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生物進化論

2020-12-03 墨綠的夜啊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墨綠的夜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生物進化論。

米勒-尤裡實驗

大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一些特別的事情首個生命出現了沒有人知道這是如何發生的,但在1953年,兩名化學家想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線索。他們用電流模擬閃電,來刺激早期地球大氣層中可能存在的化學物質,結果得到了胺基酸——切生命的基礎材料。到20世紀中葉,得益於遺傳學上的新發現,查爾斯·達爾文創立的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生物進化論已然完善。

人們開始普遍接受,現有物種適應新環境時會進化為新物種。如果把一群爬樹的猴子遷移到大草原,數代之後,這種猴子將失去爬樹的性狀,並且掌握更利於適應新環境的新本領。這樣一來,生命的進化樹得以重現,一直往前追溯到各物種在每次進化之前的樣子,最後會發現什麼?無疑,我們最終將追溯到一個時間點—地球上還沒有生命物種,只有原始的化學物質。在某種條件下這些化學物質相互作用,產生了地球上第一個生命形態。那麼生命具體是怎樣產生的呢?1922年,俄羅斯生化學家亞歷山大·奧巴林( Alekandr Oparin)提出了一種關於生命起源的假說。

他認為,生命的出現只是一個相當普通的生化過程。天文觀測的新發現表明,木星等巨行星的大氣層中存在甲烷等氣體,奧巴林因此判斷,早期地球上也普遍存在這些氣體。他提出假說認為,在地球早期時,火山頻發,電閃雷鳴,甲烷等氣體中包含的元素可能很容易就反應合成了構成生命的化學物質。有意思的是,很多年過去了,卻沒有人想過要檢驗奧巴林的想法。直到195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化學家哈羅德·尤裡( Harold Urey)和斯坦利·米勒( Stanley Miller)做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實驗,證實了奧巴林的地球生命起源假說。

生命的組成

米勒和尤裡首先將水、甲烷、氨氣和氫氣混合。他們故意沒有加入氧氣,因為按照奧巴林最早的看法,巨行星的大氣層中不含氧氣,因此地球早期的大氣層中也不含氧氣。接下來,兩人將混合物加熱至蒸汽狀態,以模擬早期地球的大氣條件。加熱容器後,上升的混合氣體通過玻璃管進入另一個容器火花室。在這裡,高壓電流在兩個電極之間產生電弧,模擬早期地球大氣層中的雷暴現象。最後,蒸汽從火花室進入冷凝器,重新變成液體,液體再被導回加熱的容器中,從而一遍一遍地循環這個過程。實驗結果令人難以置信。

在裝置僅僅運行一周後,米勒和尤裡就發現,冷凝器裡的液體中滿是複雜的有機化合物,包括組成蛋白質所必需的胺基酸,而蛋白質正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主要組成成分。實驗雖然未能創造出生命,但可以推斷,如果早期地球上確實產生了這些化合物,並且這些化合物在海洋中漂蕩,那麼它們就能以恰當的方式結合,從而創造出原始生命。

DNA鹼基

這項實驗啟發了其他研究者。1961年,西班牙生化學家喬安·烏諾(J0anOr6)重複了這一實驗,但他在反應物中加人了氯化氫。科學家在星際雲中探測到了氰化氫的存在,因此它很可能也存在於早期地球上。鳥諸發現,加入氰化氫後,這些化學混合物會生成腺嘌呤分子。腺嘌呤是DNA和RNA的組成部分。還可以合成腺嘌呤核音三磷酸(ATPDNA和RNA能夠存儲、獲取和複製生命的遺傳密碼,ATP則對細胞之間的能量轉移至關重要。

也有人對米勒一尤裡實驗持批判態度。一些科學家認為,實驗中選擇的化合物不能代表早期地球的環境。他們認為,早期地球大氣中可能含有氧氣,而高活性的氧原子有可能降解有機化合物。還有人認為,火山活動會產生其他氣體:二氧化硫,硫化氫,二氧化碳和氮氣。然而,在2008年,一支來自美國和墨西哥的團隊改進了這個實驗,模擬出接近火山噴發的實驗環境,結果竟然生成了更多的有機物。

宇宙中的生命

拋開早期地球的大氣成分不說,正如奧巴林所表明的,米勒一尤裡實驗中的混合氣體也存在於太陽系的其他星球上。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在其他遙遠的星球上,是否也可能存在原始生命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1969年,默奇森隕石從太空墜落到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的默奇森鎮。分析表明,默奇森隕石中含有90多種胺基酸。毫無疑問,這些化學物質是在浩瀚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上生成的。這樣的發現激起了人們的猜測,也許生命並非起源於地球,而是像默奇森隕石中的胺基酸一樣,在其他星球產生,然後隨彗星和隕石來到了地球上。

這就是有生源說( panspermia),1903年由瑞典化學家斯凡特阿倫尼烏斯( Svante Arrhenius)首次提出。如果這一假說成立,那麼人類和地球上其他所有生命都是外星人的後代。

相關焦點

  • 達爾文創立了自然選擇生物進化論,改變了我們對人類位置的看法
    「活力論」雖然承認生物種可以轉變,但把進化原因歸於非物質的內在力量,認為是生物的「內部的力量」即活力驅動著生物的進化,使之越來越複雜完善。但活力論缺乏實際的證據,是一種唯心的臆測。最有名的活力論者就是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19世紀後期出現的終極目的論或直生論,認為生物進化有一個既定的路線和方向而不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
  • 自然選擇進化論的發展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林看天下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自然選擇進化論的發展。自然選擇學說查爾斯·達爾文的自然選現存物種為了適應生存環境而變化擇學說揭示了自然界的物種來自何方。1838年,達爾文突然想到,生物會把生存性狀傳給下一代。達爾文和動物飼養員聊天后,對性狀會一代代相傳這一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達爾文在閱讀瑞士植物學家奧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康多爾( Augustin-Pyramus de Candolle)的研究後,立馬想到物種存活就是對食物和其他資源的競爭。1839年,這個思路把達爾文直接引向了自然選擇進化論。
  • 從用進廢退到自然選擇,談進化論
    達爾文的進化論達爾文曾坐船航行過,它從加拉帕戈斯的雀鳥身上得到了靈感,創作出了《物種起源》一書,他從家養的牲畜寵物到野外動物,闡述物種的起源問題,物種的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用進廢退和自然選擇達爾文的進化論很多地方都有引用拉馬克的理論,可以說達爾文是在拉馬克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的完善。
  • 生物進化為什麼會出現自然選擇
    然而,生物演化明顯的呈現出有方向性的進化,例如:低等生物的循環系統逐漸擴大完善,並生長出低等的心臟。低等心臟進化為心室,再由一心室進化為一心室一心房,繼而演化成二心室一心房、二心室二心房。這是一例典型的、有方向性的、非隨機性的進化序列。這個序列說明:生物進化中的自然選擇是非常有目的性的選擇,由低級生物向高級生物演化的過程就是自然選擇中表現出來有方向性的選擇。
  • 生物進化為什麼會出現自然選擇?
    然而,生物演化明顯的呈現出有方向性的進化,例如:低等生物的循環系統逐漸擴大完善,並生長出低等的心臟。低等心臟進化為心室,再由一心室進化為一心室一心房,繼而演化成二心室一心房、二心室二心房。這是一例典型的、有方向性的、非隨機性的進化序列。這個序列說明:生物進化中的自然選擇是非常有目的性的選擇,由低級生物向高級生物演化的過程就是自然選擇中表現出來有方向性的選擇。
  • 生物進化是建立在基因的隨機變異和自然選擇的基礎之上嗎
    達爾文的進化論很多人都知道。這種理論的核心是:基因變異和自然選擇,其中變異是隨機發生的。自然選擇為變化指明了方向,帶來了非隨機性。生物慢慢的一步一步的造就了越來越複雜的結構,越來越複雜的器官,和越來越多的新物種。自然選擇能夠把所有的變異整合在了一起, 形成了一個千百萬年來能不斷改變的系統以應對各種環境。
  • 如何評價達爾文的進化論
    科學史上沒有哪一個理論學說像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那樣面對著那麼多的反對者,遭到那麼多的攻擊、誤解和歪曲,經歷了那麼長久而激烈的爭論。達爾文的最大貢獻是促進了進化論思想的傳播,但達爾文對生物進化方式的解釋對不對,卻一直存在著爭議。現在一般人了解的達爾文進化論並不是原汁原味的達爾文進化論,原始的達爾文進化論相當龐雜。
  • 沒有自然選擇,人類的生物學進化是不是就停止了
    學過進化論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沒有了自然選擇,人類還會進化嗎?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自然選擇是這個理論的核心,沒有自然選擇,生物進化就無從說起。然而,現在的人類社會已經沒有了自然選擇,孩子生下來不論好壞,只要沒有致命的缺陷,絕大多數都能活下來。現代人講人道,維護每個生命活下來的權力,即使一些不太健全的個體也會受到關懷和保護。沒有了物競天擇,優勝劣汰,人類的進化是不是停止了?
  • 三大進化論
    人類三大進化理論:阿奇舒勒(Genrikh Saulovich Altshuller,1926-1998)的技術系統進化論,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生物進化論和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 偶然與必然:淺析自然選擇的進化
    自然選擇是一個強烈的創造性過程,它造就了我們,也造就了我們周圍不同尋常的生命形式。在不曾偏離科學規律或使用超自然現象的情況下,自然選擇的進化產生了越來越複雜多樣的生物種群。在數個世紀的時間裡,不同的物種已經崛起,它們的形態變化得讓人無法辨認,因為它們探索了新的可能性,並與不同的環境和其他生物互動。所有的物種,包括我們人類自己物種都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最終滅絕或發展成新的物種。
  • 達爾文進化論有什麼缺陷
    達爾文進化理論自誕生以來,就長期處在爭論的漩渦之中,爭論不僅來自宗教,也來自學術界內部。宗教方面利用現有進化理論中的問題來否定生物進化的理念,學術界也遠沒有達到取得共識的程度。那麼,關於進化論大家爭論的焦點在哪裡?
  • 達爾文進化論失去意義?自然選擇無效?紅皇后假說衝擊傳統生物學
    達爾文的《進化論》簡單來說就是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 這四種關係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推進構成了自然選擇。每個物種都有過度繁殖的趨勢,但是由於生存空間、資源等有限,過度繁殖必然導致生存鬥爭.
  • 熱力學如何解釋進化論:最大化熵產生原理驅動下的自然選擇
    使用熱力學定律來解釋自然選擇和生命本身   表面上看,進化論和熱力學似乎是相互矛盾的。最明顯的是,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系統都會傾向於達到熵的最大值,這意味著系統的秩序和可用能量均為最低水平。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打開一瓶香水,最後香氣也會消散,而有機體通常會儘量避免氣味的消散,也就是所謂的死亡。
  • 動物的擬態是對進化論的打臉?不對,這反而是自然選擇的典型案例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動物的擬態,再從擬態現象來談談什麼是進化論。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進化論中所謂的「進化」,其實指的是物種進化,確切地說是更廣泛的「演化」,而不是狹義上的局部器官進化,這一點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原因是還有一個詞叫「退化」,所以很多對此不甚了解的人就會認為進化和退化是硬相對的,如果有退化,那就不叫進化。若是狹義的「進化」,那這麼說沒什麼毛病,但從廣義的「進化」來說的話,這麼說就不準確了。
  • 生物的演變,高中生物之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著名人物:1.拉馬克:提出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2.達爾文:事實:①生物有過度繁殖的傾向。②物種類的數量保持穩定。③資源是有限的。④個體間普遍存在差異(變異)。繼而推出⑶:有利變異不斷積累生物不斷進化出新類型。自然選擇達爾文創立的進化論重豐富的事件觸發,論證了生物是不斷進化的,並對生物進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釋。
  • 北大教授談生物進化論:生靈之美,演而化之!
    生物進化論,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顧紅雅開設的一門核心通識課程。課程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和「生命之樹」為主線,重點介紹達爾文生物演化理論,以及自然界推動演化的主要力量,如遺傳變異、自然選擇、遺傳漂變等,同時還介紹了生物演化研究領域的各種方法和技術,並在此基礎上通過生動的實例對從遠古的化石到現今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從生物的形態改變到遺傳物質的變化、從生物分子的起源到人類的起源等現象和問題進行闡釋。
  • 人類社會發展是否類似生物進化論?
    達爾文在大量觀察、研究動植物的基礎上,於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他認為,生物最初是由非生物發展起來的,現在的各種生物擁有共同的祖先(蘇教版六年級下學期《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這就是經典進化論。
  • 什麼是生物進化論?生物又為什麼進化,達爾文早已給出答案
    文/瑤堇雲詩什麼是生物進化論?生物又為什麼進化,達爾文早已給出答案相信大家都知道人類是怎麼來的吧,就是從古猿人一路進化而來的,一直到現在的人類,其中經歷了數百萬年的時間才完成,其過程是相當漫長和艱辛的,讓是生活著不過百年的人類自然是沒有什麼感覺,但要將這些進化的歷史扒出來探討一番,就會發現其中奧秘,當然啦,肯定不會所有人都能發現,這也是需要探討研究一番的。
  • 達爾文進化論過時了,看看「快感爆炸」進化論吧
    人類是如何進化的?甚至可以進一步提出「生物是如何進化的?」這個問題達爾文已經用進化論做出了解釋,那就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自然選擇」。一些專家學者對這一理論提出了質疑。今天我也來挑戰一下達爾文進化論,談談我對人類和生物進化的理解。
  • 達爾文崇尚科學,闡明了生物進化論,為何還要娶表姐為妻?
    達爾文崇尚科學,闡明了生物進化論,為何還要娶表姐為妻?達爾文是先娶表姐為妻,然後才是撰寫《物種起源》,表達自己的生物進化觀;達爾文雖然意識到了生物受到的自然選擇,但卻不知道「基因」的概念,不知道近親繁殖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