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又名蒺藜子、刺蒺藜、白蒺藜、硬蒺藜、大花蒺藜、蒺骨子;全草:名茨、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2021-01-17 本草綱目大全

用於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

1、治身體風癢,燥澀頑痺。

蒺藜四兩(帶刺炒,磨為末),胡麻仁二兩(泡湯去衣,搗如泥),葳蕤三兩,金銀花一兩(炒磨為末)。四味煉蜜為丸。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


2、治眼疾,翳障不明。

蒺藜四兩(帶刺炒),葳蕤三兩(炒)。共為散。每早服食後三錢,白湯調服。


3、治胸痺,膈中脹悶不通或作痛。

蒺藜一斤,帶刺炒,磨為細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錢,白湯調服。


4、治通身浮腫。

杜蒺藜日日煎湯洗之。


5、治奔豚疝瘕。

蒺藜十兩(帶刺炒),小茴香三兩(炒),乳香、沒藥各五錢(瓦上焙出汗)。俱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


6、治氣腫痛。

蒺藜子一升,熬令黃,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腫大小,勿開孔貼之。幹易之。(蒺藜散)


7、治乳脹不行,或乳巖作塊腫痛。

蒺藜二、三斤,帶刺炒,為末。每早、午、晚,不拘時,白湯作糊調服。


8、行經。

當歸、杜蒺藜各等分。上為末,米飲湯調服,食前。


9、腰脊痛。

用蒺藜子搗成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胡豆大,每服二丸,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10、大便風秘。

用蒺藜子(炒)一兩、豬牙皂莢(去皮、酥炙)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鹽茶湯送下。


11、月經不通。

用杜蒺藜、當歸,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米湯送下。


12、難產(胎在腹中,胞衣亦不下;或者胎死)。

用蒺藜子,貝母各四兩,共研為末,米湯衝服三錢。過一會如仍不下,可再次服藥。


13、蛔蟲病。

用初秋採集的蒺藜子,陰乾收存。每服一匙,一天服三次。


14、多年失明。

用初秋採集的蒺藜子,陰乾搗成散,飯後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15、牙齒動搖。

用蒺藜去角,生研五錢,加水淡漿水半碗,鹽少許,溫時漱口,甚效。或以蒺藜根燒灰貼牙,亦能固齒。


16、鼻塞多年,不聞香臭。

用蒺藜兩把,加水一大碗煮取半碗,先令病人仰臥。滿口含飯。隨好以藥汁一合灌入鼻中,如不通,可再灌。至鼻中噴出一、兩個小肉坨(息肉)子,病即愈。


17、臉上瘢痕(疤痕)。

用蒺藜子、山梔子各一合,共研為末。加醋調勻。夜塗臉上,清晨洗去。


18、白癜風。

用白蒺藜子六兩,生搗為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一天服二次。一月後斷根。服至半月時,白處見紅點,即預示有效。


19、疔腫。

用蒺藜子一升,火熬,搗爛,以醋調勻封瘡上。拔根即愈。


20、蠼螋尿瘡。

用蒺藜葉搗爛敷患處。如無葉,可用子代替。

本品由5個分果瓣組成,呈放射狀排列,直徑7~12mm。常裂為單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狀,長3~6mm;背部黃綠色,隆起,有縱稜及多數小刺,並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對,兩側面粗糙,有網紋,灰白色。質堅硬。無臭,味苦、辛。

蒺藜:一年生草本。莖通常由基部分枝,平臥地面,具稜條,長可達1m左右;全株被絹絲狀柔毛。託葉披針形,形小而尖,長約3mm;葉為偶數羽狀複葉,對生,一長一短;長葉長3-5cm;寬l.5-2cm,通常具6-8對小葉;短葉長1-2cm,具3-5對小葉;小葉對生,長圓形,長4-15mm,先端尖或鈍,表面無毛或僅沿中脈有絲狀毛,背面被以白色伏生的絲狀毛。花淡黃色,小型,整齊,單生於短葉的葉腋;花梗長4-10mm,有時達20mm;萼5,卵狀披針形,漸尖,長約4mm,背面有毛,宿存;花瓣5,倒卵形,先端略呈截形,與萼片互生;雄蕊10,著生與花盤基部,基部有鱗片狀腺體。子房5心皮。果實為離果,五角形或球形,由5個呈星狀排列的果瓣組成,每個果瓣具長短棘刺各1對,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狀突起。花期5-8月,果期6-9月。大花蒺藜:多年生草本。枝匍匐或上升,密被柔毛。葉對生,長2.5-4.5cm,有小葉4-7對;小葉近無柄或具短柄,紙質,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先端近圓形而急尖,基部偏斜;託葉對生,披針形或近鐮刀狀,長約6mm。花大,單生葉腋,直徑約3cm,花梗約與葉等長;萼片披針形,長約8mm,外面被長柔毛;花瓣倒卵狀長圓形,長約20mm;子房被淡黃色硬毛,花柱粗壯,長約2mm,柱頭裂片小。分果片長8-12mm,有小瘤體和銳刺2-4條。花期5月。蒺藜:各地均產。主產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四川、山西、陝西。秋季果實成熟時採割植株,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置乾燥處,防黴。鹽蒺藜:取去刺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用小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乾。1、抗衰作用和強壯作用:在臨床上發現蒺藜皂苷能增強機體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可用來防治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2、性強壯(壯陽)作用:蒺藜中提取的一種單一成分皂苷——原薯蕷皂苷能增強性慾,提高性能力。3、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蒺藜總皂苷對缺氧再給氧、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護作用引,並且與提高機體內源性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質的氧化程度有關。4、對腦血管的作用:能增加腦缺血部位的血供,起到改善腦循環、保護缺血腦組織的作用,這可能是由於蒺藜皂苷對磷酸二酯酶 有抑制作用。5、對神經系統的作用:研究表明,蒺藜皂苷可以降低缺氧/復氧誘導的皮層神經元的凋亡,減輕細胞損傷這種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抑制神經細胞內鈣超載有關。6、抑癌作用:在研究中還發現,蒺藜醇提取物中的蒺藜總皂苷可顯著抑制人乳腺髓樣細胞的增殖。7、利尿作用:蒺藜果實的水浸液部分具有輕微的利尿作用,臨床上對腹水和水腫病人有效。8、降血糖作用:蒺藜水煎劑能顯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和正常小鼠的糖耐量 。9、其他作用:研究發現蒺藜具有調節血脂、調節體內微量元素含量、抗菌鎮痛、保護視網膜神經細胞等作用。



- 本文結束 -


本文僅普及本草常識,不做處方

如需使用,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對於任何形式野生動、植物的使用

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



感謝您  連擊鼓勵👇

相關焦點

  • 刺蒺藜
    刺蒺藜(《本草衍義》)【異名】茨(《詩經》),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旁通、屜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經》),即藜(《別錄》),白蒺藜(《藥性論》),杜蒺藜(《聖惠方》),休羽(《綱目》),旱草(《本草經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國藥植志》),八角刺(《青海藥材》),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蘇植藥志》),硬蒺藜、蒺藜蓇葖(《山東中藥
  • 此種植物叫「蒺藜」,渾身長滿刺,農民當成雜草,殊不知藥用價值
    ,這是一種渾身長滿刺的植物,尤其它的果實,就和我們常見的蒼耳子一樣也是有很多的刺,在我們山東,蒺藜還被叫做「蒺藜狗」,因為這種植物在農村比較多,很多人覺得這就是一種野草,所以見到都會清除,但殊不知它的藥用價值。
  • 中藥材:蒺藜
    藥材名稱:蒺藜 別名:白蒺藜、刺蒺藜、蒺藜子 採收加工:8-9月果實由綠色變成黃白色,大部分已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幾天,脫粒,再曬乾。
  • 蒺藜----功效與作用
    7、《本草圖經》:主痔漏,陰汗,及婦人髮乳,帶下。8、《會約醫鏡》:瀉肺氣而散肝風,除目赤翳膜,肺癰,乳巖,溼瘡。9、《南京民間藥草》:治紅白痢疾。10、《江蘇植藥志》:治脅痛,療諸瘍,去風活血。蒺藜的藥用價值【藥名】蒺藜【別名】刺蒺藜、白蒺藜、硬蒺藜。
  • 每天學一味中藥,蒺藜!
    02別名 狗娃刺、茨、旁通、硬蒺藜、血見愁、野菱角、刺蒺藜,三角蒺藜。 03植物形態 一年生匍匐草本,多分枝,全株有柔毛。
  • 蒺藜草屬|植物界的小刺蝟
    這就是蒺藜草屬(非中國種)植物,它們被列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是我國禁止進境的檢疫性有害生物。蒺藜草屬(非中國種)植物入侵的危害蒺藜草屬(非中國種)是很難防治的一類雜草,假如傳入我國,將會對畜牧業帶來危害。
  • 詩詞與中醫|讀李賀《春坊正字劍子歌》,帶你認識蒺藜
    作者簡介李賀,唐代,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之一,世稱「詩鬼」河南福昌昌谷人,故又名李昌谷,其作品內容極富想像力,常以神話故事託古喻今。因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抑鬱傷感,官至奉禮郎(掌管朝會、祭祀禮儀的官員),24歲辭官歸隱,27歲駕鶴西遊。
  • 中藥材白蒺藜如何種植才高產?
    白蒺藜是我國比較傳統的常用中藥,又名刺蒺藜、硬蒺藜,為蒺藜科蒺藜屬匍匐生長一年生草本植物。野生的白蒺藜一般生長在墳園、荒地、沙丘、山坡、草地上,但有時也會在田間出現。曾記得我家的玉米地裡就生長有白蒺藜,並且還扎住過我的手,因此,我對白蒺藜還是比較討厭的。
  • 白蒺藜配伍治療雜證一得
    筆者以疏肝解鬱養陰清熱為治則組方,一貫煎、二至丸等為組方基幹,參用四逆散之意而摒棄柴胡斨伐肝陰、枳實洩伐中氣,代之以白蒺藜、佛手;清熱不用連、柏苦寒之屬,而用蒲公英、忍冬藤、絲瓜絡等清潤通絡之品。自擬方「清柔疏肝湯」,組成為:白蒺藜、蒲公英、忍冬藤、蛇舌草、女貞子、旱蓮草、全當歸、赤白芍、佛手、枸杞子、金鈴子、石見穿、絲瓜絡。
  • 蒺藜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
    一,蒺藜的植物學特點1,名稱和分類地位蒺藜是正式中名,也是一種藥材名稱;別名在山東、雲南等地叫白蒺藜;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蒺藜科蒺藜屬一年生草本。2,分布和生長環境蒺藜在我國南北各地都有分布;通常生長在沙地、荒地、山坡、村莊附近,向陽乾燥的地方比較多。
  • 蒺藜和蒺藜草是兩種不同的植物
    一,蒺藜和蒺藜草的基本情況1,蒺藜蒺藜是一個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於《爾雅》,在《中國植物志》中確定為正式中名;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蒺藜科蒺藜屬植物,該屬全世界有20種,我國有兩種,即大花蒺藜(產海南、雲南)和蒺藜(全國各地都有)。
  • 蒺藜和蒺藜草是兩種不同的植物
    一,蒺藜和蒺藜草的基本情況1,蒺藜蒺藜是一個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於《爾雅》,在《中國植物志》中確定為正式中名;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蒺藜科蒺藜屬植物,該屬全世界有20種,我國有兩種,即大花蒺藜(產海南、雲南)和蒺藜(全國各地都有)。蒺藜通常生長在沙地、荒地、河岸、田邊和田間。
  • 農村裡的這種「蒺藜蔓」比玫瑰的活血效果更好,鮮草可以當飼料
    農村裡有這樣的植物,它的名字叫蒺藜,分為刺蒺藜、白蒺藜、硬蒺藜:果實或全株治頭暈,頭痛,目赤多淚,氣管炎,高血壓,皮膚瘙癢,風疹《大理資志》。蒺藜是一種一年生或二年生匍匐草本植物,全株密披灰白色絹絲狀長柔毛]或白色硬毛。莖淡褐色,從根部分枝,平臥於地面呈蔓生狀或略傾斜上升,披稍捲曲的絹絲狀長柔毛或長硬毛,柔軟強韌,長約10-60釐米,長可達1米。
  • 天津口岸首次從未梳的含脂剪羊毛中檢出檢疫性雜草——長刺蒺藜草
    近日,天津海關動植食中心植物檢疫室在來自阿根廷的未梳的含脂剪羊毛中檢出檢疫性雜草——長刺蒺藜草。據悉,這是天津口岸首次從未梳的含脂剪羊毛中截獲該雜草。這批進口的含脂剪羊毛總重量約為14.6噸。長刺蒺藜草,禾本科,蒺藜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以種子進行繁殖。該雜草根系發達,繁殖很快,可以嚴重危害農作物及牧草。且長刺蒺藜草總苞外具刺,能刺傷動物表皮,並造成組織感染,危害極大。這類檢疫性雜草須引起口岸一線檢疫人員的重點關注,一旦發現,應立即進行焚燒處理。
  • 中藥刺蒺藜有什麼功效?
    農村荒野間的刺蒺藜帶刺,有祛風止癢的功效,還能用於乳癰乳閉。農村中藥材頗多,刺蒺藜就是其中一種。刺蒺藜就是蒺藜的果實,說起它的原植物,農村的朋友或許都有印象,它是一種匍匐類的草本植物,其藥用部位是果實,這是一種具有多個稜角的果,果瓣分為好幾個,上面帶著很硬的刺,包括小刺,長刺以及短刺,故而名字裡有「刺」這個字,讓它在各類中藥材中辨識度更加高,容易在野外找著。這種植物常生長在草叢中,小時候放羊就碰到過,可別用手嘗試著去抓,容易被刺破表皮,那時還真不懂,這也是中藥。
  • 蒺藜的適應性特別強,我們應該怎麼種植?怎麼進行管理?
    而且他在很多地方叫的名字都不一樣,僅僅是在我們國家就有很多名字,而且這些名字都跟這種植物的特徵幾乎沒有任何關聯,甚至說有些奇怪,比如說有的地方叫它名茨,也有的地方像它行止,另外還有地方有的屈人。蒺藜它的植株上面有一些像刺球一樣的東西,非常尖,這個東西應該就是這個植株的果實,或者是說種子。
  • 中藥蒺藜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白蒺藜是一種珍貴的中草藥材,堅信許多盆友平常日常生活上都聽見過這一姓名,它的功效與作用是一般中藥材不可以對比的。
  • 民間草藥:蒺藜
    這果子上有很多的小刺,還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對。翻開毛毛,狗狗的皮肉明顯被刺到,難怪狗狗著急與難受。這個當了壞人的果子,大名為蒺藜,民間叫「急了狗子」,取狗狗們被沾上後著急之意。不僅是狗狗等有毛動物易被沾上,它大叢生長的時候,連過路的軍隊都要忌憚三分。據《晉史》記載,司馬懿領兵出發作戰時,路過一段蒺藜遍地的道路,他叫兩千士兵穿上木屐走在前面,把地上的蒺藜果子全沾了去,大批人馬方才順利通過。
  • 如何種植中藥材白蒺藜才能獲得高產?
    白蒺藜又名蒺藜、屈人等,野生的一般生長在沙地、荒地、山坡等地。果實能平肝明目,散風行血,但有小毒,需炮製後使用。如果是人工種植的話,怎麼才能獲得高產豐收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它在種植過程需要掌握的幾個要點。