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架構進化論 4億年前的自然選擇如今還在發生

2020-11-26 太平洋汽車

  【太平洋汽車網 技術頻道】如果我說現在的汽車行業正經歷一場涉及根本的巨大變革之中,你會想到什麼?電動新能源還是智能網聯汽車?要我說這些其實都不是,如今的汽車行業正在面臨當年手機從功能機全面升級到智慧型手機的階段,如果動作稍慢上一點點,那下場絕對不會比諾基亞好過。

  那這汽車行業變革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就是電子架構。電子架構這個名詞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其實非常的陌生,今天就讓我們來談談這個有些熟悉又很陌生的話題吧。

  正如手機功能機盛行之時,人們只知道愛立信、諾基亞或者三星這些手機品牌,有人會在意手機的系統是個什麼玩意兒嗎?不會,塞班這個詞也是要等到安卓和iOS大舉來犯之時才開始出現在人們視野裡的。所以,當電子架構這個詞平凡出現在公眾視野的時候,我們的汽車行業其實已經來到了這個變革的臨界點上。

  電子架構,也叫做電子電氣架構,簡稱E/E系統,電子架構實現了車輛的大部分功能,E/E架構包括所有的電子的和電氣的部件、互連結構(拓撲結構),以及他們的邏輯功能。說人話就是,汽車裡所有通了電的都屬於電子架構範疇。

  電子架構為什麼這麼重要?業內大家會形象的稱呼電子架構為汽車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結構、處理能力、傳輸速度決定了其效率。如果大家還沒法意識到電子架構的重要性,下面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大腦和神經系統的故事,這也是為什麼脊椎動物能夠在自然界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脫穎而出的故事。

  在距今大約4億年前,如今被我們稱作古生代第四紀的泥盆紀,脊椎動物在這個時代進入飛躍發展時期,與此前各個時代的霸主不同,脊椎動物的代表硬骨魚首先演化出了有髓神經纖維。擁有了髓鞘的神經纖維讓信號的傳輸速率可以達到100米/秒,至於這有多厲害,我們先來看看同時代的競爭對手。

  無脊椎動物的神經傳輸速率約為1至2米每秒,信號傳輸速率可能還不如我們走路的速度快,無論是鱟、角石這些曾經稱霸的確的生物體型稍大一些就難以驅動身體做精細運動了。想像一下,當時的無脊椎動物大腦控制一個抬手的動作可能會有1秒的延遲,而脊椎動物無論體型大小都已經能夠行動自如。

  大腦在此之下隨著感官器官的發展和大數據量的處理需求之下,也開始了飛速的進步,所以我們人類遠在4億年前祖宗通過神經系統結構的進化,徹底拉開了與其他生物的科技層次,從此地球歸脊椎動物所有。

  電子構架作為汽車的大腦與神經系統,來到了全面升級換代的時候,這也是PC電腦從DOS到windows、手機從功能機到智能機都走過的老路。時代的變革,再一次降臨在你我身邊,面對車聯網、5G、自動駕駛,老一代的電子架構設計已經無法滿足超大數量的數據交互和傳輸,各大廠商都在研發或者已經推出了自家最新一代的電子構架。

  下面我們先來看一看,汽車電子電氣架構設計的發展與方向,博世在2017年的一個汽車行業會議上分享過一個其在整車電子電氣架構方面的戰略圖,下圖清晰的顯示了博世在整車電子電氣架構發展的6個階段:模塊化階段,功能集成階段,中央域控制器階段,跨域融合階段,車載中央電腦和區域控制器,車載雲計算階段。

  我們如今的大多數家用車輛,都還在使用第一或者第二階段的電子架構,每一個功能都一個ECU硬體控制處理,或者幾個功能集成在一個ECU硬體上,在通過CAN總線結構連接在一起,用拓撲圖來展示會接近於星形的結構。形象的說更像是一座房子裡安裝了許多電器,它們各司其職又互不連通,新搬入的家電(新科技新功能)受房間尺寸和預設插座限制。好了,告訴大家,傳統車型電子架構下,擁有的控制器(ECU)數量多的能在100至200個,少的也在70個左右,加上CAN總線結構傳輸速率低,整體系統效率較低並且發展前景已經到了上限。

  中央域控制器階段與跨域融合階段,也就是代表明天的第二第三階段,只是讓一個EUC解決多個問題,然後做成區域控制結構,再把與控制器做的再強大一點,讓域和域之間結合,讓一個域控制器來控制多個域。然後基於乙太網主幹網絡,而非傳統的總線結構,這帶來了更大的通訊帶寬和更強的計算能力。這種乙太網主幹網絡的集中式域控制器架構,也是如今許多車企正在研發或者已經發布應用的電子架構,它能夠支持智能網聯汽車的各項需求。

  從此以後,汽車不再是一座房子,更像是一個作業系統,車輛的各項功能就是一個個軟體或者APP,控制油門剎車、驅動系統、天窗開閉、多媒體系統所有的一切都由整車電子平臺中的軟體系統來控制,不再是裝到家裡的電器一切都是預設好的硬體。功能的更新也更為便捷,所有通過軟體控制的內容都能夠通過OTA遠程更新,而不再像如今的汽車,裝好的功能配置需要熬過整個車輛的生命周期。

  至於代表未來的第五第六階段電子架構,相比第三第四階段則並未有革命性的變化,而是通過目前可見的科技發展趨勢推延出來的結果。首先將採用一個整車電腦控制車內所有的域,之後將一些運算直接放到雲端,當這兩個目標實現的時候,真正的無人駕駛汽車將成為可能。

  在如今這個房子升級到作業系統,電子架構軟體化的時代,有哪些車企已經行動起來了呢?要分成兩類來看,第一類是傳統汽車廠商,另一類則是新能源廠商(新勢力)。傳統汽車OEM廠商,例如寶馬、大眾都給出了未來電子架構的發展方向,有著明確的計劃,可以預見在用不了多久就能落地實現。還有一些廠商則走了彎路,例如領克最新的CMA電子構架已經採用總線結構,只不過是傳輸效率更高的FlexRay電子構架,比CAN總線傳輸效率高10倍,但卻沒有乙太網解決方案的潛力。

  目前,唯一將全新一代電子架構搬上新車的傳統車企,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通用。全新凱迪拉克CT5將搭載通用全新一代電子架構,新車計劃於10月20日在中國上市。通用全新一代電子架構官方沒有透露過多的技術細節,但是從已經披露的數據上就能一窺端倪。

  快速高效的通信能力,這套電子架構系統每小時能夠處理多達4.5TB(=4608GB),數據處理速度提升5倍,車輛內部外部通信有100Mbps、1Gbps及10Gbps高速乙太網的支持。根據測算,一臺自動駕駛車輛每小時處理的數據大約在4TB左右,也就是說通用這套電子架構系統已經能夠滿足所謂L5級別自動駕駛的需求。同時通用也宣稱採用全新一代電子架構的車型將搭載Super Cruise自動駕駛系統。通用官方表示,這套全新一代的電子架構系統將在2025年搭載到通用一半以上的車型中。在系統安全問題上,官方表示其對標的是航空業標準,內部通信與外部通信系統互相隔離保障車輛安全。支持整車級別OTA升級,如智慧型手機般,車輛上大多數通過軟體來控制的子系統都能夠通過OTA遠程升級與刷新,包括了發動機與變速箱控制模塊、車載通信娛樂系統和車身控制系統等。

  當然先從塞班升級到安卓的,並不代表就穩了,實質上受到傳統汽車開發影響更少的純電動車廠商以及造車新勢力,他們的產品天生就需要迎合如今這個網際網路時代,車聯網、自動駕駛都是必須要實現的功能,所以許多廠商在電子構架方面有著更進一步的想法。國內的例如零跑汽車自研晶片、合眾汽車(哪吒汽車)做軟體平臺,蔚來的產品都已經在使用千兆乙太網作為總線結構。

  最出類拔萃的其實還要屬特斯拉,Model S還在大量使用CAN/IAN作為主幹網,已經有較為明顯的域劃分,全車僅有72個ECU控制器節點,總的來看平平無奇,但Model S上市於2012年,並且CenterDisplay(中控顯示)作為中央網關,接入更多節點,基本上就相當於前文中博世描繪的戰略圖中第五階段中央控域制器階段模式的雛形了,7年前特斯拉就已經開始了這樣的電子架構設計的確令人驚嘆。特斯拉Model 3的電子構架更絕,整個系統分為三個域,自動駕駛及娛樂控制模塊、右車身控制器、左車身控制器。

  縱觀特斯拉的產品,在電子架構層面從Model S到Model 3,車輛功能控制已經完全變了樣,使用新的電子架構平臺,將功能從供應商軟硬體打包變成了自己研發軟體來控制所有功能。特斯拉的作法就像是蘋果的iOS,整個系統更封閉,幾乎所有控制軟體都採用自研的方式,真正做到了軟體定義汽車。然而如今的挑戰者出現了,通用全新一代電子架構迅速上馬,CT5說來就來,通用也是最早推出高級別自動駕駛系統的廠商,通用會成為下一個安卓和特斯拉分庭抗禮嗎?

  就如同4億年前的泥盆紀適者生存,擁有更優秀大腦和升級系統的生物獲得了大自然的選擇,如今還是這樣,只有能夠搭載更多未來創新科技的電子構架能夠生存下來。進化論時至今日,在人類自己的造物之中依舊發揮著作用,這些鋼鐵之軀是否就是下一個時代的主宰呢?如果說第一個人工智慧生物是一臺車而非人形物體,我一點都不會驚訝。(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 洪曉峰)

相關焦點

  • 自然選擇進化論的發展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林看天下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自然選擇進化論的發展。自然選擇學說查爾斯·達爾文的自然選現存物種為了適應生存環境而變化擇學說揭示了自然界的物種來自何方。1839年,這個思路把達爾文直接引向了自然選擇進化論。達爾文指出,物種把生存性狀傳給下一代,但是每一代也可能發生隨機突變如果突變能帶來生存優勢,那麼突變體的後代就更可能繁殖並把新的生存性狀傳給下一代。當這種有益突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新的物種就產生了。
  • 《物種起源》發表了160年,進化論都發生了什麼改變?
    自從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以來,在長達160年來,進化論在不斷地在進化,被新的科學數據所驗證,被新的理論所充實完善,這早已和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有了很多的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過去的160年裡,進化論都發生了哪些進化?
  • 從用進廢退到自然選擇,談進化論
    人類的好奇心驅使我們思考人從未停止過對世界的探索,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困擾我們,在公元前4世紀,偉大的亞里斯多德在《動物志》、《論植物》這樣關於生命的書中,就有提出生命應該是從非生物到植物再到動物,也就是從低等到高等。
  • 達爾文創立了自然選擇生物進化論,改變了我們對人類位置的看法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乘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出版《物種起源》這一划時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
  • 人類還在進化嗎?從進化論角度談精神建設
    ——沒錯,原文就是十億,因為這個理論最初提出於1974年。自然法則下,動物為了生存而不斷進化。但如今的人類,已經不再面對自然選擇。不再被選擇的人類,是在野蠻生長嗎?不,人類目前還面臨著選擇——社會選擇。在主要矛盾改變後,我們必須從頭審視它,依此選取評價標準。自然選擇中,留下更多後代是唯一評價成功的標準。但在社會選擇中,我們尚不能將後代數量與社會地位(社會競爭的結果)劃等號。
  • 進化論曾被認為是生物演化的最好解釋,如今為何很多人不支持它?
    引言:18世紀生物學家拉馬克提出了生物史上一個偉大的概念——用進廢退,儘管該理論被認為不是最嚴謹的,但它為後來達爾文正式提出進化論提供了參考方向。進化論被提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持懷疑態度,慢慢地大家都接受了,但是如今很多人並不支持這個理論,這是為什麼呢?
  • 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生物進化論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墨綠的夜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生物進化論。米勒-尤裡實驗大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一些特別的事情首個生命出現了沒有人知道這是如何發生的,但在1953年,兩名化學家想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線索。他們用電流模擬閃電,來刺激早期地球大氣層中可能存在的化學物質,結果得到了胺基酸——切生命的基礎材料。
  • 進化論的認識誤區
    在進化生物學範圍內,至今很少有人能和達爾文的貢獻相比,沒有哪一個研究者給該學科的發展如此大的推動。雖然有人一次又一次地宣稱已經把達爾文駁倒,但是達爾文的許多觀點和他所掌握的證據至今仍富有生命力。現如今,為什麼還會有一些人攻擊、謾罵、譏諷,甚至詆毀進化論和它的主要創立者達爾文呢?
  • 達爾文進化論過時了,看看「快感爆炸」進化論吧
    人類是如何進化的?甚至可以進一步提出「生物是如何進化的?」這個問題達爾文已經用進化論做出了解釋,那就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自然選擇」。一些專家學者對這一理論提出了質疑。今天我也來挑戰一下達爾文進化論,談談我對人類和生物進化的理解。
  • 偶然與必然:淺析自然選擇的進化
    達爾文如饑似渴地收集了支持進化論思想的觀察結果,並提出了一個美麗的機制,自然選擇,解釋了它是如何運作的。他在1859年的《物種起源》一書中分享了這一切。拉馬克的思想在今天有時會被輕視,因為他沒有把進化過程的細節搞清楚,但他提供了進化現象的第一個全面的描述,即使不是進化的原因,也是功不可沒的。拉馬克當然不是唯一一個對進化論進行猜測的人。即使在查爾斯自己的家族中,他的祖父伊拉斯謨·達爾文也是另一位早期的進化論的熱心支持者。
  • 綜合進化論推翻進化論?人類起源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關於人類的起源,自從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發布之後,直到如今,進化論一直都是較為主流的一種解釋人類從何而來的理論。  在進化論成為主流理論之前,一般都認為人類來源於神的創造,也就是《神創論》。
  • 進化論錯了嗎?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通常被用來當作否定進化論的證據
    按照進化論的觀點,這種變異只會被淘汰,而不可能在此基礎上增加更多的累贅,直到最後所有的累贅疊加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而有效的防禦系統。 僅僅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器官,從邏輯上來說都不可能通過自然選擇作用生成,那麼這一選擇作用,又如何能夠自然生成像眼睛這樣要更複雜得多的器官呢?
  • 熱力學如何解釋進化論:最大化熵產生原理驅動下的自然選擇
    反進化論者一個常見的論點就是,宇宙傾向於無序意味著自然選擇不能使生物變得更加複雜。當然,也有人反對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生物體通過一種輸出熵的方式維持內部秩序並建立複雜性,即以一種形式吸收能量並以另一種更高水平的熵的形式輻射出來。
  • 衛浴進化論:在傳承與變異中迎接自然選擇
    處於這個進化歷程中的衛浴企業如何在改變發生時及時調整步伐以適應環境,成為行業未來關注的焦點。遺傳:聚集在「產品」與「服務」下的競爭自1914年第一家生產現代衛生陶瓷的廠家唐山陶瓷廠建廠,中國陶瓷衛浴行業已發展近百年。各種經營理念在此期間經歷了數不甚數的更新換代,但每一個新階段的發展也離不開對行業傳統的傳承。
  • 動物的擬態是對進化論的打臉?不對,這反而是自然選擇的典型案例
    本以為大家看到那篇文章以後會感嘆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卻沒想到招來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人在下面評論,內容差不多都是這樣的:「太厲害了,不過這也是對進化論的直接否定,飛蛾的翅膀能變成蛇頭的形態肯定是冥冥之中被設計好的,不然它們怎麼知道蛇是什麼樣的!」雖然有些評論的原話不是這樣的,但意思大致相同。
  • 進化論150年那些與達爾文 無關的「進化」(組圖)
    科學與社會  兩種層面的進化論  從生物科學層面而言,從進化論提出之日起,雖然質疑一直不斷,最後的結局似乎是達爾文佔了上風。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從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認為生物的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作用能導致生物的適應性改變,此外,還包括自然選擇說與漸變論等,即物種是通過微小的優勢變異逐漸改進的。
  • 進化論被科學家推翻
    所以他講,只要有足夠的時間,通過自然選擇,熊也可以變成鯨。在以後的修訂版中,達爾文把這個說法去掉了。但有趣的是,他的這個熊能通過自然選擇變成鯨的觀點,正是整個進化論的中心點:一個物種可以變成另一個物種。而且,鯨魚進化的說法也沿用至今。當然,這些可能給進化論蒙上陰影的東西以後的進化論者也不會再說。
  • 沒有自然選擇,人類的生物學進化是不是就停止了
    學過進化論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沒有了自然選擇,人類還會進化嗎?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自然選擇是這個理論的核心,沒有自然選擇,生物進化就無從說起。然而,現在的人類社會已經沒有了自然選擇,孩子生下來不論好壞,只要沒有致命的缺陷,絕大多數都能活下來。現代人講人道,維護每個生命活下來的權力,即使一些不太健全的個體也會受到關懷和保護。沒有了物競天擇,優勝劣汰,人類的進化是不是停止了?
  • 5億年前懸案,違背達爾文進化論的那次生命爆發,是因地質活動?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這是一個地球生命發展和進化史中最大的「懸案」,為何在短時間內,大量生物誕生、諸多門類崛起?這也是曾困擾達爾文的一個難題,因為它違背了達爾文進化論。有說是由於雪地地球突然變暖導致,也有說是生物自發性突變進化,更有人猜測是所謂的「外星人」在背後推波助瀾。
  • 有人說進化論不是科學理論,因為它有缺陷,那事情真的是這樣麼?
    其次,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進化論並不是某個統治者在推行的理論,相反這個理論提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對,這個反對的聲量遠遠大於當初反對日心說的。但是,我們看進化論經歷了大概160年,非但沒有因為反對而被消失。相反,它成功成為了當今生物學領域的支柱理論,而進化論能有如今的地位,是因為科學家對這個理論的普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