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科幻短篇《詩云》數學算法會終結人類的藝術?

2021-02-26 幻海航行

       劉慈欣科幻短篇《詩云》數學算法會終結人類的藝術?

       邏輯上劉慈欣的恐龍三部曲到《詩云》也就終結了,三部小說的排序為《命運》、《人和吞食者》、《詩云》。當然也有出版社將《白堊紀往事》也歸為恐龍系列中,這並無對與錯。

點擊下方播放視頻版

      強大的吞食者帝國航行於無盡的宇宙之中,他們四處掠奪,在毀滅波江座—ε星後,吞食者飛船駛向了太陽系。人類在月球設下無數核彈,拼盡全力,意圖推動月球撞毀吞食者飛船。然而功虧一簣,月球和吞食者飛船擦肩而過,這是人類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星戰,人類文明從此消逝,幾十億人類被當作家禽飼養在吞食帝國。

點擊下方播放音頻版

      但是,文明不止尖端的科技與無限的數字,還有詩與遠方。此刻,恐龍使者大牙正乘著飛船飛離大環,隨行的有一個叫伊依的人類,即將成為進獻給神的禮物。

      神是神級文明的一個代表,神級文明掌握了不可思議的技術,已經純能化了,能瞬間從銀河系的一端躍遷到另一端,如今其中一位代表來到了太陽系,這就是吞食者帝國停留在此的原因,他們想要學習。

      神喜歡收集宇宙中的小生物。伊依的特別之處在於,他是一名詩人,在飼養場教授古典文學,自視清高且目空一切,算是個有趣的小家禽。伊依透過舷窗向外看去,以燦爛的銀河為背景:完美的球體懸浮在正方形平面上空,發出柔和的白光,那就是神,簡明又抽象。

      在這個宇宙中,文明程度的度量標準,是一個種族所進入的空間維度:進入六維以上空間是文明種族的基本條件,神級文明已能夠進入十一維空間,吞食帝國可以在實驗室中小規模地進入四維空間,只能算一個未開化的原始群落。

     而人類,在神級文明眼中就好比雜草塵埃,理所當然地,神十分厭棄伊依。命令大牙將這個人類蟲子扔到垃圾焚化口裡,伊依拼命掙扎著,口袋裡掉出了幾篇古詩抄錄紙,那些精巧而工整的字符矩陣,引起了神的注意。神命令大牙將漢語的資料庫以及有關地球歷史的一切知識傳給了自己,很快,他就能用標準的漢語讀出一首中國古詩了: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一旁的大牙殷勤地解釋道:「恆星已在行星的山後面落下,一條叫黃河的河流向著大海的方向流去,哦,這河和海都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的化合物質組成,要想看得更遠,就應該在建築物上登得更高些。」

.

相關焦點

  • 美國最大科幻出版社:今年將出版劉慈欣科幻短篇小說集英文版
    紅星新聞記者日前獲悉:美國最大的科幻出版社Tor在其官網上正式宣布,將在今年出版中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的短篇小說英文版,取名為「To Hold Up the Sky」(暫譯名《擎天》)。新書封面紅星新聞記者在出版社官網上看到,該短篇集選取了10篇大劉的經典科幻短篇,分別為《坍縮》《全頻帶阻塞幹擾》《鄉村教師》《地火》《時間移民》《歡樂頌》《詩云》《鏡子》《夢之海》和《思想者》。這10篇小說的英文版譯者陣容強大,由四位譯者分別擔綱。
  • 淺析劉慈欣的20篇短篇科幻小說:各篇主題鮮明,社會人文特點顯著
    劉慈欣最廣為人知的小說是拍成電影的《流浪地球》,已經獲獎的《三體》,它們分別是中篇科幻小說、長篇科幻小說。本文要進行論述則是劉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說,它不僅不同於長篇,與中篇科幻小說也有著本質的差別:劉慈欣的中篇科幻小說,大都是從長篇縮減而來的,裡面有著較大的世界觀,主旨也並非單一。
  • 《命運》是劉慈欣很優秀的短篇科幻小說:篇幅雖短,兩個腦洞卻大
    《命運》是劉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說,全書只有不到6千字,但是包含了故事一波三折,而且腦洞非常大,可謂是短篇科幻小說中的精品。作為科幻小說,《命運》雖短,卻包含了兩大科技腦洞:一個是穿越時間、改變歷史,一個是恐龍與人類對世界的統治。《命運》一文懸念很多,建議閱讀全文之後,再看本文的評述。
  • 劉慈欣:建築科幻文學王國
    2019年春節期間上映的一部名叫《流浪地球》的科幻電影火了,截至目前票房已突破46億元。這部電影是根據劉慈欣的同名短篇科幻小說改編而成的。有趣的是,與《流浪地球》同期上映的還有一部名叫《瘋狂的外星人》的科幻電影,也改編自劉慈欣的作品《鄉村教師》,口碑和票房也很不錯。
  • 讓你震驚的那些短篇科幻小說
    何況很多科幻小說並不是「宣揚」宗教,而是借用部分宗教元素。我看過阿瑟-克拉克的短篇集《神的九十億個名字》,老實說大部分短篇都頗無聊——阿瑟-克拉克有重設定輕寫作的毛病。最有意思的是《神的九十億個名字》,一群西藏喇嘛委託科學家製造機器,用於窮舉世間的名字,因為神的真名即在其中。如果找到神的真名會發生什麼呢?
  • 連線劉慈欣,人類應對未來任何機遇中隱藏的危機保持警覺
    Tor官網有意思的事,Tor深知中國科幻迷對《三體》系列的影視化改編早已期盼太久,它也為此呼籲,「自改編於劉慈欣作品的電影《流浪地球》火遍中國以來,中國科幻小說獲得了更大推動,也讓科幻迷對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劉慈欣另一部著作《三體》搬上屏幕更加翹首以盼。」
  • 中國科幻不止《流浪地球》打破次元壁這些科幻大牛你應該知道
    「給歲月以文明,而非給文明以歲月」…… 《三體》之後,沉寂多年的劉慈欣終於再度啟程,去年創作了全新短篇《黃金原野》,首發於科幻小說集《十二個明天》。小說在簡單的技術設定下,探討了蒼茫宇宙中人類整體命運的宏大話題:當有一天,人類對宇宙失去了探索欲,如何喚醒沉浸於虛擬世界裡的人性?這篇作品文字細膩,節奏明快,結局出人意料,是他寫作風格上的一次突破。
  • 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時代的到來,會終結科幻嗎?
    曾多次獲得星雲獎、銀河獎、世界科幻奇幻翻譯獎等國內外獎項,作品被廣泛翻譯為多國語言,在許多歐美科幻雜誌均為首位發表作品的中國作家,代表作包括《荒潮》《迷幻史》《人生算法》等。《出神狀態》講述了末日後的上海故事,人類意識處於雪崩邊緣,主人公在意識殘存的最後時段,決定去上海圖書館還書——通過完成這樣一個儀式,他證明自己仍是一個文明人。
  • 對話劉慈欣:人工智慧是不是新人類?
    駱軼航:莎士比亞這個詩應該是寫在四百多年前,這四百多年是人類從科學上也沒有什麼進化,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劉慈欣:但我是寫科幻小說的,我並不是學者,我傾向於把所有的可能性排列出來。劉慈欣:一旦計算機、人工智慧完全進入了人文領域、文學藝術領域,對我們的文明又是一個衝擊,首先那個時候藝術品的數量可能是巨大的,可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每天想隨時幾秒鐘就能生成一部長篇小說,這種狀況會讓我們的文化變成什麼樣的狀況。駱軼航:您有沒有想過人工智慧寫科幻小說會比科幻小說作家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 「幻海航行」幾部優秀的中短篇科幻小說推薦
    長久以來,在製作視頻期間,航行團隊也閱讀了大量的科幻作品,其中長短篇均有,都是以硬科幻為主。今天把往期閱讀感想做以總結,並為大家推薦幾部較為優秀的中短篇科幻作品,當然今天推薦的幾部小說均為腦洞型和結局令人震撼的科幻作品。事實上,除了劉慈欣的眾多經典作品大家都很熟悉以外,其他作家這類作品的數量並不是很多。
  • 《三體》紅到歐美 劉慈欣:科幻小說是可以共同交流的
    原標題:中國科幻小說紅到歐美導讀:劉慈欣被不少讀者和科幻作家親切地稱為「大劉」,當然更多的科幻迷們是帶著幾乎崇敬的心情將劉慈欣稱為「中國科幻教父」。《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說:《三體問題》不但引人入勝,而且充滿奇想,並結合了一些人曾不得不面對的人類體驗。劉慈欣被不少讀者和科幻作家親切地稱為「大劉」,當然更多的科幻迷們是帶著幾乎崇敬的心情將劉慈欣稱為「中國科幻教父」。英文版出版後劉慈欣收到不少歐美當代科幻作家的反饋,「幾乎都是正面的評價」,這讓他很開心,「科幻小說表達的東西是全世界都可以共同交流的。」
  • 劉慈欣的偶像:科幻巨頭阿瑟·克拉克
    提起中國科幻,大家就會想到《三體》,想到劉慈欣。這個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男人,是無數人內心頂禮膜拜的對象。但在劉慈欣心裡,他頂禮膜拜的,則是另一位科幻大神,那就是科幻界真正的傳奇人物,科幻三巨頭之一的阿瑟·克拉克(另兩位是阿西莫夫和海因萊因)。
  • 劉慈欣:我對人不感興趣,我只對科學感興趣
    於是,有了劉慈欣。劉慈欣在北京度過了幼年時期。本來,如無意外,他們一家會生活得不錯,父親也許會升任院長,母親也會很不錯。可是,「文革」發生了,父親受兄弟牽連,舉家到了山西陽泉的一家煤礦。父親當礦工,母親當小學教師。劉慈欣在這裡上小學,上初中,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科幻小說《地火》中有兩段描述,是劉慈欣這一段生活的真實寫照。
  • 4維空間或存在,人類能進去嗎?劉慈欣做出大膽預測!
    我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就對人類的未來做出了大膽的推測。在他的小說《三體》中,人類面臨著被外星人奴役統治的局面,全部人類都被趕到了澳大利亞。這樣豐富的想像力,讓從小觀看美國科幻大片的歐巴馬都覺著超前新鮮。
  • 4維空間被證實存在,人類進入後會發生什麼?劉慈欣的猜想很大膽
    人類對於科學探求的腳步似乎永久不會停止,跟著科學技術和思維的開展,現在人們對空間維度益發地感興趣,相信不少人都聽過一個偏科幻的詞——"四維空間"。很多人傳聞這個詞,是源於一本書,那便是劉慈欣的《三體》,對此,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許多常人無法幻想的科幻概念,比方:宇宙中是否存在高級文明?他們是如何看待人類的?
  • 劉慈欣:《微紀元》,高考語文卷裡的科幻世界
    先行者最初認為人類在災難中滅絕,他是宇宙中最後一個人了;隨後,他在那個聲音的提醒下,注意到地面上透明罩中的城市,突然意識到人類文明可能有另一種他意想不到的結局。在這個過程中,先行者先是跌入絕望的深淵,然後又突然升起希望的巔峰。原作者劉慈欣從寫作思路入手,先是反饋了人物「先行者」在情節上的作用,依託情節而產生心理變化。
  •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雨果獎」在美國頒出,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作品《三體》獲獎,創造了中國科幻文學的一個記錄。近日,劉慈欣做客中新網訪談節目,暢談了《三體》的創作過程,並分享了他對科幻小說的理解。  寫好科幻小說的關鍵是有科幻思維方式  劉慈欣在訪談中表示,之所以走上科幻寫作的道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科幻閱讀愛好者。在他看來,科幻小說是一個類型很豐富的文學題材,很難一概而論。
  • 繼《三體》後時隔八年,劉慈欣新作重磅首發!
    就連原計劃去年要公開發表的《黃金原野》,在劉慈欣的死忠粉和科幻迷們為之雀躍時,意外地延期了……  為了安撫讀者的情緒,三體官微很貼心的甩出了兩篇劉慈欣早期的「  硬科幻」作品,你來感受下。  哈哈哈哈,這兩篇超硬科幻可以說也是非常有收藏價值了,真的是夠硬,網友表示「硬得牙都快崩了」。  讓湛廬君也有點意外又傲嬌的是,憑藉《三體》享譽全球的劉慈欣,其讓讀者苦等多年的新作《黃金原野》,居然由湛廬文化獨家出版了!  這部短篇作品,就收錄在湛廬重磅新書《十二個明天》當中。
  • 你絕對想不到,劉慈欣宇宙中最強文明居然是地球人類文明
    劉慈欣的作品波瀾壯闊風雲詭譎,橫空出世的《三體》整體提高了中國科幻的水平,大劉以一己之力追上了世界,一部《流浪地球》更是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徹底消解了好萊塢的個人英雄情結,不過大劉的作品不止這些,他的所有作品可以構成一個恢弘的劉慈欣宇宙。在劉慈欣宇宙中,那麼誰才是最強文明呢?
  • 繼「雨果獎」後,劉慈欣又獲「克拉克獎」:全程英文演講談科幻使命
    阿瑟·克拉克劉慈欣首先表示自己「很榮幸能夠得到這個獎。這個獎項是獎給想像力。想像力是一種似乎只應專屬於神的能力。而人類卻如此幸運地擁有想像力。 想像力存在的意義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有歷史學家曾經說過,人類之所以能夠超越地球上的其他物種,並建立起人類文明,正在於人類能創造出當下現實中還不存在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