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到河邊遛狗,沒走一會兒,狗狗便由活潑的上竄下跳變成嗚嗚亂叫。趕緊抱起狗狗,發現它身上沾了好多小果子。
這果子上有很多的小刺,還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對。翻開毛毛,狗狗的皮肉明顯被刺到,難怪狗狗著急與難受。
這個當了壞人的果子,大名為蒺藜,民間叫「急了狗子」,取狗狗們被沾上後著急之意。不僅是狗狗等有毛動物易被沾上,它大叢生長的時候,連過路的軍隊都要忌憚三分。
據《晉史》記載,司馬懿領兵出發作戰時,路過一段蒺藜遍地的道路,他叫兩千士兵穿上木屐走在前面,把地上的蒺藜果子全沾了去,大批人馬方才順利通過。
蒺藜是一年生草本,全國大部地方的田野、路旁及河邊草叢都有生長,花期5-8月,果期6-9月。莖平臥,矩圓形或斜短圓形小葉對生,黃色花腋生,花梗短於葉。
果子是其藥用部位,但這麼多的刺,能直接入藥嗎?
當然沒問題,下文要提到的附方,很多就是用的帶刺蒺藜。不過也有將刺打入冷宮的,比如下面的炮製法。
炒蒺藜:取淨蒺藜,炒至微黃色,碾去刺即可。
鹽蒺藜:取去刺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用小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乾。
蒺藜入藥,獨歸一經:肝經。
肝主疏洩,故蒺藜可平肝解鬱。肝開竅於目,故蒺藜可明目。肝還主筋,若受風邪所侵,打鬥於筋脈,令正氣不舒,關節不通,引起筋脈牽拉疼痛,以至眩悶,口眼歪斜。
加之蒺藜性味辛苦,微溫,行氣止痛,燥溼散結,活血祛風止癢,不僅可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胸脅脹痛,口眼歪斜,還可用於治療目赤翳障,風疹瘙癢,關節腫大變形等。
附方
1、治眼疾,翳障不明:蒺藜120g(帶刺炒),葳蕤90g(炒)。共為散。每早服食後9g,白開水調服。(《方龍潭家秘》)
方中葳蕤,又名玉竹,歸肺胃經,甘寒滋潤,養陰潤燥。許多眼疾方都有它的身影,比如《衛生家寶方》有載:治赤眼澀痛,用萎蕤、赤芍藥、當歸、黃連等分。煎湯燻洗。《聖濟總錄》甘露湯也以其為主藥,治眼見黑花,赤痛昏暗。
故葳蕤配伍蒺藜,對眼疾起到的,是一加一等於二的雙倍療效。
2、治身體風癢,燥澀頑痺:蒺藜120g(帶刺炒,磨為末),胡麻仁60g(泡湯去衣,搗如泥),葳蕤90g,金銀花30g(炒磨為末)。四味煉蜜為丸。早晚各服9g,白開水下。(《方龍潭家秘》)
此方明顯是1方加胡麻仁和金銀花而成。胡麻仁潤燥滑腸,滋養肝腎。金銀花清熱解毒、補虛療風。
治身體風癢很好理解,身體風癢,癢無定處,燥澀是指眼目乾燥滯澀,也屬於風癢。
那麼,「頑痺」是什麼意思呢?
它是一種慢性疾患,頑固難治,致殘率高,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嚴重變形、僵化、筋縮肉卷、不能屈伸、骨質受損等。此病統括了現代醫學所稱的類風溼關節炎。
蒺藜歸肝經,肝主筋,屈伸利用,皆屬於筋,故以蒺藜為主藥療之。
3、治胸痺,膈中脹悶不通或作痛:蒺藜250g,帶刺炒,磨為細末。每早、午、晚各服12g,白開水調服。(《方龍潭家秘》)
胸痺類似於現代心絞痛、冠心病等引起的一些列發作性的胸痛。
膈,介於胸腔和腹腔之間,為圓頂形扁薄的闊肌。
4、治奔豚疝瘕:蒺藜300g(帶刺炒),小茴香90g(炒),乳香、沒藥各15g(瓦上焙出汗)。均搗爛為細末,每服9g,白開水調服。(《方龍潭家秘》)
奔豚為古病名,豚,即小豬。《金匱要略》稱之為「奔豚氣」。以胸腹如有一隻小豬在奔跑亂闖而名。此病與肝火上逆有關,發作時下腹氣上衝胸,直達咽喉,腹部絞痛,胸悶氣急,頭昏目眩等,發作過後如常,有的夾雜一會發寒一會發熱或吐膿症狀。
關於疝瘕,《諸病源候論》卷二十載:「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病雖有結瘕而虛假可推移,故謂之疝瘕也。由寒邪與臟腑相搏所成。其病腹內急痛,腰背相引痛,也引小腹痛。」
乳香氣香,味淡,善透竅以理氣。沒藥氣淡薄,味辛而微酸,善化瘀以理血。二藥性皆微溫,並用為宣通臟腑流通經絡之要藥,心胃脅腹肢體關節諸疼痛均能治。
小茴香溫腎散寒,和胃理氣,加蒺藜行氣,平肝火上逆,共治病症。
5、治乳脹不行,或乳巖(乳腺癌)作塊腫痛:蒺藜二、三斤,帶刺炒,為末。每早、午、晚,不論時候,舀出適量,加白開水攪成糊糊服。(《方龍潭家秘》)
以上便是蒺藜的功效與選方,你在野外見過蒺藜嗎?
提醒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