關性廣告,後者則是結合頁面上下文給出的廣告,並且都不會在用戶沒有主動點擊廣告時通過Cookies記錄用戶的個人信息。

2007 年,Google嘗試收購一家名為Double Click的廣告公司,後者在隱私政策上顯然沒有Google那麼保守---只要用戶訪問放置了Double Click顯示廣告的頁面,就會被Cookies記錄下幾乎是所有的個人信息。這背後的商業動機是這樣的:Double Click作為一家網際網路廣告公司,一直在試圖提高廣告的精準性,從而可以從廣告主和代理商處獲得更高的回報。利用廣泛記錄個人信息的 Cookies,Double Click就可以在用戶訪問特定網頁時顯示最為精準的廣告。而且事實上,這種部分犧牲用戶隱私的商業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致於Google和 Microsoft都願意付出天價來收購這樣一家公司,最終Google以31億美金完成了收購。

這次收購後,理論上Google就成為了覆蓋網際網路各個角落並擁有最多用戶數據的公司,而且事實上更提升了它在搜索廣告(70%)和展示廣告(80%)領域的主導地位。

Google 還將自己的數據搜集範圍延展到了線下,包括Google Latitude和Google Street View在內的一系列產品,已經開始嘗試將對線上世界的索引擴展到對線下世界的鏡像---這存在侵犯隱私的風險。而Google Print/Libraries/Book則試圖通過掃描將全世界的紙質書籍都納入到Google日益龐大的資料庫中---這激起了版權方的反抗。

這 一切的嘗試都使得Google有著背離當初「不作惡」承諾的危險,就只在一念之間。Google聲稱創始人和公司文化會阻止不好的事情發生,然而這相對於 法律與制度,還是缺乏足夠的公信力---畢竟,Google是一家商業公司。而且,從一些日益出現的微小跡象來看,Google已經不是當初那麼單純的一 家公司了,種種力量在牽引著這家公司的前進方向,再也不是一兩個人能夠控制的了。

如果我們反觀中國的網際網路環境,目前建立在侵犯用戶隱私上的商業行為遠遠甚於Google所做的。期望未來隨著用戶意識的覺醒、法律監管的健全以及從業者的道德自律,這種情況能夠有所改觀。

9.Google的危險---成長的煩惱

早在2002年,Google的「20%工作時間」項目就孵化出了一個具備社交屬性的產品---Orkut。但是,Google並不把它看做是一個顛覆性的 產品,而只是投入了少量的資源任其自生自滅。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於2005年收購的Dodgeball以及2003年收購的Blogger身上。結果是, 這三款產品最終都沒有按照本應有的路徑成長為偉大的產品。而且,頗具諷刺一位的是,恰恰是Blogger和Dodgeball的創始人,在離開 Google後,分別創立了Twitter和Foursquare。

在此期間,一個誕生於大學宿舍中的社交產品---Facebook開始 以不可思議的節奏開始崛起。這個時候,Larry Page和Sergery Brin意識到了社交圖譜對搜索算法的潛在威脅,並開始推動Google在社交網絡的嚴肅布局,後來Google接連推出了OpenSocial、 Google Wave、Google Buzz、Google+、Google Circle,但是都沒能動搖Facebook的根基。

當Google在社交網絡疲於奔命的時候,Microsoft實現了對Yahoo搜索業務的合併,並以巨大的投入開發自己的搜尋引擎---Bing。 Bing的出現,預示著某種更為近在眼前的威脅,以致於Google開始比對著Bing調整自己的產品設計(2015年,Microsoft在美國市場已 經獲得了超過30%的市場份額,這個數字計入了Yahoo的份額,因為後者的搜索業務是由Microsoft提供支持的)。

無可否認,Google仍然是這個時代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但是一些最為核心的創新,比如Android、Youtube、無人駕駛汽車等都是肇始於公司外部,而廣受歡迎的Gmail等產品也是在重重阻力下利用「20%時間」完成的。

Google從當初的「車庫公司」成長為今日的「科技巨擘」,似乎也和早年的AT&T、Microsoft、Yahoo一樣陷入了「成長的煩惱」,在新勢力的衝擊下,顯露出落寞帝王的疲態。

10.Google的未來---讓一切都回到最基礎的Alphabet

2015 年8月,Google宣布了公司架構的調整,新成立的Alphabet將成為Google現有組織、項目和業務的母集團。以廣告為商業模式/盈利基礎的成熟業務,包括Search、Android、YouTube、Apps、Maps和Ads被保留在Google旗下,而原本屬於Google的諸多探索型業務則被劃分到不同的實體繼續推進---Calico,對抗衰老相關的疾病;Nest,研發智能家居相關的產品;Fiber,提供超高速的網 絡;Google X,專注具有重大突破意義的項目;Google Ventures和Google Capital則分別為大膽創新的初創公司和長期的科技趨勢進行投資。

毫無疑問地,Google是開創搜索廣告這個行業的先驅,並且它還將自己的勢力延伸到了展示廣告、視頻廣告甚至是音頻廣告等各個方面。很長的時間 裡,這家公司所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廣告收入,因為即使是微小的策略改進,也能夠帶來數以億計的收入---這就是Google的舒適區,就像 Windows和Office是微軟的舒適區一樣(以微軟為例,在很早之前公司內部就開展了各種各樣的研究,指出雲計算、移動化是未來的大勢所趨,然而由 於這種變革會在短期內極大地影響Office套裝軟體的營收,因而難以付諸實施,只能夠緩中求變)。在廣告收入狂飆突進的同時,Google的商業創新和 產品突破卻陷入了困境---今日人們熟悉的偉大產品,包括Android、YouTube、無人汽車、Blogger全部是在公司外部誕生的...... 此外,Gmail這樣的明星產品也是在「20%時間」裡突破內部質疑開發出來的、Chrome幾乎是挖角了Firefox的力量才研製而成、Google Docs中很多核心要素也來自於併購的外部創業公司......

更為有趣的是,正是那些被Google內部氛圍逼走的人們創造了Twitter、Foursquare這樣紅極一時的產品...更不要提那些已經倒在半路的不可計數的內部創新項目,比如Orkut、Google Reader、Google Health等。

這背後的原因或許就是Larry Page所說的「每天追逐廣告收入」的心態。或許也正是出於對這些奇特現狀的反思(以及華爾街的敦促),促使Google管理層作出如此奇特而又合理的改變---將賺錢的業務留給Google,並以此支撐更為重要的創新探索事業。

寫在後面的話:

看完Steven Levy講述的Google的故事,我自己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一家科技公司僅僅看著那些短期變現的領域,恐怕是很難真正走遠的。如果我們能夠沉下心來對比,中美兩國的網際網路甚至是整個科技行業,就會發現:我們似乎正在朝著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加速前進。表面上看這是不同科技公司在個體層面的零散選擇,但實際上,這反映了兩個國家在基礎技術、高等教育、社會文化、法律監管、創新氛圍甚至價值導向上的差異。

我們一直說,網際網路行業是中國與世界差距最小的一個行業,甚至有人認為我們在網際網路領域是超過美國的。既然如此,我覺得我們這些在網際網路行業的人們是背負著一些使命的。時代將網際網路的理念與技術賦予 我們,並不是讓我們在小圈子裡獨自熱鬧、撈錢的。在網際網路熱潮翻湧的時候,中國的傳統產業正面臨著生死大考---這對所有的網際網路人來說既是巨大的挑戰, 也是巨大的機遇。在此,建議各位可以多多關注國外科技行業的動向,比如Google、Microsoft、IBM等。它們現在在做的很多事情,比如對於能 源、健康、新材料甚至是空間科學等領域的探索,是我們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還沒有做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兩個國家在技術與商業上的不同取向和未來。

今天的分享僅代表我個人在此時此刻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肯定會有一些偏頗和疏漏,接下來的時間裡,還請各位不吝賜教。

news.zol.com.cn true http://news.zol.com.cn/544/5441044.html report 24524 本文主要基於最初的讀書筆記及在某個內部讀書會上的講稿刪修而成,它試圖將原書內容和閱讀思考融合起來,並分為10個小的章節分別進行闡述。因為一些原因,本文相比原始分享內容有部分刪節。在這裡,也將這本迄今為止最全面解析Google的書籍鄭重地推薦給大家:《In The P...

相關焦點

  • 谷歌是如何做到讓計算機自動圍繞照片講故事的
    針對這種情況,谷歌在Google+上打造了一款名為Stories的工具,來幫助人們將照片整理成一個個的故事。國外媒體近日撰文指出,這一任務對人們來說很容易,但要讓計算機自動操作卻極為困難。那谷歌的團隊究竟是怎麼將Stories打造出來的呢?
  •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第一次在沙瓦調研拍攝點位【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2017年通往沙瓦村的小道【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2017年的沙瓦村雖然貧困,但是乾淨整潔2017年4月1日,經雲南省宣傳部與廣電總局的溝通洽談
  • 2021國考面試備考:哲理故事的啟示如何不空洞
    如何將哲理故事的啟示部分談具體一直是很多學生在答題過程中的一大難題,因為往往覺得答啟示時很空洞、沒有話說,呈現出來的東西總是讓考官覺得假大空,仿佛像是一個答題的機器。所以今天中公教育專家給大家介紹如何把啟示題從空洞答向具體。
  • 技術、文化與社會 ——谷歌品牌在中國是這樣講故事的
    在五月剛剛結束的I/O大會上,谷歌展示了自己從視覺化搜索、新版谷歌智能助手到新版Android作業系統,從手機到智能家居的最新成果。谷歌是一個不斷進行科技創新的外資企業,它的基因也一直就是不斷地科技創新,雖然它也追逐利潤,但是它同時也給自身設立了很多值得稱道的規範,有些規範是具備普遍價值的,來到中國後,谷歌一定會吸收中國的文化要素,成為本土化色彩濃重的本土品牌。這些年來,谷歌在中國立足東方文化,利用「谷歌藝術與文化」這個全球平臺,完成了很多文化與公益行為方面的建設。
  • 這位日本網友和谷歌街景的故事,感動了58萬人
    因為這是一個跨越了時間超越了生死的溫暖故事。事情是這樣的:一位日本網友在父親去世 7 年之後,在谷歌地圖上查看父母曾經住過的房屋。沒想到一個意外的驚喜在等待著她,在房屋口,這位日本網友見到了她的父親正翹首以盼仿佛在等待著什麼。然後她把谷歌街景往前移動了一下,看見了剛要回家的母親,她緩慢的走在回家的路上,這就是安靜善良的父親等待的那個人。
  • 一位日本網友和谷歌街景的故事 感動了58萬人
    事情是這樣的:一位日本網友在父親去世 7 年之後,在谷歌地圖上查看父母曾經住過的房屋。而這一幕正巧被路過的谷歌街景給記錄了下來。誰能想到這一個美麗的巧合,完成了一場時隔 7 年的對話,讓女兒在谷歌街景上見到了逝去的父親。於是她在推特上呼籲:谷歌不要再更新這個地點的照片了,讓父親的身影留在谷歌地圖上。這條充滿溫情的推特瞬間引發了網友的熱議,有些網友受到了這條推特的啟發,都開始在谷歌街景上尋找逝去親人的身影。
  • 谷歌地球變分享平臺 允許用戶通過視頻和照片講故事
    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業務主管麗貝卡·摩爾(Rebecca Moore)今日表示,Alphabet(谷歌母公司)希望用戶在未來幾年在其谷歌地球平臺上發布數以百萬計的故事、視頻和照片。谷歌今年4月推出了新版谷歌地球,增加了「Voyager」工具。
  • 感受3D效果還能聽故事,最酷地圖軟體「谷歌地球」更新了!
    在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來臨之際,谷歌推出了全新的「谷歌地球」。新版本結合了衛星圖、地形圖和3D圖,新增旅遊引導、知識卡片功能,經典的探索世界功能也得到了改進。在這個版本中,谷歌集結了故事寫手、科學家、非營利組織的資源,力求為用戶提供全新的互動導覽體驗。
  • 谷歌地圖十歲了!這兒有一個了不起的故事
    更沒有人知道谷歌會與蘋果合作將這款產品引入用戶的智慧型手機(儘管雙方的合作已經破裂)。雖然如今的谷歌地圖已經擁有10億多用戶,成為了僅次於搜尋引擎的谷歌第二大資產,但在十年前,不可能有人預見到這一切,谷歌自己也不例外。
  • 特寫| Launchpad加速器的故事:谷歌要在新興市場「創造下一個矽谷」
    在去年的西南偏南(SXSW)音樂節上,她展示了一款英語學習APP——Esla Speak,並很快得獎。就故事本身而言,這一切都符合矽谷似的完美。不過,Van目前是其美國公司僅有的一名成員。當她準備開發自己的App時(一個幫助英語學習者改善口音的AI助手),她回到了越南,在那裡調查初始目標用戶的需求。如今,她的7名員工分散在越南和葡萄牙兩地。
  • 谷歌趨勢有什麼作用?谷歌趨勢功能大全
    谷歌跨地域跨平臺的強大覆蓋,助您贏得全球消費者的每時每刻!
  • 阿爾法狗帶來的啟示
    當我們還在津津樂道大師們的棋藝的時候,谷歌卻在專心致志的發展人工智慧,而這場人機大戰對於谷歌來說更像是一個裡程碑,標誌著其人工智慧水平進入了一個更為成熟的階段。那麼是不是真的會有一天,人工智慧化的程序、產品、甚至是武器,會打敗我們甚至是取代我們?
  • Google宣布將谷歌地球帶入教室
    Google於4月份推出了谷歌地球的改版版本,其中包含了許多新功能,通過使用地圖和衛星圖像可以超越可視化地球,並允許用戶通過旅遊探索世界,並了解許多奇蹟
  • 谷歌用AlphaGo教育網際網路公司:告訴你什麼叫格局
    3月9日,被中國網民戲稱為「阿爾法狗」的谷歌AlphaGo人工智慧圍棋手戰勝了世界圍棋第一人李世石,造就了人工智慧史上顛覆性的高光時刻。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以前,很多人對谷歌的認識僅僅是一個搜尋引擎,即便是現在,辦公室裡的白領們關於谷歌最多的話題還是「今天的網站首頁又玩出了哪些新花樣?」
  • 蘋果為什麼要研發自己的搜尋引擎來對抗谷歌?
    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於蘋果和谷歌之間的交易落空。 近年來,谷歌每年向蘋果支付數十億美元,以保證iPhone、iPad和Mac上的Safari默認搜尋引擎是谷歌,除非用戶在Safari的偏好設置中手動更改默認搜尋引擎。
  • 谷歌Home到底能幹什麼
    另外,新的谷歌音箱還可以使用IFTTT功能,這也是一個亮點,要知道亞馬遜Echo早期便是憑藉IFTTT發展起來的。預計,谷歌Home mini很快會獲得更新,而Max則需要等到12月。只需告訴助手你想說的內容,這條消息就會在谷歌智能音箱中播報。我們來設計一個場景:客廳、孩子的臥室和書房都有谷歌Home mini,媽媽做好飯了不用挨個去叫,只需對手機裡的谷歌助手說「吃飯了」,全家人都收到了。發送信息到手機上這個功能谷歌並沒有在發布會公布,但媒體發現了這個簡單又好用的新操作。
  • 黑鏡第四季第三集為什麼叫鱷魚 故事有何啟示深度解析
    迷你電視劇《黑鏡》一共有6集,分別講述了六個故事!而令人好奇的是《黑鏡》第四季第三集為什麼叫鱷魚呢?這個標題有什麼深意呢?不妨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黑鏡》第一季、第二季由英國Channel4出品,第三季換成美國的Netflix出品。
  • 心理學:天使變成魔鬼的故事,啟示著我們要學會勇敢地面對謊言!
    西方聖經裡流傳魔鬼撒旦的故事,生動地闡釋了邪惡的起源。說到邪惡,我們可能會想到魔鬼撒旦。但是卻很少有有人知道撒旦是如何一步一步把自己變成邪惡的化身。這就是天使變成魔鬼的故事,深刻地啟示著我們要學會勇敢地面對謊言,不管是對自己的謊言還是對別人的謊言。所謂謊言,其實就是掩蓋真相,不願意面對真相的痛苦,使自己或者別人的認知與實際情況不符。讓自己和別人陷入各種謊言編織的虛幻而痛苦的世界中,苦不堪言還要苦苦掙扎。
  • Google宣布將谷歌地球帶入教室
    Google宣布將谷歌地球帶入教室2017-06-27 06:50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大淑責任編輯:huangshumin Google於4月份推出了谷歌地球的改版版本,其中包含了許多新功能,通過使用地圖和衛星圖像可以超越可視化地球,並允許用戶通過旅遊探索世界,並了解許多奇蹟。
  • 第二銀河啟示級艦船裝配推薦
    今天的戰艦情報室將為指揮官們介紹啟示級戰列巡洋艦,啟示級戰巡艦是靈感級戰巡艦的升級型,具有良好的支援增益性,續航能力強大。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啟示級的裝配推薦和它在實戰中的應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