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帶火「脫髮經濟」,「頭頂生意」好做嗎?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什麼容易事,除了脫髮。這年頭,如果你從未為日漸稀疏的發量感到困擾過,那麼,可能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打工人」。
一根、兩根、三根......頭髮在不經意間掉落,沒有聲音,卻疼在心間,雖然脫髮並不會什麼大的疼痛,但是誰敢招惹自己的「頭頂上司」啊?畢竟,這可關係到自己的顏值。
脫髮,早已不再是中年人的「專利」,它正呈年輕化趨勢,向一群90後和00後們席捲而來。
如今,對於年輕人來說,比起買衣服,年輕人更願意熬夜蹲點,搶購一瓶生發洗髮水。
商家的品牌代言人從光頭到鮮肉,廣告語也由去屑到生發。央視也在微博中問候大家:你有「禿如其來」的煩惱嗎?果然,脫髮成了大家心目中共同的痛點。
1
「禿」如其來
近日,#我國超2.5億人受脫髮困擾# 登上微博熱搜。
來自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我國有超過2.5億人正在飽受脫髮困擾,其中男性約1.63億,女性約0.88億。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截圖
也就是說,平均每4位男性中就有1人脫髮,每8位女性中有1人脫髮。同樣,近一個月搜索「脫髮」的人群中,男性的比例(56.25%)要略高於女性。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脫髮正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大批「90後」已經加入到脫髮大軍中來。
頭髮越少,市場越大。滿屏的廣告信息流、Tony老師充滿擔憂的眼神、社交平臺上「禿如其來」等熱詞、表情包更增加了年輕人的關注度和焦慮感。如此刺激之下,護髮防脫產品、養發、植髮機構等順勢而上。
果然,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易事,除了脫髮。
有年紀尚小的網友在微博上吐槽:「本來應該是考慮脫單、脫貧的年紀卻要熬著黑眼圈在某寶上搜羅各種防脫產品!為了三千煩惱絲而承受了這個年紀本不該承受的壓力。」值得一提的是,脫髮不止是社畜們的煩惱,此前雷軍也在採訪中戲言頭頂上是一棟「別墅」。
年輕人的焦慮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買買買」來緩解,但凡和脫髮沾點邊的行業,都被風颳起來了,新的消費圈也不斷蔓延。
以洗護為例,各大電商平臺的防脫生發類洗髮水銷售額增長非常迅速,巨頭們也發現了商機。針對防脫固發功效,寶潔、歐萊雅、聯合利華、資生堂甚至同仁堂、雲南白藥,都推出了相應的產品,每年銷售額過億。
2
催熱「脫髮經濟」
脫髮雖奪走了一些人的顏值,但卻給另一些人帶來了財富。隨著「90後」步入脫髮大軍,頭頂經濟開始大火。
根據天貓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9年「雙十一」假髮套成交人數中,90後的人數佔比超過了四成。這還只是冰山一角,除了假髮銷量較大之外,包括各種護髮產品、防脫髮產品同樣也都是長期熱賣的。
最主要的是,「禿頭產業」的銷量高還只是其會發展成千億市場的原因之一,這個產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產品和服務的單價普遍都不便宜。
就拿假髮來說,據速賣通數據顯示,平均每2秒鐘就有一頂假髮被買走,假髮類產品年銷售額高達數十億元。
目前國內的中低端假髮產品價格都在200元以上,稍微高端一點的假髮產品價格都超過了千元。而更高一點的假髮都要好幾千,甚至上萬元的都比比皆是。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
在著名的假髮生產地河南許昌,從事假髮相關行業的有近20萬人,大小作坊約5000家。在大型購物中心經常見到的品牌瑞貝卡,正是當地最大的假髮企業。
不過新冠疫情對行業的影響不小,其財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營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2.93%。其實,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戴假髮是為了美觀還是遮禿,假髮已被列入各大美妝博主的名單。正如美國《Glamour》雜誌曾透露,好萊塢一半的頭髮都是假的。
如今戴假髮已不是醜聞,而是皆源於對美的追求。
但如果要說起「禿頭產業」中最暴利的一個服務,那非植髮莫屬了。為什麼說這個產業暴利呢?舉個例子,根據豹耳健康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大約做了50萬臺植髮手術,這50萬臺手術的總金額已經超過了100億元,這相當於平均每臺手術都要花費2萬元。
不僅如此,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的植髮行業的市場規模約為57億元,2019年漲到了163億元,預計今年有望突破200億元。
這還只是一個植髮產業,目前的規模已經直逼200億元了,要是加上各種護髮產業、生發產業、假髮產業等等,接下來衝刺千億市場應該不在話下的。
3
尚未出現「霸王」
提到脫髮,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霸王。
不得不承認,即便在市場遍地生花的當下,它的國民度依然有目共睹,反觀炙手可熱的植髮行業,能立刻說出名字的卻少之又少,哪怕隔壁的整容市場,再不濟,在魚龍混雜中還能勉強拎出個「新氧」來。
據悉,僅在2018年全國就誕生了2500多家專業生發機構。有數據統計,目前國內在工商局註冊的植髮機構數量已達4.2萬家。資本顯然沒有忘卻這片樂土,2017年,入局已久的「雍禾植髮」宣布獲得投資,融資金額在3億元左右,投後估值約在5億元;2018年初,「碧蓮盛植髮」獲得5億戰略控股投資;章光101集團在近幾年積累起10多億固定資產。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一貫追逐風口的資本卻好像戛然而止了,距離碧蓮盛融資成功已過去近兩年時間,市場上被資本青睞的品牌卻寥寥無幾。這似乎與如日中天的現狀規模有些不大相符……但事實上,如果深究植髮行業的格局,或許這一切就解釋得通了。
從前,我們提到整容醫美行業,有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機構不成熟,作坊性質嚴重,如今的植髮市場也難逃作坊鄙視鏈。
此前,有媒體爆出各種治療及培訓植髮機構在沒有取得醫生資質的情況下,直接手術過程中實踐教學,甚至能三天學會植髮,學員練習2個小時後便可手術,將鹽水當培養液。2019年7月1日,有媒體曝光了植髮行業的收費亂象,患者的消費水平決定植髮的費用。
根據億歐大健康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的植髮機構大約分成四類,市場佔據的份額涇渭分明,以雍禾植髮、碧蓮盛等為代表的大型連鎖機構佔比約35%;綜合類醫美機構佔比25%;信譽度最高的公立醫院植髮科僅佔10%;而剩下的30%全部被那些門檻低,運營靈活的小機構把持。
植髮相比其他醫美項目門檻低,更易複製。但低頻、重營銷之下,很多問題會凸顯。部分植髮機構魚龍混雜,在機器、技術水平、手術操作、術後效果等各方面參差不齊,更別提虛假廣告、以次充好、中小機構陷入價格戰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且植髮並不是一勞永逸,一些消費者反饋,一年後種植髮即使在,自己原生的頭髮還是會掉。
市場固然在持續升溫,但這種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攪渾了整個水池,如此便不難理解為何資本望而卻步了。
掉發容易長發難,如今,脫髮焦慮正席捲著每個「英年早禿」的人。
來自雲掌財經 素材來源:
歪道道:《脫髮經濟「禿然」崛起,能誕生「獨角獸」嗎?》
數有範:《未脫單先脫髮,中國2.5億人受脫髮困擾》
央視財經:《超2.5億人飽受脫髮困擾,200億元的大市場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