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四萬億市場的中國餐飲行業 就沒有一家千億龍頭?

2020-11-23 聯商網linkshop

美團點評CEO王興曾說過,「按每人一頓飯10元計算,一年在餐飲上的消費至少1萬元。作為一門入口的生意,14億人帶來的就是14萬億元的市場。」

事實上,一頓飯十塊錢這標準,現在連碗蘭州拉麵都吃不到,人們一年為吃的花費肯定要比14萬億元更多。

而且好生意講究的就是高頻,人是鐵飯是鋼,你可以一年不買新衣服,你能一天不吃飯嗎?

可問題是,這麼大的一個行業,為什麼在上市公司中卻幾乎沒有存在感呢?

自從湘鄂情改名中科雲網後,A股的餐飲企業就只剩下可憐的3家,佔整個市場的市值比例只有萬分之二。

好吧,就算因為餐飲企業現金交易多、財務不規範,難以登陸A股,可看看一江之隔的港股,情況也並沒有很好。

儘管本地餐飲連鎖翠華、大家樂和大快活都已上市,主營業務在國內的呷哺呷哺、味千中國也前去助陣,然而上市的餐飲公司仍然只有19家,平均市值只有區區23億港幣。

數據截止至2018年1月底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髮際吳時,他突然開啟了吐槽模式。

「整個餐飲行業每年在以70%的比例洗牌。結構性過剩,門檻低,跟風嚴重,消費者喜好千變萬化,一家店能存活三年就是勝利,還談什麼上市啊!

事實上,餐飲行業一方面要面對高昂的店鋪租金和漲勢兇猛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還要應付愈發挑剔的消費者。

單看餐飲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的利潤率,10%左右的水平實在不像是個暴利行業。

低利潤率意味著較長的投資回報周期,而現如今餐廳的生命周期又是有目共睹的短。

如何能快速收回投資甚至穩定盈利?

1、餐飲行業的大一統公式

總利潤(TR)=客戶單次消費利潤 (R) X 消費頻次 (F) X 消費人數 (Q)

所有餐飲企業要解決的問題,要麼是讓每個進店的顧客多花錢,要麼是讓他們更頻繁的來店裡吃,再或者,就是開更多的店,吸引更多的新顧客。

那麼,什麼又是決定這三個因素的關鍵呢?

2、上遊供應鏈管理 提升單次消費利潤的關鍵

當我們拿起香辣雞腿堡送向嘴邊,很難想到這背後融合了穀物生產加工、肉雞養殖加工、蔬菜種植加工、醬料生產、產品包裝、物流配送和餐飲加工服務等諸多企業的心血。

上遊的供應鏈管理對餐飲行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優秀的供應鏈管理不僅保證食材的品質,還能控制食材的成本。無論在單次消費利潤上,還是在價格優勢帶來的消費頻次上,都能增加總利潤。

供應鏈管理並非簡單的採購。對大型餐飲企業而言,每天面臨數量眾多且種類繁雜的採購需求,只有通過科學系統的管理,才可能滿足並保證餐廳供應的高效、穩定和安全。

海底撈大家都不陌生。當年這火鍋第一股想上市未果,無奈之下,2016年將旗下火鍋底料供應商頤海國際推上了港股市場。

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憑藉海底撈餐廳的快速發展,和供應鏈上的良好管控,頤海國際的業績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高速成長,市場也心甘情願的給出了40倍的估值。

上市以來公司股價一騎絕塵,一年多裡從2塊漲到11塊,是妥妥的大牛股。

這麼看來,那句「我吃火鍋,你吃火鍋底料」,不如改成「你吃火鍋,我投火鍋底料股」更合適?

3、外賣不只改變你的生活 還擴大了餐廳的潛在客群

當網際網路遇上人性的「懶」、「宅」、「饞」、「急」、「忙」,外賣行業迎來爆發。

根據艾瑞諮詢去年發布的報告,2017年中國網絡外賣行業總交易額超過2000億,佔整體餐飲行業比例高達20%以上。

業務幾乎覆蓋全國所有人口10萬以上的縣,外賣成為餐飲業快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

菜鳥死於常識,老將死於趨勢,一個成熟的餐飲上市公司很難死於常識,卻可能死於突然加速的變化趨勢。

看著店裡進進出出的外賣小哥,髮際吳告訴我外賣是如何重構餐飲的。

「首先,外賣延長了經營時間,提高了後廚的資源利用率。

其次,堂食客往往集中在周邊1公裡,而外賣配送範圍達到3-5公裡,拓寬了店鋪的服務輻射範圍。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外賣的顧客不佔用餐廳的位置,翻臺率趨近於無限大,對於餐廳來說,流水的瓶頸一下子被解放了出來。」

傳統餐廳集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需要短時間內處理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對經營管理提出很高要求。

而外賣不僅不佔用管理資源,還不佔用經營面積,只需提供產品,無需提供空間和服務。

因此,成功實現外賣策略的餐廳不管是坪效、人效都可以得到巨大的提升。不僅能夠提升消費人數,還能提升消費頻次,給總利潤提升帶來巨大的空間。

能意識到外賣好處的餐飲企業才是好企業。

香港品牌大快活、大家樂的內地分店紛紛開展線上外賣業務,唐宮連續三年在年報中談到外賣的重要性,而擁有內地血統的呷哺呷哺更是輕車熟路,迅速融入外賣大軍。

4、如何提高消費頻次? 餐飲品質是關鍵

即使有了外賣,能夠服務的潛在人群範圍得到擴大,但如何保證顧客不是一次性光顧,而能成為回頭客呢?

近幾年各式網紅餐廳的最終下場讓髮際吳背後發冷。

雕爺牛腩多次被爆店面關門,黃太吉只剩下加盟店,走紅上海的「趙小姐不等位」去年底所有門店關門大吉,韓寒參與投資的「很高興遇見你」只火了一年。

首創無餐具的水貨餐廳停止加盟,而刷新消費者三觀的便所主題餐廳銷聲匿跡。

不是號稱消費升級,營銷先行嗎?那為什麼這些曾經話題滿滿的餐廳卻如坐過山車一樣直上直下呢?

髮際吳為此專門去請教了一個餐飲界大咖,對方一邊盤著手上烏黑髮亮的串子,一邊悠悠的說,

「消費升級大家都知道,但請不要把消費者當傻子,什麼烏七八糟的玩意包上』適合拍照『、』玩噱頭玩概念』的幌子,就想成為經久不衰的招牌?

餐飲企業的口碑是靠顧客實打實的每次光顧積累起來的,發達的網絡營銷可以讓你一步登天,但也能讓你瞬間被打回原形。

想想看你開餐廳的初衷吧——口味才是你真正的護城河。」

不知是不是髮際吳聽了大咖的話之後有了頓悟,最近他的微信朋友圈再沒有轉發過各式稀奇古怪的營銷活動,什麼王者榮耀鑽石免單啊之類的,而是開始踏踏實實的研究起各種食材的好壞和消費者的飲食習慣。

「44%的中國消費者認為自己體重超標;

49%的人目前正在努力控制體重;

75%的受訪者通過改變飲食控制體重;

82%的受訪者願意多花錢購買不含有不良成分的食物,高於全球平均的68%。

重油、重鹽、重辣口偏好降低,以中和健康為特徵的甜鮮口感偏好背後是消費者的健康訴求。」

——美團點評2017年餐飲行業白皮書

對於中國的餐飲企業來說,麻辣和酸甜固然能帶來吃貨的讚許,但若想顧客一而再、再而三的惠顧,讓「偶爾解解饞」變成「日常打卡」,維持健康和美味的微妙平衡才是關鍵。

無論是新元素、wagas等主打輕食的新興品牌從一線城市逐漸向二三線城市的下沉。

還是主流餐飲企業如肯德基和必勝客推出K Pro和Pizza Hut Bistro這樣的子品牌來拓展白領市場,都是對健康趨勢的一種捕捉。

「可惜的是,中餐企業大多沒有意識到這種趨勢,大多還抱著好味道勝過好健康的理念,實在是落伍啦。」

發跡吳遺憾的搖了搖頭。在他的店中,至少所有套餐都是包含蔬菜沙拉或者水果沙拉的。

5、成就千億市值? 品牌才是護城河

能在餐飲行業做到髮際吳這樣,其實已經十分難得。

在我的連聲讚嘆下,髮際吳卻愁眉緊鎖看著門外。順著他的目光,我發現店的對面有一家盒馬鮮生剛剛開業,人潮洶湧,坐在店裡的人正在享用現買現做的澳洲龍蝦。

我瞬間明白了他的恐懼。

當奔馳開拉麵店,宜家開餐廳,無印良品開咖啡館,盒馬鮮生開海鮮作坊,融合餐飲、零售、跨界品牌等多種業態模於一體的複合式店鋪越來越多時,競爭就不只來自同行,更來自看不見的地方。

「雖然這些異想天開的店很可能會分流消費者,但最終能否在這個市場立足,還是得回歸餐飲大一統理論。

是否能把控住客戶單次消費利潤,消費頻次和消費人數,而這其中最根本的只有一點——品牌和品質。「

——髮際吳的思考之二

想吃火鍋便想起海底撈,想吃洋快餐就想起麥當勞,想喝奶茶就想到喜茶,這便是品牌在食客潛意識中的鬧鐘響了,喚醒他們復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穩定地提高消費頻次。

這與餐飲界的兩句諺語是一脈相承的:「選品定輸贏」,「尋找心智中有市場上無的品類」。

「成功的餐飲企業必須要用一個特色的品類來打開市場,再用穩定的品質和穩步擴張的規模強勢地入侵食客的潛意識,把品牌刻在他們腦海裡,才有可能帶來寬闊的護城河。」

——髮際吳的思考之三

舉例來說,現在北京和成都很多人說到喝早茶就會想起唐宮。事實上,直到2014年,唐宮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都乏善可陳。

因為之前在大陸的定位一直是相對高檔的正餐酒樓,因此八項規定出臺後,唐宮2013年的淨利潤應聲下降三成多。

然而和湘鄂情就此一蹶不振不同的是,唐宮的管理層選擇徹底改變市場定位,以大眾和年輕化為核心,在內地開始推行早茶文化,創立了「唐宮小聚」和「唐宮茶點」這樣的子品牌。

此外,在戰略上趁著2015年租金低迷的時期迅速鋪開分店,通過大宗採購控制供應鏈成本,推廣會員卡制度並積極發展線上電商平臺。

這三管齊下加速了RFQ的提升,從而刺激利潤水漲船高。2016年,唐宮中報淨利潤增幅42.93%,年報增幅110.49%。

然而,有先發優勢,甚至已經建立護城河也未必就能一直成功。作為入口生意的餐飲行業,風險也比一般消費品高得多。

味千中國曾經紅遍大街小巷的拉麵在2011年「骨湯門」事件中被曝出湯底不是宣傳的大骨熬製,而是湯粉製成。品牌形象就此一落千丈,結果業績大幅下滑.

6、什麼樣的中式餐飲才能成就千億市值?

髮際吳轉身離開,準備去和供應商談判。看著他退到後腦勺的髮際線,我再次感慨餐飲行業的艱辛。

面對上遊冗長複雜的供應鏈,要有高效的管理,嚴格把控原料的成本和品質。

還要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水平,跟上時代趨勢,利用網際網路工具節省人力成本,擴大潛在客戶群。

最關鍵的是要絞盡腦汁將品牌植入消費者心智中,讓消費者欲罷不能,從而提升客單價和復購率。

只有三個全做到,才能在殘酷的餐飲業競爭中立足,甚至走向資本市場。

而這才是第一步。

相比麥當勞肯德基這樣流水化生產的西式快餐,以及海底撈呷哺呷哺這樣只靠原料和服務,不靠廚師和手藝的火鍋品類,傳統上十分依賴廚師手藝的中式正餐行業,註定難以成為一個千億級別的大生意。

這也是為什麼髮際吳的下一家店劍指過橋米線店——另一種可以流水化生產的中式餐飲,而其他連鎖店也在想方設法的擯除後廚對於餐飲品質和效率的掣肘。

「中國餐飲企業的千億市值夢就靠你了!」我向那個堅毅的背影喊道。

(來源:雲鋒金融 作者:翁放 林弘煒)

相關焦點

  • 坐擁四萬億市場的中國餐飲行業,為何出不了一家千億龍頭?
    自從湘鄂情改名中科雲網後,A股的餐飲企業就只剩下可憐的3家,佔整個市場的市值比例只有萬分之二。  好吧,就算因為餐飲企業現金交易多、財務不規範,難以登陸A股,可看看一江之隔的港股,情況也並沒有很好。
  • 速凍食品行業深度報告:千億市場好賽道,來自日本的經驗
    一、行業概況:千億市場的好賽道1.1 千億速凍,歷久彌新何為速凍?速凍行業千億市場規模,5 年 CAGR 達 10%,量增是主要驅動力。速凍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 其市場規模在 16 年突破千億大關,18 年預計到 1300 億以上。
  • 光伏行業:千億市場蘊江河
    2019年我國逆變器產量佔全球市場的80%以上,出口量佔全球45%以上,但前6家中國企業營收只佔全球的30%。原因是國產逆變器多數集中在低價的國內市場和海外地面電站市場,主要覆蓋單價和盈利能力最底部的賽道。而面向海外工商業分布式和戶用等高附加值的藍海市場,我國企業仍有巨大開發潛力。
  • 千億級市場風口 龍頭股猛拉20%!限塑令倒計時 概念股來了
    原標題:千億級市場風口,龍頭股猛拉20%!限塑令倒計時,概念股來了根據國家發改委要求,2020年底前,我國最強限塑令將落地實施,目前已有近30個省市頒布了「限塑令」。業內人士透露,相比去年,預計到今年年底可降解塑料市場增長空間達4倍以上。
  • 千億級市場風口 龍頭猛拉20%!最強限令倒計時一個月 概念股來了
    原標題:千億級市場風口,龍頭股猛拉20%!  可降解塑料百億級風口,千億級空間  包裝薄膜、一次性塑膠袋、一次性餐具和農用地膜適用範圍廣,用量大,是限塑令重點關注的領域。
  • A股市場各行業龍頭名單
    3、乳製品 伊利股份:國內最大的乳製品企業,在各類型乳製品賽道均為市場龍頭,擁有「金典」等高端品牌。 光明乳業:全國乳製品龍頭,各類乳製品銷售收入居全國第三位。
  • 千億果酒市場,為何還沒出現一家巨頭?
    酒類企業的頭部企業都有涉足果酒領域;圖片來源: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資本和熱度都不缺的果酒行業,長期以來卻沒有一個讓消費者印象深刻的品牌出現,2013年,有知乎網友提問,為什麼果酒市場沒有老大?7年過去了,果酒行業的預期規模已超過千億(《2014到2018中國果酒研究報告》),但群龍無首的現狀依然困擾著果酒行業。人貨場的改變,讓果酒真正站上風口人貨場是零售行業中永恆的概念,不管技術與商業模式如何變革,零售的基本要素離不開「人貨場」三個字。
  • 火鍋龍頭起舞,餐飲細分股看戲?
    當然,火鍋冬季走俏,對於那些被公共衛生事件餘溫壓制的餐飲細分股而言,不失為一大上漲良機。這不,近幾天港股市場的火鍋類股票就漲得不亦樂乎——截止目前,呷哺呷哺(00520)已經實現「四連陽」,股價累漲超20%,為18.3港元。
  • 行業新規定出臺 一次性餐具將淡出餐飲市場
    中國首部針對餐飲企業制定的行業規範文件《餐飲企業經營規範》將從今年12月1日起在國內實施,餐飲行業中一直必不可缺的「一次性筷子」將逐漸淡出餐飲市場。(資料圖) 中新社發 劉君鳳 攝 版權聲明:凡標註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 晨鳴蟬聯中國造紙龍頭企業行業榜首,「C位」領跑紙漿製造業
    晨鳴集團作為中國造紙龍頭企業,世界紙業10強,義不容辭發揮著榜樣作用,以「打造千億企業、鑄就百年晨鳴」為目標,大力弘揚「學習、超越、領先」的企業精神,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運行質量,爭取在快速發展中推動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局面中實現雙贏,努力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集團。傳統產業靠科技引綠「只有落後的企業,沒有落後的產業。」
  • 中金公司:表面活性劑行業將由千億市場規模 龍頭崛起可期
    從表面活性劑行業來看,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千萬噸級、超千億元的市場;行業目前處於分散程度高、小企業眾多的狀態,我們認為在環保趨嚴的大背景下,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是必然趨勢。表面活性劑行業:市場空間廣闊的精細化工產業  表面活性劑俗稱「工業味精」,少量使用即可明顯降低液體表面張力。
  • 一級市場打響千億巨鯨收割戰
    2015年前後,「獨角獸」一詞迅速在全世界流傳開來,並頻繁出現在中國各類創投圈的論壇和聚會中。彼時,和圈內大佬們的論調一致,吳穎林經常將「要投出一隻獨角獸」掛在嘴邊,並熱衷於將有競爭力的項目貼上「準獨角獸」的標籤。如今,在經歷了數次IPO熱潮後,吳穎林也愈發深刻地意識到:市場才是試金石,獨角獸沒有保護色。「一些受得住高估值的企業,在上市之後會一飛沖天。
  • 全國塑料吸管禁令正式生效 可降解塑料千億市場活力被全面激發
    根據此前國家發改委與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規定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2021年1月1日作為全國塑料吸管禁令生效的第一天,不少人都發現一夜之間所有的塑料吸管幾乎都變成了紙吸管。
  • 千億電池龍頭跌停…
    千億電池龍頭跌停…)新能源市場變天了?周末,蔚來新車刷屏,超過1000公裡的續航能力讓不少消費者心裡直痒痒,但是與此同時,持有鋰電池概念股的投資者卻在煎熬著。以往鋰電池都是液態電池,而蔚來這次使用的是半固態電池,這是一場技術革命。最先受衝擊的就是給液態電池生產電解液和隔膜的公司們。
  • 擁有超寬護城河的穩健龍頭股!
    綜評:我們認為這家公司的護城河寬的難以想像,公司擁有強大的產品競爭力、卓越的經銷商體系、全面的服務網絡和快速周到的服務,主導產品市場佔有率位居行業前列。   公司混凝土設備為全球第一品牌,挖掘機、大噸位起重機、旋挖鑽機、路面成套設備等主導產品已成為中國第一品牌。
  • 餐飲設備回收生意旺,折射餐飲行業冷暖
    從年初到現在,不少行業尤其餐飲業受疫情衝擊生意不景氣,而幾個在上海做餐飲設備回收的90後,卻忙得不亦樂乎——白天忙著砸牆拆店,夜裡經常被電話吵醒,不是被催問有沒有蒸箱,就是打聽有沒有刨冰機……很多剛收的餐飲設備沒進倉庫就賣掉了。
  • 餐飲行業SaaS有什麼核心價值?誰是行業的頭部玩家?
    筆者通過對餐飲行業SaaS市場的分析,梳理了餐飲SaaS產業的發展。根據《中國統計年鑑》數據,食品菸酒在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佔比從2000年的39.18%一路下滑到2017年的28.64%。但與食品支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餐飲行業的收入2015-2018依舊每年保持著超過10%的年增長率(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這組對比數據的背後,以餐飲SaaS產品為依託的「智慧餐廳」功不可沒。那麼什麼是餐飲SaaS?餐飲SaaS有什麼核心的價值?誰是行業的頭部玩家?則是幾個必須要清楚的問題。
  • 2010中國一次性餐飲具行業評審會_中國網
    這是一次對一次性餐飲具行業近年來發展成果的充分展示,也是對一次性餐飲具行業未來發展美好前景的展望。通過全方位、立體式的產品展示,融入深度與前瞻性的產業發展研討,大力倡導一次性餐飲具行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生產,積極探索一次性餐飲具行業安全、綠色、環保等可持續發展之路。
  • 千億果酒市場爭奪戰,需要怎樣的創新?
    新老成員結合成果酒的整體市場,然而這個市場要走向成熟,還需要不斷的創新和突破。難出頭部的千億市場,突破點在哪裡?談及突破,就要從限制行業發展的原因出發,定位企業要重點解決的市場痛點。第一,果酒市場少有專注型的企業,所以單品類品牌最有機會突圍。
  • 「最嚴」禁塑令落地,企業擴產可降解塑料搶佔千億市場
    這份「史上最嚴」的禁塑令,要求從2021年1月1日起,直轄市、省會城市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釋放千億可降解塑料市場據央視報導,目前很多大型餐飲企業,包括各品牌奶茶店、咖啡店都已經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吸管,大部分換成了紙質吸管,也有改成了聚乳酸可降解吸管,還有一部分用可直接飲用的杯蓋來代替。這一禁塑令的落地實施,以及即將到來的2022年冬奧會也宣布採用生物可降解餐具,將加速釋放可降解塑料行業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