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小小的漫畫,能嬉笑諧罵,可抓癢戳痛。70後東陽設計師張志城,在這三分地裡,以二十餘年的繡花功夫,耕出一片真趣。他的肖像漫畫,曾博得周星馳、潘建偉開懷大笑……
假身外之物漫話人生,以幽默之筆點睛世態。
張志城藝名「江東酒鬼」,從受青睞的程度看,他的肖像漫畫作品貌似獨具魔力。在力求神似的同時,他往往根據畫中人的性格、職業、習慣或愛好加以旁白調侃,只需一兩句臺詞,便頓生妙趣。所以上至名流大咖,下至平頭百姓,莫不見之而開懷大笑,笑後卻又品咂出絲絲意味。
在位於城區甘溪東路的金華一表設計公司見到張志城時,他剛從義烏回來。當天,經金華市漫畫家協會組織,他應邀前往軍營,為海軍某部的官兵繪製漫像。庚子開年以來,他已多次用漫像作品服務於抗疫、擁軍等工作,僅杭州就去了3趟,專門為援鄂援意的抗疫勇士表彰會助興畫漫。
6歲上學,11歲辦「報」 連環畫啟蒙了美術愛好
「仙風、道骨、鬼才、人氣」,是朋友為張志城勾繪的臉譜。1970年出生於東陽江鎮西家山村的他,從小就喜歡認畫識字。6歲時,母親送他到村校上學,老師以未到入學年齡為由而拒收。「老師,我兒子認得很多字了哦!」老師將信將疑,隨手一指牆上的毛主席語錄,誰知他朗朗讀出,毫不遲疑。「啊,人才啊人才!」老師又驚又喜,當場拍板收下了他。
小學裡的張志城成績優秀,尤其是美術上的表現,屢屢讓老師刮目相看。11歲時,他上了初中,面對一群比他大2歲的同班同學,他以獨有的「玩法」震驚了他們:一張4開大紙,他一折為二,寫稿、排版、插畫,自力更生,自成小報,美其名曰《初一報》,報頭右側加框編發「最高指示」,對摺之處還有中縫。小報在班裡傳閱,老師和校長看到後也嘖嘖稱奇。由此可見,張志城的文藝細胞應該萌芽於兒童期。
《初一報》共編發了18期。也就是在此期間,張志城接觸了漫畫,並迷戀上了這種富於童趣的畫風。那個年代的孩子,其實接觸更多的是連環畫。張志城當然也不例外,他把父母給的零花錢,悉數攢著用於買連環畫,一邊看,一邊臨摹,這就是他最初最真的美術實踐。其中,施大畏的刀馬旦連環畫、賀友直的農村鄉土連環畫,以精準的造型、豐富的場景,為他的美術追求賦予了啟蒙意義。尤其是施大畏的畫風瀟灑暢快,又美又颯,更是令他深深痴迷。
多年以後的2012年,在深圳謀生的張志城與深圳晚報美術編輯莊錫龍老師一起聊天時,獲悉對方與施大畏熟識,當日他即繪施大畏漫像一幅。畫面中,施大畏橫刀立馬,威風凜凜,以一副大無畏的卡通造型出場。此畫由莊錫龍送予施大畏本人後,老人家很高興,「這是第一次有人送我漫像,看,我畫了一輩子刀馬,最終也成了將軍!哈哈,畫得太好了!」雖然之前已給許多名人繪過漫像,但童年偶像的這句認可,依然讓張志城激動不已。
博客推廣,媒體求畫 諸名流因畫會心而笑
1999年是張志城發表漫畫處女作的標誌性年份。當年,作詞家張俊以創作的《永不分開,世界的愛》火爆全國,張志城看著張俊以富於喜劇性的臉,嘗試著畫了幅漫像,投到《羊城晚報》而被刊用。
這事真正點燃了張志城對漫畫的熱情,他從此慢慢地修煉了好多年。直到2006年,他開通了新浪博客。這塊「自留地」吸引了更多的漫畫同好的圍觀,人氣高漲的時候,就連北大教授孔慶東也成了博友。某日,張志城看到孔慶東的博客文章後,有感而發,寫成雜感,配上孔慶東的漫像,對方評論「文畫俱佳」。
博客也成為張志城連接媒體的平臺,《羊城晚報》《深圳商報》《喜劇世界》《特別關注》等紛紛刊用他的漫像作品。他自言這個時期的作品以名人漫像為主,因為只有名人漫像,才有在媒體上發表的機會。這時期,他為齊秦、華君武、劉歡、黃永玉等名人畫了一大批肖像漫畫。隨著在媒體上曝光率的上升,「江東酒鬼」的藝名漸漸融入了全國漫畫圈。
「沒想到第一次正兒八經送人漫像作品,居然是人見人愛的周星星!」說起此事,張志城的興奮之色溢於言表。2008年初,電影《長江七號》首映,周星馳前來深圳宣傳,深圳電視臺主持人楊穎找到張志城,請他創作周星馳的漫像。「接到任務,已經是傍晚5點鐘,可是這幅畫第二天早上10點就要用。怎麼辦?時間很緊,周星星可是我的偶像呀!不行,這個對偶像表意的機會一定不能錯過!」張志城當即放下別的工作,忙了大半宿,到凌晨3點鐘,終於完成了那幅《綠綠小外星,最愛周星星》。據說,「喜劇之王」捧著畫,發出了他那經典的「哈,哈,哈」笑聲。
2008年起,張志城成了中國新聞漫畫網的籤約作者,開設了專欄,影響力日增。2012年5月,外交鐵嘴沙祖康在聯合國會議上怒懟某些西方國家,關注時事的張志城看得熱血沸騰,繪製了《硬漢沙祖康》發在中國新聞漫畫網上。不久後,他接到鳳凰衛視電話,希望向他購買原畫。原來,鳳凰衛視將採訪沙祖康,在網上看中了張志城創作的漫像,準備贈予沙祖康。張志城表示願意無償贈送,鳳凰衛視投桃報李,牽線促成了他多件漫像作品的收藏轉讓。同年,湖南衛視因為「快樂大本營」與VIVO手機合作而慕名求畫,張志城又為其創作了「快樂家族」5位主持人的漫像。
業內人士評價張志城的漫畫「嬉笑怒罵盡顯鬼品,極致之處又見針線功夫」,可見他的作品都是傾力嘔血之作。張志城坦言,他創作漫像時,希望畫面能夠輕鬆可愛,五官形象詼諧搞怪,肢體動作用卡通語言表達,「杜撰」出與真實生活不一樣的時空感。但漫像創作並非簡單的「摹其形而追其神」,而是需要不斷創新,在尺幅畫面表現人物的生理特徵、性格特點、職業愛好等,力求信息豐富,內涵厚重。2019年初中同學聚會時,東陽中學校長杜新陽說次日將赴京拜訪「量子之父」潘建偉,請張志城為其度身定做一幅漫像。張志城僅用一個晚上就完成了作品,畫面採用了深藍背景,穿著唐裝的潘建偉手持線軸,正在放飛「墨子號」衛星。潘建偉收到漫像後,笑得合不攏嘴。
二十餘年來,張志城創作漫像已逾2000幅,許多作品成了文化交流的媒介,傳播著快樂溫暖。
世事繁華,漫畫式微 留新聞漫畫一席之地
雖然江東酒鬼的漫像作品「一畫難求」,但他的心靈天平更多傾向新聞漫畫,常常為當今的漫畫失去諷刺功能而扼腕。他回憶說,1990年,首屆全國諷刺與幽默畫展在北京舉行,可見當時的漫畫界把「諷刺」作為漫畫藝術的核心功能,以諷刺對社會起到糾錯匡正的作用。但這次展覽僅是曇花一現。在浙江省漫畫家協會主席陶小明奔走下,直到近30年後的2019年,第二屆全國幽默畫展才於杭州舉行。而在頭一年,也是浙江省漫畫家協會牽頭,在北京舉辦了首屆國際肖像漫畫展。兩屆展事張志城都參加了,並不無遺憾地發現——漫畫的「諷刺」功能已經淡化。在他看來,漫畫的「諷刺」根本目的在於「治病救人」,而非醜化詆毀。「美好的生活猶如玫瑰,只有得到尖刺保護,才不至於被辣手摧花。漫畫與古詩有相通之處,都以諷刺不合理的現象為社會預警,尋求解決之策。」張志城說,「小漫有大雅,畫中求真趣。」
今年年初的疫情防控,給張志城增添了大把時間,他不閒反忙,自我加壓,創作了一大批抗疫主題漫畫。《唱歌的新冠君》通過歌詞改編,用擬人手法把新冠病毒被徵服的無奈表現得入木三分;《我的今春》《愧疚感》以自我調侃方式反映人們自覺居家隔離的狀態。他還總結出鍾南山「挑擔子、出點子、找路子、配方子、決不讓國家出亂子」的擔當,創作了《五子之重》,角度之新穎令人拍案稱奇。這幅作品後來發表在「學習強國」平臺上。
「人間雜事煩悶,用畫筆製造一點兒小調侃小調皮,以驅散心頭之陰霾」,對張志城來說,漫畫就是正襟危坐的時代裡輕鬆幽默的表達。而這組抗疫漫畫也最接近他一直推崇的新聞漫畫,「新聞漫畫事業是一叢星星之火,限於天氣,礙於風向,或許暫時不能燎原,但它絕不會熄滅!」雖然有人稱漫畫藝術已經式微,以針砭時弊見長的新聞漫畫更是淪為雞肋,他卻堅信:世事繁花似錦,漫畫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