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簡介
蒺藜(jílí)又名白蒺藜、屈人等。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割植株,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本品由5個分果瓣組成,呈放射狀排列,直徑7~12mm。常裂為單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狀,長3~6mm;背部黃綠色,隆起,有縱稜及多數小刺,並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對,兩側面粗糙,有網紋,灰白色。質堅硬。無臭,味苦、辛。
蒺藜圖片
蒺藜的功效與作用
平肝;解鬱;祛風明目。主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房脹痛;乳閉不通;經閉;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白癜風;瘡疽;瘰癧。
1、《本草再新》:鎮肝風,瀉肝火,益氣化痰,散溼破血,消癰疽,散瘡毒。
2、《別錄》:主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癀,可作摩粉。
3、《綱目》:治風秘及蛔蟲心腹痛。
4、《藥性論》:治諸風癧瘍,破宿血,療吐膿,主難產,去躁熱。
5、《本經》:主惡血,破癱結積聚,喉痺,乳難。
6、《日華子本草》: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並墮胎。
7、《本草圖經》:主痔漏,陰汗,及婦人髮乳,帶下。
8、《會約醫鏡》:瀉肺氣而散肝風,除目赤翳膜,肺癰,乳巖,溼瘡。
9、《南京民間藥草》:治紅白痢疾。
10、《江蘇植藥志》:治脅痛,療諸瘍,去風活血。
蒺藜的藥用價值
【藥名】蒺藜
【別名】刺蒺藜、白蒺藜、硬蒺藜。
【來源】本品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割植株,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
【製法】
蒺藜,除去雜質。
炒蒺藜,取淨蒺藜,炒至微黃色,碾去刺即可。
鹽蒺藜,取去刺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用小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乾。
【性味歸經】辛、苦,微溫;有小毒。歸肝經。
【功能主治】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用於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
【用法用量】6~9g。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
【摘錄】《中國藥典》
蒺藜的藥用附方
1、治通身浮腫:杜蒺藜日日煎湯洗之。(《聖惠方》)
2、治氣腫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黃,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腫大小,勿開孔貼之。幹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3、治身體風癢,燥澀頑痺:刺蒺藜四兩(帶刺炒,磨為末),胡麻仁二兩(泡湯去衣,搗如泥),葳蕤三兩,金銀花一兩(炒磨為末)。四味煉蜜為丸。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方龍潭家秘》)
4、行經:當歸、杜蒺藜各等分。上為末,米飲湯調服,食前。(《儒門事親》當歸散)
5、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四兩(帶刺炒),葳蕤三兩(炒)。共為散。每早服食後三錢,白湯調服。(《方龍潭家秘》)
6、治胸痺,膈中脹悶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帶刺炒,磨為細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錢,白湯調服。(《方龍潭家秘》)
7、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兩(帶刺炒),小茴香三兩(炒),乳香、沒藥各五錢(瓦上焙出汗)。俱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方龍潭家秘》)
8、治乳脹不行,或乳巖作塊腫痛:刺蒺藜二、三斤,帶刺炒,為末。每早、午、晚,不拘時,白湯作糊調服。(《方龍潭家秘》)
9、治急引腰脊痛:搗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臺》)
10、治牙齒出血不止,動搖:白蒺藜末旦旦擦之。(《綱目》)
蒺藜的配伍應用
1、配沙苑蒺藜
沙苑蒺藜甘溫,柔潤而降;刺蒺藜辛苦平,性升而散。前者善於補腎以治下,後者長於平肝以治上,二藥合用,平補肝腎最效。
2、配製首烏
制首烏滋養肝腎,補益精血;刺蒺藜清肝平肝,視風明目,並行血祛瘀。二藥相伍,行補兼施,散風邪,滋肝腎,主治頭痛頭昏,鬚髮早白。
3、配白僵蠶
刺蒺藜平肝疏肝、散肝風,以肝氣鬱結不舒或疼痛用之最宜;白僵蠶祛風解痙。兩藥合用,平肝祛風,鎮驚止痛。可治肝風上擾所致的頭痛,頭暈諸症。
4、配滁菊花
兩藥均能平肝明目。刺蒺藜偏於疏散肝鬱;滁菊花偏於清肝散熱。兩藥合用,一剛一柔,一清一散,相須為用,平肝明目之功最宏。用治肝陽上擾,止眩暈,散風熱或肝鬱化熱生風之頭痛等有效。
5、配茯苓
茯苓利水滲溼,又健脾和中,對肝脾溼阻有標本兼顧之效;刺蒺藜苦洩辛散,能平肝、疏肝。二藥相伍,一滲一散,利溼平肝,使溼濁去,清陽升而頭暈止,肝氣平,不致犯胃則胃疼除。
6、配白薇
刺蒺藜平肝、疏肝;白薇清熱、涼血。二藥相伍,清肝涼血,止眩明目。
7、配川楝子
本品苦洩辛散,能疏肝散鬱,川楝子苦辛散行,理氣止痛。二藥相伍,疏肝和胃,治肝氣橫逆犯胃,脅痛,脘痛最宜。
8、配合歡皮
合歡皮寧心祛瘀,消腫止痛;刺蒺藜疏肝解鬱。二藥相伍,用治血虛肝鬱,胸肋刺痛,肝脾腫大,周身刺癢者。
蒺藜的副作用
本品有小毒,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血虛氣弱及孕婦慎用。
更多中醫健康資訊關注微信dhzy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